陳健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毕扔姓Z言,后產生文字,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把語言文字統一起來,培養(yǎng)兒童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低年級的識字部分,有著明顯的多識少寫的特點,在學生識字過程中,掌握常見的偏旁、筆畫和簡單漢字的書寫順序。教師讓學生掌握寫字的基礎方法,再結合識字的教學,寫字和識字形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重視小學生識字興趣的培養(yǎng),與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相結合。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統編教材
在低年段的統編教材識字教學內容的設計中,充分關注到低年級學生特點,關注到低年級對識字的學習需求。不同的識字方式能調動不同的學習關注點,能夠極大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識字教學的樂趣是十分必要的,為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可以做以下教學嘗試。
一、豐富識字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調動學生識字興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視線會更多地停留在畫面而非文字上,課文中的插圖就成了識字的好助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認字,更要以此引導學生學會借用書中插圖,認識與圖畫有關的字詞。漢字與圖畫對應關系的建立,降低了學生識字的難度。
例如《小書包》一課,生字以詞語方式與圖對應,出現在課本中,一年級有一部分學生在學前受過識字訓練,結合圖片,就能自己把相應的詞語順利地讀出來,另外一部分完全不認字的學生,也能有樣學樣。生生之間的互相學習,遠比教師單純的教有效果,集體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滿足感,是個體學習無法取代的。
有效利用詩歌內容,吸引學生主動識字。年齡越小,越喜歡韻文,一年級的學生有時候很喜歡自己編一些順口溜,比如關于紀律約束,他們就會說:“老師兩眼一瞪,學生一動不動。”他們還用簡單的文字來悄悄寫字條,內容啼笑皆非,但是愿意認字、寫字的熱情躍然紙上。識字單元有一篇《比尾巴》,描述了動物之間不同的尾巴,有的可以比形狀,有的可以比大小,還有的可以比較色彩。學生們還從其他動物的尾巴上模仿編寫了其他的內容,在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寫出學生會說但不認識的字,有意產生學習的成就感,無意中增加了識字量。
交換識字法,互相做小老師。一年級的學生,總是特別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雖然有時候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因為角度多樣,方式多種多樣,一段時間積累下來收獲也是很大。一年級都是新生,有些學生之間完全不熟悉,讓學生把自己的名字做成牌子,粘在自己的桌面上,組織全班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走,教師隨機停下音樂,停在哪張桌,就念出哪張桌上的名字,如果名字全對,就發(fā)一朵友誼小花貼。小學生的好勝心很強,幾次游戲玩下來,全班同學的名字基本認識了,之后便可以互相說說自己姓名的意義,增進了解的同時,也增大的識字量。
設計道具,激發(fā)學生漢字想象力。設計一節(jié)漢字交流課,以象形文字為切入口,講一講甲骨文被發(fā)現的過程。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不設限,可以用一塊木頭涂好相應的顏色,再刻上一些甲骨文,自己制作一些道具。情境的設計可以把一節(jié)課向深層次推進,語文課不是簡單的用來應對考試,也不簡單認字的,是通過識字來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解漢字的博大精深。學生在這樣的道具下,會對識字、寫字、追根漢字并溯源等學習方式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運用生活實際與經驗,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識字量
一年級的小學生通過一些幼小銜接的活動,已經對小學的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的學習經驗、生活經歷不再是全部空白。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制作一些道具,融入到平時的課堂中,生生合作,互相促進學習。
制作菜譜。吃,幾乎是使所有小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很多孩子在跟隨父母外出就餐時,對菜譜十分熟悉,尤其是自己喜歡的菜式。布置作業(yè)制作自己喜歡的菜譜,利用語文課來交換菜譜,在沒有任何圖片的菜譜表上,也都是垂涎欲滴,口若懸河,這就是漢字的魅力,激發(fā)想象,喚醒記憶。
“東西南北張大嘴”。這是一個折紙小游戲,需要在紙上面寫上內容,由學生提前制作,在盲選的過程中猜出自己“冥冥注定”會成為什么角色,一般分為褒、貶兩種角色,在各種幸運和遺憾中,在互相交換的游戲中積累一些識字素材、識字方法。
小測試。任何一種學習沒有一個反饋就無法了解效果。定期測一測學生的識字量,把常用字設計為測試內容,字又多,又簡單,增加學習的成就感比考倒學生更能成為下一步學習的階梯。教師要對測試結果進行一個簡單記錄,科學統計一段時間學生識字量的積累,用數據來記錄識字方法的優(yōu)劣,以此進行今后的教學經驗推廣。小組合作識字。學生自由組合,每小組5人,給每位同學編號,每組1號同學負責收集識字材料,2號同學負責拓展:如給生字注音、組詞,3號同學負責連詞成話、或選詞編故事,4號同學負責學習推廣,5號同學負責收獲總結。以每個學習園地為單位,進行一次課內外結合的小組識字鞏固拓展活動,有效地展示了集體學習的力量,同學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以統編識字教材內容特點為導向,引入課外閱讀
統編教材識字內容特點之一:識字為主,寫字為輔。緊抓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識字內容特點,引入課外閱讀。堅持“識字為主,寫字為輔”這個原則引入類似的課外閱讀材料可以降低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保持學習興趣。閱讀興趣的保持促進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也會因此而提升。
例如,繪本《大衛(wèi),不可以!》系列,幾乎每隔一頁才有一兩行字,大幅畫面給了學生們特別大的視覺體驗,同時,簡約的文字又對文意起提領作用,點到即止,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閱讀者得到了更大的閱讀成就感。
統編教材識字內容特點之二: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傳統文學的介入,極大豐富了我們的語文識字教學課堂。其中朗朗上口的《增廣遇賢文》《弟子規(guī)》《百家姓》……經典與精彩的識字內容,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有一些比較短小的文言文小故事,如《刻舟求劍》《望梅止渴》……學生們熟讀成誦,韻味十足的文言文使識字過程充滿成就感。
統編教材識字內容特點之三:識字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要對學生選擇的閱讀材料進行合理干預。教師要干預學生們對書的選擇,要對一些好的書籍做專門推薦,但一定要符合年齡段與識字量,也要離生活近一些,如選擇和學生生活貼近的文學繪本,如《大衛(wèi)上學去》《蚯蚓的作業(yè)》,有趣又簡單,否則會給學生造成心里負擔。在大量閱讀中掃平了識字障礙,閱讀與識字互相促進,實現了良性循環(huán)。有一些學生會選擇一些比較晦澀甚至負面情緒的漫畫,這類的書籍會影響心理健康,久之對身心都沒有好處。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心性,所以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選擇的閱讀材料進行合理干預,定期開展好書交流推薦會是十分必要的。
統編教材識字內容特點之四:識字方法要多樣化。大量引入的同步閱讀內容,使識字量得以鞏固和拓展,對于閱讀課外的文章有一定困難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隨文識字,顯得尤為重要。隨文識字從文入手,所有的難字、生字都不是孤立的,都具備語言環(huán)境,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大部分生字學生就自己能解決。
例如《哈爾羅杰歷險記》有一句話:哈爾看到被火山熱氣熏得暈過去的動物。在這句話旁邊有一幅插圖,一些動物暈倒在火山口附近。學生根據平時積累的語言,加之聯系上下文,多數學生能猜想出“熏”這個字的讀音,假使讀音有差異,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也能很快糾正過來。要鼓勵學生隨文意或插圖識字,因為識字并不是最終目標,目標是在閱讀中發(fā)展思維。
參考文獻:
[1]張輝.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7).
[2]林冬梅.識字教學,應回歸生活本源——關于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09(10).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