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浩
【摘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也相應地具有獨特性,因此跨語言文學中存在詞匯空缺現(xiàn)象。文章以《沁園春·雪》為例,分析《沁園春·雪》在詞匯空缺方面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借以探析英漢互譯中詞匯空缺產(chǎn)生的原因與對策。
【關鍵詞】詞匯空缺;英漢翻譯,民族文化;《沁園春·雪》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2-0101-02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漸緊密,翻譯作為不同民族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在促進不同文化交流與融合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翻譯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無法找到對應詞匯的情況,不能做到兩種語言的對等,因此產(chǎn)生了“詞匯空缺”現(xiàn)象。
郭愛先(1998:42)對詞匯空缺提供的定義如下由于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一種語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詞語或語義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等成分,從而形成異族文化的空缺。文化的差異使各民族對于相同的事物產(chǎn)生了不同的內(nèi)涵,正確處理詞匯空缺問題,對于翻譯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肚邎@春·雪》是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在之后的抗日戰(zhàn)爭中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是毛澤東詩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詞雖簡短,但充斥著“詞匯空缺”現(xiàn)象。本文分析《沁園春·雪》英譯中關于“詞匯空缺”的處理方法,進一步探究“詞匯空缺”的翻譯策略。
一、詞匯空缺產(chǎn)生的原因
英漢兩種語言之間有很大區(qū)別,不管是在構詞法、語法規(guī)則還是表現(xiàn)手法上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使用者之間的地域環(huán)境、歷史文化、語言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都可能導致詞匯空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一)地域環(huán)境差異導致詞匯空缺
人們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會導致各民族對事物認知的差異。各民族都有自己居住地域特有的事物,不深入了解當?shù)匚幕瘍H憑字面不能被其他人所理解,這時在翻譯時,就會產(chǎn)生詞匯空缺。
《沁園春·雪》中“北國”“大河”等地名、山川河流在翻譯時處理不好就容易造成歧義。“北國”指的是中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分裂時期,在中國文化中“北國”更能體現(xiàn)出中國的幅員遼闊,給國人以疆域廣闊的民族自豪感;“大河”特指“黃河”,“大河上下”指的是整條黃河,這些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從而造成了“詞匯空缺”,在翻譯時如果不做解釋直接翻譯,很容易造成對原文的誤解。
(二)歷史文化差異導致詞匯空缺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語言也是隨著歷史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歷史的不同使得每個民族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特的詞匯。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詞匯,歷史的差異導致這些詞匯在其他民族形成“詞匯空缺”。
《沁園春·雪》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是中國歷史所特有的,中國各朝代的稱法及領導人物的稱法都與其他民族不同,這時翻譯就要考慮如何處理這些“詞匯空缺”。
(三)語言習慣差異導致詞匯空缺
英語和漢語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語言間的語言習慣差異也導致“詞匯空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漢語是意合語言,更加側重于語義方面;而英語是形合語言,更加注重結構層次。漢語中多量詞,而英語中的量詞卻很少,因此在翻譯時也會有一定的差異。英漢之間的語言習慣差異不勝枚舉,這些差異讓“詞匯空缺”現(xiàn)象不可避免。
《沁園春·雪》中由語言習慣差異導致的“詞匯空缺”也有一定的體現(xiàn)?!扒Ю锉?,萬里雪飄”這一句值得推敲,在這里“千里”“萬里”都是不確指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nèi)灰簧?,包容一切。在羅格·梅森譯文中,“A thousand miles of water sealed by ice,while ten thousand miles of snowflakes fall”的譯文就顯得差強人意,“A thousand miles”“ten thousand miles”都成了確指,不能表現(xiàn)出原文中開闊的意境。并且英漢單位也是不一樣的,如何把“里”巧妙地翻譯出來也是值得反復推敲的。
(四)宗教信仰文化差異導致的詞匯空缺
中西方宗教信仰是不同的,西方多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世界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在中國,多信仰道教和佛教,除了有各種神仙之外,人們更多的是膜拜具有最高地位的“天”,“老天爺”“上天保佑”都是常用的表達。在《沁園春·雪》中也有“天公”的表達方法,“天公”在西方?jīng)]有對應的詞匯來表達,翻譯時需與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相對應。
