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欲物關系新解*

      2021-11-21 11:14:47
      中州學刊 2021年10期
      關鍵詞:所欲禮義物欲

      李 晨 陽

      一、導言

      荀子對儒家哲學的最主要貢獻是他關于禮的理論?!盾髯印芬粫鴮ΧY的論述最集中的體現(xiàn)是《禮論》篇。該篇開宗明義,表述荀子對禮的起源的主張: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①

      這里,荀子明確地把禮與欲聯(lián)系起來,人有欲而求,所以必須用禮加以節(jié)制。學界通常把荀子“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句解讀為從正反兩個方面重復表達同一個意思,即所欲之物不得超過現(xiàn)存之物,其主旨是把欲望限制在現(xiàn)有物資的范圍之內(nèi),省用物資。這種通常的解讀既不符合原句的表述,也不符合荀子哲學的宗旨。這種解讀的最大困難是它使荀子的哲學無法說明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②具有超出世上現(xiàn)有財物的欲望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不然,社會就不可能發(fā)展。按照通常的解讀,荀子的哲學就不能給社會發(fā)展留出空間,而荀子恰恰是很重視發(fā)展的。本文論證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人的欲望不必受現(xiàn)有物資的限制,欲望的滿足不應耗盡物資供應。荀子主張,通過禮的有效節(jié)制,欲望的增長可以促進物資的生產(chǎn),物資的供應可以滿足符合禮的欲望,如此,則物與欲互相扶持,即“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為行文方便起見,本文把“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簡稱“物欲兩句”。

      在解讀《荀子》時,本文遵循兩個原則。第一是善意的合理性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即在解讀古代文獻遇到模棱兩可的地方時,要對原作者的意思盡量做出比較合理的解讀,盡量把其意思說通。這是現(xiàn)代人文學術界普遍接受的一個原則。第二是統(tǒng)一連貫性原則(Principle of Coherence)。即把作者的話放到其上下文中去理解,把具體觀點放到其整個思想系統(tǒng)中去理解。這是當代詮釋學使用的一個基本原則。這兩個原則合理使用,可以幫助我們合理地解讀荀子物欲兩句的意思。

      二、對荀子物欲兩句的通常解讀

      對荀子所言“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學界有些常用版本(比如王先謙、王天海、梁啟雄等)僅僅或者基本上重復荀子的原句,不做明確的展開和表述。筆者所見的做出明確表述的版本,則都把這兩句說成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表達的同一個意思,即“使人們的欲望不消耗盡財物”。茲舉幾例。

      例一,北大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

      使人們的欲望不至于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使物資也不至于為人們的欲望所用盡。③

      例二,張覺的《荀子譯注》:

      使人們的欲望決不會由于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欲望而枯竭。④

      例三,高長山的《荀子譯注》:

      讓人們的欲望得到了滿足又一定不能用盡財物,使財物一定不會因為滿足人的欲望消耗盡。⑤

      例四,李波的《荀子注評》:

      使欲望必定不因財物的缺乏而得不到滿足,財物必定不因欲望而耗盡。⑥

      這些選段中前一句的意思都是必須有足夠的物資滿足欲望;后一句則表示物資不能被欲望消耗殆盡。其數(shù)量方面的邏輯值,無論表述為“欲<物”(欲必須小于物)或者“物>欲”(物必須大于欲),皆是等值的。⑦

      英語學界在翻譯《荀子》時也采用了同樣的解讀。三個比較流行的翻譯版本皆是如此。

      例五,Burton Watson的HsünTzu:BasicWritings:

      Theysawtoitthatdesiresdidnotoverextendthemeansfortheirsatisfaction,andmaterialgoodsdidnotfallshortofwhatwasdesired.⑧

      按照Watson的解釋,這里荀子第一句說人的欲不要超過(overextend)滿足欲望的財物所提供的范圍,第二句說滿足欲的財物不能少于所欲之財物。

      例六,John Knoblock的Xunzi:ATranslationandStudyoftheCompleteWorks:

