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維冬
【摘要】《刑事訴訟法》正式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立法化,我們只有在全面理解、準確把握認罪認罰從寬的內涵上,才能更有效地適用該制度。從實體上的從寬和程序上的從簡兩個維度展開,在實體上的適用,從適用范圍和從寬幅度、形式上從寬把握; 在程序上的適用,從適用程序和適用階段上從簡把握。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還應從規(guī)范量刑幅度和標準、合理限制上訴權和嚴格證據標準上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認罪認罰從寬;司法適用;實體從寬;程序從簡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歷時近五年的試點后,寫入《刑事訴訟法》,從法律上正式構建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施行。本文通過對該制度的基本內涵、適用范圍、適用程序等方面的梳理,以期能為保障該制度得到較為準確的理解和正確的適用提供建議。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涵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愿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這是從立法上對認罪認罰從寬進行的一個原則性、概括性、抽象性闡述說明的規(guī)定。自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被正式提出以來,尚無權威機構、正式文件等就其概念內涵做出明確界定和論述。因此,本文分別對認罪、認罰、從寬這三個要素逐一探討分析,準確理解其內涵。
(一)對認罪的理解我國《刑事訴訟法》將“認罪”界定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其中“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這一論述與當前我國刑法當中有關自首、坦白等情節(jié)的規(guī)定應該是相一致的,可以依照關于自首、坦白等情節(jié)的法律規(guī)定予以把握[1]?!俺姓J指控的犯罪事實”這句話從一般語義上理解是指承認司法機關對其所犯罪行的一個指控。不過應該特別注意這里的犯罪事實應當是指有除了口供以外其他書證等客觀證據能夠充分證明的一個事實,可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動供述的事實或者是司法機關根據目前掌握的實質證據可以指控的犯罪事實,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中對于“認罪”的把握要始終從嚴堅持“疑罪從無”這一基本原則?!白铩辈粌H包括罪行,還包括罪名。那么,這里所說的認罪是否又包括對公訴機關指控罪名的一個認定呢? 首先,《刑事訴訟法》中對“認罪”的規(guī)定,只是要求對案件的犯罪事實和犯罪行為的承認,并未要求必須對司法機關指控的罪名也進行承認。其次,我們知道在司法實踐中,始終存在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并不是審判機關最終做出裁判的罪名,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筆者認為不應包括對指控罪名的認定,強制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可公訴機關指控的刑法罪名是不夠合理的,而且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2]。
(二) 對認罰的理解《刑事訴訟法》將“認罰”界定為“愿意接受處罰”。從一般理解上看,認罰是指同意司法機關做出的量刑決定,包括同意司法機關做出的建議判處的處罰種類、刑期、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以及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等從寬處罰的建議。筆者認為,這里所規(guī)定的處罰種類既包括刑事上的處罰方法,也應該包括其他非刑事處罰,如行政處罰、民事賠償、被害人諒解等。認罰除了對量刑的認可以外,是否包括對適用程序的認可? 有專家學者認為“認罰”既包括實體層面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愿意承認相關罪行和犯罪事實以及承擔相對應的刑罰后果,也包括在程序適用上對案子審理程序的必要性認可[3]。筆者認為這里的認罰并不包含該內容。首先,從語義上理解,“自愿接受處罰”中的處罰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刑事處罰和非刑事處罰,適用程序并不屬于處罰方式,只是司法機關在辦理案件中的一種審理方式的選擇。其次,我國刑訴法關于速裁程序的有關規(guī)定是 “可以”適用該程序,而不是“應當”“必須”適用。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司法適用
(一) 在實體從寬上的適用
1、 適用范圍“認罪認罰從寬是寬嚴相濟、坦白從寬刑事政策的具體化和制度化,可以適用于所有刑事案件,就像自首、坦白一樣,沒有特別的范圍限制”。這跟我國 《刑法》自首坦白一樣,并沒有做出特殊的規(guī)定,限定某些或某一類型的案件可以適用或者不能適用,原則上適用所有案件,即使是涉及恐怖活動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也都可以適用。
對認罪認罰從寬案件從立法上就沒有對適用案件的類型和范圍做出限制。也就是說,不管是什么樣的刑事案件,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案件偵辦、調查起訴哪怕是在開庭審理過程中愿意認罪認罰且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就應當給予其從寬處理的機會,包括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等性質嚴重的犯罪[4]。當然,也如前文所論述的,原則上所有類型的案件都可以適用該制度,并不是說必然要適用。
2、從寬形式和幅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實體上的從寬包括能夠適用較緩和的強制措施和量刑上從輕、減輕和免除處罰。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認罪認罰作為一種獨立的量情節(jié)是完全可以影響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何種強制措施、能否給予從寬處罰、從寬的形式和量刑優(yōu)惠幅度的有關決定。量刑從寬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一是除非法律有其他特殊情形的規(guī)定,一般沒有其他法定從輕或者減輕情節(jié)的,都應該在法律規(guī)定的量刑幅度內予以從寬[5]。二是要充分考慮案件造成的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悔罪態(tài)度、人身危險性等。司法機關在做出從寬量刑決定時,要綜合權衡該案件在罪行輕重、社會危害程度等社會影響方面的因素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態(tài)度、人身危險性等主觀因素,做到罪責刑相適應。三是根據認罪認罰的主動性、穩(wěn)定性、全面性等,確定能否從寬以及從寬幅度。對于不同情形,應該在確定從寬幅度時予以體現以示區(qū)別。
