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愿青
摘要:侗族大歌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文化標識,承載著當地族群價值觀念、習性以及生活方式等豐富的地方意義。在文旅融合的推動下,侗族大歌所蘊含的地方性不可避免地加速重構,影響著族群對其認同。文章對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文化空間生產的演變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侗族大歌旅游實踐與文化傳播路徑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旅游實踐;文化傳播
一、緒論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地區(qū)地處湘、黔、桂三?。▍^(qū))的交界地。千百年來三江地區(qū)的侗族人民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資源等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其中侗族大歌就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并逐漸成為一種地方標識。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區(qū)一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其承載著當地族群價值觀念、習性以及生活方式等豐富的地方意義。侗族大歌所蘊含的地方性不可避免地加速重構,影響著族群對其認同。一方面,旅游發(fā)展背景下,經由符號營造、地方敘事以及意義編織建構的“舞臺真實”既迎合了游客對傳統文化的訴求,也一定程度上將“客觀真實”封存于歷史狀態(tài)中,侗族大歌的地方性在旅游實踐過程中不斷流變,因此,如何從流動的情境中思考侗族大歌地方性重構的過程與機制成為新命題。另一方面,族群文化作為地方性生產的核心內容之一,它不僅凝聚著地緣、血緣,也連接著人與地方的情感與認同,是透視民族地區(qū)地方性的關鍵。旅游實踐下,傳統侗族大歌不斷裹挾著資本工具理性,其承載的地方性不再只是族群經驗、情感與地方的獨立連接,而是由多元主體合力所構成。
二、侗族大歌的文化含義及傳播現狀
(一)侗族大歌的文化含義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切實反映。對于侗家人民來說,大歌不僅僅是一種歌唱的表達和消遣的方式,在日常的生產勞作、節(jié)慶、擇偶等聚集活動中都有體現,更多的是反映生活的狀態(tài),反映少數民族人民的情懷,反映侗族人民的現實生活為內容,人們之間的交流以唱大歌的方式為主。這些民歌的內容大多取材自日常的生活,敬酒歌是在招待客人時用來勸酒助興的歌曲,情人歌是在男女表達對對方愛戀結姻緣的歌曲,攔路歌、留客歌是村落之間走親訪友的互動歌曲,當地民眾將大歌通常叫作“嘎嘮”,這種歌唱形式具有無指揮、多聲部等特點,演唱方式體現為對大自然中的鳥鳴蟬叫、捕魚織網、插秧種田等聲音的模仿,從演唱內容、表現形式上看和侗族人民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真實記錄與直觀表達了侗族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是該民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體現。
(二)廣西三江地區(qū)侗族大歌文化傳播現狀
三江地區(qū)地處三省交界處,交通受阻,不易受到外界影響,一些古老文化保存了下來,得到了延續(xù)。但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受到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使得大歌文化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大部分年輕人離開三江,在外務工不愿再回到侗寨生活,學習侗族大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會唱大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另一方面,三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位于貧困區(qū)域,研究人員與保護經費比較有限,傳承活動比較淺顯。兩個方面導致了的一度出現了大歌“無人可傳”的困境,侗族大歌在保護與傳承中出現危機。
2018年,隨著文化和旅游部組建,文旅融合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文旅融合迎來新發(fā)展機遇。高鐵旅圈、旅游專屬動車、高速的貫通改善了到三江地區(qū)旅游的交通不便問題,依托桂林國際旅游勝地,讓三江的游客資源不斷增加,到少數民族地區(qū)感受民俗風情、到侗寨采風,“程陽八寨”景區(qū)、鳥巢“坐妹”旅游演藝成為游客的熱門旅行目的地,越來越多的民眾在景區(qū)聆聽侗族大歌,感受侗家的民俗風情。侗族大歌在對外傳播的同時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比任何歷史時期都要嚴重,旅游行業(yè)的繁榮讓很多村寨的傳統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侗族大歌的表演逐漸步入商業(yè)化、演藝化,失去了民族生活的文化內涵,這些變化極大地影響了大歌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三江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文化空間生產的演變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對演藝文化空間周邊的生產實踐活動具有控制權,演藝文化空間規(guī)劃的制定也必須得到政府各部門的認可才能進行生產和再生產。政府部門參與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生產的動力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新時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影響。政府需要滿足公眾與時俱進的文化需求。公眾對于生活需求的滿足具有可衡量性,生活需求與文化需求的相輔相生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侗族大歌旅游演藝的發(fā)展促進了其文化空間生產設施的建設的完善,多耶廣場、三江鼓樓、風雨橋、油茶街等空間物態(tài)要素建設明顯地提升了公眾的文化設施共享率,也有利于營造侗族地區(qū)的民族文化氛圍。第三,現代城市發(fā)展的必要性。侗族大歌演藝是屬于旅游演藝產業(yè),旅游演藝產業(yè)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重點,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文化空間生產的實踐對于三江縣內文化產業(yè)的增值具有明顯拉動作用,促進地區(qū)文化產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升級。
