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晶,喬海法,2,3,王 強,2,3,李 杰,2,3,魯 剛,2,3,王 淵,2,3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針藥結合重點實驗室,陜西 咸陽 712046;3.咸陽市神經生物學(針灸)重點實驗室,陜西 咸陽 712046]
經穴特異性是指經穴和周圍的非經穴相比,在形態(tài)結構、病理反應、刺激效應及生物物理效應等方面存在差異。列缺穴最早記載于《靈樞·經脈》,此中列通“裂”字,破裂五分?!夺樉拇笕酚涊d:“在手腕后一寸五分,相來鹽指頭盡處是穴,兩筋間?!保@和現代文獻中記載的列缺定位相一致,其主要治療肺系疾病和頭項部疾病如咳喘、胸悶、頭痛。《針灸聚英·四總穴歌》提及“頭項尋列缺”,闡明針灸列缺穴治療頭項部疾病的療效顯著?,F試從文獻記載、臨床應用及現代機制等方面探討列缺穴用于治療頭項部疾病的特異性作用,為經脈-臟腑相關理論提供可靠依據,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
1.1 從經脈循行方面來看 《靈樞·經脈》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上出于柱骨之會上……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贝竽c經循行經過頭面部,列缺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肺經和大腸經通過其相聯絡?!夺樉拇蟪伞吩疲骸叭蚊}……循腹上至咽喉,通手太陰肺經,列缺是也?!绷腥庇謱侔嗣}交會穴,與任脈相通,任脈起于胞中,止于下頜。因此,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列缺可治療頭項部疾病。任脈屬陰,督脈屬陽,列缺與任脈脈氣相通,用列缺治療督脈所在的頭項部疾患,體現了“陽病治陰”的中醫(yī)思想。
1.2 從臟腑別通理論來看 列缺可以治療頭項部疾病。臟腑別通理論出自于明代李梴的《醫(yī)學入門·臟腑別通》,是由《靈樞·根結》中記載的六經開闔理論衍變而來,其認為“太陽為開,太陰為開”,肺經和膀胱經皆屬開,因而手太陰肺經的列缺可以治療膀胱經循行部位的疾病。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故列缺可以治療頭項部疾病。
1.3 從氣機升降角度來看 列缺可通過斂降肺氣治療頭項部疾病。具體來說,太陰濕土,足太陰脾經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經從令化濕,脾經濕氣傳到肺經,使肺氣無法下降,陽明以燥金主令,手陽明大腸經可助手太陰肺經化濕,使肺氣斂降,列缺又為兩經的樞紐,通過針刺列缺可以通降肺氣,使經脈通暢。
1.4 從列缺主治角度來看 中醫(yī)古籍中不乏列缺主治偏頭痛、牙齒腫痛、面癱及項強等頭項部疾病的記載。如《天星十二穴治療雜病歌》中描述列缺的主治:“善療偏頭患?!薄断胭x》記載:“列缺頭疼及偏正?!薄吨夂蟾琛吩疲骸绊棌姺磸埬恐币?,金針用意列缺求。”《靈光賦》亦云:“偏正頭疼瀉列缺。”肺主皮毛,當風寒邪氣侵襲肺衛(wèi),出現咳嗽、發(fā)熱、肩背痛時,列缺可以疏散風寒邪氣,宣肺透表,從而治療頭項部疾病。
2.1 列缺治療頸椎病具有特異性 臨床常選擇單用列缺或配合其他穴位治療頸椎病。針刺列缺穴可通調督脈,祛濕通痹,疏通頸肩部經絡,減輕疼痛。陳劍明等以列缺為主治療頸椎病,發(fā)現重刺列缺穴可以疏調氣血,迅速解除頸項部疼痛或僵硬不適,治療后復查頸椎X線片及CT示:輕微錯位的鉤椎關節(jié)及關節(jié)突關節(jié)已復位,說明列缺可調節(jié)軟組織痙攣引起的水腫、粘連所致的動態(tài)平衡失調。其作用機制有兩個方面:第一,針刺列缺穴有助于解除頸肩部肌肉痙攣及結節(jié),還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液黏稠度增高,加快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輕局部不適;第二,上肢部穴位相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穴位敏感性更強,通過針刺列缺刺激神經遞質釋放,從而降低大腦對疼痛的感覺,提高身體痛閾值,以快速止痛。有研究證實,針刺列缺后,斜方肌肌張力和疲勞度均有所改善,頸部側屈活動度也有所增加,頸部視覺模擬評分也顯著降低。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列缺穴治療頸椎病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兩者之間具備特異性聯系。
