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直
覆宿山,俗稱饅頭山,是恒山余脈在代縣勾注山的主峰,海拔2426米。饅頭山東側約5 華里還有一座山峰名為夏屋山,當?shù)匕傩账追Q草垛山,海拔2396米。
饅頭山高聳挺拔,形似百姓餐桌上的饅頭;草垛山橫亙綿延,極像農(nóng)家打谷場上的草垛。代縣地域在歷史上沒有遭受過特別慘重的自然災害,很少出現(xiàn)百姓逃荒要飯流離失所的情形,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因為“人有饅頭,馬有草垛”的緣故。
舉世聞名的雁門關,作為北拒大漠,南控中原的邊關要塞,歷史上戰(zhàn)事沖突頻繁,但屢屢化險為夷,雁門關始終固若金湯。老百姓認為,除雁門天險之外,還在于仰仗著“人有饅頭,馬有草垛”這塊風水寶地。
這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饅頭山和草垛山,它讓代州人有底氣!
駐足遙望高聳挺拔的饅頭山,這座讓祖祖輩輩生息在雁門大地滹沱河畔的代州人敬仰的勾注山峰,這個令人神往的地方,總有去登攀的沖動。
一個風電項目讓饅頭山上更加生機盎然。高聳入云的風電鐵塔規(guī)整有序地矗立在饅頭山周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風力,實實在在造福代縣人民。服務風電項目的山區(qū)公路直通饅頭山腳下,也為喜愛親近自然、健身怡心、登山觀景的人們提供了方便。
2019 年國慶前夕,同學老魏和妻子從北京回來。他倆是1968年來代縣插隊的知青,代縣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落實知青返城政策,先后回到首都北京。老魏返京后,我曾三次進京,雖不是專門看望老同學,但每次總要見個面。他也曾專程回第二故鄉(xiāng)看望同學、同事、鄉(xiāng)親、好友,因公務在身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離愁別緒還沒有說完就返程了。這些年代縣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老魏夫婦是該回來看看。幾經(jīng)相約,終于商定在中秋節(jié)后回來,安心住上一段時間。
同學相見總是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回顧逝去的歲月,感受頗多。比如扶貧移民整村搬遷,山區(qū)老百姓進城住上高樓大廈,這是那些年做夢也想不到的。說到此,老魏想起在縣里工作時,有一年作為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在胡家灘鄉(xiāng)搞了一年農(nóng)村工作。我問他上過饅頭山?jīng)]有,他說沒有。我又問,想不想上去看看?他答,當然想去。
一個風和日麗天高云淡的上午,我們一行五人從縣城出發(fā),驅(qū)車經(jīng)上磨坊鄉(xiāng),過棗林鎮(zhèn)進入胡峪鄉(xiāng)通往饅頭山的山區(qū)公路。山區(qū)公路是沙石路,路面看似平坦,實則坑坑洼洼,車子跑起來還是有些顛簸,然而置身崇山峻嶺之間,有種神奇的感覺,加上就要攀登勾注山主峰的興奮,顛簸之苦就不在話下了。七拐八繞,車子穩(wěn)穩(wěn)停在饅頭山腳下。
檢驗體力耐力毅力的時候到了。我們四個攀登者,每人攜帶一瓶礦泉水,手提一根事先準備好的木棍拐仗,輕裝前進向山頂進發(fā)。我出生在農(nóng)村,自幼爬坡上梁有攀登底功,就在前面探路,他們尋著我的足跡前行。
饅頭山不是開發(fā)建設成的景點,雖然可以攀登,但上山?jīng)]有現(xiàn)成路。聽說近年來登山的人也不少,但他們是從哪個方位、哪個路線上去的,不得而知。站在山腳下,絲毫看不出以前攀登者留下的足跡,他們曾經(jīng)的探索早已被風雨掩匿進草叢中,依稀可見有老黃牛上山的蹄印,那是它們覓食吃草時留下的。游人的足跡沒有蜂擁而至,饅頭山依然保留著自然的原生態(tài),這對饅頭山來說,倒是好事。
