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達
老北京人喝茶跟現(xiàn)代人差不多,以茉莉花茶為主,通常喝茶主要是在家里自飲,只有朋友來了,一起談事兒才去茶館。
但就茶館本身的味道來說,老北京的茶館跟現(xiàn)在的茶館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現(xiàn)在的茶館講究雅致和清靜,要的是情幽和私密性;老北京的茶館喜歡熱鬧,要的是紅火勁兒。
其次,現(xiàn)在的茶館講究喝茶的品位,喝茶要有茶道,追求的是禪意,茶的種類也是多樣的。老北京人喝茶對茶本身并不在意,一壺“滿天星”(低檔的茶葉末)能喝上大半天,要的是喝茶的熱鬧氛圍。
老北京茶館興盛期是在清末民初,當時的茶館主要集中在繁華的商業(yè)街,還有公園、寺廟、天橋等游客多的地方。當時的茶館主要有五大類:
一是清茶館,也叫大茶館。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寫的就是這類茶館。
茶館專賣茶水,有提梁的大茶壺,也有小茶壺,以及蓋碗。茶館的設施比較簡單,方凳木桌,干凈利落。
一般到了夏天,茶館門口會搭起涼棚,棚架或房檐下面掛著長條木板寫的“香片”“毛尖”“明前”“大方”等招牌。
大茶館有點兒現(xiàn)代的“沙龍”和“活動中心”的味道,喝茶的茶客涵蓋各行各業(yè),三教九流,而且多是老主顧。
人們到這兒來,似乎不是來喝茶的,而是跟老朋友見面,聊天,聚會,說事兒。所以有拎著鳥籠子遛早回來,在大茶館里泡壺茶,坐一會兒,相互聊聊“鳥經(jīng)”,談談家常,評論時政,互通信息。
茶館記憶
在這兒喝茶的有清朝的遺老遺少閑來無事,有在這兒閑磨牙的;有“引車賣漿者”,有在這兒喝茶歇歇腳的;有買賣人在這兒談生意;有老北京的“大了”在這兒給人說“和”的;有算命看相的給人道破天機的;還有保媒拉纖的在這兒牽線的??傊?,大茶館如同一個小“社會”。
老北京的大茶館多以“軒”字起字號,有名的大茶館有:
前門外的“天全軒”“裕順軒”“高明遠”“東鴻泰”等。
崇文門內(nèi)的“長義軒”“廣泰軒”“廣匯軒”“天寶軒”等。
崇文門外的“永順軒”;阜城門內(nèi)的“天福軒”“天德軒”等。
宣武門內(nèi)的“龍海軒”“海豐軒”等;北新橋的“天壽軒”;安定門內(nèi)的“廣和軒”等。
老北京的第二類茶館是書茶館。這種茶館通常是上午接待喝茶的茶客,下午和晚上請說書的和唱大鼓的來說唱。茶客到這兒來,主要是來聽評書和大鼓,但也把茶品了。
書茶館的設施比大茶館要講究,有的書茶館還備有藤椅方桌,并且賣一些瓜子、煮花生、炒栗子、杏仁、果脯等干果,供茶客們磨牙。
老北京的書茶館很有特色,而且特別受大眾喜歡,許多說書的名家都在書茶館說過書,同時,茶客也捧紅了一些藝人。
老北京比較有名的書茶館有:天橋的“二友軒”、花市的“青山居”“三友軒”等。
第三類茶館是棋茶館。這種茶館跟書茶館類似,不過,是把說書唱大鼓的換成了下象棋的。
來棋茶館喝茶的茶客,主要是來下棋的,喝茶是次要的。
北京人管下相棋,叫“殺一盤兒”。一個“殺”字,可以看出下棋是相互較勁兒的事兒。所以下棋比喝茶要費時間,因此一般棋茶館的經(jīng)營方式是上午接待一般茶客,下午和晚上接待棋友。
棋茶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普通茶館,備有棋桌,茶客可以點上一壺茶,一邊下著棋,一邊喝著茶。另一種以下棋為主,喝茶為輔,先下棋,過完了棋癮,再坐下來喝茶。
通常的棋茶館條件比較簡陋,有的甚至就是一個棚子,擺一個10多米長的木桌,上面畫(刻)上10多個象棋的棋盤,能讓20多個茶客可以同時對弈,茶館提供茶,當然按茶收費,不另收下棋的費用了。
第四類茶館是野茶館。野茶館的這個“野”字,是田野的“野”,既有郊外的意思,也有路子“野”的意思。什么是路子“野”呢?是指這種茶館的隨意性。
野茶館多開在離城門比較近的城外,有的在“關廂”,有的在城邊的村落,但一定是每天走人或走車的路邊。
野茶館的條件相對簡陋,有的甚至就是一個茶棚,茶客多是走路或坐車累了,在這兒喝茶歇腳的主兒。
所以,這類茶館,還給茶客提供一些小吃,或者一些簡單的如炒餅、面條之類的“快餐”,類似京城后來出現(xiàn)的“二葷鋪”。
第五類是季節(jié)性的臨時茶館。這類茶館多設在廟會或者夏天的河邊湖岸,人們避暑納涼的地方。
這類茶館比較有名的有什剎海的荷花市場、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北海公園的“漪瀾堂”“五龍亭”,太廟(現(xiàn)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后河等。
