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
【內(nèi)容摘要】本文以紀錄片《重返紅旗渠》為研究對象,從該片的觀念創(chuàng)新、視角表達、呈現(xiàn)手法、對照關系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探討了該片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及影像表達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并就該片的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進行了闡釋與思考。
【關鍵詞】紀錄片;創(chuàng)作特色;創(chuàng)新手段;時代意義
“一部林縣志,滿卷荒旱史?!边@是對位于河南省太行山區(qū)的林州市過去數(shù)百年干旱歷史的真實描述。而今,這片佇立著巍巍太行山的土地,不但擁有良田沃野,更有一條盤旋在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它就是林縣人民花費了十年光陰,由數(shù)十萬民眾用最原始的手段修出來的 “水長城”——紅旗渠。這是一條人工開鑿的引水河渠,不足兩米寬的渠墻,向前看不到頭,向后看不到尾,抬頭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數(shù)丈高的懸崖。①紅旗渠的修建,被國際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中國教育電視臺歷時多年、潛心研磨,以紅旗渠的修建為時代背景,值建黨100周年之際,隆重制作推出了大型紀錄片——《重返紅旗渠》。該片以全新的思想表達、觀照古今的人文視角,回望歷史山河,致敬修渠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本文以該片的創(chuàng)作及呈現(xiàn)為研究對象,借由對全片思想、表達、人物關系設置等幾個層面的梳理與總結,對《重返紅旗渠》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創(chuàng)新手段進行解讀。
一、老題材新思想:解讀紅旗渠精神的全新視角
大型紀錄片《重返紅旗渠》,以法國著名影視文化學者克萊蒙與美國密歇根大學在讀鋼琴博士王宸為主角,講述了這一西一中、一老一少各自懷著不同的目的踏上尋訪紅旗渠之路,并一起完成了一段短暫而富有收獲的旅程的真實故事??巳R蒙因此行對他要創(chuàng)作的《人與河流》一書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王宸在真正理解“不向命運屈服”的紅旗渠精神中完成了演奏藝術的突破。該片不但重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引漳入林、艱苦修渠、自力更生的歷史面貌,體現(xiàn)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②還深入發(fā)掘了紅旗渠更深層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xiàn)著中國先民師法自然、智慧生存等精神內(nèi)涵。
地處太行山區(qū)的河南林縣自古以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1960年,林縣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劈山修渠、引山西濁漳河水入林?!凹t旗渠”工程從1960年2月動工到1969年7月建成,林縣三十余萬民眾苦戰(zhàn)十個春秋,先后犧牲了81人,靠著極其簡陋的工具,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70.6公里的紅旗渠,并形成了“紅旗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zhì)和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雹邸吨胤导t旗渠》透過克萊蒙與王宸二人的視角,拂去歲月的積塵,不但重現(xiàn)了修渠人“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當今樣貌,同時也將這種精神內(nèi)涵提升到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和高度。
縱觀當下世界文明的走向和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經(jīng)濟高增長帶來的諸多危機困擾著人類,比如:生態(tài)極限和地球赤字,資源枯竭、能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單邊主義、文化沖突等等,面對這些困境,人類也在努力蓄積智慧與力量,不斷地尋找出口。而在古老的中國河南,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它的故事神秘而又飽含現(xiàn)實意義,它的修建展開了一幅人與天地自然從不斷發(fā)生沖突斗爭到與天地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并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畫卷;它是“最具生態(tài)價值的人類工程”,在歷時十年的修建歷程中它所沉淀下來的文化主旨與哲學內(nèi)涵,特別是“道法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恰恰對當下極速發(fā)展的人類社會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二、老故事新講述:紀錄電影的創(chuàng)新表達
《重返紅旗渠》作為一部大型紀錄片,融合了電影與紀錄片兩種藝術形式的呈現(xiàn)手段,采取“電影敘事+紀實拍攝”的創(chuàng)新敘事方式進行敘事。
所謂“電影敘事”,是以故事性的講述方法推進影片敘事,該片著力于提前設置大故事、大情境、大環(huán)境,如去參觀紅旗渠紀念館、采訪修渠人、上水渠等大情節(jié)段落為預先鋪設;但又沒有做過多的細節(jié)安排,全片不設情景對白,沒有貫穿始終的解說詞及人物訪談,而是讓克萊蒙、王宸以及本片中的其他人物以他們的真實身份去游歷、去交流、去感悟,全片始終被一種內(nèi)在的情感張力和邏輯力量所牽引,使得被紀錄人在真實的際遇、交談、碰撞中不斷產(chǎn)生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火花,最終釋放出全片的主旨表達。
