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倩
(桂林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文化與語言依靠思維方式去搭建溝通的橋梁,思維方式與語言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是語言的生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機制,思維方式的差異是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受到中西方思維差異影響,英語是語調(diào)語言,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英語與漢語在語言文字使用上大有不同,英語有綜合語的特征,是剛性的,而漢語是分析語,為柔性;英語多使用物稱表達法,漢語則使用人稱表達法。
從希臘時代開始,歐洲自稱西方。近代以來除地中海、大西洋、北美大洋洲外,其余都被看成東方。就西方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而言,它的根在地中海地區(qū),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古希臘文化是地中海文化的一部分,地中海地區(qū)良好的航海條件使得商業(yè)、手工業(yè)和航海業(yè)發(fā)展迅速,西方認為地中海是當(dāng)時世界的中心,視自己為文明中心。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中,西方主張“天人相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人則超然于自然界之外,能夠支配和改造自然,這也使得古希臘人對自然的探索日漸增多,“偏重于對自然,客觀的觀察、研究探索的精神,逐漸形成了客體型思維方式,即把觀察自然世界作為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包惠南,2001),由此慢慢地形成了“探索真理”的思想觀念,這使得他們的認知更注重于理性,注重客觀事實,注重客體意識。
與西方文化中的“天人相分”理念恰恰相反,中國古代哲學(xué)思想主要注重“天人合一”。這一思想來源于西漢董仲舒,即上天是具有意志的,天的意志可以通過人事體現(xiàn)出來,天人之間可以相互感應(yīng),人類與自然在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中實現(xiàn)了有機統(tǒng)一。所以從中西方思維方式這兩者差異的原因來看,英語注重使用物稱,而漢語則更多使用人稱來表達。
一般而言,在句子成分中,主語可以分為兩種——“人稱主語”(personal subject)與“物稱主語”(impersonal subject)。顧名思義,“人稱主語”是指主語為“人”時,“物稱主語”是指“物”作主語。而在英語中,物稱表達的句子相比于人稱表達的句子而言,更為常見,因為使用物稱可以讓一些事物和事件以一種具有客觀性特征的方式表達出來。
英語物稱表達方式主要有五個特點:無靈主語與有靈動詞的搭配、使用非人稱代詞it作主語、運用There be句型、使用不定代詞one以及被動式的使用。
首先是無靈主語(inanimate subject)與有靈動詞(animate subject)的搭配使用。無靈主語是指不用人稱代詞,是用無生命的事物的名字作主語,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覺、事物名稱或者時間地點等。有靈動詞是指表示人或者團體的動作和行為,比如:see,give,escape,surround,tell等。本文語料來源為《邊城》以及其英譯本(金介甫譯),從英漢兩種文本將無靈主語和有靈動詞的搭配分為三個特點進行分析:事物名稱+有靈動詞、心理感覺和情感+有靈動詞以及時間、地點+有靈動詞。
1.事物名稱+有靈動詞
例1:Cuicui spotted a pair of bracelets on the girl,made of interlaced strands of silver.They flashed a shiny white light and made Cuicui feel a little envious.
本句中,They(bracelet)為事物名稱,made為有靈動詞,從英語句子來看是“銀手鐲閃著光使得翠翠有些羨慕”。其實是翠翠是對地主人家的小姐能有錢去擁有這個銀手鐲發(fā)出的羨慕之情。
2.心理感覺和情感+有靈動詞
例1:翠翠對祖父那一點兒埋怨,等到把船拉過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個老人后,就完事了。
Her irritation at her granddad dissipated when she got home across the creek and saw how drunk the other old man was.
在本句中,“Her irritation”表示埋怨的情緒,來充當(dāng)無靈主語,“dissipated”為有靈動詞,在漢語原文中,顯得更強調(diào)“翠翠”這個主體,而在譯文中,對“翠翠的埋怨情緒”刻畫得更加生動。
例2:她從這份隱秘里,常常得到又驚又喜的興奮。
This secretiveness often brought her an excitement both shocking and elating.
在本句中,“This secretiveness”是表達感情的無靈主語,“brought”符合有靈動詞的形式,英語使用物稱進行敘述為文字添加了一分客觀性,也重點表現(xiàn)出了“This secretiveness”(這份隱秘)對翠翠情緒起伏的影響。原文中,“她”(翠翠)為主語,描寫出了翠翠對夢里歌聲的產(chǎn)生的情愫,生動地寫出了少女的心事,突出了翠翠的心動。
3.時間、地點+有靈動詞
例1: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When autumn and winter arrived,dwellings on the cliffs and by water came clearly into view—not one could escape notice.
在本句中,“dwellings”為無靈主語表示地點,“came”為有靈動詞,這樣描寫茶峒的景色,給人一種景色躍然眼前之感。
例2:吊腳樓上已經(jīng)有很多人了。
His house on stilts was already crowded.
在本句中,“His house”為表示地點的無靈主語,“was crowded”為有靈動詞,全句沒有提及人,卻能不帶有主觀情緒地去體現(xiàn)出吊腳樓的人之多。
使用非人稱代詞it做主語,這是非常明顯的物稱特點,it作為主語,說話人能夠避開提及自己與他人,從而也避免使用了“I”“He”“She”“We”“They”等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這能夠給人以更加客觀的展示,it代替了真正的主語把實義主語放在句子的尾部,也有效地防止整個句子出現(xiàn)“頭重腳輕”的狀況。
1.It做先行詞,代替真正的主語或賓語
例1:兩兄弟既年已長大,必須在各種生活上來訓(xùn)練他們。
Now that the brothers had grown up,it was time to test their characters in every different line of work.
