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婕
摘 要: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實行仁德的方法,用以培養(yǎng)德行兼?zhèn)涞木?,此后,孟子在闡釋為人為政的道理時也常采用能近取譬的方法。該方法對于語文教師進行德育有啟發(fā)意義,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如對其進行巧妙運用,能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工作。
關(guān)鍵詞:能近取譬 中學語文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5.056
《詩經(jīng)》常用興的表現(xiàn)手法,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引譬連類,指援引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譬”即譬喻。儒家學者尚《詩經(jīng)》,孔子就善于通過“取譬”來啟發(fā)學生,以達到培養(yǎng)君子的目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睆目鬃尤蕫鬯枷氲慕嵌汝U釋,能近取譬是“忠”道,包含著“愛人”的內(nèi)涵,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辦法,是實行仁德的途徑。繼承和發(fā)展孔子思想的孟子亦長于取譬,以精妙的比喻藝術(shù)表達仁愛治世的道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如何運用能近取譬的方法進行德育滲透。
一、如何理解能近取譬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因勢利導、擴充善端,讓學生順應善之本性,摒除惡之本習。在語文教育中,學習者需要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以水到渠成的形式自然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譬”能夠讓學生獲得推理價值和審美體驗。啟發(fā)性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熬拍曛愅ㄟ_,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故君子之教喻也?!睂W生能做到將所學事理舉一反三,才能“成器”“知道”。能近取譬正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類推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共情的方法,從而悟道、明理、盡善。
二、為何要在德育中運用能近取譬的方法
現(xiàn)代語文課堂德育目標在教學設計中通常表現(xiàn)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的德育滲透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比較機械,教師往往受既定目標限制,課堂上缺少隨機應變。在語文課堂上,常見的情況就是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過文本之后,以小結(jié)語的方式總結(jié)文章主旨。當學生還停留在文本解讀的淺層次時,教師僅以總結(jié)性的話語概括主題思想,導致學生并未真正與文本展開深入的交流,對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
從靈活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來看,能近取譬的方法對于語文教師展開德育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孟子在闡述生與義的關(guān)系時,以魚與熊掌作比,說明“二者不能得兼”時應舍生取義的道理。在證明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時,他又舉出楚人學齊語的例子。將抽象的思想生活化,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學生自身也能從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中發(fā)掘事例,讓課堂的德育過程更加靈活。
三、如何在德育過程中使用能近取譬的方法
滴水之施當有滿池之量,語文教師在運用能近取譬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時,首先自己必須掌握大量的德育素材。在此基礎(chǔ)之上,教師還需融會貫通,恰到好處地在知識教學中讓學生完成感性體驗,“潤物細無聲”地實現(xiàn)德育滲透。以下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在使用能近取譬的方法時需要加以注意的技巧。
1.言近而旨遠
孔子反對教師把觀點強加給學生的教學方式,認為教師需要通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進行學習。若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德育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所使用的語言很重要。“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苯處熥鳛榻虒W主導者,課堂語言切忌艱深晦澀,在德育過程中尤甚。
語文教師是教育者,也是語言文字工作者,要運用深入淺出的話語把文本中對青少年兒童成長有利的思想意識觀念傳達給學生,拋棄抽象、枯燥的語言,避開空洞、乏味的說教。
如教學《秋天的懷念》時,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能直接體會到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內(nèi)心的自責懊悔,母親對史鐵生的愛,為了強化文章對學生情感上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教師要抓住文中人物的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語言描寫等詞句,但在理解“好好兒活”和北海盛開的菊花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時,學生與作者的心境是存在隔膜的,并不能立時理解史鐵生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zhuǎn)變的原因。教師可在此時提醒學生注意文章的標題,對于秋天的差異化理解決定了這篇文章題目的意義所在。先讓學生回顧過去學習的描寫秋天的詩句,注意到秋天本身給人帶來的凄清的感受,再通過朗讀文中描寫北海菊花的句子,感受菊花盛開時的潑潑灑灑。最后,教師出示“好好兒活就是像菊花一樣,即使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依然活得______”的句子,請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體會填空,學生很容易得出“精彩”“自在”“燦爛”等詞語。教師用循序漸進的模式帶領(lǐng)學生探析文本,在一個簡單的句子補寫練習中領(lǐng)會文章情感教學中難以把握的部分。達到言簡意賅、言近旨遠的效果。
2.喻淺而意深
“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北扔魉囆g(shù)在孟子這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比喻做事的方向和方法不對,是“緣木求魚”,比喻急于求成反而壞事,是“揠苗助長”,比喻毫無自知之明而譏笑他人,是“五十步笑百步”。這些看似淺顯的比喻隱含著深刻的道理。
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使用修辭手法時常用比喻,教師在闡釋道理時也可以運用比喻。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恰當?shù)谋扔魇钱孆堻c睛,不當?shù)谋扔魇钱嬌咛碜悖虼?,教師在用比喻的方式進行德育時,要注意素材的取舍,取舍的標準包括學生的理解能力、課堂的教學重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程度、材料內(nèi)涵的價值取向、教師個人的表述能力等等。
3.例真而情通
事例的真實、鮮活無疑是加強德育滲透效力的助推劑。從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教師在德育中可以選擇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生活事例來解釋相應的道理。
《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距今已近百年,學生對文中出現(xiàn)的民國時期的月臺、人物的衣著等都不甚了解。教師為了讓學生通過理解作者父親攀爬月臺的不易來體會他對作者的關(guān)愛之情,就要補充介紹民國時月臺的高度、朱自清父親的身高等內(nèi)容。此外,當時朱自清的家庭狀況,他與父親之間相處的經(jīng)歷,寫作《背影》時父子二人所處的情境等,是基于時代差異對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的補充,能填補學生解讀文本時的空白。
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教師可以請學生介紹自己熟知的歷史上勤學苦讀者的事跡,通過歷史故事來加深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的方式,也是“取譬”的過程。
亞當·斯密認為,同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捌笔峭ㄟ^類推,假定自己與他人處于相似的情境,有類似的體驗,從而理解對方的感情和心理。這在語文德育中即為共情。
這里再以《背影》的德育過程為例。教師首先請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父親和朱自清行為上的矛盾,如父親“本已說定不送我”,后來又“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在流淚以后趕緊擦干了眼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再讓學生從這些內(nèi)容當中體會父子之間難以表達的親情。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類似與父母表達感情的經(jīng)歷。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與父母之間有代溝,同時又羞于表達,往往默記于心而不宣之于口。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共情的一步,當學生意識到朱自清也有與自己相似的一面時,他們更能理解這樣看似矛盾的心情。
能近取譬的方法在語文德育過程中有重要的意義。從其本身來看,它能讓學生在更形象、通俗、委婉的語境中獲得道德認知、樹立道德意志,從當前社會的大環(huán)境背景來看,它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達真善美的理念,能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驅(qū)動下開展道德行為。語文教師應靈活運用能近取譬的方法,啟蒙養(yǎng)正,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思辨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黃釗《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2] 楊琪《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論闡釋》,《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年第1期。
[3] 靳健《孔子、孟子對語文教育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踐創(chuàng)新》,《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4] 詹丹《部編語文教材與文本解讀(初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
[5] 胡博越《〈孟子〉的譬喻探析》,《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12期。
[6](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