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婷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 南京 211500)
案主小A,男,15歲,高一學生。家庭條件一般,情緒狀態(tài)正常,但不穩(wěn)定易被激怒。小A主訴自己一直學習努力,不敢休息,一停下來就有罪惡感,覺得自己像頭驢似的只知道埋頭拉磨,但媽媽還時常不理解自己,對自己責罵。小A主動請求幫助,同時做了SAS焦慮自評量表,評估為輕度焦慮。
小A初中時期沉迷網絡,學習成績較差,媽媽教育多次無果,初三下學期開始改變,每天勤勉學習。中考因為未聽從母親的話選擇了一個保守的學校,與重點高中無緣。此后,他開始服從媽媽的安排。他高中以來一直努力學習,發(fā)誓要彌補初中荒廢的時光。
小A母親為大專學歷,比較強勢,為照顧家庭和孩子,全職在家,照顧他的學習。父親是名送貨員,初中文憑,父親很少在家,每天都是不停地在外面工作,少量的工資一直往家里送。
1.對家庭關系的認識失衡。
2.對自我認識的偏差。
1.爸媽在家庭中的地位與狀態(tài),讓他從心里覺得學歷高才擁有話語權,學歷低則地位低下。故他拼命地學習,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與家庭的認可。
2.“我一旦停下來,就是個沒用的人,我必須很努力地學習”,這樣的想法一則來自母的期望。二則來自對自己的要求,他想通過學習贏得自尊、證明自己。
1.當前目標:解決目前學習焦慮問題,引導孩子對家庭關系和自我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
2.長遠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樹立自信,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完善人格。
小A身材高大,但他一直低著頭,常常背著一個雙肩包,包的背帶很短,整個都吊著,包和他這個人看起來很不搭,從他的形象中我已經能察覺到他的固執(zhí)與個性上的束縛。
首次會談的時候,他強調的問題是覺得班級同學對自己的努力存在嫉妒,總有人在背后說自己的成績不佳,他的負面情緒是比較大的,這樣的情緒并不是針對個別同學,還包含了對自己曾經的否定,渴望結束那段記憶,不希望被人提起。
師:老師能感受到令你最在意的是朋友B告訴了其他同學你初中時成績并不好,你能告訴老師在你心中你覺得那些代表了什么?
生:我的過去?。M眉怒目)
師:你很想抹掉你的那段過往?
生:嗯,我初三之前都太墮落了,一直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如果沒有那段過往,我現在早就到C中學(某地普高)讀書了。我為何不早一點醒悟,為何不聽媽媽的話?
師:聽起來媽媽曾勸過你?是什么讓你發(fā)生了如此大的轉變?能和老師說說嗎?
生: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媽媽在管,我的學習也不例外,但是那時候我一心撲在游戲上,她找我談了很多次,但我仍然無動于衷,直到有一次和媽媽一起參加她的朋友聚餐,聊天的時候發(fā)現她的朋友的孩子都很優(yōu)秀,但說到我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我讓媽媽很丟臉,我突然意識到了我必須努力,努力改變,為媽媽奪回面子。
師:當你意識到不能再混日子了,隨后就有了行動嗎?
生:對,我馬不停蹄地背書、做題,就像驢一樣起早貪黑拉貨,總算功夫不負苦心人成績有了提高,從班級的倒數逐漸到了前20名。后來中考結束填志愿的時候,媽媽鼓勵我報我們這普通高中——C,但是我怕我不行,結果保守填了一所職業(yè)高中,但分數線出來了,我比那所普通高中的分數線多了20余分,那一刻我太后悔了。到這里,我越來越確定我心中的信念:今后一定要聽從媽媽的安排。
師:你說你要聽媽媽的話,可是你的聲音出賣了你,你告訴老師你是不是并不確定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
隨后,小A向我描述了他家一直以來“女強男弱”的家庭關系,他對父親的態(tài)度和對過去的那個自己一樣,都流露出嫌棄。在他的觀念里,他一直認為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成績差就注定以后只能去做一些賣苦力的活,得不到尊重。之后,他又向我描述了很多偏激的想法,比如“我必須進入班級前10名,這樣以后才能讓我家過得更好,不被人看扁”之類的。
之后,我一面與他溝通,一面讓他意識到自己想法中存在的過激的想法。與他談話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了他的情緒里夾雜著憤怒與不滿,同時又帶有殷切的渴望,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因此,當自己的過去被否定才會顯得如此。他的內心不僅渴望自己被尊重,更渴望他的家庭被尊重,他對父親的感受是復雜的,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和他約定一周后再見面。
小A再來,從他整個狀態(tài)中,我感受到他此次與我交流時候狀態(tài)輕松了些,順著問及原因,他提到上次回去之后約了小B談心,小A表達了自己對其散播自己的過去的不滿,對方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答應以后一定會注意,二人重歸于好。小A說:“原來有些話說出來比憋在心里要舒服得多,而且有些事情其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難。”
生:老師,雖然與同學的事情得到了解決,但我心里仍然有塊石頭,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完成。比如,期末考試快到了,但好像還有很多沒有準備好,每一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很滿,晚上都復習到12點。
師:是效率的問題嗎?