2.2 列缺穴治療頭痛具有特異性 中醫(yī)學認為,頭痛多是由于氣血經脈阻滯或是氣血虧虛而引起,氣血經脈阻滯是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的主要病機。研究發(fā)現,列缺穴配合埋針療法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取穴簡便,可反復使用。陳蘭亭經過臨床長期實踐發(fā)現,點按列缺穴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治療頭痛療效迅速,方法簡便實用。有研究表明,把所招募的緊張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針刺列缺穴的觀察組和口服尼莫西平的對照組,經治療發(fā)現,無論是舒張末期最大血流速度還是平均血流速度,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證明列缺穴在改善大腦血流速度方面具有特異性。
2.3 列缺穴治療落枕具有特異性 落枕以活動受限和頸部疼痛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落枕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風寒侵襲經絡,寒凝經脈;另一方面睡姿不當,造成肌肉損傷,緊張痙攣。若落枕患者在發(fā)病后1 d內就醫(yī),病在淺表,單用列缺穴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頸肩部經絡不暢及氣血瘀滯,快速治療落枕的作用。針刺列缺可以驅除風寒邪氣,增強正氣,促進恢復。有研究表明,針刺列缺可以迅速疏通頸部經脈,緩解頸部疼痛與不適,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推拿。
3.1 生理效應機制
3.1.1 改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 張曉華等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觀察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在針刺列缺穴、合谷穴及懸鐘穴后的變化,結果顯示針刺列缺穴后椎動脈血管內徑與針刺前相比增寬,流速、流量均較針刺前有所改善(P
<0.01),合谷穴、懸鐘穴雖對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有一定影響,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證明列缺穴在改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方面有特異性。龐博等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儀觀察針刺左側列缺穴后健康青年大腦前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對針刺前后、行針前后及出針時等階段的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針刺列缺穴后,男女混合組和女性組出針時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明顯增快,雙側大腦前動脈的其余參數無明顯改變,而男性組右側大腦前動脈的血流速度及其余參數與針刺前相比均無明顯變化,左側大腦前動脈搏動指數增加,表明針刺列缺穴對于男性左側大腦前動脈血管收縮不利,因而為針刺列缺穴治療女性缺血性疾病具有特異性提供了客觀依據。另外,劉鑫等觀測針刺列缺穴及尺澤穴對腦血管的影響,結果顯示之前血流速增快的血管在針刺列缺穴后流速減慢,之前血流速減慢的血管在針刺列缺穴后流速增快,表明列缺穴既可調整高流速又可調整低流速。由此可見,針刺列缺穴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可以讓血流速度保持穩(wěn)定,而針刺尺澤穴后血流速度無顯著變化(P
