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瑩,郝亞明
(1.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350;2.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19年,在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確立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進一步納入新時代治藏、治疆方略。顯然,上述系列政策精神清晰地表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增進民族團結、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精神推力。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增強各民族“五個認同”,化解多民族社會結構中的民族關系問題,進而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助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內(nèi)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打牢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號召各民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當前,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研究的熱點領域。
當前,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頂層制度設計,國內(nèi)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做出了諸多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歸納可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淵源、本質(zhì)內(nèi)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探討四個方面,但是以往研究中對這四個方面并未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學理闡釋。那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演變軌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zhì)意涵是什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鞏固民族團結、完善國家治理有何重要價值,如何通過國家的頂層制度安排和具體實踐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擬在詳細梳理國內(nèi)相關文獻基礎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淵源、本質(zhì)內(nèi)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進行全景式掃描,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簡要評述,進而提出未來的研究展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新時代,依據(jù)當前民族工作所呈現(xiàn)的新特點,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是中華民族意識從自在到自覺后的積極深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延續(xù),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對我國民族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借鑒吸收,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理論核心。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意識從自在到自覺后的積極深化。在我國,民族意識一般被視為中華民族整體意識。梁啟超曾給民族意識下過定義:“何為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彼,日本人;我,中國人?!灿鲆凰宥⒖逃小抑袊恕挥^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為中華民族之一員也?!盵1](95)孫中山在“五族共和”理論和民國初年國人民族意識的互動中,形成了中華民族范疇意識和共同體的一體意識[2]。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主要社會力量中迅速形成并確立,不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自覺[3]。近代以來,西方殖民者依靠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其所攜帶的西方民族主義的思潮也喚醒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4]。在歷史情境中,民族意識在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下實現(xiàn)了從自在到自覺的積極轉化,且其意涵更多體現(xiàn)的是同為整體中華民族這一高層次“共同體意識”與愛國精神。在此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自覺民族意識的進一步深化,更加突出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內(nèi)部56個民族所應具有的“共同體意識”和“共同體”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延續(xù)。追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思想文化淵源,有學者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絕地天通”的“人神觀”將人和神分離,古代帝王以“禮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統(tǒng)治權獲得“合法性”,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5]。也有學者指出,“大一統(tǒng)”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來源之一[6]。綜觀學者們的觀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各民族共建中華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的意識[7]。一方面,無論是“人神觀”還是“大一統(tǒng)”思想,都具有對不同族群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進行“整合”從而形成“共同體”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nèi)含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從古代的“大一統(tǒng)”思想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兼顧了我國56個民族“多元”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一體”文化。但是,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各民族的文化差異也會導致文化認同的張力,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是增強各民族文化認同、推動各民族文化共生、縮小各民族文化差異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一種觀點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于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發(fā)展與共同繁榮的前提,同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基礎;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將人類社會共同體形式歸納為“自然的共同體”“虛無的共同體”和“真正的共同體”?!罢嬲墓餐w”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所追求的發(fā)展目標,所以學者們普遍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我國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具體體現(xiàn)[8][9]。另一種觀點認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推動以及國內(nèi)民族理論的研究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早期受蘇聯(lián)“民族自決”理論的影響,始終認同我國民族構成的多樣性[10]。在多族群國家的現(xiàn)實基礎上,費孝通先生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揭示出我國56個民族的根本關系和對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思考[11]。學術界就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chǎn)生的促進作用多有研究,且已達成共識[12]。從諸多學者的表述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內(nèi)外民族政治理論與我國民族實際發(fā)展需要有效結合后的理論結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我國民族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借鑒吸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民族工作尤其是加強民族團結的理論指導思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提供了經(jīng)驗借鑒。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國內(nèi)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13](204);“我們要和各民族講團結,不論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團結”[14](311)。鄧小平同志也曾提出,“民族工作確有很多問題要提起注意,當前是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重點是反對大漢族主義”[15](161)。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也曾談到,“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題,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使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源”[16]①2015年8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睆摹八膫€認同”到“五個認同”的論述,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以往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均在突出、強調(diào)民族團結的重要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吸收了歷代領導人關于增進民族團結的基本思想,回應和鞏固了民族團結要與國家發(fā)展現(xiàn)實需要相契合的理論。