      Desiresshouldnotwantforthethingswhichsatisfythem,andgoodswouldnotbeexhaustedbythedesires.⑨

      “Want for”即不能滿足。前面加否定詞“not”,第一句就是欲不會或者不能得不到滿足。第二句說物不會被欲消耗用盡。

      例七,Eric Hutton 的Xunzi:TheCompleteText,這是目前英語界最新的《荀子》翻譯:

      Theycauseddesiresnevertoexhaustmaterialgoods,andmaterialgoodsnevertobedepletedbydesires.⑩

      其意思也與上面兩個翻譯相同。

      所有這些中、英文的解讀的共同點是,荀子的第一句說欲——在所欲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不能大于物,第二句說物必須大于欲。即兩句話的語義等值,都說欲不(可)大于物。

      三、通常解讀的困難

      這種通常的解讀有三個困難。第一個困難是它不符合原文講的“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第二個困難是無法合理地解釋荀子接下來說的“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第三個困難是通常的解讀與荀子的整個關于物欲互相作用以促進發(fā)展的思想不符。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困難。荀子原文說“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為了討論方便起見,我們把“使”和“必”暫時放在一旁,集中討論“欲不窮乎物,物不屈于欲”的意思。討論清楚之后,就可以把“使”和“必”放回去還原荀子的原意?!墩f文》:“窮,極也?!薄盾髯印芬粫兴玫摹案F”字,既有貧困的意思,也有窮盡的意思。用作窮盡之意,可見《荀子·修身》“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先秦文獻中“窮”與“屈”并,可見于《莊子·天運》“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案F乎”之“乎”是“于”的意思,《荀子·勸學》:“道出乎一;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薄妒酚洝ざY書》轉(zhuǎn)引此兩句時則直接以“于”代“乎”,作為“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可為佐證。同時,“于”表示被動式,如《荀子·修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所以,“不窮乎”表示“不盡于”;“不窮乎物”即“不盡于物”。對“物不屈于欲”一句,楊倞訓“屈,竭也”,即“不屈于”等于“不竭于”。“物不屈于欲”也就是說物不被欲消耗殆盡。王先謙即明確把荀子物欲兩句讀為“欲不盡于物,物不竭于欲”,可參考。

      按照上面的分析,“不窮乎”和“不屈于”表達的是一樣的意思。荀子在說“欲不窮乎物,物不屈于欲”時,前后將“物”“欲”倒換了位置。如果“不窮乎”和“不屈于”是一個意思,“物”“欲”倒換了位置之后,只有在物欲等值的情況下,轉(zhuǎn)換后的兩句話才能邏輯等值,表達同一個意思。鑒于公認的理解,第二句的意思明確表示物要大于欲,這里的物欲不等值?!拔锊唤哂谟钡囊笊踔敛辉试S在物滿足了欲之后沒有剩余(即事實上物欲等值),因為那種情況下實際上還是“物竭于欲”。所以在荀子那里,當“物”“欲”倒換了位置之后,“欲不窮乎物,物不屈于欲”就不可能說同樣的意思。因此,通常的解讀與原句不符。