生:不是。可老師你知道嗎?在家看書的時候,我剛想休息下看會手機,媽媽就開始說:“原來你想考進班級前10名只是隨口說說啊?!蔽衣犃撕懿桓吲d,我已連續(xù)學習好幾個小時了,為何她都看不見呢?
師:嗯,自己感覺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媽媽卻并不滿意。
生:每天在家的我都不敢閑下來,一不看書我就覺得很害怕。
師:害怕什么呢?
生:怕被媽媽說中了,我一停下來就會被別人超越。我不敢停下來,就像頭驢一樣。
“我就像頭驢一樣?!蔽乙庾R到這句話是他對自己的評價。我繼續(xù)和他交流,他說他總是會聯想到家里的父親,父親永遠都是在辛苦工作,他害怕今后和父親一樣。
我將我自己的理解與他交流:家里的兩個男人一個只會埋頭苦干去掙錢,一個只會埋頭讀書期望今后能掙錢,他表示認同,覺得自己正在向父親的形象靠攏。他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被認可,改變家庭現狀,但他一直沒有意識到求知本身的快樂,所以一直沒有收獲過程中的喜悅。
幫助小A找到心結之后,我做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家庭關系的認識偏差。家里父母親的角色狀態(tài)讓他潛意識里相信只有學歷高才有話語權的。他不認可父親的學歷與職業(yè),然而母親的學歷和行事風格都是自己的榜樣,潛意識里他覺得媽媽的想法都是正確的,故媽媽的學習要求他默認接受,一要停下來休息就產生罪惡感,長此以往形成學習焦慮。
第二,自我認知的偏差?!拔也荒芡O聛恚冶仨毢芘Φ貙W習”,這樣的想法一則來自母親,母親的期望讓他覺得只有不停努力才能不讓母親失望。二是來自對自己的要求,他想通過學習來獲得自尊,想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然而他焦慮的表現是不敢做與學習無關的其他事情,說明了他缺乏調整適應的能力。所以面臨成績下降,會臨近崩潰。
第二次聊天結束后,我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yè)給他:與父母坐在一起談心,讓母親羅列父親的優(yōu)點,同時與父母交流內心感受。大概兩周后他再次前來。
第三次會談,小A的狀態(tài)有明顯變化,不會一直低頭勾腰了。
師:你來的時候,老師察覺到你心情很好。
生:嗯。
師:能和老師說說嗎?
生:那天回去我問她:“我爸的優(yōu)點是什么?媽媽你能說說嗎?”她很吃驚地看向我。師:那你怎么回應媽媽的呢?
生:我向媽媽表達了自己對爸爸的感受,我說爸爸在我心中就像驢一樣,拼命而且只會工作,而我也只會學習,我有些焦慮。后來我把心里話都說了,還哭了。(不好意思地笑)
師:你能勇敢地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很棒。
生:媽媽說,爸爸很少管我,不是他不關心,而是覺得我很自律,不需要他的督促。
師:聽起來爸爸可能把更多的關愛放在心底,媽媽就不得不替父親多承擔一些教育的工作。
自那次談心之后,小A對爸爸形象的認識有了變化,他補充說媽媽組織過郊游,爸爸還是和以往一樣不怎么說話,但爸爸和媽媽之間親密了不少??梢?,某種偏差的認知在逐漸扭轉,父母的關系開始平衡了。父親對家庭的關心開始慢慢變多,而母親也收回了些許掌控,小A也開始有了認知的轉變,種種跡象都是源于家庭的“愛”。小A說他現在正在慢慢適應,調整狀態(tài),離開的時候留下了純真的笑容。
通過三次輔導,小A開始慢慢重新審視自我,審視父母的關系,特別是父親的形象。其實,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一方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保持沉默,而另一方為了平衡教育效果而出現“越界”的行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更新自己對家庭成員的認知。
小A的想法是復雜的,一方面同情父親,想替父親肩負這個家庭的重擔,拼命學習;另一方面又害怕成為父親,渴望通過努力學習擺脫家庭中不被尊重的狀態(tài)。但自始至終,他從未去考慮過求知帶來的樂趣和滿足。作為一個高一的中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唯一的信條,并且不斷地加以深化,長此以往,終有一天會斷的。
此次的輔導,我結合心理動力學的理論,以個體的成長經歷為切入口,一直引導他理解“驢”的意向,把握其背后的深層意義,即父親的形象,結合家庭的對話來達到轉變的目的。雖然未能讓他們面對面進行會話,但是對于這種年齡比較接近成人而又理性的輔導對象,以家庭作業(yè)的形式讓他們在寬松的氛圍下進行交流也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