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福章
南部縣位于川中盆地的北緣,又地處嘉陵江中游,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和碼頭文化在這里交匯,千百年來,濃厚的鄉(xiāng)風(fēng)鄉(xiāng)情孕育出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民俗,過年也就過得有滋有味。
從臘月到正月,南部的年味一日比一日濃烈,人們臉上掛著笑容,帶著祝福,見面問候一聲:年過得鬧熱!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過年習(xí)俗。南部縣升鐘湖邊過年,先是要準(zhǔn)備殺年豬,因為屠工在臘月二十三日之前要封刀忌殺。據(jù)說如不這樣,灶王菩薩要上天去玉帝那里告狀,是要短陽壽的。
煮醪糟也是一件事。醪糟煮得好要味道甜、顏色鮮。如果誰家的醪糟煮酸了,顏色發(fā)黃或者發(fā)暗,那來年也不會太順。這些當(dāng)然都是民間的說法。
臘月二十二日要打揚(yáng)塵,把屋里灑掃干凈,特別是廚房,因為臘月二十三要敬灶,家家戶戶都要準(zhǔn)備豐盛的果品,點燈上香,燒黃紙,祈求灶王菩薩上天在玉帝那里多多美言,以庇佑全家人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灶王菩薩管一家人的吃喝,這事是不能馬虎的。接下來幾天要做的事也很多,要打陽溝、熏豆腐干、炸馓子、置新衣服和上墳。
本地習(xí)俗立春過后不能動土,于是大寒后就要打陽溝,出了大寒也就是立春了就不能動房屋四周的土了,老人們說這是怕動了山煞(土地神),動了山煞家里就不順。土地菩薩也是不能得罪的。
這樣,購年貨的時間就在臘月二十九日了,掛紅燈籠,粘貼對聯(lián),因為天氣冷,還要準(zhǔn)備好樹疙瘩、大柴之類作烤火之用。也是在這天,家里的一家之主要為全家人添置新衣服,準(zhǔn)備好零花錢、壓歲錢。家里的主婦除了忙著打掃衛(wèi)生,還要準(zhǔn)備過年的柴米油鹽。一家人忙得歡喜,忙得熱鬧。
臘月三十下午,家里的主人會買回來一疊糙紙“趕印錢”。那時沒有現(xiàn)在這樣印好的各種冥幣,白色的糙紙放在桌上,主人用人民幣或者銀元之類在嘴上哈幾口氣,放到紙上去“印”(口語,即將真錢在紙上比放一下便拿起來)一下,口中念念有詞:“一印千層皮”。這是一種咒語式的祈望,因為有了這一“印”,人們便認(rèn)為靈驗。
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吃年飯。因為天氣冷,家里還要把樹疙瘩燒起,既御寒又把氣氛弄得熱熱和和的,屋里也比平時溫暖多了。先要給祖宗上香、燒錢、叩頭,一邊祝福祖宗在陰間過得好,一邊祈求他們保佑活著的人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還要在灶屋擺上供品,點燃蠟燭,也燒一些紙錢,口中念著:歡迎灶王菩薩回來。
一家人吃了年飯換上新衣,坐在火盆邊圍成一圈,晚上就是守歲的時間了。這個時候父母親會把準(zhǔn)備好的壓歲錢一一分發(fā)給孩子們,大家一起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睡覺前一定要燒水洗腳,洗洗膝蓋。民間說法是三十晚上洗了腳,無論你走到哪里都能趕上“吃活”,也就是算命先生所說的“衣祿不缺”。其實,從醫(yī)療保健的角度來說它也是有道理的,所謂冬天燙腳當(dāng)吃補(bǔ)藥。
初一天早晨,一家之主就會挑著桶去搶井水。民間傳說水預(yù)示著新年的財源,誰家挑的水多誰家今年的財源就好,因此過年挑水就像比賽一樣,常常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你追我趕,充滿了濃厚的喜慶之氣。
早上吃了醪糟蛋后,一家人到房屋前后的坡上去撿柴,一般要去兩次。第一次撿回來的柴要放到廚房,這是進(jìn)財?shù)囊馑?;第二次撿的柴要放到火盆里,既有財源廣進(jìn)之意,也取一個逢兇化吉、辟邪避禍的好兆頭。