二、詞匯空缺的應對策略
詞匯空缺現(xiàn)象會給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們帶來交流上的障礙,因此在翻譯時要采用恰當?shù)姆椒?,正確的處理方法能夠有效減少詞匯空缺帶來的問題,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音譯法、意譯法、結合法等都是有效地應對策略。
(一)音譯法
音譯法是處理詞匯空缺的最簡便的翻譯方法,但這種方法在很多情況下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常常表現(xiàn)為“音譯+注釋”的方法,有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語是可以用音譯法的,比如說“功夫(Kungfu)”“餃子(Jiaozi)”“大媽(Dama)”等,然而有些用音譯法翻譯之后外國讀者會不知所云,不能傳達出原文的意思。在《沁園春·雪》中也有音譯的方法,比如說在許淵沖譯本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則用音譯法譯為“QinHuang and HanWu”“TangZong and SongZu”,并在文末加以解釋,這樣能夠將源語言文化原汁原味地傳遞到目的語文化中,同時也豐富了目的語文化。
(二)意譯法
由于兩種語言存在文化空缺,直譯常常不能準確闡述原文的內(nèi)涵,而且在目的語中也找不出相近的詞語表達,這是譯者常常采用意譯法來應對詞匯空缺。意譯法只能傳遞原文的意思而不能保留原文的形式和修辭,但對于處理詞匯空缺這個問題來說,意譯法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沁園春·雪》中出現(xiàn)的詞匯空缺問題,意譯法是采用頻率最高的方法。
在《沁園春·雪》中出現(xiàn)了許多典故,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但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讀者來說,這些典故采取直譯的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時便需要采取意譯的方法?!耙裏o數(shù)英雄競折腰”一句中,“折腰”一詞出自《晉書·陶潛傳》,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顯然不能按字面來理解,因此要采用意譯的方法,許淵沖譯本中將“折腰”一詞譯為“pay their duty”,更加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這個詞語所表達的深刻內(nèi)涵?!吧赃d風騷”中“風騷”一詞也不能采用直譯,“風騷”出自《詩經(jīng)·國風》,與現(xiàn)代漢語中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許淵沖譯本中將“風騷”翻譯為“l(fā)etters”,羅格·梅森譯本中翻譯為“l(fā)iterary sense”,兩者都采用了意譯的方法,表達出了原文中蘊含的深處的內(nèi)涵。不同的譯者對“天公”的譯法也不同,大都采用意譯的方法,許淵沖將“天公”譯為“the sky”,羅格·梅森將其譯為“heaven”,都用意譯的方法處理了詞匯的空缺。在羅格·梅森譯本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采用了意譯的方法,譯者講五個帝王均譯為戰(zhàn)斗英雄,將“漢武”“唐宗宋祖”譯為“warrior sires of Han,Song and Tang”,“秦皇”“成吉思汗”分別以西方民族所崇尚的英雄“Caesar”和“Alexander”做類比,從這些表達中可以看出,羅格·梅森在處理漢民族文化中的歷史人物時,都站在了西方民族的視角上進行了考慮,對于英語讀者來說,這樣更容易理解,更能體會到文章的內(nèi)涵,但這種譯法也有一定的缺點——丟失了原文的風格特點。
(三)結合法
“結合法”是指當一種方法不足以將原文表達出來時,采用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如音譯加注解、意譯加注解、直譯加意譯等方法。翻譯詩歌時,由于民族間文化差異較大,注解是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多種方法結合使用能使譯文意義更加明確,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原文中的文化空缺詞。
在許淵沖譯本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然音譯為“QinHuang and HanWu”“TangZong and SongZu”,但是在譯文之后都加了注釋說明,簡要解釋了四位英雄人物,這樣既保證了原文的精簡,又讓讀者一目了然,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意思,同時還保持了源語的原汁原味。
三、結語
翻譯時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詞匯空缺在翻譯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譯者要正確對待翻譯中的詞匯空缺現(xiàn)象,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來應對詞匯空缺現(xiàn)象。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深入了解兩種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意識,采取最適當?shù)姆g策略,從而取得更好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曉丹.從語義空缺角度談文化負載詞的分類及翻譯[J].青島民族大學學報2010,(6):106-108.
[2]郭愛先.詞匯空缺及其可譯性[J].解放軍外語學報,1998,(5):42-45.
[3]何其莘,仲偉和,許鈞.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和研究出版社,2010.
[4]許淵沖.毛澤東詩詞選(中英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5]趙文學,楊敏.英漢詞匯空缺類型及成因的文化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