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愛人者,人恒愛之。”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善待他人的思想,傳承優(yōu)秀古代文化,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我們不能僅僅講空洞的道理,更要有具體可感的榜樣。讓榜樣成為孩子心中的標桿,讓榜樣成為孩子心中的“燈塔”,相信榜樣的力量。我們到處尋找,找到了難得的教育素材——《古文觀止》。它作為古文精華的選編,選擇了許多閃爍著仁德愛民思想的經(jīng)典篇章。我們通過《古文觀止》來教育學生,使其有仁德的思想、平等的觀念、愛人的精神,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仁德 愛民古文觀止 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代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指南針”。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新時代的公民呢?這就需要課內和課外的配合,有字書和無字書的貫通。為了提高學生的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我們認真地尋找教育素材。好的素材本身就有教育意義。碰巧的是《古文觀止》里有大量的精華篇章。其中涉及為政者民本思想的篇目就有11篇。我們就借《古文觀止》中的生動篇章來加強學生對愛民思想的理解。讓正面榜樣引領學生向上,真正地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核心素養(yǎng)的人。
第一個學習的榜樣——趙威后
在《趙威后問齊使》中,趙威后對齊使的七次發(fā)問貫通全文中心。前三個問題著眼于社會經(jīng)濟的根基,后四個問題有力地批評齊國的可怕現(xiàn)狀。全文圍繞一個“民”字,自始至終體現(xiàn)出趙威后君輕民貴的政治思想。這么好的學習材料。我們可不能串講文言文就完事。首先,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找到課本中的問題。接著,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并且在眾多問題中,老師梳理問題,幫助解答問題。最后,為了加深印象,讓學生扮演趙威后。老師指導學生讀出趙威后愛民的堅定。學生采用不同學習策略,自主解決簡單問題,合作解決復雜問題,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借著趙威后這個可感的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愛民思想,讓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第二個學習榜樣——子產(chǎn)
在《子產(chǎn)論政寬猛》中,作者“子產(chǎn)”認識到“寬和猛”要結合。子產(chǎn)工作二十年,政績優(yōu)秀?!皩捗拖酀钡闹鲝埵撬岢鰜淼?。他所說的“猛”,實際是為了預防犯罪,重點還是“寬”。其實,事物本來是錯綜復雜的,寬與猛是互相滲透的,寬嚴結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本思想。而且在《子產(chǎn)告范宣子輕幣》中,他亦說:“您治理晉國,四鄰的諸侯沒有聽說您有什么美德,只聽到了您加重了各國繳納的貢物,我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白赢a(chǎn)身為小國的大夫,寫信給諸侯國的執(zhí)政者竟然如此不客氣,指出范宣子執(zhí)政時“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子產(chǎn)的觀點從“令德”推出“令名”,點出這篇文章的主旨。主旨就是 “君子長(掌)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對于一個剛剛處于高中的學生來說,好像關系不大。其實,“寬與猛”和“輕幣”的精髓就有平等思想、愛人思想。學生對于這種優(yōu)秀的古代思想要早接觸、多接觸。
當然,碰到好的教育素材,不等于我們就原樣照搬,我們必須學會用生動的方式再現(xiàn)文本。除了課堂講解內容外,我們將拓展課外素材,讓“子產(chǎn)”形象立體化。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筆墨寫出“子產(chǎn)”。真正內化子產(chǎn)的思想,傳承民本思想、平等思想、愛人思想。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成為一個有仁義的人。
第三個學習榜樣—— 李覯
在《袁州州學記》中,作者興辦學館,弘揚教化,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發(fā)展提供很好的去處。讀過《袁州州學記》的人,會看到他的忠君愛民思想。我們除了正常的課堂講解外,還組織學生去位于九江市星子縣的白鹿洞書院參觀學習,同學們非常興奮,認識到學校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感受興建學校,幫助百姓的仁德思想。 在課堂與實踐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讓學生將親身經(jīng)歷與學科知識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下的培養(yǎng)目標。
第四個學習榜樣——歐陽修
在《醉翁亭記》中,這篇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風光和游人之樂的敘述,描繪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民本理想。在《豐樂亭記》中,他身為地方長官,能在百忙中與百姓“往游其間”,與百姓“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正體現(xiàn)了他“與民同樂”的愛民思想。因為歐陽修的作品在初中講解得比較多。我們高中主要是理解其中的民本思想。除了學生提問,談看法外,我們還觀看了歐陽修的紀錄片,讓學生能夠認識不一樣的歐陽修,認識愛民如子的歐陽修。進而來傳承古代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第五個學習榜樣——蘇軾
在《喜雨亭記》中,圍繞“雨”和“喜”來進行展開。寫滿了蘇軾的愛民思想。中國古代,自孟子開始,自天子、官員要有與民同樂、樂民之樂的思想。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一個演講活動。模仿蘇軾的處境,把文章進行改編。讓學生在理解之后,大聲地朗誦出蘇軾的喜悅。讓學生和蘇軾產(chǎn)生共鳴。加深學生的人文底蘊。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充分體現(xiàn)活動的教育性,進而達到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第六個學習榜樣——路溫舒
在《尚德緩刑書》中,文章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法制運用“逼、供、信”的殘忍手段,讓人認罪。 “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示)之”,被迫造假。名義上是利用假口供向犯人指出犯了什么罪,要他服罪,其實這中間無疑包含著“誘供”,以進一步陷人于罪。 路溫舒身為封建時代的廷尉史官,只能提出“除誹謗以招切言”,即讓人講話,國君要不計較臣民們的“謗言”,才能“開天下之口”。體現(xiàn)了他的愛民思想。高壓政治只會導致百姓的悲慘境況。只有把人民的幸福當幸福,人們才會真正地明白他人的難處。 讓學生明白“人上人”的官本思想是糟粕,為人民服務的仆人精神才可貴。講解時,以提問為主,穿插古今嚴刑峻法的故事,并且觀看《警示錄》,讓學生明白法律的尊嚴、平等的可貴、愛民的思想。 傳承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
在《古文觀止》中,還有《張益州畫像記》中的張益州、《季梁諫追師》中的季梁、《召公諫厲王止謗 》中的召公。他們都是鮮活的例子,都可以成為愛人、愛民的學習素材。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文化理解及傳承能力。語文學科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承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古文觀止》篇章的學習,以蘇軾、歐陽修等愛民者為榜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能充分理解學生的民本思想。體會“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本文屬于課題:運用《古文觀止》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8PTYB034)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