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凡
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時,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興趣愛好提前確定探究主題,把握探究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在小組中共同交流討論,回答教師的問題或完成布置的任務,培養(yǎng)其探究精神,提升思維的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探究能力,過程重于結果,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要精心設計問題,在課堂上通過恰當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教師要控制問題難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最后把握文章內涵或主旨思想,加深知識理解。
比如,講解《大作家的小老師》時,文章題目很有趣,教師可以以此為入手點,先讓學生齊讀兩遍標題,問大家從標題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猜一猜文章里可能有哪些角色。學生回答有“大作家”和“小老師”兩個角色,而且大家都很好奇,迫切想要知道這兩個稱呼分別代表了誰,大作家又為什么有一個小老師。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大作家”指蕭伯納,而“小老師”應該是文中的小姑娘,但最后一個問題則有些難度,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師繼續(xù)提問:“臨別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了什么話?他為什么要這么說?”讓學生以蕭伯納的口氣讀那句話,在蕭伯納的角度思考,學生逐漸明白了蕭伯納的目的,他以為“當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時,一定會驚喜萬分?!苯又寣W生找到小姑娘的回答,說一說好在哪里,為什么蕭伯納聽后“不覺為之一震”?用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蕭伯納從小姑娘那里學到的道理,明白“小老師”的由來。
小學生對未知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激發(fā)其探究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探究活動。小學生的興趣比較廣泛,浩瀚的天空、廣袤的草原、神秘的海底、遙遠的太空、先進的科學技術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引導其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比如,講解《海底世界》時,教師先問學生是否聽說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得到肯定回答后繼續(xù)提問:“如果把它搬進大海,會怎么樣?”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新奇,有的說會露出一半,還有的說會露著山頂?shù)募?,教師告訴學生:“進入海里后珠穆朗瑪峰的山頂都會被海水淹沒!”學生感到難以置信,八千多米的最高峰居然會被完全淹沒,紛紛問教師海水到底有多深,海底是什么樣的。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探索奇妙的海底世界,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先找到文中能一句話概括海底世界的句子,再找具體描寫的內容。學生很快確定中心句是最后一段的“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比缓笥掷^續(xù)探索其他內容,課堂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顯著。
語文新課標多次提到“體驗”這個詞語,倡導教師將其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在獲取語文認知的同時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單純的口授講解無法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只有自己經歷過、體驗過,才能感同身受,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即使無法直接經歷,教師也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對文章的思考,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其中,聯(lián)想自己在相似的情境下會如何做等,進而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和感悟文章情感,明白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或思想。
比如,講解《放飛蜻蜓》時,教師不要急著講解新課,先和學生簡單交流,詢問大家是否知道害蟲和益蟲,在生活中是否見到過。有的學生回答害蟲是對我們不好的蟲子,蚊子叮人,蒼蠅讓食物變臟,都是害蟲;益蟲是吃害蟲或者對我們有其他好處的蟲子。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引入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一種昆蟲——蜻蜓,請大家自己閱讀課文,從文中找找蜻蜓是益蟲還是害蟲?!睂W生初讀課文后,都知道了蜻蜓是吃害蟲的益蟲。接著用多媒體展示一張蜻蜓各部位特點的表格,讓學生細讀課文,補充表格中的“特點”部分。最后讓學生品味“放飛”的部分,在小組中討論陶行知的人物形象,升華文章主題。
隨著“以學生為本”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教學需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師可以通過恰當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從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發(fā)學生對文章的思考,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習自主性,獲取語文知識,提升探究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