既然決定來攀登,而我是探路者必須先行一步,不覺已走到前面?;仡^看,伙伴們離我一大截,這正好是我喘氣歇腳的機會。約莫走了一半路程,絕壁擋在面前,繞過絕壁是可以登攀的陡坡,初步判斷坡度在40 度左右,顯然很陡,我猜測,這些平時走慣了平坦馬路的伙伴們,是不敢攀爬這樣陡的山坡的。再回頭看,他們?nèi)艘炎聛硇菹ⅰN蚁?,即便他們敢于攀爬登山,也恐怕體力難支,畢竟以前沒有過這種經(jīng)歷,而且年齡最小的也已年近花甲,要量力而行。
陡坡前我猶豫再三,是繼續(xù)攀登,還是半途而廢?仰望山頂近在咫尺,畏難退縮于心不甘。于是,咬緊牙關開始獨自艱難的攀爬。真正攀爬起來要比看上去的感覺難一些,畢竟沒有前人修建成的臺階,哪怕是羊腸小路。只能靠自己在陡坡上摸索和判斷能落腳的土坑或草窩,走一步挪一步,有時候迂回前行,有時候必須停下來觀察選擇繼續(xù)前行的線路。就這樣手腳并用,一步一挪,迂回曲折,摸索向上,終于在耳畔山風的呼嘯聲中,一個七旬老人的足跡第一次踏上饅頭山的峰頂。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舉目四望,群山盡收眼底。俯瞰山下,東南西三面比較開闊平坦,雖近深秋,山花野草還是豐茂的,牛群散落在草場上靜靜地覓食。這就是人們常念叨的大灘梁牧場。每年入夏后,平川的牛羊成群結隊陸續(xù)進入山區(qū)草場放牧,秋末冬初下山圈養(yǎng)。古往今來,年復一年,大灘梁成為牛羊騾馬的生息之地,成為老百姓的財富之源。眼前此景,讓我想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習總書記的金玉良言。
東面,草垛山近在眼前,兩峰直線相距約5 華里,感覺卻非常近。整個山峰植被很好,草木茂盛郁郁蔥蔥。
西面,草場盡頭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遠遠望去從樹葉可以分辨出松樹林和樺樹林,它們各自為陣,生長在適宜的山坡上或溝壑里,物以類聚,各自成林。
北面,沒有山峰遮擋,只有一些起伏不大的山丘,山陰縣境清楚可見。山川河流,田園通衢,甚至大運高速公路上的小轎車清晰可辨。這與東南西看到的山峰相連,溝壑縱橫的情況卻不一樣。北風猛烈,這正是風電項目理想的落腳處。
饅頭山頂這片土地不大,以步為尺丈量,東西寬約30 余米,南北長約110 余米,山頂就是一塊約3500 平方米左右的說平也不算平的小天地。聽說過山頂有山神廟,如今卻看不到。不知是誰在山頂南端用山石疊壘起一座石塔,這個石塔底座直徑約1.5 米,高約1.2米。這個石塔讓我想到代州人的民俗,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院子里用煤炭或木材壘起塔狀的旺火,除夕夜點燃旺火,放炮接神,祈盼全家一年紅紅火火,興旺發(fā)達。
其實這個石塔在北方,尤其是塞外草原,是很常見的。在那里,人們稱它為“敖包”,大多壘建在山梁、谷口等地,有些重要地方的敖包,人們還會獻上哈達、經(jīng)幡等,成為祭祀神靈與祖先的地方。同時這些大大小小的敖包,在一望無垠的廣袤草原上,也起到了路標、燈塔般的作用,可以說是一種地標性的集體建筑。
饅頭山的山神廟不見了,有心人就地取材壘起石塔,或者說敖包,而我作為代州人,更愿意將它稱為“石頭旺火”,向這片鐘靈毓秀土地上的人民祈愿更加美好的未來。土木瓦石結構的小廟經(jīng)不住風吹雨打,而山石旺火卻可以與山峰并存,與天地同在。我搬起一塊山石放上去,算是添磚加瓦。
面對天地空曠清遠,我情不自禁地高聲吶喊:饅頭山,我來了——
說來也巧,喊聲剛落,后山傳來幾聲清脆的炸雷。只見正對饅頭山的山陰縣境上空,飄浮著一大片白云,隨風緩緩向東飄移。幾聲炸雷似乎與我呼應,為我這個登頂老翁點贊,抑或是在給我警示,高處不勝寒,不要再逗留,下山吧,山下的伙伴們還在等著你呢。我順手撿起巴掌大一塊山石,準備送給老魏留作紀念。
