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媛
(遼寧師范大學(xué) 遼寧 大連 121001)
在不同視角的講述下,《黃雀記》的意義慢慢在我們眼前鋪開。蘇童用冷靜和些許陰暗的筆觸講述了一個看似荒誕,實則又無比真實的故事。書中沒有提過黃雀,更沒有提過螳螂和蟬,卻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中的絕望與掙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中感受到了青年人的燥熱、社會的殘酷、現(xiàn)實的血腥。
《黃雀記》總共三個章節(jié),從三位主人公入手,分別是“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在我看來作者運用多重視角講述他們的故事,并把他們與季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是別出心裁的設(shè)計。
主人公三人的故事與春、夏、秋有著關(guān)聯(lián)。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保潤因幫祖父取遺照而認識了仙女,而后春心萌動,最后也因為自己內(nèi)心的燥熱與沖動進入了監(jiān)獄,故事開始于春季也結(jié)束于春季,保潤入獄的十年,心中有愧的柳生幫助保潤照顧祖父,秋季是一個讓人心生悲傷的季節(jié),這也預(yù)示著柳生的生命已入秋季,暗示了他的結(jié)局。而成為白小姐的仙女在夏天六月回來了,這也與第三章“白小姐”的夏天契合了。
另外,三個章節(jié)分別以保潤、柳生、仙女,為主要敘述對象進行講述,每個章節(jié)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而三個故事又可以貫串始終。故事從保潤的視角開始,卻讓他的故事因為牢獄之災(zāi)暫且結(jié)束。保潤缺席的十年故事還在進行,只是主要以柳生的視角進行講述,也正如書中所說,他僥幸的夾著尾巴做人,在這僥幸歲月中他繼續(xù)圓滑的活著,他為自己贖罪,也在這時遇見了已經(jīng)成為了白小姐的仙女,兩人還在繼續(xù)糾葛。保潤回歸后結(jié)局的故事則更多的以仙女的視角來進行講述,仙女也是最后柳生死亡,保潤再次入獄的導(dǎo)火索。
《黃雀記》作為一部寓言體小說,運用了大量奇特的意象。書中出現(xiàn)了的意象,它們含義深刻,富有隱喻,讓故事有了些許魔幻的色彩。文中的“繩子”、“水塔”,“兔籠”等等,都運用了隱喻象征的手法。書中諸多隱喻相互呼應(yīng),構(gòu)成了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意象群,以下是關(guān)于一些具體意象的隱喻含義分析。
2.1 束縛命運的繩子。文中說,保潤“他的繩子是有規(guī)劃的,他的繩子是有理想的,他的繩子可以滿足人們對曲線的所有想象?!弊髌分泻芏嗳说拿\都被繩子所束縛。祖父、保潤、柳生、仙女的故事都與繩結(jié)有關(guān)。
為了阻止祖父繼續(xù)挖樹,保潤研究繩結(jié),把祖父捆綁了起來,這也是繩子故事的開始,祖父往后的日子大都離不開繩子了。保潤設(shè)計出了很多繩結(ji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民主結(jié)”和“法制結(jié)”,因為它們總是出現(xiàn)在祖父的口中,祖父的命運是被繩結(jié)所束縛的,他懼怕繩結(jié),后來甚至在被捆綁時主動說“我要民主結(jié)”,他在束縛中麻木,不再反抗。
仙女因為保潤的捆綁被柳生侵犯,這是她夢魘的開始,她從此不斷掙扎。而這條繩子不但捆綁了仙女,也把柳生也捆在了一起,柳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犯下罪行卻讓保潤含冤入獄,他往后的生活也被罪孽捆綁住了,他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不斷為自己贖罪。