所謂“紀實拍攝”,就是按照紀錄片的風格要求來進行,即真實紀錄被拍攝對象,多用跟、抓、搶拍,盡量不引導拍攝,必要時也采用克制引導,使引導不致于變成擺拍。全片始終遵循符合揭示事物的真相和事物的規(guī)律的拍攝原則。
《重返紅旗渠》以紀實美學獨特的鏡頭語言風格,輔以敘事美學的講述和結構方式,力求真實、深刻,細膩感人又不失大氣壯觀,取得了具有情感濃度和思想厚度的紀實影視敘事效果。
三、老歷史新視角:多組對位的人文觀照
《重返紅旗渠》除了全新的解讀視角、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外,還別具一格地建構了多組對照關系,力求借助不同層次、縱觀古今、匯通中西的人文視角,為觀眾呈現(xiàn)一個豐富、立體、真實、生動的紅旗渠。
一是人物關系的對照。這也是該片最顯著的亮點。該片一改傳統(tǒng)線性敘事方式,將視角落在法國著名影視文化學者克萊蒙與美國密歇根大學在讀鋼琴博士王宸身上。通過這一西一中、一老一少的共同旅程,碰撞出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火花??巳R蒙半個多世紀前曾親自目睹過紅旗渠的修建,他在巴黎的公開活動上曾表示過自己對重返紅旗渠的渴望;王宸作為一個喝著紅旗渠水長大的河南女孩,卻從未踏足過林州半步,因此此行對她而言,是一種精神的尋找和歸來。該片通過這兩個人物的主觀視角,呈現(xiàn)出一種鮮明的人物對照,也體現(xiàn)出紀錄片的包容性與世界性。
二是今昔時空的對照。該片借助克萊蒙與王宸的游歷歷程,逐步揭示了20世紀60年代紅旗渠的修建全貌與修渠人的精神信仰。觀眾跟隨二人的視角,漸漸深入歷史,那些鐫刻在山碑上的名字如英模任羊成、李改云、張愛田等一一回憶修渠往昔;紅旗渠百事通周銳常、攝影師魏德忠、法蘭西院士、水利專家Erik Orsenna、客棧老板娘李江鋒等,也分別講述了自己眼中的紅旗渠。眾多人物構成一組交響樂組曲,紅旗渠的今昔片段,在不同人物的講述中浮現(xiàn)出全貌。
三是中西文化的對照??巳R蒙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精英,對人與水的關系有著深刻的思考,他此番重返的前情,是為了創(chuàng)作《人與河流》一書。而隨著他步履的深入,觀眾通過該片可以看到紅旗渠背后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紅旗渠地處中原,自盤古以來太行山便蘊含著大量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都是人們在中原大地上智慧生存的佐證。過去,紅旗渠是愚公移山的現(xiàn)實版;現(xiàn)在,它有了更豐富的解讀內(nèi)涵。它的美給當?shù)貛砹素S厚的旅游收益;它的精神是太行山豐富精神的外化表達;它的修建與澤被后世,是女媧精神“善于修補而非推倒重來”的具象表達。
紅旗渠不僅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種民族生存的智慧結晶,它令到訪此地之人頓悟人生、尋找力量,更是啟發(fā)了克萊蒙對人類命運的全新思考,回到法國的他,已決定將《人與河流》一書改寫為《水與中國》。而該片的主旨正在于此,它給予紅旗渠不同角度的審視可能與深刻而豐富的借鑒意義。
四、老敘事新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敘事體系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雹?/p>
《重返紅旗渠》正是這樣的一部創(chuàng)新實踐之作。片中的主要人物是法國著名影視文化學者克萊蒙,他曾在1974年來中國訪問,并特意參觀了當時已經(jīng)建好的紅旗渠。此番重返,他通過與當年修渠人的深度交流和親身體驗,看到了中國在幾十年間翻天覆地的巨大發(fā)展和變化。在其與好友法蘭西院士、水利專家Erik的交談中,我們聽到了院士真誠的感嘆:“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強大力量,這是一個有著工程師精神的民族。對于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薄?950年代后期,有五到六千萬中國人還處在貧困線以下,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段歷史,可以做到如此多的人,以如此快的速度走出貧困?!?/p>
可以說,本片的精神價值與內(nèi)涵除了呈現(xiàn)歷史上的紅旗渠精神之外,還多了一層融通中外的意義。通過克萊蒙、法蘭西院士Erik Orsenna等人的真實表述和鮮明的今昔景象對比,該片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與中國文化,可以更好地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是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斗。同時該片還以外國民眾便于理解的方式對中國文化所蘊含的發(fā)展觀、文明觀、生態(tài)觀等進行了詮釋,為構建中國特色敘事體系做出了有益嘗試。
大型紀錄片《重返紅旗渠》以樸實深邃、唯美精準的影像和具備全球視野的全新視角,再現(xiàn)了這項突破人類極限的偉大壯舉,觸摸到澎湃其中的民族精神力量和人類生存智慧,鮮活詮釋出人類在與自然和諧生存中所投射出的偉大人性之光。可以說,該片既是行業(yè)影像紀錄的探索,也是獻給時代、獻給人民、獻給世界的力作。
注釋:
①申伏生:《影視上的紅旗渠》,紅旗渠干部學院2014年版,第100頁。
②丁同民、鄭中華、王軍:《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③《紅旗渠精神永不過時》,人民網(wǎng),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1124/c85037-28893687.html,2016年11月24日。
④《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607/c40531-32123809.html,2021年6月7日。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影視與紀錄片中心編導)
【特約編輯:劉徐州;責任編輯:陳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