下山要容易些,30 分鐘后下得山來,比上山少用了10分鐘??吹轿蚁律降纳碛?,他們高興得站起來,呼喊著要慢點,要小心。高興之余是擔心和后怕,在看不到我身影的時候,他們十分心焦,都為我捏著一把汗。老魏還不無責備地說,再也不陪你冒這個險了。我心一顫,差點兒掉下淚來。不禁感慨: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七十二歲上山崗。
急煞山腰隨行伴,倍感情同日月長。
老魏夫婦這次回來,時間安排比較寬松,可以坐下來好好地敘舊談心,可以仔細看看代縣城市建設的新變化。
我們駐足吊橋橋頭,看東關河(七星河、關溝河兩河合流的河道)建設改造的情況。吊橋至北面約250 米處的人行跨河橋之間,是河道音樂噴泉。國慶佳節(jié)臨近,河道景觀已注滿水。只見碧波蕩漾水氣拂面,夕日一條干石河道不見蹤影,兩岸道路潔凈寬敞,路邊綠樹成蔭,秋菊怒放,風景如畫。老魏夫婦連聲說:真想不到當年的干河槽會變成這樣,要不是你介紹,根本認不出來!
驅(qū)車一路往西,賞阿育王塔,瞻偉人居所,登邊靖高樓,觀西門甕城,覽代州文廟,游濕地公園。
邊靖樓上,依欄四顧,舊城新城一覽無余。古城的歷史街區(qū),青磚黛瓦古色古香;新城的高樓大廈,錯落有致十分壯觀。歷史輝煌和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風味。
邊靖樓一層樓檐的臺基之上立著五通石碑,其中四通記載邊靖樓初建和修葺事宜,一通刻著贊美邊靖樓雄姿的七律詩。老魏對此碑產(chǎn)生了興趣,說當年在代縣工作時也曾多次陪客人來過,未曾留意,竟然還有這么好的詩文。老魏這樣一說,我也深有同感。因為以前來登邊靖樓,主要是陪同客人,主從客便,客人多是賞景,走馬觀花,尋些樂趣,不是專門搞研究弄學問,大多也不會留意碑刻詩文。這次有的是時間,可以仔細讀一讀,看究竟寫了些什么。詩名為《九日讌集》,詩曰:
高樓遙望海天寬,九日登臨亦壯觀。
塵斂青山傳虜靖,年豐紫塞聽民歡。
鐃歌迭奏三秋凱,杰閣常擎一柱安。
報主不妨雙鬢改,時人莫擬浪彈冠。
讀后粗淺的理解為,詩作者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登邊靖樓后聚餐飲宴。席間,即興吟詩一首,抒發(fā)登樓賞景的感受,描繪代州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景象,謳歌邊關將士英勇戍邊的精神,表達自己忠于職守,勤勉敬業(yè)的愛國情懷。
邊靖樓是代州古城的地標性建筑,是海河流域最大的歷史文化名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上眾多文人墨客贊美邊靖樓的華章佳句不少,為何唯有《九日讌集》碑立在了邊靖樓上?原來,作者楊宗氣,時任山西巡撫。山西巡撫,明朝時的官職全稱為“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統(tǒng)冀寧兵備道、雁平兵備道、岢嵐兵備道、河東兵備道、潞安兵備道、寧武兵備道六道;山西布政司之太原、平陽、潞安、汾州四府,遼、沁、澤三州;山西都指揮司之太原左右等九衛(wèi),沁州、寧化等九所城堡。一人統(tǒng)管山西軍民大政,妥妥的一任封疆大吏。這樣的人物在代州邊靖樓上所作佳篇,地方官員為之樹碑立傳也在情理之中。