>0.05),表明針刺列缺穴對調整血管舒縮具有特異性。綜上所述,針刺列缺對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具有良性調節(jié)作用,這可能是針刺列缺治療頭項部疾病具有特異性的機制之一。3.1.2 列缺穴對穴位溫度具有特異性 穴位是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有“諸內必形諸外”。鄭娟娟等利用紅外輻射分析儀對穴位和非穴位處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穴位處溫度比非穴處高,穴位處三磷酸腺苷能量代謝也較多。此外,可利用紅外熱像系統(tǒng)觀測針刺穴位前后皮膚溫度的變化,從而判斷經穴是否有特異性。有研究發(fā)現,針刺列缺后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及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溫度比針刺前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針刺經渠穴后手太陰肺經穴位溫度較針刺前升高,但手陽明大腸經溫度卻沒有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果表明,針刺列缺治療頭項部疾患具有一穴通兩經的作用,與經渠穴對比具有特異性。機體血流量的多少與新陳代謝是影響體表溫度的主要因素,當血流量較多,新陳代謝旺盛,產熱增加,則體表溫度升高。由此可知,針刺列缺穴后所屬及相表里經脈穴位溫度升高,反映局部血流速度及代謝增快,說明針刺列缺有助于治療頭項部疾病,具有特異性。3.2 針刺中樞效應機制 根據目前研究結果得出結論,針刺穴位發(fā)生特異性是由于刺激人體神經,特別是與大腦皮質功能有關。有學者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對針刺列缺穴治療頸椎病患者的腦功能成像進行研究,發(fā)現針刺列缺穴的腦激活區(qū)和腦皮質對頭項部的支配區(qū)高度重疊。此外,在針刺列缺穴后,正常組和頸椎病組均激活了多個相同腦功能區(qū),但不同的是頸椎病組還激活了小腦和枕葉區(qū),且兩組體素值不同。因此,列缺治療頸椎病具有特異性的機制可能在于針刺給予大腦皮質刺激反應,激活小腦和枕葉區(qū),但目前相關研究的數量較少,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探討。
3.3 解剖學機制 有研究表明,與非經穴處相比經穴處具有表皮薄,血管、神經末梢及淋巴豐富等特征。經穴特異性的結構基礎是結締組織、神經和肌梭。列缺穴淺層分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針刺列缺穴后,機體接收針刺信號,并將信號隨著傳入神經到達脊髓,此時針刺信號和致使機體疼痛的傷害信號相互作用,最后使肌肉放松,釋放鎮(zhèn)痛物質。針刺列缺穴時針具穿過肌間隙到達結締組織,做提插捻轉時機體的筋膜組織被牽拉,刺激到周圍組織而發(fā)生一定的反應,這種反應促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刺激神經末梢釋放內啡肽,從而起到鎮(zhèn)痛的效果,這可能是針刺列缺穴治療頭項部疾病可以緩解疼痛的機制。研究表明,“頭項尋列缺”之所以是遠部取穴的代表,或許是所構建的“肌筋膜通路”減少了與其相連接的肌肉肌張力。綜上所述,由于列缺的解剖結構,針刺該穴可以使人體血液流速增快,釋放神經遞質以鎮(zhèn)痛,同時構成的“肌筋膜通路”有利于放松肌肉。
經穴效應特異性是否存在一直是醫(yī)學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其理論也是針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證明其存在有助于精準選穴,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病程。經穴特異性是通過準確取穴刺激病變部位或臟腑,從而調節(jié)機體的前提,但經穴的特異性被多個國外學者所質疑或否定。本研究試以列缺穴為例,驗證經穴效應特異性的存在。古代文獻記載的有關經脈循行、臟腑別通理論、氣機升降及列缺主治,為列缺穴治療頭項部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臨床觀察發(fā)現,列缺穴對比其他穴位治療頸椎病、頭痛及落枕療效更佳且起效迅速。除此之外,現代實驗研究從生理效應機制、針刺中樞效應機制及解剖學機制三方面證明列缺治療頭項部疾病具有特異性。眾多研究者已從各個方面分析并證明經穴特異性的存在,但目前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經穴效應特異性的相關機制及基礎實驗的研究數量較少,需進一步研究探索并明確其作用機制;研究的經穴數量較少,不足以證明經穴效應特異性普遍存在;除此之外,目前大多數學者是對某個經穴的單一研究,缺少對經穴特異性總體的總結與提煉??偠灾?,經穴效應的特異性的確存在,今后應基于經穴效應的特異性,辨證取穴,提高療效,同時應重視彌補目前研究的不足,整合資源,加強國內外交流,創(chuàng)建經穴特異性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