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妍 (江蘇淮陰中學教育集團淮安市新淮高級中學)
反饋性評價指向的是教學評價的反饋功能,它指的是教學評價能夠及時地提供反饋信息,診斷教與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以此來為調整教學行為提供依據(jù)。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正確地應用反饋性評價來調整高中生物教學行為,這是教師要去思考的問題。從這個思路出發(fā),本文主要圍繞課前評價、課中評價及課后評價這三個角度進行具體探討。
課前評價指的是教師可以在正式課堂開始之前,通過設計檢測試卷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認知能力,這可以作為教師明確課堂三維目標、調整教學預設的依據(jù)。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評價結果對學生的情況加以分類,在課堂上給予更針對性的指導,讓不同的學生均能獲得關注和提升。
在教學“基因通常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時,教師可以設計關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的結構及復制這幾部分內容的檢測試卷,主要目的還是在于幫助學生調動知識記憶,比如DNA與染色體的關系、遺傳物質應該具備的特點、S型菌與R型菌的轉化等。這樣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檢測結果,更加真實與準確地設計與開展新知識的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教師在應用課前評價這種教學評價方式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檢測試卷的設計要具有足夠的信度和效度,不僅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動機、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以此為依據(jù)來設計生物課堂,提升教學品質。
教師在課前可以通過試卷、提問等多種方式,將生物課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納入到課前評價的體系和內容中去,了解學生對生物課堂的建議和創(chuàng)新性想法。這樣教師才能獲得相應的反饋信息,借鑒多元素材來不斷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使其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部分學生反映“DNA的分子結構”這部分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來難度很大。教師就要善于改進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掌握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并鼓勵學生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具體來講,教師要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引導學生根據(jù)資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嘗試構建DNA結構模型。學生之間進行分組,需要分別制作完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模型。然后教師引導小組間總結DNA分子結構的特點,并分析比較各組模型,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總結出DNA的特性。學生在動手、動腦、討論、交流中對這節(jié)知識內容的認識與理解更為深刻。
課前測評是課前準備的重要內容,關乎到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是在有限的45分鐘內盡可能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的可行策略。通過課前測評的方式,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再以此去完善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才能事半功倍,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課中評價指的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一般來說,有效的教學評價對于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都有較大的促進性作用。因此,對于課中評價這種即時性的評價,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其對于引導學生思考、深化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作用。
在教學“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一課時,教師發(fā)現(xiàn)教材中并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以及轉化的機制是什么,推導過程也較為復雜,學生很難能通過已有的知識積累直接探索得出結論。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明確該實驗步驟的基礎上,設計相應的探究問題,如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如果是后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么?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進而過渡到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實驗原理是什么?這樣學生才能圍繞這個思路逐步展開深度探究,直至真正理解這一知識內容。
課中評價的視角可以有學生的思維結果與過程、學生思路的可行性以及學生思維成果的價值等,強調評價的主體性原則,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教師在實施課中評價的時候,要引領和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牢固掌握并靈活運用新知識。
在引導學生理解“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這一實驗原理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準確把握學生的思維活動,靈活應對生成性問題和情況。比如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學生的思考結果并不盡相同,這都需要教師根據(jù)這些即時的生成性信息來判斷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以此作為反饋信息來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及時有效地調度,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方法與策略,最終達到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
每位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對于生物課堂課中評價而言,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同時,在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外,還要關注他們在生物課堂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這都是思維真實性的表現(xiàn),能真正實現(xiàn)為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評價。
課后評價中會涉及到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按照評價主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依據(jù)是評價主體是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其中內部評價是指教師本人和學生群體所進行的評價,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這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能夠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找出問題根源,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在教學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一課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教案或其他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學,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比如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分析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內容。那么,反思課堂教學的方向可以是是否實現(xiàn)了課堂三維目標、有哪些令學生困惑的問題需要解決等,記錄課堂亮點,反思課堂不足,思考改進方向,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表明的是教師在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必要路徑。教師在課后應對課堂進行回顧與梳理,比如記錄成功之處,剖析失誤原因、捕捉靈感瞬間等,通過自我評價不斷地去反思和完善自我,向更高層次的教學邁進。
除了內部評價以外,課后評價的方式還包括外部評價,這指的是教研員、學校領導以及教師同行等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者進行的評價,可以依托網(wǎng)絡這一載體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推動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業(yè)務成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現(xiàn)代化社會,教師的課堂教學與評價交流已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中、學校之內。教師可以從網(wǎng)絡上搜索或借鑒其他教師的優(yōu)秀教案,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策略來優(yōu)化和豐富自己的教學。教師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在網(wǎng)絡上和其他教師進行分享和交流,或者是通過錄制微課視頻的形式投放網(wǎng)絡,讓自己的教學被更多人看到,自然也會接收到不同的評論與建議,這些都是寶貴的評價信息,也是教師可以在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時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方向。
總之,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學生的成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要想更好地發(fā)揮出反饋性評價對教學工作的優(yōu)化作用,需要教師明確一點,那就是評價要堅持全面性、多元化、層次性的原則,注重過程,注重發(fā)展,不斷提高教師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提升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與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