(二) 在程序從簡上的適用
1、適用程序。建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司法資源的配置,提高司法效率。刑事訴訟法新增設了速裁程序,司法機關可以結合案子情況選擇適用該程序,通過簡化庭審步驟的方式加快案件審理。對于新增設的速裁程序,應注意兩點:第一點是關于適用條件。首先,針對的是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其次,基于對整個案件情況的掌握和現有證據的判斷,司法機關基本可以斷定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最后,在被告人知道且愿意選擇速裁程序的,如果被告人不贊成的,法院也是不能單方面強制啟動的。只有同時滿足以上三個必要條件,法院才能依法選擇速裁程序的審判模式對案件開庭審理,當然對于刑訴法明確規(guī)定的幾類不適宜的情形要排除在外。第二點是關于庭審程序。我國 《刑事訴訟法》已經明確做出規(guī)定,如果是選擇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一般來說是由員額法官一個人進行開庭審理的[6]。
2、適用階段?!缎淌略V訟法》明確規(guī)定了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訊問和審判時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guī)定,但不同的時期他們的目標、方式是不同的。偵查階段主要目標是鼓勵犯罪嫌疑人盡早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使偵查機關盡早破案。偵查機關應當主動積極耐心細致地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說明認罪認罰后極有可能得到從輕或減輕刑事處罰的法律優(yōu)惠政策,并積極解答其存在的顧慮、困惑和擔憂,并將認罪認罰情況詳細記錄在案卷中,移送至公訴機關[7]。
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進一步完善
(一) 規(guī)范量刑從寬幅度、標準
從《試點辦法》到《刑事訴訟法》都對認罪認罰行為給予可以從寬處理的明確規(guī)定,但對于如何從寬卻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當前尚無明確而具體的法定量刑幅度標準。對于從寬的量刑幅度,全國各地法院只能 “各自從寬”,這易導致同罪不同罰現象,亦使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較大的從寬處罰幅度,可他們也很難自己準確清楚地認識到有哪些量刑優(yōu)惠是專門針對之前認罪認罰的[8]。筆者認為,可以吸收該成功經驗,明確規(guī)定越早認罪認罰可以得到更好從寬處罰力度。這樣既能減少因量刑幅度不明確而導致該制度適用面臨濫用的風險,又能使他們對自己自愿認罪認罰后能夠取得多大范圍的從寬優(yōu)惠幅度有較為明確合理的期待。
(二) 合理限制上訴權
筆者為了更好地了解該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實際運用情況,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認罪認罰從寬”,并對網站上隨機出現的前100份法律文書予以統(tǒng)計,其中,二審裁判文書占比居然達到62%。通過瀏覽發(fā)現在這些二審裁判文書中載明該案件在原審法院已經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進行審理,也是在公訴機關的量刑幅度內予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但上訴人仍然以原審法院量刑過重,請求二審輕判為由提起上訴。這種現象明顯與當初構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初衷相悖,該制度本身最初任務就是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推動繁簡分流、提升訴訟質量和效率[9]。因而,本文認為應該進一步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合理限制該類案件的上訴范圍。合理限制并不是強制規(guī)定該類案件一律不得上訴,而是當該被告人已經自愿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按法律規(guī)定親自簽署具結書,人民法院也依法對該情節(jié)進行量刑優(yōu)惠,給予從寬處理的判決[10]。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出現了新的證據或者其他特殊情形,否則應該適當限制被告人不得以“量刑過重”為由提起上訴。因為被告人基于自我的真實意愿簽署的具結書是具有法律強制效力的,被告人也是一個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應當能預見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法律后果和相對應的法律責任。如果對該行為完全不予限制,則等于支持其違背承諾,破壞司法公信力,不具有正義性。
參考文獻:
[1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爭鳴與反思[J].中國法律評論,2020(03):74.
[2] 胡云騰.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的幾個問題[J].中國法律評論,2020(03):75-86.
[3] 陸田.刑法視野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運用[J].法制博覽,2020(18):86-87.
[4] 郭宇峰.認罪認罰的從寬制度研究[J].法制博覽,2020(17):131-132.
[5] 趙飛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邏輯解構與反思[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4):110-120.
[6] 李蒙.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司法適用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15):17-19.
[7] 樊長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J].法制與社會,2020(11):20-22.
[8] 葛二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11):23-24+34.
[9] 閔春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困境及理論反思[J].社會科學文摘,2020(03):73-75.
[10] 陳衛(wèi)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問題再探討[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20,42(02):23-36.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