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穎,顧凡強,王仁睿
(1.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四川綿陽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綿陽 62101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工業(yè)、農業(yè)、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劇增,我國水體普遍受到污染[1],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水體,造成水體出現富營養(yǎng)化現象,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溶解氧濃度降低,水質惡化,魚類大量死亡,已成為最嚴重的水質問題之一[2-3]。水生植物具有克藻效應,并對水體中的氮磷具有吸收、富集、過濾、轉移和沉淀作用,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6]。不同水生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已有多種研究,狐尾藻、伊樂藻等沉水植物能夠明顯降低水體中的氮磷營養(yǎng)鹽及有機物,改善水體溶解氧和透明度,抑制藻類生長[5];雨久花、菖蒲等挺水植物對水體中的氮有很好的凈化作用[7]。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對水體的凈化能力,較少考慮景觀效果。篩選水生植物種類及種植模式,并以核心植物為中心,加大不同空間植物配置對于水體凈化和濕地景觀打造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凈化水質為目的,充分考慮植物配置的效果,結合易成活、病蟲害少、抗倒伏以及美學價值高的原則,從現有報道具有水質凈化能力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中各挑選兩種植物,通過設置單獨種植、2種混種和3種混種的種植模式,比較不同種植模式對水質的凈化效果。本研究通過檢測不同水生植物及種植模式下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總氮(TN)、總磷(TP)、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和 pH值的變化,篩選出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凈化效果最佳的水生植物及種植模式,該結果可為水生植物的篩選提供技術指導,并為濕地景觀營造提供借鑒。
本試驗用水取自西南科技大學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出水口(經30 min靜置沉淀后的上清液)。
從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中各挑選2種植物進行試驗(表1),采用單獨種植、2種混種和3種混種的種植模式,不放植物的試驗用水作為對照(表2)。試驗前對植物表面進行沖洗,并用自來水進行5 d的預培養(yǎng)。植物經過預培養(yǎng)后,選取長勢良好、大小相近的植株,清洗干凈。選用塑料箱(長寬高為44 cm×33 cm×10 cm)作為栽培容器,體積為14.5 L,倒入2/3體積的試驗用水,每盆稱取240 g植物放入,確保植物的根系完全浸沒在水中,挺水植物用尼龍繩和小卵石進行固定,植物在溫室大棚中(溫度20℃~25℃)生長。
表1 試驗使用的水生植物種類Table 1 The kind of aquatic plants in the experiment
表2 水生植物不同種植模式對水質凈化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modes of aquatic plants on water purification
每種種植模式設置6個塑料箱,重復3次,不放植物、只加試驗用水的處理作為對照組。試驗每間隔5 d于早上10:00對水樣進行采集和檢測,試驗時間為25 d。
按照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檢測分析方法》測定TN、TP、COD、氨氮和pH值[8]。TN測定采用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TP測定采用鉬銻抗分光光度法,COD測定采用快速密閉催化消解法,氨氮測定采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pH值測定采用玻璃電極法。
各指標的去除率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C0為初始濃度,Ci為處理后的濃度
數據通過SPSS 20.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為平均值±標準誤,同處理中不同字母代表最小顯著性差異P20.05,數據經Sigmaplot軟件進行制圖。
試驗用水略帶異味,水體顏色偏暗黃,根據檢測,TN、TP、COD 和氨氮分別為 32.088、2.830、37.640和 1.397 mg/L,pH 為 7.560(表 3),根據《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的相關分類標準[9],試驗用水的TN、TP濃度遠超類水的標準,屬于富營養(yǎng)化現象[9]。
表3 試驗用水的主要指標Table 3 Major indexes of the experimental water