作品中大多數(shù)的情節(jié)都是保潤在捆綁別人,其實他的命運也被繩子捆綁住了。他控制不住用繩子控制別人的快感,他用繩子控制了祖父,也想用繩子綁住仙女,讓她陪自己跳小拉。柔軟的繩結(jié)變成了病態(tài)的工具,這繩子仿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和起始。繩子的捆綁意味著束縛和困境,保潤用繩子捆綁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是被捆綁住的,蘇童筆下的繩子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個體精神的窘境,而如何進行自我救贖,如何在精神紊亂中擺脫困境是他想傳達給讀者問題。
2.2 罪惡開始的水塔。水塔是保潤藏匿兔子的地方,是保潤想要與仙女跳小拉的地方,是保潤捆綁仙女的地方,是柳生犯下罪行的地方。它后來變成了柳生的生意,變成了鄭先生的香火廟,變成了保潤的住處,變成了仙女給保潤補償?shù)牡胤健V钡阶詈?,仙女生出了紅臉?gòu)雰?,她還是沒能離開水塔。
水塔是三位主人公永遠不能磨滅的陰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也是最后的救贖和歸宿。水塔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的生活,即使刻意離開,也會再次回到這里。在發(fā)生過罪惡骯臟之事的水塔建立神圣的香火廟,這著實讓我感到諷刺。
這個陰暗潮濕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是社會黑暗的聚集地,是時代中殘酷與血腥現(xiàn)實的縮影,是人們不斷掙扎卻始終擺脫不了的生存困境。
2.3 光鮮亮麗的兔籠。“漆成天藍色的鐵絲網(wǎng)格,新近掛上了一個粉紅色的心形標牌。兩只兔子,一灰一白,沐浴著春天的陽光。”這是仙女最初的兔籠,在我看來也是她向往的生活,她有著自己的虛榮心,她仿佛就是里面的兔子,她給自己的兔籠子打扮的光鮮亮麗,卻不知兔籠,也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是自己永遠脫離不了的噩夢。
兔籠不僅僅與仙女有關(guān),也與保潤和柳生脫不開關(guān)系。保潤為了報復(fù),偷走了仙女的兔籠,他與仙女在水塔中搶奪兔籠。兔籠中的兔子早已被柳生拿走并殺害了,而在這次搶奪中,保潤的欲望仿佛隨著這個空兔籠一起釋放了,悲劇從這以后接連發(fā)生。
2.4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作品中沒有出現(xiàn)過“黃雀”,但卻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貫穿了全文的主線。
保潤捆綁了仙女后就離開了,而后柳生來到水塔強奸了仙女,在這一事件中,仙女無疑是蟬,保潤無疑是螳螂,而柳生則是黃雀。但最后,柳生在自己的婚禮上被保潤刺殺,保潤再次進入監(jiān)獄,仙女生出紅臉?gòu)雰骸W屪x者已分不清誰是蟬,誰有螳螂,誰又是黃雀。故事最后,他們都沒成為真正的黃雀,他們好像都在某一方面成為了蟬,逃不出命運。
2.5 小結(jié)。繩子、水塔、兔籠、黃雀等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串聯(lián)全文的同時,也賦予了人們?nèi)绾芜M行自我救贖,如何擺脫精神困境的重要含義。囚禁、困境、欲望、救贖的主題通過這些意象慢慢滲入到故事當中,蘇童把這些意象作為介入現(xiàn)實苦難生活的橋梁,他不遺余力的剖析當下人們所面對的尖銳現(xiàn)實。
作品中的許多事物成為線索貫串了全文,每件事情到最后都會有一個交代,雖然有些地方讓我感覺過于巧合,但整個故事卻十分完整,前后有著許多呼應(yīng)。
比如,故事開頭寫到祖父“丟魂”,他想找到藏有祖先尸骨的手電筒,完成對自己的救贖,把自己的“魂”找回來。祖父為了手電筒一直挖樹,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它。作為一名讀者,在中間的故事中,我關(guān)注柳生、仙女和保潤的故事更多一些,把祖父和手電筒慢慢放在了腦后。卻沒想到手電筒在最后出其不意的出現(xiàn)在了天井的角落。文中對手電筒有著這樣的描寫“手電筒很重,里面似乎盛滿了異物,費了很大的勁兒擰開銹蝕的蓋子,一股臭味撲鼻而來,一坨板結(jié)的泥土被時間澆灌在局促的圓柱內(nèi),泥土里插著兩根白骨,骨頭上蠕動著一堆灰色的細小的蟲子。”在這之前我本以為手電筒只是祖父的幻想,沒想到它真的存在。但仙女最后還是把祖父的“魂”扔進了河里,祖父擁有著壽命,卻無法找回自己的“魂”,也無法找回自己的意識和記憶了。