(二) 資本因素
資本是演藝文化空間生產中的催化劑,對演藝文化空間的投資和生產能夠滿足資本對于自身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求,對于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政策優(yōu)勢,因此也容易獲得文化空間的生產權。資本進入文化空間后,在空間內也能夠進行招商引資,完善侗族大歌文化空間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行業(yè),整合文化空間內的資源優(yōu)勢,實現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府的空間戰(zhàn)略構想。
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生產可以劃分為物質性、行為性和媒介性三種類別。資本對物質性的空間生產表現為侗族大歌的演藝文化設施設備的建設,主要體現為侗鄉(xiāng)鳥巢技術性的舞臺、燈光、道具、音響等設施;行為性的文化空間體現在通過民族文化活動構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如三江鼓樓的長鼓舞、斗牛民俗文化活動、油茶街文化活動等;資本對媒介性的文化空間生產表現在對侗族大歌進行的文化宣傳和推廣,以提升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文化空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利于民族文化空間品牌的打造。
(三)公眾因素
公眾是指在演藝文化空間中的社會群體,不是特指某個區(qū)域生活的居民。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中公眾的構成受到地方經濟因素的影響,公眾在文化空間中屬于社會空間范疇,相比于政權和資本,公眾并不主導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的生產,也沒有絕對的空間生產控制權,但是公眾的言行舉止對政府和資本的決策具有一定的影響。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中公眾的力量主要包括演出工作者、地方居民和游客等,這些公眾力量相對缺少技術、政權、資本和經驗等要素,無法通過直接的活動對空間生產產生直接的影響;游客在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中是特殊群體,游客是觀看的是模擬和再現后的“坐妹”民族婚嫁文化活動,對于侗族大歌演藝的滿意度來源于當時觀看演藝的直觀感受,且基于文化程度和社會經歷的差異,游客對于此類旅游演藝活動更能夠提出有別于演出生產者和地方居民的改進意見,由此推動空間生產的進一步完善。
四、侗族大歌旅游實踐與文化傳播路徑策略
(一)在地化文化符號象征
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文化空間在組織上和制度上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文化空間內的符號象征商業(yè)化和舞臺化氣息過重,并且空間內對于這些文化元素形態(tài)解讀略顯單薄。在地化是各種空間元素多樣性和特定歷史情景要素的顯示過程,在地化的最優(yōu)選擇是技能適應地方的發(fā)展要求,又要盡可能保持空間內文化元素形態(tài)原有的特定情境含義。侗族大歌的演出場域侗鄉(xiāng)鳥巢(月也侗寨)周邊發(fā)展的是茶葉街和居住場所,并且侗族大歌演藝的開場時間在夜晚,據調查,觀看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游客的出行方式多為團隊旅游,因此白天前來侗鄉(xiāng)鳥巢的游客就極為稀少,侗鄉(xiāng)鳥巢占有演藝文化空間的極大一部分內容,但是空間資源的利用和文化符號象征地展示較為稀缺。對于侗鄉(xiāng)鳥巢一層的娛樂場所建議搬遷到侗鄉(xiāng)鳥巢東部待開發(fā)的住宿區(qū)域,將侗鄉(xiāng)的入口大道建成侗族民俗風情街巷,增加侗族建筑、服飾、飲食、染布等文化空間實踐內容,規(guī)劃將原有的茶葉街整合成為侗鄉(xiāng)茶業(yè)展示中心,改變成為動態(tài)的民族生產生活展現場所,新增侗鄉(xiāng)鳥巢的文化解讀長廊,對于侗鄉(xiāng)鳥巢內部的文化符號象征進行深度的解剖和分析。在地化重要表現是在自然空間方面,因此對演藝文化空間的生態(tài)綠植等的景觀進行整體化的布局,滿足城市發(fā)展需要的同時適應空間生產的優(yōu)化。
(二)完善空間主體參與機制
增加居民在演藝文化空間內的參與程度,能夠在空間生產中獲得更多的支持,減少空間生產的阻力,避免大程度的利益失衡,地方居民的公眾參與能夠更符合發(fā)展需求,對于文化空間的規(guī)劃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合理性。侗族大歌旅游演藝文化空間生產實際上也是舊空間的重構,對于地方居民日常生活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對其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會發(fā)生改變。一方面,要建設地方居民反饋中心,在空間生產的過程中聽取民眾對于空間建構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相關政策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進行空間生產的過程中,以政府為牽頭人,聚集各個空間主體,搭建空間生產的利益平臺,最大程度的保障各個空間主體的權益。此外,侗族大歌文化空間如要建設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載體,要積極發(fā)動地方居民參與到空間生產的旅游活動中,如從事旅游服務、旅游演藝、接待、娛樂、游玩等各行各業(yè),居民收入增加也是作為空間主體利益的保障。
(三)促進演藝空間生活化