25 d后,對照水體及盆壁大量滋生肉眼可見的藻類生物,盆底部沉淀大量雜質(圖1a)。水生植物的不同種植模式下水體與對照相比均有明顯的改善,總的來說,單種水生植物種植的水體中肉眼能觀察到部分藻類生物和雜質,水面有少量漂浮物(圖1b);兩種水生植物混種的水體沉淀物更少,無肉眼可見的藻類生物,水面有極少量漂浮物(圖1c);3種水生植物混合的水體水質清澈,水面無漂浮物(圖 1d)。
圖1 25 d時水生植物不同種植模式下水體的情況Figure 1 Observation of eutrophic water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modes of aquatic plants on twenty-fifth day
第25天檢測各處理組的水質,可以看出,與對照相比,各處理組的TN、TP、COD和pH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水生植物的不同種植模式均對水質具有凈化效果(表2)。
水體中TN濃度最低的是菖蒲[10-11]+鳳眼蓮[12-13]+狐尾藻[14],為0.86 mg/L;與菖蒲+大 薸[15]+狐尾藻(1.28 mg/L)無顯著性差異,顯著低于其他處理組。對照水體的TN濃度分別是兩個處理組的31倍和21倍,兩個處理組對TN的去除率分別為97.3%和96.0%。
水體中TP濃度最低的是再力花[16-17]+ 薸大 +伊樂藻[18],為 0.06 mg/L,與菖蒲+ 薸大 +伊樂藻(0.07 mg/L)、菖蒲+鳳眼蓮+狐尾藻(0.07 mg/L)無顯著性差異,顯著低于其他處理組。對照水體的TP濃度分別是3個處理組的15倍、13倍和13倍,3個處理組對TN的去除率分別為97.9%、97.5%和97.5%。
水體中COD濃度最低的是菖蒲+鳳眼蓮+狐尾藻,為 15.99 mg/L,與再力花(16.22 mg/L)、菖蒲(16.68 mg/L) 、大 薸(17.32 mg/L)、菖蒲+鳳眼蓮+伊樂藻(17.49 mg/L)無顯著性差異,顯著低于其他處理組。對照水體的COD濃度分別是5個處理組的1.6倍、1.5倍、1.5倍、1.4倍和1.4倍,5個處理組對COD的去除率分別為57.5%、56.9%、55.7%、53.9%和53.5%。
水體中氨氮濃度最低的是再力花+ 薸大 +伊樂藻,為0.37 mg/L,顯著低于其他處理組。對照水體的氨氮濃度是該處理組的2.6倍,再力花+ 薸大 +伊樂藻對氨氮的去除率為62.2%。各處理組水體中pH值為7.57~8.01,與對照水體相比下降了0.37~0.81。
綜合上述幾個指標,菖蒲+鳳眼蓮+狐尾藻為最佳種植模式,TN為0.86 mg/L,TP為0.07 mg/L,COD為 15.99 mg/L,氨氮為 0.49 mg/L,pH 值為 7.79,根據《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的相關分類標準,處理后的水質已達到Ⅲ類水的標準。
2.3.1 TN濃度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增加,對照水體中TN濃度緩慢下降,0~5 d TP 濃度無顯著性差異,10~20 d TN 濃度顯著性低于0~5 d,25 d時TN濃度進一步降低。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中TN濃度急劇下降,5 d時,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中TN的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為29.2 mg/L;25 d時,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中TN的濃度降至0.86 mg/L,對照水體中TN濃度(29.65 mg/L)是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的34倍(圖2)。
圖2 水生植物最佳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中總氮濃度的影響Figure 2 Effect of optimal configuration mode of aquatic plants on total nitrogen (TN)concentration in eutrophic water
2.3.2 TP濃度的變化
5 d時,對照水體中TP濃度顯著低于0 d,隨著時間的延長,TP濃度逐漸下降。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中TP濃度在5 d時急劇降低,為0.69 mg/L,顯著低于對照水體5~25 d TP的濃度;此后TP濃度隨著時間的延長繼續(xù)降低,20~25 d時,TP濃度趨于平穩(wěn),分別降至0.08 mg/L和0.07 mg/L,對照水體中TP濃度(1.38 mg/L和0.92 mg/L)是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的17.3~13.1倍(圖3)。
圖3 水生植物最佳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中總磷濃度的影響Figure 3 Effect of optimal configuration mode of aquatic plants on total phosphorus(TP)concentration in eutrophic water
2.3.3 COD濃度的變化
對照水體中COD濃度在0~10 d無顯著差異,15 d之后開始顯著降低。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中COD濃度在5 d時急劇降低,為28.61 mg/L,顯著低于對照水體0~15 d COD的濃度;此后COD濃度隨著時間的延長繼續(xù)降低,25 d時,COD濃度降至15.99 mg/L,對照水體中COD濃度(24.87 mg/L)是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的1.6倍(圖4)。