既有研究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來源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內(nèi)部、外部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并且逐漸從自在到自為,逐步深化,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chǎn)生的內(nèi)部驅(qū)動力。其次,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經(jīng)典民族理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chǎn)生的思想源泉。與此同時,我國民族工作理論的創(chuàng)新成果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經(jīng)驗借鑒作用。最后,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存續(xù)的必要條件[17]。
精準而透徹地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根基。學者們基于不同的分析視角,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zhì)內(nèi)涵提出了不同的認識,但總體來看,基本上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別歸納為“認同范疇”“意識范疇”和“要素范疇”。
一是通過回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歸納為“認同范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實體,根植于共同的疆域、共同的文明與共同的歷史。因此,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對歷史文化共同性深度領會與認同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現(xiàn)實利益共同體和未來命運共同體的意識[18]。也有學者從政治學角度出發(fā),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國家、族際關系和對民族社會發(fā)展道路的認同[19],形塑的是國民的政治認同[20]。還有學者從心理學角度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群體的認同意識[21],是中國56個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實體的認同[22]。換言之,是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實踐中逐漸內(nèi)生且不斷聚合的共識性價值與共鳴性情感,是中華民族歷史形塑的精神引領與民族國家價值訴求的社會表達[23]。從認同范疇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含對民族間的利益認同、統(tǒng)一國家的政治認同、多元民族的文化認同,也包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的價值認同,其作為涵蓋“五個認同”的理論結晶,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二是通過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解讀為“意識范疇”。有學者基于發(fā)生學的視角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括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也包括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體現(xiàn)的是本體與意識的關系[10]。也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所形成的命運與共的總體意識[24]。從意識視角出發(f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被解讀為一種主觀意識范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各族群眾內(nèi)心構筑的心理共識,其中包括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之中派生出來的共同體意識、同胞意識、交往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形態(tài)反映,會反作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存在,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為一種意識,也是意在強調(diào)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從發(fā)揮意識的正確引導作用出發(fā),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形成健全的觀念機制,并且在中華民族整體上加以培養(yǎng)。
三是通過解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包含的構成要素,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定義為“要素范疇”。自2014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以來,多次民族工作會議中不斷強調(diào)這一重要思想,學者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容進行了核心要素分析。有學者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意愿三個要素關聯(lián)共存而成[25]。也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nèi)容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6]。此外,還有學者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鑄牢“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是鑄牢“全體中華兒女或中國人”意義上的共同體意識[27]。從學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的核心構成要素具有同質(zhì)性與同一性,是指導處理民族關系的核心價值導向。它既包括強化中華民族大家庭內(nèi)部守望相助的民族團結意識,也包括增強全球視野下同是中國人的身份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nèi)容決定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本質(zhì)原則,決定著民族工作的發(fā)展方向,在做好民族工作中處于中心指導地位。
由以上解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nèi)涵的不同觀點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nèi)涵多是從回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探析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客體關系、解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構成要素為依據(jù),進而界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nèi)涵。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參與主體和主要過程來看,其認同主體是全國各族人民,即中華民族這一客觀實體。認同客體即是以“五個認同”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系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此外,從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zhì)內(nèi)涵的“認同范疇”“意識范疇”與“要素范疇”的關系來看,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重疊性與互動性。其中“認同范疇”所含內(nèi)容,即中華民族這一客觀實體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意識范疇”形成的前提與基礎。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意識范疇”的加強又在鞏固“認同范疇”中的核心要義。所以在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與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互動加強的過程。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素范疇”實質(zhì)上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范疇”與“意識范疇”整合歸納后的價值體現(xiàn)。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是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剖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有助于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功能定位,也有利于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符合國家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貼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的多維一體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最高的利益”[28]。憲法修正案第三十四條憲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已經(jīng)確立,并將繼續(xù)加強”修改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jīng)確立,并將繼續(xù)加強”。