文中這樣的照應(yīng)還有很多,比如仙女和柳生住在保潤家的閣樓時,她突然想起了自己那個天藍色的兔籠,她感覺自己和柳生就是保潤籠子里的兔子。文中的意象好像可以貫串故事的始終,故事從頭到尾都沒能脫離它們,它們讓這個故事不斷的完整,不斷的升華,不斷的被賦予更多的含義。
4.1 時代中的拜金之風(fēng)。小說中最多展現(xiàn)給人們的就是書中人們崇尚金錢的觀念,書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被金錢控制的小人,這也是對時代現(xiàn)象的反思。
保潤的母親就是一個拜金的典型形象,她把祖父趕到井亭醫(yī)院,把他的房間出租出去,金錢對于她來說是大于感情,甚至大于一切的。小說中像她這樣拜金主義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發(fā)起淘金熱潮的街坊鄰居,總是想要先富起來,為了生意愿意走進“禁地”的柳生,還有因為金錢而冤枉保潤鋃鐺入獄的仙女。他們都因為金錢而改變了自己的原則。
作者筆下的人物是20世紀80年代中的一群人,他揭露了那個時代的陰暗面,金錢成為了衡量事情的唯一標準,那個時代“時間就是金錢”的標語,使得在金錢面前,光明和正義都黯然失色了。
4.2 時代中的人性反思。作者的筆觸是冷靜的,他好像是在觀察,也在觀察中進行反思。文中的人性如此復(fù)雜。柳生為了逃脫罪責(zé),陷害了保潤,卻因為自己的罪責(zé)不斷贖罪,幫助保潤照顧祖父。仙女為了金錢和虛榮心,作假指認了保潤,最后也因為自己的愧疚之心,希望對保潤進行補償。保潤在前期被冤枉成為了強奸犯,這可能是無辜的,但是他最后卻變成了真正的殺人犯。這也讓我不得不進行思考,有些犯過的錯,就算往后彌補也是無濟于事了,留下的創(chuàng)傷就像祖父頭上的疤痕,永遠也無法抹去了。故事中的他們,沒有單純的好人,也沒有單純的壞人。冷漠與同情,復(fù)仇與容忍,掙扎與解脫,如此復(fù)雜的感情在書中人物之間不斷展現(xiàn)著。
《黃雀記》是蘇童的小說代表作,小說中的隱性預(yù)敘方式可以大致分為夢境、幻覺、暗示這三種,既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由虛入實、虛實相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又增添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審美意象,并不斷把意象的隱喻滲入到小說的現(xiàn)實主題當中,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敘事小說對中國古典小說藝術(shù)的致敬。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達到了懸疑的效果,既突出了當時人們精神崩潰,陷入精神困境的悲劇宿命,也在冷靜的觀察中進行了反思。蘇童用自己的筆觸展現(xiàn)了三位年輕人被捆綁著的命運以及命運背后社會微妙的變遷,揭示了人性的復(fù)雜和社會冷暖,在看似荒誕的故事中卻有著符合常理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
蘇童在茅盾文學(xué)獎獲獎感言說,自己的寫作就是從“看見”到“觀察”的過程,他的書的確是從現(xiàn)實中取材和觀察的。他書中的人物都很真實,也通過這些人物的反應(yīng),揭露了那個時代的陰暗面。其實,讀他的書也是一種從“看見”到“觀察”的過程,在書中的表面意思下,往往隱藏著很多深層次可以解讀的東西。就像是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角,剩下的都在海底,需要細細品味。在一遍一遍的閱讀后,總會有一些新的思考和想法,讀者也可能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一名“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