旅游演藝文化空間生產的價值訴求是以人為本,重視人在文化空間生產中的重要性,表現在空間生產主體素質的提高、空間產品文化意蘊的提升和空間資源為人所利用開發(fā)。在空間主體素質地提供高方面,應組織侗族大歌演藝文化空間的宣傳小組,定時對地方居民進行空間文化內涵的培訓,無論是為了方便居民融入旅游產業(yè)的生產實踐活動,還是為了文化空間生產的長遠發(fā)展演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空間產品意蘊提升方面,完善文化空間內的業(yè)態(tài),從旅游產品到娛樂、住宿、飲食、購物等行業(yè)都要與侗族的文化符號相結合,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保持這樣的演藝文化空間,將是三江人民未來的重要轉變節(jié)點。此外,演藝文化空間還要注重資源的協調發(fā)展,商業(yè)化是現代發(fā)展變得必然趨勢,要在商業(yè)化的潮流中保持空間的生活化,還文化空間一個自然的發(fā)展環(huán)境。
(四)保護大歌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
對于大歌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不僅僅是對侗歌進行傳唱,還蘊含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的同時還要維持侗族大歌的原生態(tài)音樂的獨有特色。利用文旅融合的優(yōu)勢,研究部門在開展大歌文化保護的同時,借助旅游市場的發(fā)展進行現代化的旅游營銷,不僅有利于傳播本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音樂,更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為了廣泛地普及宣傳大歌文化,要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對傳承保護骨干人才進行培養(yǎng),使參訓人員提高對大歌文化多方面的認識。廣西侗族地區(qū)文化部門應開展豐富的大歌傳承活動,讓大歌文化走入基層,為這種藝術形式的傳播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舉辦巡演活動,讓大歌表演走進學校和企業(yè)等基層單位,借助教學、表演、體驗等多種方式對大歌知識進行普及,對這種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宣傳。開展政校合作,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學育人,在各級學校的音樂教學中,將大歌、民族樂器等少數民族音樂以組建社團的方式引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設置非遺傳承的課程模塊,選取適合學生的作品,并編寫到音樂教材當中,為侗族兒童、青少年提供學習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機會,使這些未成年群體養(yǎng)成尊重傳統和熱愛民族文化的品質習慣。
五、結語
侗族大歌文化是一種傳統的廣西民間音樂藝術,對于大歌文化的傳播,應該立足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本身,挖掘民間音樂的藝術價值和內涵,分析廣西侗族大歌的傳播發(fā)展現狀,了解在傳播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在新時期為了促進大歌文化的有效傳承,應該與時俱進的改進傳承和傳播方式,運用現代化的傳承思想和傳播思維促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拓寬傳播渠道,能夠為傳承傳統文化、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麗,肖英群.傳播學視域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路徑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10):62-66.
[2]盧婷婷.高鐵時代下三江侗族大歌保護傳承的思考[J].歌海,2019(03):68-71.
[3]蔣科.論侗族大歌音樂傳承[J].中國文藝家,2019(03):188.
[4]張艷敏,焦世泰.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游客感知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為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2(01):124-129.
[5]龍初凡.和諧: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內涵[J].凱里學院學報,2020,26(2):16-19.
[6]蔡溢,楊洋,殷紅梅.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依戀的影響關系及機理分析——基于貴州肇興侗寨和西江苗寨的對比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20,365(5):157-164.
[7]姜遼,蘇勤.旅游對古鎮(zhèn)地方性的影響研究——基于周莊的多案例考察[J].地理科學,2020,36(5):766-771.
[8]胡憲洋,白凱.拉薩八廓街地方性的游客認同建構[J].地理學報,2020,70(10):1632-1649.
[9]方世敏,楊靜.旅游演藝游客感知影響因素及價值提升對策研究[J].旅游論壇,2019,5(03):17-21.
[10]趙慧.旅游演藝游客感知及影響研究[D].山西大學,2019.
[11]焦世泰.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游客感知評價體系研究——以“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為例[J].人文地理,2019,28(01):150-154.
[12]楊姍姍,王佳.基于游客感知的桂林《象山傳奇》旅游演藝產品開發(fā)[J].社會科學家,2018(05):90-94+132.
[13]祝招玲,李海燕,史巖.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藝創(chuàng)新研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0(02):103-105.
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廣西聲音景觀的開發(fā)利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020KY22024。
桂林旅游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后疫情時代廣西文旅融合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以聲音景觀模式為例,項目編號:2021Z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