這五類茶館雖然在1927年民國政府遷京,開始逐漸衰敗,但它是經(jīng)過市場考驗,被老北京人認可的京味兒茶館。
現(xiàn)在北京人開的茶館,有的依然傳承了這種茶館的模式,比如有名的“老舍茶館”就是把這幾種茶館的優(yōu)點融合在一起,又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的有京味兒特色的茶館。
由此可見,老北京的京味兒茶館還是有生命力的,但是由于京味兒的老茶館地域文化色彩濃郁,所以早在20世紀初,就受到外來茶館文化的挑戰(zhàn)。
民國初年,在前門外大柵欄商業(yè)區(qū)開設了四座茶樓,它們是:廊房頭條首善第一樓的三樓,西河沿勸業(yè)場的三樓,古觀音寺宴賓華樓的三樓和青云閣的三樓。
老北京喝茶的地方叫茶館,茶樓是南方的叫法。四座茶樓都設在三層樓上,大概是一個巧合。茶樓的設備是典型的“南派”,而且?guī)е笪秲骸?/p>
怎么說它是“南派”呢?從茶館的設計風格上就能看出來,桌椅也都是滕竹,而且是按江南的風俗,泡茶一律用蓋碗,一客一份,茶資按碗計價兒。
為什么說它有洋味兒呢?茶樓備有西餐便飯。來賓喝了茶,涮完了腸胃,如果餓了,扭臉可以叫餐。
什么餐?西餐。牛奶、面包、魚子醬、烤牛排、紅菜湯,都是動刀叉的吃食,而且還配有紅酒、啤酒。有意思的是,茶樓里用留聲機不停地播放著外國音樂,讓人在“靡靡之音”里陶然。
您說這是茶館呀,還是“番菜館”?當時的北京人管西餐叫“番菜館”。
此外還有新鮮的,茶樓備有躺椅、煙具,還有麻將桌。來賓在茶樓可開設單間,甚至還可以“叫條子”?!敖袟l子”是一句隱語,即把妓院的妓女帶過來當陪客。
看到這種茶樓,會讓人想到老舍的話劇《茶館》里,小劉麻子的新式茶館,當然也會讓《茶館》里的老王掌柜望“樓”興嘆了。
四
1920年代,隨著辛亥革命推倒了封建皇帝,五四的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古老的中國正處在覺醒年代。當時,國門開放,西方文化開始浸染皇都的古韻,京城出現(xiàn)了少見的崇洋棄古之風。您現(xiàn)在看到的胡同里的小洋樓,洋式的院門的門樓,老商業(yè)街上店鋪的洋式門臉等建筑,都是那會兒留下來的遺風。
在這種崇洋風氣下,茶館也未能幸免,茶樓的應運而生便是一例實證。
顯然這種新派茶樓,跟老北京的茶館比起來要新穎獨特,所以茶樓在京城亮相后,受到了那些趕時髦、追時尚之人的青睞。
當年光顧“四大茶樓”的多是在京的外國人,北洋政府中的南方籍官僚,還有京城南方籍的商人,此外,有錢的富家子弟也會來茶樓,感受一下新奇。
茶樓的主人在經(jīng)營上,透著比開茶館的老北京人精明,他們不但花錢在電臺打廣告,而且還發(fā)放禮券,時不時地搞酬賓活動。在這些廣告宣傳下,“四大茶樓”開業(yè)之后,在京城確實火了一陣子。
“一炮打響”之后,讓“四大茶樓”的東家們?nèi)紵疬M一步擴張的欲望,他們透著有魄力,憋著繼續(xù)在北京開幾家茶樓,而且選好了位置,大有亮出“底牌”,跟京城的老式茶館叫板的意味。
當時,北洋政府執(zhí)政,各方勢力相互爭斗,總統(tǒng)跟走馬燈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國內(nèi)時局不穩(wěn),經(jīng)濟凋敝,咱們前邊說的老北京的幾類茶館生意都不好做,甚至有數(shù)家棋茶館和書茶館關張歇業(yè)了。
雖然老北京茶館經(jīng)營慘淡,而且面對新式茶樓的沖擊,他們處于被動局面,但他們心里有數(shù),知道老北京人的生活離不開大茶館,所以處之泰然,一直在堅守自己的陣地。
誰也沒想到新派茶樓在京城開了一年多,北洋政府倒臺了,熱鬧一陣子的所謂“國會”也跟著解散了。
“國會”完蛋,崇洋之風也隨之銳減,新派茶樓的茶客們也如霸王的兵,漫散了。沒多久,茶樓便門可羅雀,硬扛了些日子,最后關張了。
到奉系軍伐進北京的時候,“四大茶樓”徹底改頭換面了。廊房頭條第一樓成了名票雅集清唱之地;青云閣和宴賓華樓隨之效仿;勸業(yè)場將茶樓改為雜耍場。如此支應了一陣,隨后又相繼倒閉。
相反,老北京的茶館卻依然故我,雖然往日的熱鬧勁兒也受到一些影響,但古樸之風一點兒沒傷耗。北京的大茶館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
新式茶樓跟老北京茶館斗法,最后誰是勝利者不言自明?!八拇蟛铇恰痹诶媳本┰愿^,說明了一個問題:甭管干什么都要接地氣,不能離開當?shù)氐娘L土民情,脫離了大眾,您也許能風光一時,但很難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