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玲
(重慶市第十一中金科學校 重慶 南岸 401336)
初中語文的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樣化、結構復雜,面對這樣一門學科,就需要教師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并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詮釋語文學科的內涵。因此,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教學不僅是語文學科的需要,更是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的產(chǎn)物?;诖?,重慶市第十一中金科學校緊跟教育形式發(fā)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措并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從而整體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文章,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對語文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信息技術能夠利用其聲音、視頻、圖畫等優(yōu)勢,為學生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知識內容,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他們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創(chuàng)新,讓枯燥、單一的語文教學內容變得有生機、有活力。運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調動學生們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會變得事半功倍。初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風景美、言語美的文章,老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巧妙地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從而達到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春》這一節(jié)內容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向學生們展示“春草圖、迎春圖、春雨圖”等圖畫內容,將他們帶入到一個“春天”的情境中去。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畫找出課文中相關的段落,并進行分析探討。學生在畫面刺激下,便會積極尋找答案內容,學生注意力也都放在了認真閱讀課文上,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1]通過結合多媒體技術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氛圍,更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情感表達,在推進教學進程的同時,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重難點是每個學科教學中的精華,也是學生們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師如果想要突破對重難點的教學,不僅要有較強的語文教學水平,還要會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來彌補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資源短缺的劣勢。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學生看不到、想不到的隱藏起來的知識都向他們展示出來,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記憶重難點內容。[2]
例如,在講授詩歌《黃河頌》這節(jié)課時,需要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并體會到它所表達的民族精神。在這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對詩歌內容進行分析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黃河相關的圖畫和視頻,讓他們在課上看著驚濤澎湃的黃河水、聽著激昂的詩朗誦,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黃河的磅礴氣勢,從而更好地體會它代表的民族精神。此外,教師可以親自去錄制黃河的畫面,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上呈現(xiàn),自己親自朗讀,讓學生在課堂上隨老師一起感受黃河的澎湃。認真品析“頌黃河”內容:首先以“啊!黃河”為分界線從三個部分歌頌了黃河;然后對這個反復出現(xiàn)的“??!黃河”的作用進行分析:由實到虛,逐步深入;最后讓學生理解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保衛(wèi)民族的“屏障”。利用微課的教學方式,可以讓課本知識更直觀的得以呈現(xiàn),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從而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滿足,民族自豪感、愛國之情油然而生,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語文課堂上需要老師講解的知識有很多,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適用于當今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導致很多老師選擇“口述”來講授更多的知識內容,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極少。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增加課堂的容量,就會產(chǎn)生更高效的教學效果,不僅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還可以豐富課堂知識,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3]
以《天凈沙·秋思》一課為例,老師可以把內容分為幾個不同的學習版塊兒利用信息技術依次向學生們展示出來,如:生字生詞、詞匯、背景資料、詩詞分析。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把同樣是描寫秋天的詩展示給學生們,讓他們在對比過程中體會到即使是相同主題的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所反映的心境卻是不一樣的。既有“無邊落葉蕭蕭下”的凄涼衰敗,也有“我言秋日勝春朝”下的豪邁之情。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增大課堂的知識容量,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涵,還豐富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儲備量。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夠幫助他們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知識的魅力,還能夠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飽滿、富有感染力,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