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可能性證成:兩大現(xiàn)實基礎

      2021-11-03 09:09李闊
      黨政干部學刊 2021年9期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獲得感

      李闊

      [摘? 要]獲得感是基于獲得物的心理感受,獲得物上升為獲得感需滿足一定條件。獲得感的本質是需求的滿足,需求具有層次,獲得感亦是結構性的,增強獲得感的方式不在于獲得物數(shù)量的增加,而在于層次的提升。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公眾獲得物不斷增加,獲得感卻未同步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獲得物未上升為獲得感,這一普遍現(xiàn)象與伊斯特林悖論具有相似性。參考學界已有的社會機制理論、心理機制理論兩種解釋路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原因在于私有制、以資本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模式與獲得物上升為獲得感的條件相沖突,亦由于缺乏對人本身的關注而難以提升獲得感的層次結構。與之相比,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克服了獲得物無法上升為獲得感的伊斯特林悖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確保了獲得感層次結構的持續(xù)升級,“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得以成為可能。

      [關鍵詞]獲得感;需求層次理論;伊斯特林悖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圖分類號]F014;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1)09-0042-08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自然段,增寫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內容。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成了我們黨的一項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重要方針。獲得感的內涵、結構決定獲得感來自需求的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需求不能無限滿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意味著不斷滿足和超越需求層次,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很難做到的。西方國家曾以不同的形式許下了類似的承諾,但被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的,甚至調查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西方國家的公眾“獲得感”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而下降。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如何做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現(xiàn)實的條件是什么?我們的自信來自哪里?

      本文從獲得感的內涵、結構出發(fā),討論了主觀獲得感的客觀基礎,獲得物的三個方面和上升為獲得感的兩個條件,指出獲得感的結構性決定了其增強方式。在此基礎上比較了西方國家衡量獲得感的相關指標,援引了一系列數(shù)據(jù)說明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公眾獲得物不斷增加,而獲得感不斷下降的情況,并參考學界對伊斯特林悖論的兩種解釋路徑揭示了其內在原因,通過對比證明了中國承諾做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具備現(xiàn)實基礎,即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獲得感的內涵與結構

      (一)獲得感的內涵、存在基礎

      獲得感是指因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生的可以長久維持下來的滿足感。[1]它由“獲得”和“感”兩部分組成,既是一種客觀的得到,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矮@得”指向獲得物,獲得感的產生先以實在的獲得為基礎?!案小眲t指向心理和社會感知,由客觀實在的“獲得”上升為主觀認識的“獲得感”則涉及一系列的主觀認知、判定和比較。

      作為獲得感客觀基礎的獲得物而言,其內容是多元化的,參考不同學者從各個角度提供的豐富解讀,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內容,包括收入、消費等。人必須先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才會追求政治、文化、科學等需要,收入、消費及其所代表的經濟利益、物質利益是獲得物最基礎的存在方式,是民眾基本生存條件。二是社會內容,包括文化、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就業(yè)、生態(tài)、社會支持等。社會公共服務滿足了民生需求,是民眾的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實現(xiàn)保障。三是政治內容,包括政治信任、政治認同、政治權利、政治參與等。提升人民獲得感既要重視經濟、民生發(fā)展對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又要認識到除了物質利益外,新時代公眾對政治生活的訴求同樣重要,政治地位顯著提高,政治權利得到實現(xiàn)和保障,實現(xiàn)參政議政,管理國家事務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內容。

      作為主觀基礎的認知、判定和比較過程而言,綜合學界對于獲得感的心理認知層面的研究,可以歸納出獲得物上升為獲得感的兩個規(guī)律,這也是產生獲得感的必要條件。第一,成本合理。獲得過程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若獲得行為本身的成本高于其收益,獲得的代價高于獲得物的價值,在獲得過程中人民群眾將有更多的“失去感”而非獲得感。這一情況在公共服務供給和減稅降費的獲得感偏差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2][3]第二,相對公平。獲得感具有社會性,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會與他人對比,參照社會整體發(fā)展狀況。當人民群眾衡量獲得時,必須感到公平,否則與“獲得感”互為反義詞的“相對剝奪感”就會油然而生,即使小有獲得,也很難轉化為獲得感。[4]

