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俊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尚嵇鎮(zhèn)瀘江小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提升其閱讀興趣最好的方法便是利用學生自身的好奇心,尋找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以此為基礎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大量閱讀更高效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為此,需要將課外的內容引入課堂中吸引學生的注意。但目前課內外閱讀結合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導致學生難以體會到閱讀學習過程中的美感和樂趣,逐漸喪失學習的動力,作為教師應當查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和改善,讓閱讀幫助學生打下堅定的文學基礎。
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需要從最基礎的識字開始學起,所接觸到的文章更多的關注基礎知識培養(yǎng),所能接觸到的知識也極為有限,教師可從這點入手展開課外閱讀材料學習,尋找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材料的選擇需要貼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科學性和現(xiàn)實性的特點,這也是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的關鍵所在。
小學低年級教材中都是一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因此出現(xiàn)了一批簡單的古詩文知識,學生再開始接觸古詩時會被其中的音律所吸引,感覺像是順口溜一樣的有趣。比如在學習《春曉》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之類似的《春夜喜雨》作為課外學習材料,這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色,《春曉》是針對初春時節(jié)的景色進行細致的景觀描寫,從其中“處處聞啼鳥”可以看出春天帶給動物的愉悅,更能從后面的“花落知多少”感悟作者心中的愁思。而《春雨》中描述的景觀給人感覺處處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從細雨帶給土地的變化就能感覺到春雨貴如油的感觸。同樣兩首詩都是對春的描述,但前者借雨抒發(fā)自己的惆悵,后者則借雨描述春雨滋養(yǎng)萬物,給人內心舒爽的感覺。通過兩首詩的對比學習,學生能有效的汲取到更多的閱讀技巧,從同樣的事物、不同的描寫方式所展示的情感不同就能帶給學生心靈上的刺激,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興趣培養(yǎng)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結合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動心理對于任何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選擇富有趣味性的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處于對未知的好奇心,趣味性的閱讀內容可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需要注意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尋找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教學。
例如,在學習神話故事《后羿射日》后可以趁勢引出《女媧補天》,該文章也是一篇神話故事,向人們講述了天神女媧在人類面臨危機時幫助人們度過苦難的故事。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故事,利用色彩鮮艷的景物和惟妙惟肖的神話人物將學生帶入那個神奇的故事中,在觀看時學生仿佛成為故事中的一員,能夠感受到天神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有關女媧的故事,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女媧造人》的故事,該故事就相當于前者的前傳一樣,向人們解釋了為什么女媧要補天救人,那是因為人類就是她造出來的,這樣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情節(jié)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沉浸在神奇的世界中。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告訴學生仔細的閱讀文章內容,在下節(jié)課中與視頻內容相對比看是否有什么不一樣,這無疑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課內外閱讀銜接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大量的知識中獲得更好的提升和改變,獲得情感、價值方面的熏陶。為此,單一的教學模式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需要積極的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閱讀需求,從而達到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三個兒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仔細閱讀,然后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三個兒子,讓學生親自體驗不同角色演繹時的不同之處,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閱讀時不一樣的感悟,這樣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習慣將有很好的培養(yǎng)。同時針對不同小組學生的表演,引導其余學生進行評價打分,并給予最優(yōu)小組獎勵,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另外,鼓勵學生尋找與之相同的故事,并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最終將小組的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促進學生自己去尋找課外知識與課內文章的之間的聯(lián)系。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知識的有效銜接是十分必要的。借助各種教學資源和活動設計,將課堂氛圍營造的更加適合學生參與,鼓勵學生自我提升,通過自己的能力尋找課內外知識的有效銜接,以此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