顯然,促進民族和諧關系已經(jīng)成為民族工作與民族交往的主旋律,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對構建和諧民族關系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標、理論支撐與價值指引[29]。在解決民族問題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反對兩個“民族主義”,在民族之間形成精神合力,是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8]。綜合學者們的觀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做好民族工作、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30]。在民族工作指導上,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看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jīng)成為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nèi)在精神動能。近年來,我國頂層制度設計層面不斷提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存在高度相關的內(nèi)在邏輯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蘊含著偉大的民族奮斗精神、民族創(chuàng)造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3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功能與體系互通互構,均辯證統(tǒng)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之中[32]。因此,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7]。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會從民族精神層面、社會主流意識層面和國家治理層面發(fā)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推力,進而聯(lián)動多元參與主體,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精神根基。有學者從功能論角度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通過發(fā)揮行為規(guī)約功能、共同體整合功能、精神凝聚功能和目標激勵等功能,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33]。也有學者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是同頻共振的交響協(xié)奏[34]。由此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同步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從目標實現(xiàn)環(huán)節(jié)來看,在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連接不同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生活的情感紐帶,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各民族利益相連、情感相通、心理相融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才會形成,進而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微觀基礎。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成為一種基礎性、內(nèi)在性的力量,在一定意義上可加速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總體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學者們廣泛認同的觀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在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上,為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指引和理論指南。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國家與民族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有著緊密的理論與現(xiàn)實淵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結構性基礎,因而也在一定意義上框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17]。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學者們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探討。
其一,通過增強各民族“五個認同”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五個認同”保駕護航[17]。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旨在凝聚、整合我國56個民族對統(tǒng)一中華民族整體范疇的認同意識,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民族社會和諧穩(wěn)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五個認同”強調(diào)的是各民族對整體范圍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意識,不同于相同民族的認同意識。相同民族受長期共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生活影響,民族認同很容易形成,但是相同民族形成的認同意識不等同于“五個認同”,也不等同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有當民族認同轉化為“五個認同”,才有可能形成整體范圍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即要將各民族成員的單一認同轉化為集體認同,將各民族在基礎層次的多元認同轉化為對中華民族這一高層次的一體認同,才能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以說,“五個認同”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也是培育所有公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30]。
其二,通過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者們普遍認為,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選擇與有效途徑。關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與實踐路徑,有學者認為,在民族共同體框架內(nèi),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際互動的社會關系演繹,固基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構成了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論域[23]。也有學者指出,在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要靠多數(shù)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雙向鑄牢,不僅少數(shù)民族要認同多數(shù)民族,多數(shù)民族更要認同少數(shù)民族[35]。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來看,從炎黃至明清時期,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經(jīng)濟貿(mào)易綿延不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范圍沒有單一指向,多民族交融打破了民族間地緣性、血緣性壁壘,也推動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大團結,是中華民族發(fā)展進程中的有益經(jīng)驗。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依托跨民族友誼來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6]。
其三,建立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路徑。在制度建設方面,有學者提出,通過發(fā)揮和增強黨的領導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jīng)濟制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統(tǒng)籌城鄉(xiāng)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優(yōu)勢,健全體制機制,把制度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37]。也有學者特別指出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充分發(fā)揮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38]。在民族政策上,為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政策要致力于維護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經(jīng)濟共同體意識、政治共同體意識和文化共同體意識[39]。此外,還有學者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努力,即高層領導、中層領導、知識界、基層民眾,最終形成高層與基層相通,中層與學界互聯(lián)[40]。
其四,豐富并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教育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引導各民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而民族教育在此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關于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路徑,更多學者關注的是豐富并完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有學者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出發(fā)指出,民族院校的中華文化認同培育應從價值維度、內(nèi)容維度、實踐維度加以構建和考量[41]。也有學者指出,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秉承、基本原則與路徑方法[42]。還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著重體現(xiàn)在整合文化資源、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遵循文化發(fā)展三個規(guī)律[43]??傮w而言,學者們普遍認為,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前沿陣地,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要突出民族院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職責使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內(nèi)容納入教學過程,從教育環(huán)節(jié)入手,不斷加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與民族院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工作。