      (二)獲得感的結構、增強方式

      獲得感的本質在于需要的滿足,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恩格斯將人的需要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和發(fā)展性需要。馬斯洛則將人的需要分為五種類型: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類型之間的一般規(guī)律和辯證關系體現(xiàn)于,無論是恩格斯的分類還是馬斯洛的分類,需要類型均帶有由低級向高級的指向,這種指向形成了需要的層次。

      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獲得感也就有了明顯的結構性。按照恩格斯的分類標準,獲得感可分為生存性獲得感、享受性獲得感、發(fā)展性獲得感三層結構;按照馬斯洛的分類標準,獲得感則可分為生存獲得感、安全獲得感、歸屬與愛獲得感、尊重獲得感、自我實現(xiàn)獲得感五層結構。就獲得物來說,其所包含要素亦與獲得感的結構相對應,可直接依照恩格斯的三層結構來理解,也可以拆分為馬斯洛的五層結構。馬斯洛認為,“一種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它就不再成為其需要”[5]40。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層次發(fā)展,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同理,低層次獲得物帶來的獲得感一經達成,人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獲得物,相應地,此時再提供更多低層次的獲得物,獲得感也不會增強。[6]基本需要被滿足后,只有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才會進一步達成和增強獲得感。例如,如果一個人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已被完全滿足,那么他的獲得感就不會再因為被提供更多的經濟內容而有任何增強,而是追求社會內容、政治內容,或追求自我實現(xiàn),追求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所以,獲得感的結構性決定了獲得感的增強途徑。并不是實際獲得越多就越有獲得感。[7]獲得感的增強不在于提供更多的獲得物,而在于超越需求層次,不斷提供更高一級的獲得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意味著不斷滿足、不斷超越需求層次,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西方國家公眾獲得感下降的表現(xiàn)及原因分析

      西方國家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更長,且已度過了社會轉型時期,研究分析西方國家公眾獲得感變化趨勢及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指標顯示,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客觀獲得物不斷增加。然而,調查研究卻顯示公眾主觀獲得感并沒有同步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獲得物并未上升為獲得感。這一矛盾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典型的伊斯特林悖論。結合社會機制理論和心理機制理論兩種伊斯特林悖論的解釋路徑分析可知,制度因素是造成西方國家公眾獲得物指標與獲得感相背離、獲得物難以上升為獲得感的深層原因。

      (一)獲得物增加而獲得感下降的表現(xiàn)

      西方國家雖沒有與獲得感完全相對的概念,但在西方政治語境中,公眾需要的滿足亦是選舉民主所追求的目標,通過競選演講,選民選出最有可能滿足自身需要的候選人作為政治領袖。幾十年來,西方國家開發(fā)出了一系列綜合指標來衡量公眾需要的滿足程度。比如由聯(lián)合國提出的“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幸福指數(shù)”,由賓夕法尼亞大學開發(fā)的“社會進步指數(shù)”,日本內閣府制定的“滿足度·生活質量”,等等,都綜合了財產、收入、住房、健康、教育、安全、社會生活等一系列因素。這些指標可以反映民眾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但與“獲得感”仍有區(qū)別。其一,上述指數(shù)均是由客觀獲得程度與主觀心理感知相結合的混合指數(shù),側重于客觀獲得程度,不完全反映主觀心理感知,不表現(xiàn)物質獲得和主觀預期是否契合。其二,上述指數(shù)不參考獲得成本,不涉及對公平情況的考量。所以,上述西方衡量需要滿足程度的指數(shù)不涉及由“獲得物”上升為“獲得感”所必要的心理程序,參考中國語境,更接近于“獲得物”的衡量指標而非感知層面的“獲得感”。