接著大人們便忙著準(zhǔn)備午飯,鄉(xiāng)村里過年少不了吃面條。家里的主婦煮面條,下面時面要朝著一個方向,面下鍋后不能用筷子在鍋里四下亂撥,這也有兆示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家里平順和睦的意思。孩子們則把壓歲錢一次一次反復(fù)地數(shù)著,心里的滋味真是說不出來的歡喜。初一的飯菜特別豐富,有的家里還要把初三初四的菜準(zhǔn)備好,有的甚至要準(zhǔn)備到初七。吃飯菜時老人們愛說一句:“吃不完!”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
從前過年并不是每家的飯菜都豐盛。記得有一年過年,母親把紅蘿卜切成片后,再切成條,然后再切成顆粒,最后才會將一截豬大腸切好,從油罐子里倒一點棉籽油放到鍋里,等油熱起來后把豬大腸倒入鍋里,油煙“嗤嗤”地擴(kuò)散,香氣彌漫著整個屋子。這時候,我和兄弟姐妹往往會站在木墩上,踮起小腳翹望著鍋里,嘴巴也饞得不時地拌動起來。
一年只有一個初一,這一天也就特別熱鬧。人們都拿著板凳去壩子里看耍獅子、耍儺儺。
耍儺儺與馬王皮影、群龍剪紙、店埡花燈一起被稱為“川北四絕”。馬王皮影戲的人物造型古樸生動,孩子們最愛看;群龍剪紙圖案多為民間傳說,剪成后可作窗花用;店埡花燈在表演上分“天燈”和“地?zé)簟保紱]有固定套路,因為貼近生活,演出時往往通宵達(dá)旦,深受人們喜愛。年味就變得更加醇厚了。
耍儺儺是從儺戲演變而來,只有喜慶或豐收的日子里,人們才能看到。耍儺戲要戴面具,上身穿黃褂子,下身穿紅褲加靠腿,腳穿草鞋或麻鞋,背個小包袱,手持搟面杖、洗鍋刷等。鼓樂聲中儺戲亮相,走叉步、走丁步、走后退步,動作風(fēng)趣滑稽,迎來一片掌聲和笑聲。
民間的儺儺送財神則是從初一起,戴著臉殼,背著包袱,走家串戶,見到主人家先說一聲:“年過得鬧熱哈!”接著一邊敲起馬鑼,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直走到你家的堂屋正中,貼上一張翻制的財神像。主人家便會打發(fā)一點小錢給儺儺,儺儺雙手接過,說一串吉利發(fā)財之類的話后,又走第二家,直到正月元宵節(jié)后才算完。儺儺的吉祥奉承語讓人聽著順耳,他們往往能隨機(jī)應(yīng)變,見到啥說啥,詼諧幽默,都是喜慶吉祥的話。
初二的時候出門拜年,有地方也稱串門??腿艘话阕舷魅俗孪?,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桌子一般是靠窗放,窗子那方便是上席,它對面便是下席。敬酒時,先敬上席的貴賓和長輩,然后是出手為順。長輩和貴賓一般都要先敬三杯,所謂“三杯通大道”。
我最想去我舅舅家了,舅舅是個理發(fā)匠,我們?nèi)r舅舅就會站在院壩邊笑呵呵地迎接我們,我們心里也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舅母便給我們煮一碗醪糟吃,還有馓子,然后他們進(jìn)廚房張羅午飯。過年的滋味在這里更加濃烈了。
過年時小孩們在一起便是相互嬉戲、追逐,比誰的衣服新,比誰的壓歲錢多。新婚夫婦則要背著刀兒菜出門,給雙方的親戚朋友拜年,因為親戚也要回禮,所以還能掙一點禮錢?,F(xiàn)在不再背刀兒菜了,全是現(xiàn)成的禮品。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年過得鬧熱哈!”對方回答:“年在你們那兒喲!”
初七“人過年”這天,人們一般不出門,都待在家里一起團(tuán)團(tuán)圓圓地過年。父親每年一般只耍年三十、初一和初七這三天,并和我們一起玩撲克,有時還玩長牌;母親則在廚房里張羅午飯。這是我們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候。
偶爾有人從門前路過,父親便遞上一支煙,問候一句:“年過得鬧熱哈!”對方笑著,或是雙手作揖還禮道:“哪里喲,年在你們這噢!”年過得鬧熱哈!這是民間的新春問候,它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花燈才結(jié)束。
正月十六,家家戶戶都忙碌著用莎草搓麻、打繩,為開春后的農(nóng)耕做準(zhǔn)備,民間叫做拴年,取一個吉祥之意(索、繩與拴口音相近)。希望新的一年能天天像過年一樣喜慶吉祥,幸福和甜蜜長長久久!
年過得鬧熱哈!這句簡單質(zhì)樸的問候像是一聲聲祝福,隨著一道道家常菜入口,浸入心田。
一年一歲,周而復(fù)始,它就像川北人待客的醪糟那樣酣醇,像馓子那樣香脆;小口喝醪糟,大口嚼馓子的那種醇厚的滋味,隨著歲月的年輪一圈一圈地擴(kuò)散開來,在南部的鄉(xiāng)村中久久地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