其五,拓寬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媒介。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讓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28]。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中也指出,“把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建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平臺”。從上述政策精神可以看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充分發(fā)揮各種新技術與傳播媒介的積極作用。有學者指出,融媒體建設有助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傳入基層[44],當前的新疆主流媒體應該向全媒體轉型,才能更好地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5]。此外,還有學者基于實證研究、訪談法和Nvivo11軟件的質(zhì)性分析指出,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新興媒體已經(jīng)成為涵化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要渠道[46]。在這一理論視角下,學者們分別探討了傳統(tǒng)媒體、現(xiàn)代媒體、全媒體與融合媒體的重要作用,并且主張積極發(fā)揮這些現(xiàn)代傳播媒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效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應該是多樣化的,這是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宏大議題包含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實踐范圍的廣闊性所決定的。學者們在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同實踐路徑中,主要是基于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傳播學等視角,圍繞增強“五個認同”基本思想、強化相關制度保障、增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民族意識教育,拓寬傳播媒介等方面展開,缺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制度協(xié)同聯(lián)動效應的關注。
綜觀學者們的觀點,有關思想淵源、本質(zhì)內(nèi)涵、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的研究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的問題域。國內(nèi)學者們在這四個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為我國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理論參考。從思想淵源、本質(zhì)內(nèi)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四個維度梳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社會基礎上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理論框架中不斷形成并發(fā)展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社會結構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先導與理論前提。此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優(yōu)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其目標是實現(xiàn)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最終落腳點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對現(xiàn)有研究的深化與補充,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可以著重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建構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民族工作的指導意見也指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nèi)容與實踐方向,但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闡釋研究較多,體系構建研究較少。若想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髓要義,需要探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體系的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體系的構建,應依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過程中的歷史根源、理論積淀、價值取向和目標導向,將其置于民族工作與國家治理的框架中,融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需要,探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層次內(nèi)容,考察每個層次的理論核心及重點,以此構建科學、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結構體系,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明確的目標、詳細的實踐步驟,以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指導。
其次,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量化實證研究。當前學術界多用理論分析、規(guī)范分析的方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政策精神進行解讀。隨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的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之間出現(xiàn)斷裂,缺少有效的銜接。各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效果、民族關系特點等研究,應該納入更多的實地調(diào)研、案例分析與實驗方法,尤其對影響邊疆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外部因素進行考察。測度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教育、相關配套制度、多媒體傳播媒介、“五個認同”思想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際傳導效果。通過實證研究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評價指標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具體化,找出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際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實際難題,總結成功經(jīng)驗,進而提出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對策建議。
再次,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學科視角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事關民族工作與國家治理的宏大議題,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進程中具有巨大的政治優(yōu)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基礎研究關涉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心理認同、民族教育培育等方面,同時也需要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建設、文化建設、法治建設等聯(lián)動制度作為保障。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不能局限于民族學、政治學層面,需要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的共同參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全面的學理支撐和實踐指導。
最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機制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推動各民族心理交融。民族心理交融將產(chǎn)生一種積極的情感,成為各民族成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部驅(qū)動力。在我國多民族社會結構中,民族心理交融尤為重要,如果缺乏民族心理認同,容易產(chǎn)生民族關系問題,威脅社會和諧穩(wěn)定,瓦解多民族社會結構基礎,甚至危及國家統(tǒng)一,成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xiàn)實阻力。因此,必須密切關注各民族間的心理認同、民族信念與其他情感關聯(lián)。從心理學角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研究,有助于探明各民族心理認同的演變路徑,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傳導機制,把握影響鑄牢各民族“五個認同”思想的心理支撐因素,探尋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