      總體來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居民收入、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但研究表明,西方國家的公眾并不比以前更幸福。西方國家公眾獲得感呈現(xiàn)出客觀指標和主觀感受趨勢相反的內在矛盾,衡量“獲得物”的客觀指標呈上升趨勢,衡量主觀感知的調查問卷顯示公眾“獲得感”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近二十年衡量公眾實際獲得水平的客觀指標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經濟方面主要指標穩(wěn)步提升。從2000年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由102848億美元提升至209366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0美元提升至53749美元。社會方面獲得物水平的不斷提高則體現(xiàn)在公共服務的各個領域。比如,平均預期壽命由2000年的76.75歲延長至2020年的78.93歲,醫(yī)療保障水平提高,受過高中教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83.4%提升至2020年的90.1%,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等等。政治領域,公眾參與度有所提高,選舉投票率由2000年的54.7%提升至2020年的66.7%,非政府組織數(shù)量不斷增加,政治參與渠道增多。

      與之相反,研究機構對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等感知層面的問卷調查顯示,美國公眾“獲得感”不斷下降。芝加哥大學獨立研究組織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ORC)關于美國公民幸福感的一般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顯示,從2000年到2020年,不論是總體幸福感水平,還是按照學歷、收入、地區(qū)所區(qū)分的不同人群的幸福感,都在逐漸下降。[8]由世界社會科學網絡聯(lián)盟成員單位共同協(xié)作執(zhí)行的社會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旨在研究公共價值取向,調查內容涵蓋一系列廣泛的價值觀話題。其中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人數(shù)比例在2000年到2020年間呈逐年下降趨勢,由93.74%一路降至88.20%。

      (二)原因分析

      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衡量客觀獲得物的具體指標與衡量心理感知獲得感的調研統(tǒng)計結果呈現(xiàn)相反的變化趨勢,公眾主觀獲得感并沒有隨著獲得物的增加而同步提升,反而有所下降。這一獲得物、獲得感之間的矛盾現(xiàn)象與伊斯特林悖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表現(xiàn)為客觀指標與主觀感受相背離。參考學界對伊斯特林悖論的已有分析可使我們對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伊斯特林悖論是由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Richard Easterlin于1974年對多個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的國家間的幸福感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研究后發(fā)現(xiàn)的普遍現(xiàn)象,即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并沒有帶來國民平均幸福感的提升。目前,學界對伊斯特林悖論的內在邏輯研究已有很大進展,發(fā)展出了諸多解釋模型可以參考,其中外在社會機制理論模型不僅可以解釋伊斯特林悖論,也能有效解釋獲得感并未隨獲得物增加而同步上升這一現(xiàn)象。該理論認為,經濟發(fā)展的過程往往會附帶某些社會因素的變化,作為經濟發(fā)展的成本,這些潛在因素正是限制個體主觀幸福感提升的關鍵。例如,收入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工作時間的增加、身體狀況的惡化,從而降低了收入增長的幸福效用,類似的潛在因素還包括社會資本、環(huán)境污染、婚姻、城市化等,都作為一種發(fā)展代價而對主觀幸福感造成影響。[9]

      外在社會機制理論模型揭示了代價過高這一解釋獲得物未上升為獲得感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成本不高于收益是獲得物上升為獲得感的必要條件,而在西方國家,這一必要條件未能有效滿足。微觀經濟領域,西方國家公眾獲得經濟內容是基于等價交換的消費環(huán)節(jié),市場的完全競爭屬性,使得對利潤的無限追求和對成本、收益的精心控制已被鐫刻在了消費可能性曲線和一級價格歧視的中心位置。與此同時,資本剝削和政府浪費現(xiàn)象的客觀存在也使得公眾為獲得社會產品所要付出的代價遠高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階級固化和由發(fā)展停滯所導致的“內卷化”使得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代價遠高于人們的預期。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內容和社會內容獲得感和獲得物的分化,然后再外化至政治領域?!柏敭a的統(tǒng)治必然要先向國家進攻,并摧毀它,或者,既然財產沒有國家不行,那么至少也要把它挖空”[10]75,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實際是資本權力的建構過程和資本邏輯的深化過程,經濟關系在整個政治生活中日益發(fā)揮主導作用。從生產角度出發(fā)亦能推導出相同結論。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11]78這就是真實發(fā)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由資本邏輯所導致的“經濟主義”或“經濟決定論”。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是經濟關系的直接或間接的鏡像反映,獲得感在經濟關系中與獲得物的剝離也就延伸至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在這些領域完全展開。