      有的荀子學者無疑已經(jīng)意識到通常解讀與原句不符的困難。比如,鐘泰在《荀子訂補》的“禮論”部分中把“欲必不窮乎物”讀作“欲不盡物”。他把“乎”字刪掉,把被動句改為主動句,把“不窮乎”改為“不盡”,而非“不盡于”,從而把“欲不窮乎物,物不屈于欲”解讀為“人之欲不盡物,而物亦足以給人之求,故又曰物必不屈于欲”。請注意,鐘泰保留了后一句“不屈于”中的“于”字,保留被動式。經(jīng)過如此刪一字的特別處理,雖然“欲”和“物”在兩句中交換了位置,但前一句是主動句,后一句是被動句,還是可以把兩句解讀成一個意思,從而達到兩句邏輯等值的目的。但是,在后面的討論中,他卻又接著說“欲不盡物,物不屈欲”,又把后一句的“于”字也刪掉了,與前句里刪掉“乎”字一致,也把后一句由被動式變成主動式。如此一來又帶來了另外一個麻煩。“物不屈欲”的意思是“物不竭欲”或者“物不盡欲”,即欲大于或者超出物的范圍,欲>物。這樣,鐘泰轉(zhuǎn)了一圈兒又與自己前面說的相矛盾,還是達不到把兩句解讀成同一個意思的目的。他遇到的困難恰恰說明,如果我們忠于荀子的原句,就不能把兩句讀成一個意思。

      應該指出,通常的解讀把“欲必不窮乎物”解釋為,使人們的欲望不至于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屬于不當?shù)厥褂昧松埔獾暮侠硇栽瓌t(Principle of Charity)。這些學者們堅信荀子不會認為欲望可以超過物,所以寧肯強行篡改荀子的原句,也要把荀子解釋成他們自認為合理的立場。本文論證,他們自認為合理的立場與荀子的意思不符。

      通常解讀的第二個困難,是它無法合理地解釋荀子接下來的兩句話,“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學界對“長”字的解讀有所不同。有人讀作“zhǎng”,也有人讀作“cháng”。較早把“長”讀為“長久”的如楊倞,“欲與物相扶持,故能長久”。后人有諸多效仿的。比如,北大荀子注釋組曰,“物資和欲望能相互制約而長久地保持協(xié)調(diào)”;高長山曰,“使財物、欲望互相制約而保持長久不變”。這種解讀與對前兩句的解讀有不一致的地方。通常的解讀把荀子兩句說成一邊倒的一個意思,即物要一直大于或者多于欲。若此,則不能說明欲與物如何能夠“互相制約”“互相扶持”。

      同樣的困難也見于海外的有關解讀。比如艾文賀(P.J. Ivanhoe)認為,荀子要在欲和物之間達到一種“令人滿意的對稱性”(a happy symmetry)。艾文賀說,"The ancient sages devised the rites by bringing human needs and Nature′s bounty into a harmonious balance, by achieving a happy symmetry"(古代圣人們制作禮義,從而達到人的需要和自然的限制之間的和諧平衡,實現(xiàn)一種令人滿意的對稱性)。艾文賀使用“對稱性”的表述,而不是只由一方限制另一方,似乎也在說欲望和物資能夠相互制約而保持協(xié)調(diào)。但是他引用Watson的翻譯,其實不能支持他的解讀。其引文加括號注解如下:

      They(theancientsagekings)sawtoitthathumandesiresneverranoutofthings(tosatisfythem)andthatthesethingswerenotdepletedby(thedemandsof)humandesires.Thusbothdesiresandthingssupportedotherandflourished(adaptedfromWatson89).

      Watson的翻譯把荀子兩句讀作一個意思,都是要保持物大于欲,不能從中得出欲望和物資能夠相互制約而保持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論。

      鐘泰則主張:“長讀丁丈反,亦非長久之意。”“丁”此處讀音是zhēng。長讀音丁丈反,即zhǎng。可是他主張“兩者相持而長”的“兩者”不是指欲和物兩者,而是指“欲不盡物,物不屈欲”兩句。問題在于,即使“欲不盡物,物不屈欲”這樣的“兩者”可以“相持而長”,歸根結(jié)底,那也只能是因為“欲”與“物”兩者能“相持而長”。所以,鐘泰的說法并無補益。他把“長”讀成“增長”的“長”則是正確的,有助于我們合理地解讀荀子物欲兩句。作為“增長”的長,與“消”相對。荀子物欲兩句的上下文是: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如果我們把上下文中的“養(yǎng)”與“長”聯(lián)系起來看,“長”應為“增長”的“長”。約同時代的孟子云:“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避髯釉凇锻踔啤贰陡粐贰锻醢浴分T篇里多次把“養(yǎng)”與“長”連用(詳見下面“王制”引文例子),也說明他講的“養(yǎng)”與“增長”的“長”有聯(lián)系。荀子物欲兩句的上文講“養(yǎng)欲”,下文講到的“長”應該是“增長”的“長”,而非“長久”的“長”。