圖4 水生植物最佳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中COD濃度的影響Figure 4 Effect of optimal configuration mode of aquatic plants on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concentration in eutrophic water
2.3.4 氨氮濃度的變化
對照水體中氨氮濃度從第5天開始明顯下降,5~15 d無顯著差異,之后顯著降低。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中氨氮濃度在第5天時為0.75 mg/L,顯著低于對照水體0~25 d氨氮的濃度;此后氨氮濃度隨著時間的延長繼續(xù)降低,25 d時,氨氮濃度降至0.49 mg/L,對照水體中氨氮濃度(0.85 mg/L)是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水體的1.7倍(圖5)。
圖5 水生植物最佳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中氨氮濃度的影響Figure 5 Effect of optimal configuration mode of aquatic plants on ammonia nitrogen in eutrophic water
本研究證明水生植物的不同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不同,總體趨勢為3種混種3兩種混種3單種種植,該結果與劉明文、陳小運和白雪梅等[12,16,19]的研究一致。本研究篩選到菖蒲+鳳眼蓮+狐尾藻為最佳種植模式,此外菖蒲+鳳眼蓮+伊樂藻這個組合也表現良好,而菖蒲+鳳眼蓮兩種混種的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明顯較差,這代表在菖蒲+鳳眼蓮的基礎上,再加入狐尾藻或伊樂藻兩種沉水植物均大大提升對水體的凈化能力。沉水植物可通過與浮游植物競爭光照和營養(yǎng)物質來達到凈化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作用[20]。已證實沉水植物能夠降低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營養(yǎng)負荷,促進懸浮物沉積,改善水體的COD抑制浮游植物生長,提高水體透明度和水體觀感[21]。本研究中應用狐尾藻和伊樂藻后可明顯觀察到水體清澈、表面無表漂浮物的現象。下一步研究需要驗證菖蒲+鳳眼蓮+其它藻類植物是否對富營養(yǎng)水體均具有良好的凈化作用,如果證實這種種植模式確實有效,這將在濕地景觀的營造上提供多種植物選擇。
本研究中水生植物最佳種植模式下在0~25 d,隨著時間的延長,TN、TP、COD和氨氮與對照相比均有顯著下降,這與周 玥 、王瑋等[11,22],結論一致。25 d時,所有種植水生植物的水體pH處于7~8偏堿水平,與對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證明植物對水體酸堿度具有調節(jié)作用,這與王 珺 、柳世襲和Xu L.等[23-24]的研究結果一致,這種pH值有利于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進行。
利用水生植物凈化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研究在早期多使用單種水生植物,并未考慮到功能性和景觀性,現在這方面的研究已逐漸往多種水生植物的種植模式上進行深入。本研究結果已于2018年應用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白龍江濱江步道段灘地生態(tài)修復項目,本著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建四時有景,三季有花的植物造景原則[25],在試驗篩選出菖蒲+鳳眼蓮+狐尾藻混合種植方式的基礎上,在灘地配置各類鄉(xiāng)土植物,垂柳、碧桃、櫻花和楓楊等喬木,金葉繡線菊和金禾女貞等灌木,大花萱草、香蒲、水蔥、蘆葦和狼尾草等濕生草本植物。經過2年的驗證,這種植物配置形式既保證對白龍江濱江步道段的富營養(yǎng)化水體起到良好的凈化效果,又提高城市濱水景觀的美學觀賞價值。楓楊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生長快速且根系發(fā)達,是河床兩岸低洼濕地的良好綠化樹種,還可防治水土流失。垂柳枝條長而柔軟,喜水濕,將人的視線引向水面,碧桃花色鮮艷,花量大,兩者交相輝映,形成春季桃紅柳綠的優(yōu)美景觀。隴南市武都區(qū)全年光照充足,櫻花不僅春季可以觀花,秋季紅葉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金禾女貞色澤鮮亮。金葉繡線菊葉色有豐富的季相變化,新葉橙紅,冬季紅葉,花期長,花量多,是花葉俱佳的小灌木。大花萱草、香蒲、水蔥、蘆葦和狼尾草均為多年生,耐寒,抗性強,適合種植在水邊、沼澤地或濕地草叢,保持水土,不僅能讓灘地展現生態(tài)自然的鄉(xiāng)野風光,而且歲歲枯榮輪回,景觀季相更加明顯。
本研究基于功能性、生態(tài)性和景觀效果3個方面從常用的挺水、浮水和沉水中共挑選出6種適合西南地區(qū)生長的水生植物,通過設置單獨種植、挺水+浮水兩種混種、挺水+浮水+沉水3種混種的種植模式,驗證水生植物不同種植模式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結果顯示,不同種植模式均對水體有不同程度的凈化,其中菖蒲+鳳眼蓮+狐尾藻對水體的凈化效果最佳,25 d時,水體的TN為0.86 mg/L,TP為0.07mg/L,COD為15.99 mg/L,氨氮為0.49 mg/L,pH值為7.79,該種植模式下的水體水質已達到Ⅲ類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