      此外,可以參考的解釋還有內在心理機制模型,這種解釋將伊斯特林悖論的成因歸結于個人內在的心理機制。一方面,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人的個體的欲望也會不斷地增強,使其逐漸適應收入的增加,降低由財富所帶來的幸福感[12],收入對于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符合邊際效用遞減的規(guī)律,當收入的邊際效用為零時,收入便不再與個人的幸福感相關。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固然能夠提升幸福感,然而當所有人的收入同時提高時,在相對水平上便意味著個體的收入增長并不突顯,從而使得個體在心理上并不會感受到收入增長的刺激。[13]

      內在心理機制模型也表明了按照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將獲得感劃分結構的重要意義,驗證了增強獲得感方式不在于提供更多獲得物,而在于超越需求層次,滿足更高級需求這一判斷的正確性。對比來看,主觀幸福感與獲得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伊斯特林悖論的普遍存在也反映了西方國家在滿足物質之外更高層次公眾需要方面能力的缺失。實際上,無論是心理機制還是社會機制解釋模型,其背后都由制度決定,通過制度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不斷運行建構而來。經濟發(fā)展代價過高,普通公眾需承擔的成本高于其收益正反映了經濟發(fā)展成果被少數(shù)人占有,其背后則是私有制、資本剝削。滿足物質之外更高層次公眾需要方面能力的缺失則是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必然結果。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11]82,這種“擁有感”非但沒有給人帶來“獲得感”,反而恰恰標志著建立在私有物質財產之上人性的“絕對貧困”[14]。

      三、我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現(xiàn)實基礎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人民群眾獲得感在幾十年內隨著獲得物的增加而不斷地增強。2004—2014年第三次全國公民價值觀調查顯示,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上升。[15]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2年、2009年、2011年和2015年數(shù)據(jù),對我國人民群眾獲得感進行時序比較發(fā)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民群眾獲得感亦呈現(xiàn)上升趨勢。[16]這表明我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克服了伊斯特林悖論,實現(xiàn)了獲得感的不斷增強。其現(xiàn)實基礎可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獲得物上升為獲得感提供了條件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保證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保證了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成果能夠用于國家建設,并最終使得每一個個體都在發(fā)展中受益,每一個個體的獲得物不斷增加。經濟發(fā)展的成果,持續(xù)再分配的改革成果可以作用于微觀個體,直接體現(xiàn)為公眾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就嵌入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大局中,避免了資本剝削所導致的成本高于收益狀況,收益全民共享,發(fā)展成本全民共擔,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同頻共振、協(xié)調一致。按勞分配為主體則體現(xiàn)了公平原則,以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作為統(tǒng)一的尺度,避免了按資本分配所必然導致的發(fā)展成果被少數(shù)人占有的情況,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公正。按勞分配,勞有所獲使得人們對自己應得的預期和實際的獲得高度契合,消解了客觀上不平等造成的相對剝奪感,淡化了經濟競爭關系。獲得感不再是一種社會橫向比較的零和博弈,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階層的人們找到了獲得感的最大公約數(shù)。

      第二,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奠定了經濟發(fā)展為獲得感服務這一主基調。以往的經驗已經證明,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民生領域的過度資本化將嚴重損害公眾利益,降低公眾在社會內容方面的獲得感,“把商品交換那一套搬到黨內政治生活和工作中來”[17]則會腐蝕我們的政府,降低公眾在政治內容方面的獲得感。對此,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經濟建設只是發(fā)展的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人民群眾自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我國經濟發(fā)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fā)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fā)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盵18]64通過宏觀調控將資本的擴張限制在經濟發(fā)展的范疇內,避免了陷入經濟主導一切的資本主義模式,政府職能的充分發(fā)揮,也為市場經濟運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將人們的獲得感建立在了更穩(wěn)固的基礎之上。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獲得感的不斷增強提供了保障

      第一,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模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對“以資本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的超越使我們跨過了經濟發(fā)展的伊斯特林悖論,保證了發(fā)展一直聚焦于人民需求,不斷滿足更高層次需求,最終指向人的全面發(fā)展,“獲得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延伸。