      與此相符,梁啟雄在《荀子簡釋》中說:

      “持”,借為“待”?!墩f文》:待,竢也?!皟烧呦喑侄L”,乃謂“欲”與“物”相俟而增。

      董治安與鄭杰文的《荀子匯校匯注》則對梁氏的解讀提出異議:

      梁氏《簡釋》謂“持”乃“待”字之假。“兩者相持而長”,乃謂“欲”與“物”相俟而增,甚謬。

      董鄭二氏此看法也不難理解。如果按照通常的解讀,把物欲兩句讀為同一個意思,皆曰欲不可以超過物,那么,說欲與物相俟而增,似乎真的說不通。然而,梁啟雄的解釋在司馬遷那里可以找到佐證?!妒酚洝ざY書》轉(zhuǎn)述《荀子·禮論》曰:“使欲不窮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比绱丝磥?,梁氏說“持”乃“待”字之假,并非沒有根據(jù)。

      “相待”有互相憑借的意思。如此解讀“兩者相持而長”一句,當代學界大多接受梁氏之說。比如張覺的《荀子譯注》,“使物資和欲望兩者在互相制約中增長”;李波的《荀子注評》,“二者互相制約而增長”;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譯》,“兩者相須而增長”。把“長”讀作“增長”的“長”,與荀子講的“養(yǎng)欲”的思想一致。但是,無論是兩者“相持”還是“相待”而長,都要求兩個方面的互相作用。一方面欲待于物,另一方面物待于欲。接受這種解讀,在邏輯上要求我們不能按照之前通常的解讀,把荀子物欲兩句解讀成只是一個意思,即僅僅讀成欲不可超出物,而是要解讀為兩者可以互相超出,同時兩者的關系受禮的節(jié)制。我們會在后面具體討論這是如何可能的。

      通常解讀的第三個困難,在于它違背荀子關于發(fā)展生產(chǎn)、擴大財源的整體哲學思想。荀子哲學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在于它主張要“制天命而用之”,而絕不僅僅是坐守著大自然奉獻的財物,通過省用節(jié)流達到細水長流的目的。《天論》曰: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侍(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聘(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

      為了實現(xiàn)“有物之所以成”的目的,荀子對人類可以掌握自然、發(fā)展自然、擴大財源持積極而樂觀的態(tài)度?!陡粐吩唬?/p>

      若是則萬物得其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

      在荀子的時代,能夠喊出“何患乎不足”如此響亮的口號,需要有何等的氣魄與前瞻能力!按照這個道理,《王制》強調(diào)按照禮義,促進“養(yǎng)長”的具體措施,曰:

      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遵循此“養(yǎng)長”之道,則世上萬物豐盛。施之以禮,則社會在分配財物方面可以實現(xiàn)和諧有序。《富國》曰:

      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余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無余?故知節(jié)用裕民,則必有仁圣賢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

      《富國》篇有一段為荀子的發(fā)展哲學做了很好的總結(jié):

      故明主必謹養(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在這個方面,荀子省用與開源并舉,這跟墨家單方面的節(jié)用哲學形成很大的反差。荀子曰:

      故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撞鐘擊鼓而和。《詩》曰:“鐘鼓喤喤,管磬瑲瑲,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贝酥^也。故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斗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

