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圣唯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第八卷中,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友愛論的第一節(jié)處舉出了對于友愛的不同定義。倫理學是關(guān)于人的情感關(guān)系與道德的討論,只有在兩個有生命且有理性的生物之間才會產(chǎn)生道德,那么友愛在倫理學的范圍內(nèi)必將關(guān)系到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與品性,何為友愛的問題就產(chǎn)生了。
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不僅在持久性和其他特性上完善,而且每一方從這種友愛中得到的東西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蔽覀兂B犝f“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亞里士多德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觀點。好人之間的友愛是原本的、嚴格意義上的友愛。那些人被稱為朋友是因為那些友愛中有某種類似的善。德性上的相似是友愛論中最重要的意義,由此可看出好人與好人之間因盼望著對方的善并且相互之間抱有對對方的善意便是最好的友愛,這種友誼經(jīng)得住共同生活與時間的檢驗,因而是經(jīng)久不息的。除了好人之間的友愛外,其他幾類人的友愛是否也具有相似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壞人與壞人之間會因其不良品性而相互吸引,比如強盜之間一起做壞事,他們產(chǎn)生的友愛的相似性是原因上的相似。強盜因為缺少一個搶劫的幫手而與其他強盜成為朋友,他們的目的是自己的利益,友愛終止的原因也在于他們的友愛原本只是偶性的,不會因德性狀態(tài)下的穩(wěn)定而長久保留。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友愛的相似性可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是出于“自身之故”,這種友愛是最穩(wěn)定的友愛;另一種則是出于原因的相似,比如出于某種利益。那么不相似則是雙方出于不同的原因而互愛,雙方不能夠達成一致而不能夠產(chǎn)生一致的友愛。好人之間的友愛總是相似的,他們總是因相同的原因——相互為對方自身的善——而友愛。而其他情況下的友愛既可能是相似的,因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原因發(fā)生的,又可能是不相似的,因不同的原因發(fā)生的。
如果友人在德性上的相似性改變,相處過程中的友愛就會發(fā)生變化。一段友愛的開始源于我們欲求的善,因為神的善是至美的,所以亞里士多德希望的友愛是建立在相對的善的基礎(chǔ)之上的,絕非接近于神的“大善”??梢钥闯觯瑏喞锸慷嗟虏环穸ㄒ呀?jīng)發(fā)生了的友愛,但他更加肯定現(xiàn)實德性的確定性以及對于未來的可期性,保持自身的善不受到損害是他真正的目的。
兩個人如果在原因或德性上具有相似性就可以成為朋友,但是雙方的友愛是否可以持久,或者是否真的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檢驗又是另一個問題。
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共同生活的觀點可以追溯到與他同時代的希臘生活,對于希臘人來說,做一個朋友,那就是說,要在這些城邦的共同生活中與另一個人相互結(jié)伴,意味著與那個人過相依相伴且相互崇拜欣賞的共同生活。他也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闡述過相同觀點,一個人喜愛什么便會希望與朋友分享什么,只有共同生活,將二者的生活相互交叉,才能判斷兩人是否真的相似。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個人就不會有規(guī)范和約束,德性也因此不存在。
共同生活是將雙方的善意付諸行動,是雙方相互連接的第一步。但是,一個人是否可以與好多人成為朋友?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完善的友愛的意義上,一個人不可能是許多人的朋友,正如一個人不能同許多人相愛。真正的友愛是因為自身之故而選擇和對方在一起,就像自己對待自己一樣,自己也要去選擇與自己相符且喜歡的東西,那么我們與“另一個自己”(朋友)也是經(jīng)過共同的相處才產(chǎn)生了默契。公道的人之間的友愛則是公道的,并隨著他們的交往而發(fā)展,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把對方身上值得他欲求的東西當作自己的榜樣。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看法,友愛不僅僅是一種感情,而是一種德性。基于活動或行動表現(xiàn)出實踐的本質(zhì)的能力是友愛所具有的特殊德性,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討論一下作為德性的友愛與僅是內(nèi)心情感的善意之間的區(qū)別。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人的靈魂中存在三種狀態(tài):感情(或激情)、潛質(zhì)和品質(zhì)。很明顯,愛,涉及一個人的感情,是由于激情的迸發(fā)導致的喜歡或愉悅,也可以因為長久的厭惡對方失去愛。而友愛并不像愛一樣的極端,它作為一種德性,是穩(wěn)定的且合乎中道的品質(zhì)。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求行動,但友愛發(fā)生的首要條件一定是行動。愛作為一種偶性的感情,它可瞬間存在,也可瞬間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說,友愛則比愛更高、更優(yōu)越,它是處置著愛的那個命令者。
那么,處于感情與品質(zhì)能力中間的潛能就是善意。善意是友愛的始點,是尚未發(fā)展的友愛。如果繼續(xù)下去并形成共同的道德,善意便成為真正的友愛。我們可以對任何一個人產(chǎn)生善意,但這并不表明我們愛他,只是認為他具有做朋友的潛質(zhì)。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八卷第二、三章中提到有三種可愛的事物與三種類型的友愛,即善的、令人愉悅的和有用的事物是為人所愛的。對應的三種友愛即是德性的、快樂的和實用的友愛。
按照我們前文說過的,德性上的友愛是好人與好人之間的友愛,前者是為了從對方身上得到快樂,后者是為了相互利用或是一方利用一方。當快樂和利益不能從相互之中得到時,友愛終止,這兩種情況都不是真正的友愛。
這三類友愛之間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首先,我們先來比較基于德性的友愛與基于快樂和利益的友愛的聯(lián)系。在確定了德性的友愛是最好的友愛之后,雙方在相處過程中一定是快樂的,因為沒人會愿意和使自己不快樂的人在一起。真正的友愛是包括快樂的,快樂本身也是一種善,擁有好的德性的人欲求善本身的快樂是沒有錯誤的,快樂也是對自己有用的。但是,完全基于快樂的友愛所指的快樂是具有偶然性的。盡管亞里士多德提到了一個人的“完全意義的”令人愉悅,有用都是部分的、相對的善,它們總是具體的,對于特定的人的。但真正“完全意義上”的快樂和有用卻是具有普遍性,是通過個人的善本性所獲得的。
其次,相較于德性的友愛,快樂和有用的友愛就不會那樣穩(wěn)定了??鞓返挠褠鄢0l(fā)生在青年人之間,因為年輕人熱血沸騰,正是尋求快樂的好時期,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比較好奇,社交廣泛。而有用的友愛多發(fā)生在老年人之間,由于年齡已老,他們不再追求快樂,而追求有用。亞里士多德這種觀點是對希臘人生活觀念的一種表達,他們認為向上是善,是生命的上升;向下是惡,是生命的衰竭。希臘社會是一個健康的壯年人,起著權(quán)威性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存在于城邦的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生活事務中,也存在于道德之中。
在友愛的三種類型中,福滕堡教授認為,基于德性的好人之間的友愛是快樂的和有用的友愛的中介,完美的友愛聚焦于相似性,它首先是德性的中道。亞里士多德在其友愛論里仍舊體現(xiàn)著他對倫理學獨特的看法,正如中國道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運用本性中的善,友愛論在其倫理意義中不僅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而且還充分地考量了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