楊宗氣(1514-1570),字正系,一作子正,號活水,浙江歸安人。出身于將門,因此蔭獲世襲軍人官銜,并取得了“延安衛(wèi)”軍界戶籍,因此成為“陜西延安衛(wèi)籍浙江歸安人(今湖州市)”。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由庶吉士先后任工科給事中、刑科都給事中、山東參政、按察使等職,嘉靖四十二年六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據(jù)史載,楊宗氣于嘉靖四十三年六月升總督糧儲,南京右副都御史,卸任山西巡撫,因此可以基本判斷這首《九日讌集》詩應該就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九月,楊宗氣提督雁門關等三關軍事防務,來到代州視察調(diào)研,并做出奏請朝廷扣民壯銀以充兵餉的決策。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自古有登高望遠的習俗,文人墨客更是如此。邊靖樓作為華北地域名聲響亮的著名建筑,巡視邊防軍務民情的巡撫大人帶領僚屬到此登高宴飲,真是再合適不過??梢韵胍姡先尾坏饺齻€月的巡撫大人楊宗氣,躊躇滿志,在一幫兵備道臺、知府知州等官員的簇擁中,登高觀景,樓臺宴飲,歡聲笑語。楊宗氣素有文名,面對此情此景,在僚屬們的恭維唱和聲中,不免情懷豪壯,文思勃發(fā),提筆賦詩,聊寄衷腸。于是便有了這首在邊靖樓上留存近五百年的詩作。
這年楊宗氣正值半百,因而有“雙鬢改”之語,但作為一個宦海寄身近三十年,終于在知天命之年獲任封疆的朝廷重臣來說,對自己的人生命運還是自知的,因而在詩中抒發(fā)出既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告誡和勸勉——“莫擬浪彈冠”,做官做人不能為一時的官位職務、一時的捷報喜訊而彈冠相慶,輕浪馳廢,而應當勤勉政務、勇于擔當、用心做事,上報效國家朝廷,下安撫黎民百姓,實現(xiàn)自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由于時代的局限和階級屬性的局限,詩文中難免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觀念,但詩中蘊含的愛國恤民情懷、敬業(yè)擔當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楊宗氣為人剛正,官聲卓著。山西巡撫任上頗有政績,足跡遍及全省,所到之處“軍務政綱飭紀”。當時官場歪風盛行,“宗氣獨不附趨”,有“屏翰名臣”之稱。楊宗氣有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認為“征文考獻,守土者之責”,這樣的論斷自明清以來,一直被各級地方官員推崇和尊奉。他本人身體力行,嘉靖四十三年版的《山西通志》就是楊宗氣在任時主持修纂的。他個人著作還有《寄聞堂信》《霖雨樓集》行世。
邊靖樓舉世聞名,《九日讌集》卻未能廣泛流傳,甚至鮮為人知,無法和我國“四大文化名樓”贊美詩文媲美。筆者認為,一是“四大文化名樓”與邊靖樓所處區(qū)域位置不同,且功能差異較大。鸛雀樓坐落在黃河北岸,黃鶴樓位于長江南岸龜山之上,岳陽樓傍洞庭湖修建,滕王閣臨贛江水而立,這些文化名樓主要功能是壯景。邊靖樓座落在邊關重鎮(zhèn)代州古城,明代初年建筑,它是與雁門關遙相呼應的軍防設施,具有瞭望、警戒、傳訊的功能。邊靖,即守衛(wèi)邊疆,確保安寧,不是用來觀景的。二是這些贊美詩文的作者和楊宗氣所處的歷史時期相距甚遠。李白、崔顥、王之煥、王勃、范仲淹都是唐宋詩詞賦文鼎盛時期極負盛名的詩人、文人。時至今日,王之煥的《登鸛雀樓》、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崔顥的《黃鶴樓》、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依然入編中小學語文教課書,廣為傳誦,千古流芳。楊宗氣是封疆大吏,一省之長,是官員兼學者,他的主要職責是主政,而不是寫詩作文,并沒有多少名篇傳世。不過,《九日讌集》這首律詩,遣詞造句十分講究,平仄格律嚴謹規(guī)整,主題鮮明,寓意深長,有一定的文學品位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其書法碑刻也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