      在荀子看來,墨家的尚儉節(jié)用是一種沒有前途的哲學。儒家則節(jié)流、開源并重。如果實行儒家的辦法,根本不用擔心財物不足,反而是消費不了生產(chǎn)出來的“暴暴如丘山”的大量財物。由于這個原因,荀子所關心的不是如何把欲望限制在世上已經(jīng)存在的財物范圍之內(nèi),而是要在禮義的作用下“養(yǎng)欲”,即“養(yǎng)人之欲”,使其與物相持而增長?!抖Y論》曰:

      故禮者養(yǎng)也。芻豢稻梁,五味調(diào)香,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故禮者養(yǎng)也。

      “養(yǎng)”不僅僅是滿足的意思,也有積極調(diào)教、培植的意思。通過禮的培養(yǎng),使人們知道什么是可欲的,什么是不可欲的,從而產(chǎn)生并維持對社會發(fā)展有益的欲,有利于實現(xiàn)儒家的富裕社會的理想。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常對荀子物欲兩句的解讀,強調(diào)欲不可超出世上之物的局限,不符合荀子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擴大財源的思想。荀子所言“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明顯不是在陳述現(xiàn)實中存在著的物資,而只是他對美好社會的憧憬。這無疑是一種欲望,此欲望明顯超出了現(xiàn)實。對荀子而言,只要有禮的指引,欲望就可以超出現(xiàn)有財物的范圍。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fā)展生產(chǎn),創(chuàng)造財物,以到達“不時焚燒,無所臧之”的高度發(fā)達的程度。應該說,在這方面荀子比孟子更有雄心大志。《孟子·梁惠王上》勾勒出來的前景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痹诿献拥臅r代,能實現(xiàn)平民不饑不寒,已經(jīng)實屬不易。荀子描繪的前景遠遠超出溫飽的水平。荀子這里所描述的極大豐富的“物”無疑尚未存在,他所有的只是一種欲,一種毫無疑問的“不窮乎物”的欲!

      我們把荀子物欲兩句放到他關于物與欲“兩者相持而長”的整句中解讀,再進一步放到他的整個哲學中理解,符合解讀文獻的統(tǒng)一連貫性原則(Principle of Coherence)。

      四、新解與總結(jié)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再回頭看看荀子《禮論》開篇一段: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首先,荀子對“欲”和“求”做了區(qū)分。荀子在這里說得很嚴謹。他說“求”而無度量分界則爭,爭則亂,亂則窮,而沒有直接說“欲”而無度量分界則爭,爭則亂,亂則窮。這跟荀子在《富國》里說的有所不同:“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钡菄栏裾f來,“求”的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欲而無求則亦無爭。欲只是內(nèi)心的意念,而“求”則是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荀子認識到人自然有欲這樣的事實,看到人不受約束時就會循欲而“求”,所以“求”必須有節(jié)制,從而得出人類社會需要禮的結(jié)論。

      荀子明確主張,人的欲的多寡并不能決定是否會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墩吩唬?/p>

      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jié)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shù)也,非治亂也。

      按照韋政通先生的解讀,主張去欲的是道家,主張寡欲的是墨家。荀子對兩者皆持批評態(tài)度。荀子認為,人之有欲無欲,欲之多寡,跟社會的治亂是不同范疇的事情。社會之治不取決于人是否有欲以及欲之多寡,而是取決于社會是否能正確而有效地引導欲望(“道欲”),即是否能夠以禮導欲。荀子說,這是因為:

      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

      這里的“可得”與《正名》接下來講的“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中之“可得”一致,與《禮論》中“欲而不得”相對應,指的是可得之物。這句話是說,人之所欲并不受現(xiàn)實中可得之物的限制。當人們在“求”所欲之物的時候,則應該服從可得之物的限制。承認人的欲望并不需要等到能得到所欲之物才產(chǎn)生,也就是承認欲會大于現(xiàn)有的物。荀子主張,人們?nèi)绾巍扒蟆逼渌?,則由心來定奪。當然,心是可以由禮義節(jié)制的。所以,“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于治?”