      過去200年來,西方發(fā)展模式成了現(xiàn)代化的代名詞,以資本邏輯為驅動、以自由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完全市場化為手段、以工業(yè)化為標準幾乎成了現(xiàn)代化唯一可模仿的樣本。然而現(xiàn)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后發(fā)國家移植西方現(xiàn)代化模式的結果大多是失敗的,陷入發(fā)展停滯,或失去了發(fā)展的自主性。而且即便在早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西方模式都無可避免地帶來了貧富差距增大、經濟危機頻發(fā)、政治腐敗蔓延的后遺癥,其弊端已顯露無疑。伊斯特林悖論產生的重要原因即在于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模式對人本身的有限關注。而中國獨立自主探索的中國現(xiàn)代化模式,則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是人民至上的現(xiàn)代化,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利益的現(xiàn)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一直貫穿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始終。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的理念,并注入人民內涵。他指出,我們要實現(xiàn)的四個現(xiàn)代化是“小康之家”。[19]281為此,鄧小平提出了“兩步走”戰(zhàn)略,預計在20世紀末達到“工農業(yè)總產值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上千美元”的小康水平。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不斷加強,體現(xiàn)為“小康”的內涵的不斷發(fā)展,不斷豐富。21世紀初,在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相比于全面小康,全面現(xiàn)代化的核心追求在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價值邏輯的再次升華。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與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存在內在的價值聯(lián)系,“以人民為中心”實際上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以人民為中心”價值邏輯的不斷升華,也印證著獲得感結構的不斷升級,即獲得感不斷增強。小康內涵的不斷發(fā)展,最終指向所有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曾經設想,社會主義應該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0]570這一經典論述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倫理特征。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自覺發(fā)展,蘊含著人民群眾獲得感結構升級的無限可能。人民群眾在物質和精神需要被滿足的基礎上,可以自由自覺發(fā)展,自由自覺地獲得一切他們所需、所想,這使得獲得感在個體層面完全展開,使得獲得感可以不斷增強。

      第二,滿足群眾需要、增強群眾獲得感貫穿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遵循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在不斷滿足更高層次需要中作為評價標準提煉和闡發(fā)出來,具有內在的超越性和持續(xù)性,保證了獲得感結構持續(xù)縱向升級。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漸明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也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要求。

      改革開放成效的評價標準最早由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即“三個有利于”。從文本表述來看,“三個有利于”強調了兩方面內容: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二是在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增強國力,最終落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際上,這兩點內容即包含著獲得感這一潛在的改革目標和評價標準,并一直貫穿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發(fā)展的始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實現(xiàn)巨大飛躍,社會生產力明顯提升,城鄉(xiāng)差距明顯縮小,民生福祉穩(wěn)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改革評價標準凝練為“兩個是否”,即“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21]92。獲得感作為新一輪深化改革的要求、改革目的和意義的全新定位,其重要性進一步彰顯,其內涵也進一步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22]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將來源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黨的建設六個領域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調性改革,將來源于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地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將來源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

      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獲得感這一概念遵循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而逐漸明晰,內涵不斷豐富。改革的范圍、深度、廣度的不斷增強,正符合人民需求層次的逐漸升級,隨著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滿足,獲得感的結構在不斷升級,最終體現(xiàn)為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增強。發(fā)展不止步,改革不停步,改革開放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要素,獲得感的結構將在不停步的改革進程中繼續(xù)升級,人民群眾獲得感也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增強。

      四、我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經驗啟示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宏觀經濟、居民生活水平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然而,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客觀存在并導致了人民群眾巨大的心理落差,社會及生態(tài)方面的發(fā)展不充分則導致了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社會仍保持長期穩(wěn)定,社會治安良好,經濟發(fā)展平穩(wěn),成功應對了各種風險挑戰(zhàn),打破了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的普遍規(guī)律——亨廷頓悖論,形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下保持長期穩(wěn)定有序的“中國之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黨和政府治國理政戰(zhàn)略方略和政策方針的科學性合理性,社會風險預警和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的不斷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人民立場,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不斷得到實現(xiàn)??梢哉f,社會發(fā)展的中國邏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是分析和詮釋“中國之謎”的權威性答案。

