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摘要: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的一些方法與技巧對于實務的開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認知行為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對案例中案主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找出問題背后的原因,并根據(jù)問題和原因制訂了介入計劃,提出了解決辦法,運用專業(yè)方法和技巧幫助服務對象走出了困境。
關鍵詞:認知行為理論;個案介入;親子關系
一、案例介紹
1、案例背景
趙某,40歲,小學時因被懷疑偷同學的東西,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譏笑,同學私下里都叫他小偷?;丶液笥植蝗莘终f被父親打罵了一番,自此心情一直很壓抑,脾氣也很古怪,有時遇到很小的事情就表現(xiàn)出情緒的暴躁,生怕自己吃虧受委屈。結婚后,因夫妻關系不好而離異,離婚后留下10歲的兒子小明歸趙某撫養(yǎng)。由于學習成績不好,趙某很早就下學了,僅僅取得初中學歷的他現(xiàn)在沒有固定的工作,靠做一些兼職工作來維持生計。趙某在生活上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產(chǎn)生消極情緒的時候會萌生出自己是無用之人的想法。由于脾氣性格古怪,趙某的人際關系處理的較差,基本沒有什么朋友,與親戚幾乎沒什么交際。
2、案主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人際交往問題。在案例中,趙某由于在早年在學校生活中被老師、同學及自己的家長所誤解,接受了大家給自己貼的負面標簽,產(chǎn)生了非理性信念,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趙某對他人和自己的看法。在以后的生活中古怪多疑的性格使他很難去信任別人,很難與他人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因此人際關系較差;
(2)自我認知問題。案例中,趙某早年生活中的負性事件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產(chǎn)生了認知偏差,經(jīng)常出現(xiàn)消極的情緒反應,自我認同感較低,對自己抱有負性的評價。在處理親子關系時,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與方法,不承認自己的處理方式是錯的,長此以往就會產(chǎn)生更加嚴重的問題;
(3)經(jīng)濟與就業(yè)問題。案例中,由于趙某很早下學,文化水平低,沒有固定的工作,經(jīng)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打零工,因此家庭經(jīng)濟狀況窘迫,與妻子離婚后,他獨自撫養(yǎng)兒子,經(jīng)濟壓力較大。
二、介入策略及服務計劃
1、接案階段:首先與案主趙某見面,運用同理心、尊重等技巧以及接納等原則和案主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期間同案主訂立服務協(xié)議,確定服務的時間和地點。與案主進行真誠的交流,進一步了解案主的狀況,明晰案主問題的成因及程度等。
2、預估階段:與案主的兒子、鄰居等人進行交流,進一步搜集關于案主的相關資料。通過使用SCL--90等心理測量量表,評估案主的心理狀況,明確案主目前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及生活狀態(tài)。進一步對案主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了解案主問題深層次的成因,對案主的問題進行初步的界定,為下面的介入打下基礎。
3、計劃階段:社會工作者與趙某進行交流,協(xié)助其一起設定個案輔導的目標和計劃。個案輔導的總目標是幫助趙某改變其不合理的信念,增進親子關系,并利用各種資源改善其生活狀況。具體目標分為服務前期在熟悉案主基本情況的前提下,通過與案主還有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交流與溝通,掌握更多信息,并與案主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服務后期社會工作者協(xié)助案主鏈接資源,解決就業(yè)問題,鞏固改變的效果,幫助案主實現(xiàn)積極良好的改變。
4、實施階段:根據(jù)對案主問題及原因的分析,依照服務計劃分別對案主進行了如下介入:
(1)首先針對趙某存在的非理性信念開展合理的矯正,進行認知重建。社會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幫助案主將自己產(chǎn)生消極情緒的心理原因一一羅列出來,然后可以通過學習、觀察、體驗等方式來進行幫助服務對象認識到自己的所持有的不正當認知,并主動接受改變和重建認知重塑,通過認知中的錯誤辨認,加強服務對象的理性認知的能力。首先社會工作者要幫助趙某辨別出自己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即不信任別人等,并且要向趙某說明非理性信念是導致自己人際交往困難、頻繁出現(xiàn)不良情緒反應的根源。社工運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引導趙某與非理性信念展開辯論,開展自我對話。將服務對象的非理性信念以正向積極的方式表述出來,增強其尋求改變的信心。
(2)修正案主的行為,改善案主的人際交往關系。社會工作者通過使用敘事治療中的重寫生命故事,引導案主回顧早年學校生活中的各種經(jīng)歷,鼓勵案主表達出對當時情境的看法及當時一些心理創(chuàng)傷事件對自己的影響,讓案主深入體會自己當時的感受,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中得到心靈的解脫。
運用系統(tǒng)脫敏的方法,要求案主在放松狀態(tài)下逐漸靠近、接觸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擔憂與恐懼,澄清自己的期待,這樣可以抑制或消減焦慮反應。
(3)鏈接社區(qū)和政府等方面的資源,對案主進行支持,解決案主的就業(yè)問題,提高其生活水平。社會工作者根據(jù)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察看服務對象是否符合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條件,如果符合,就協(xié)助案主加以申請;社會工作者鏈接就業(yè)培訓中心等機構的資源,通過職業(yè)技能的培訓,使案主學習掌握一些職業(yè)技能,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這樣對于增強案主的生活自信心,處理親子關系必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5、評估階段:社會工作者對個案介入進行成效評估,過程評估和滿意度評估。成效評估可以從案主對自我改變的總體性效果方面進行評估;過程評估是在整個介入過程中,對服務對象的態(tài)度,參與程度,布置任務的完成程度以及對服務過程的滿意程度等方面進行觀察和評估。另外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兒子及鄰居等人開展面談,詢問他們案主的改變情況來分析個案介入的效果;
6、結案階段: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一起回顧個案介入的整個過程,鞏固輔導效果。妥善處理離別情緒,鼓勵案主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合理的處理自己的負性情緒。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對個案進行跟進,適時進行個案回訪。
三、總結與反思
認知行為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的介入重點是服務對象的非理性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在介入過程中強調社會工作者要根據(jù)案主的生活情境及認知方式等,通過認知重塑、行為干預等專業(yè)技巧與方法來幫助案主改變非理性信念、思維方式及偏差行為。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扮演教育者、引導者、使能者等角色,在服務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與案主的關系,密切關注案主的改變情況,這樣才能保證介入的成功進行,促成服務對象良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