      荀子主張禮的作用是“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人生來可以有很多可“欲”的東西。禮告訴我們什么是該求的,什么是不該求的。實施禮義甚至可以培養(yǎng)和調(diào)節(jié)人的欲望,以除掉去求不該求之行為的根源,即“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但是荀子并沒有說只能“欲”世上已經(jīng)有的東西。按照荀子的這種想法,假如世上的蘋果只夠一人一個,這并不意味著你只能“欲”一個蘋果,亦即“欲不待可得”。你可以“欲”更多更好的蘋果,但是,你如何去“求”,即如何去滿足這個欲,則需要禮義的節(jié)制。你去搶本來屬于別人的蘋果,當然不行。但是,如果你通過發(fā)展生產(chǎn)提高產(chǎn)量和質(zhì)量以達到欲的目的,則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要大大提倡的。這也是《富國》篇的宗旨。

      其次,理解了荀子關于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本思想,我們就可以按照字面來解讀“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句。荀子這兩句是說,我們的欲不必受世上現(xiàn)有財物的限制。不僅如此,為了擴大生產(chǎn),為了社會的發(fā)展,我們的欲望必須不能受現(xiàn)有之物的限制。同時,我們又絕不能讓欲望消耗掉存在的資源。欲與物必須“兩者相持而長(zhǎng)”。一方面,按照禮義用已有之物來“養(yǎng)欲”,使人們知道什么樣的東西是值得“欲”的,使欲向有益的方向發(fā)展和增長。這種理解并不意味著荀子主張鋪張浪費、濫用自然資源。荀子主張以禮節(jié)欲、以禮節(jié)用,并非所有的欲都值得提倡。當時荀子還并不能預料到人類欲望的增長有一天會危及大自然,危及人類本身的存在,所以,他并不能明確地提出這方面的預警。但是他有關“節(jié)用以禮”的原則無疑很有當代意義。另一方面,欲則為擴展財物提供了動力和可能性。在荀子那里,“物”主要指自然產(chǎn)物,主要是農(nóng)業(yè)產(chǎn)物,而非工商業(yè)產(chǎn)品。那個時代的思想家所關心的主要是糧食是否夠吃、棉麻是否夠用。其實,人之所欲不僅僅限于自然的產(chǎn)物。在現(xiàn)代社會,正是人們對尚未存在之物的欲望推動了社會的物質(zhì)生產(chǎn),以至于我們今天有飛機、電腦、手機,等等。在物質(zhì)方面,現(xiàn)代社會的每一步發(fā)展都是由于欲超過了現(xiàn)有之物而引起的,欲望對于物質(zhì)的超前性是社會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荀子的哲學反映了這個基本的真理。我們當今可以把他的有關思想放到現(xiàn)代物質(zhì)發(fā)展的情境中考量,可以使荀子古代的思想進一步發(fā)揮其現(xiàn)實作用。

      總而言之,根據(jù)以上各方面的理由,荀子所言“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是說先王制作禮的目的是讓人的欲望不受現(xiàn)有物資的限制,同時欲望的滿足不應耗盡物資供應,物欲兩者互相扶持,雙雙增長。在《禮論》開篇的整個段落中,荀子按照自己的理解陳述先王制作禮義的緣由,解釋禮義的目的。在荀子看來,先王制作禮義的這種作用絕不僅僅是歷史的,它也有永恒的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按照荀子的主張,通過禮的有效節(jié)制,欲望的增長可以促進物資的生產(chǎn),物資的供應可以滿足符合禮的欲望。這就是物欲的合理關系。

      本論文初稿曾演講于2019年5月西北師范大學“哲學和宗教經(jīng)典翻譯與詮釋”國際研討會上,并通過2020年12月復旦大學卿云講座宣講,也在南洋理工大學2021春季學期的HY7005研究生研讀課上做過分享。在此感謝與會學者、聽眾朋友和參加HY7005課的各位研究生的提問、評論和討論,也感謝李記芬博士對初稿的評論和建議。