“it was time to do sth”為英語物稱的常用句型,避免了在漢譯英中,英語句子產(chǎn)生“頭重腳輕”的狀況,使得譯文更加貼合英語習(xí)慣。
2.It做虛義詞,代替的主語是難以言明的現(xiàn)象或情形
例1:It was so crowded,with everyone straining to see what was happening.
在此句中,體現(xiàn)了一個場面宏大、人山人海的整體性場景。
3.It用作強調(diào)句
例1:It was time for him to have his rest,but Heaven didn’t agree.
“it was time”強調(diào)了老船夫的年齡,本是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但為了人們過往方便仍在渡口撐船渡人。
例2:It was the girl keeping him company who was Heaven’s agent,letting him feel the power of life as the sun rose,and stopping him from thinking of expiring along with the sunlight when it faded at night.
此句使用“it”強調(diào)了翠翠對老船夫的重要性,使得外國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翠翠對老船夫是一種精神支撐。
例1:結(jié)果還是不得祖父蹤跡。
此句使用“there be”客觀地描述了翠翠沒有找到爺爺?shù)嫩欅E這一結(jié)果。
例2: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
There was no place left in their lives for heartaches and worries.
將中文句尾的“留不住”譯為“There was no place left”放在主句,使得“留不住”這樣的感嘆更加突出。
例1: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楊馬兵同順順家派來的兩個年青長年。
By evening,the only ones left were the old Daoist priest,Horseman Yang,and two young workers that Shunshun had sent over from his house.
使用“the only ones”做主語,避免了將“老道士、楊馬兵同順順家派來的兩個年青長年”放置在句首的冗雜,使得外國讀者讀來一目了然。
目前學(xué)界對旅游的屬性或特征雖有諸多爭議之處,但有一個屬性或特征應(yīng)是沒有異議的,這就是旅游的異地性特征,而這種異地性是通過人類的移動性來實現(xiàn)的,因而追溯旅游的起源與本質(zhì),就需要先從追溯人類的移動性或遷移開始。進化論告訴我們:“每一項人類特性都源于那些成功傳下他們基因的祖先?!盵33]81那么遷移的傾向及其行為在人類進化中的生存優(yōu)勢是什么呢?本文認為有兩個方面:
英語的物稱傾向使得被動用法在英語中變得常見。英語民族的客體思維方式認為不提施事者的被動式使得語氣變得客觀公正,也使得敘事變得簡潔。
物稱主語往往為動作或者行為的承受者,因為承受者變成了主語,自然搭配的就是表示“被動”的謂語動詞。
例1:吊腳樓上已經(jīng)有很多人了。
His house on stilts was already crowded.
“His house”為受事者,與被動式“was crowded”搭配,未提及人,但是能顯示出吊腳樓上的擁擠和熱鬧。
與英語重視使用物稱表達不同,漢語往往選擇從自我的角度去講述事物和事件,傾向于帶有人的情感去描述。漢語人稱的表達主要有四個特點:有靈主語、主動句、泛稱以及無主句或主語省略。
漢語中,句子多以“人”做主語,句式一般是有靈主語與有靈動詞進行搭配的,這符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主體思維特點。有靈主語通常是指人或社會團體的名詞,而有靈動詞通常用來說明人或社會團體的動作和行為。與英語不同,漢語的“有靈動詞”一般只能與人稱搭配,在中國人思維中,人或者團體才會有這類意識和意志行為,非人類和無生命的事物只能進行無意識的行為。漢語沒有英語這類被動式,較多用主動形式表示被動意義,注重人的主體意識,認為人作為動作與行為的發(fā)出者,表達時應(yīng)“以人為本”。如果在漢語中使用無靈主語與有靈動詞的搭配,多為擬人化的修辭手法。
例1:那人一看是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按浯?,你長大了!二老說你在河邊大魚會吃你,我們這河中的魚,現(xiàn)在可吞不下你了?!?/p>
這段話中,出現(xiàn)了四次人稱主語,也就是有靈主語,在每個短句中,主語幾乎都是有靈主語,“那人”“你”和“二老”。“我們這河中的魚,現(xiàn)在可吞不下你了?!币彩侵鲃泳?,而不是“你現(xiàn)在可不會被魚吞下了”。這體現(xiàn)了有靈主語與有靈動詞結(jié)合,且句式多為主動句。
在無法確定人稱時,采用泛稱,如:“有人”“人們”“大家”和“別人”
例1:有人過渡時,把鐵環(huán)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地牽船過對岸去。
例2:老船夫手還拉著船讓別人上岸。
當(dāng)無法采用人稱或泛稱或主語不必說出時,可采用無主句或主語省略。
例1:但不成,凡事求個心安理得,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把錢的。
把此句添上主語與原句進行對比,“但不成,(渡客)凡事求個心安理得,(老船夫)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把錢的?!币驗樾≌f中老船夫不收錢,渡客卻想給錢這個狀態(tài),已經(jīng)是常態(tài)了,即使沒有說出主語,讀者也能理解句意,且使得句子不顯得那么繁復(fù)。
本文以《邊城》及其英譯本為例,指出了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英語與漢語相互轉(zhuǎn)化時有極大的影響,具體分析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原因,英語與漢語在物稱與人稱使用方式的區(qū)別,并總結(jié)其物稱與人稱的使用特點,為今后的英漢互譯提供一些建議,譯者應(yīng)當(dāng)注意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英語的物稱與漢語的人稱上的靈活轉(zhuǎn)化,使得譯本在最大程度上忠實于原版,又具有通順和流暢的特點,符合讀者的語言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