      縱觀黨史,正是由于黨代表人民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長期維持人民群眾高水平獲得感,使得人民群眾堅定地和黨站在一起,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始終擁護黨的領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長期維持人民群眾高水平獲得感不僅關系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也是政治定力、政治自信的重要來源。只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黨就會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這不僅是政治定力、政治自信,更是政治信仰。為人民謀幸福的堅定意志、執(zhí)著信念使我們站在了從政、執(zhí)政價值觀的制高點上,具有了強大的道義感召力和雄辯的政治說服力。面對各種針對中國的“人權白皮書”“民主排行榜”,人民群眾獲得感提供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zhí)政水平的有效證明。

      如何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第一,要堅持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yōu)勢。黨的領導是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的最根本條件。第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的意愿,了解人民的訴求,聚焦人民反映強烈的問題,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守住我們區(qū)別于西方的優(yōu)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第四,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系統(tǒng)推進各領域改革,釋放政府、社會的生機和活力,消除各種發(fā)展障礙,使“國計”和“民生”真正成為一體,使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張品.“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4):402-407.

      [2]原光,曹現(xiàn)強.獲得感提升導向下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政策邏輯、關系模型與評價維度[J].理論探討,2018,(6):50-55.

      [3]萬廣南,魏升民,向景.減稅降費對企業(yè)“獲得感”影響研究——基于認知偏差視角[J].稅務研究,2020,(4):14-21.

      [4]竇克林.正風反腐,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獲得感[J].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15,(6):22-23.

      [5]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呂明,陳紅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6]辛秀芹.民眾獲得感“鈍化”的成因分析——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視角[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6,(4):56-59.

      [7]田旭明.“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理論意涵與現(xiàn)實意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4):71-79.

      [8]Andy Larsen.How income,health,religion and lifestyle impact our happiness—and how thats changed over the years[EB/OL].https://www.sltrib.com/news/2021/01/02/how-income-health/.

      [9]李路路,石磊.經濟增長與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論的形成機制[J].社會學研究,2017,32(3):95-120+244.

      [10]復旦大學法律系國家與法的理論、歷史教研組.馬克思恩格斯論國家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1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Louise C.Keely.Why isnt growth making us happier?Utility on the hedonic treadmill[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5,57(3):333-355.

      [13]M.Niaz Asadullah,Saizi Xiao,Emile Yeoh.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2005-2010:The role of relative income,gender,and loc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48):83-101.

      [14]張衛(wèi)偉.論人民“獲得感”的生成:邏輯規(guī)制、現(xiàn)實困境與破解之道——學習習近平關于人民獲得感的重要論述[J].社會主義研究,2018,(6):8-15.

      [15]王浦劬,季程遠.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與善治標尺——人民獲得感的意蘊和量度[J].中國行政管理,2018,(1):6-12.

      [16]文宏,劉志鵬.人民獲得感的時序比較——基于中國城鄉(xiāng)社會治理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2018,(3):3-20.

      [17]曾亞波.黨內政治生活向商品交換說“不”[J].先鋒隊,2017,(18):36-39.

      [18]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9]鄧小平思想年編: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8/c1001-29613514.html.

      責任編輯? 魏亞男

      猜你喜歡
      需求層次理論獲得感
      “獲得感”大盤點,你的2016有收獲嗎?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談中職生實現(xiàn)真正學習的路徑
      基于激勵理論的組織薪酬方案設計的思考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讀海子的詩作
      台湾省| 吴旗县| 榆林市| 东莞市| 丰镇市| 绥德县| 阜康市| 电白县| 广宗县| 定南县| 独山县| 游戏| 台南县| 辰溪县| 贞丰县| 南涧| 兴城市| 黑河市| 宜州市| 蓬溪县| 呈贡县| 三原县| 陇西县| 军事| 南部县| 林周县| 慈利县| 万年县| 新巴尔虎右旗| 泰州市| 涿鹿县| 新宾| 思茅市| 都江堰市| 琼海市| 亳州市| 当涂县| 含山县| 朝阳市| 雷波县|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