      注釋

      ①本文所引用文本及觀點,除注釋注明的以外,還參考了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②社會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也是如此。人們想改變現(xiàn)狀的愿望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原因之一。這種愿望屬于欲的范疇,即“欲”現(xiàn)狀所缺乏的事物。此文僅論及經(jīng)濟方面的發(fā)展。③北大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第308頁。④張覺:《荀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4頁。⑤高長山:《荀子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0、361頁。⑥李波:《荀子注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81頁。⑦中文學界的解讀還有一些語焉不詳。例如,耿蕓標校的《荀子》遵循楊倞《荀子注》說:“故欲不盡于物,物不竭于欲?!眳⒁姽⑹|標校:《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8頁。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說,“使欲必不至窮于物之不贍,物必不至屈于欲之無厭”。參見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369頁。王忠林的《新譯荀子讀本》則沒有明確說明這兩句的意思。參見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臺灣三民書局,1989年。⑧Burton, Watson.HsünTzu:BasicWriting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p.89.⑨John. Knoblock.Xunzi:ATranslationandStudyoftheCompleteWork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55.⑩Eric. Hutton.Xunzi:TheCompleteTex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01.英文翻譯唯一與以上三個不同的是Homer Dubs由Arthur Probsthain出版社于1928年出版的TheWorksofHsuntze。譯文為:“in order that desire should never be extinguished by things, nor should things be used up by desire; that these two should support each other and should continue to exist.” 參見Homer Dubs.TheWorksofHsuntze. Arthur Probsthain Press, 1928, p.213.該譯文的前兩句比較接近荀子原意。前句說欲不被物所窮盡,可以理解為欲大于物所涵蓋的范圍;后句說物不被欲所耗光,可以理解為物持續(xù)地大于欲??上г摃甏眠h,被后來的三個譯本所取代。雖然由臺北的Cheng-Wen Publisher于1973重印,但還是流傳不廣。另外,結(jié)尾的“should continue to exist”明顯是把“相持而長”的“長”讀作“長久”,不妥。我們下面會討論。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346頁。P.J. Ivanhoe. A Happy Symmetry: Xunzi’s Ethical Thought.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Religion, 1991, Vol.59, No.2, pp.309-322. 其修訂版為:P.J. Ivanhoe. A Happy Symmetry: Xunzi’s Ecological Ethic, T. C. Kline III, Justin Tiwald. eds.Ritual&ReligionintheXunzi, SUNY Press, 2014, pp.43-60.在2014年發(fā)表的修改版中,艾氏引用Hutton的譯文,還是把荀子兩句解讀為一個意思。參見注釋15?!睹献印じ孀由稀?。梁啟雄:《荀子簡釋》,中華書局,1983年,第253頁。董治安、鄭杰文:《荀子匯校匯注》,齊魯書社,1997年,第616頁。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369頁。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第82頁?!盾髯印ふ??!盾髯印駥W》。

      猜你喜歡
      所欲禮義物欲
      英文目錄及摘要
      物欲如鏡照靈魂
      冒死護友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論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北方文學(2018年27期)2018-12-02 22:30:50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運動能夠抑制物欲
      己之所欲 慎施于人
      白城市| 佛坪县| 横山县| 祁连县| 泰顺县| 彩票| 台前县| 房产| 汤阴县| 彩票| 太和县| 克拉玛依市| 江都市| 尖扎县| 昌邑市| 克拉玛依市| 新竹县| 扶沟县| 铜川市| 长兴县| 米林县| 固阳县| 长汀县| 凤凰县| 曲麻莱县| 九寨沟县| 高阳县| 太和县| 湟中县| 义乌市| 景德镇市| 登封市| 靖西县| 宾阳县| 九龙坡区| 商洛市| 昌黎县| 屯门区| 弥勒县| 古丈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