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立婷,董晶晶,單葵順,洪曉燕
(廣東省中醫(yī)院麻醉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膽道末端、慢性胰腺炎及十二指腸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由于切除范圍較廣,手術區(qū)域血管分布密集,且具有重要功能等原因,該手術非常復雜,操作難度是腹部外科中排名比較靠前的手術[1-2]。該手術并發(fā)癥較多,多數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不同癥狀的不良反應,消化道出血、膽瘺、腹腔內感染、胰瘺等[3],其中以胰瘺最為常見,即胰腺管破裂導致胰液非正常流出現(xiàn)象,屬于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者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為預防術后不良反應,挽救患者生命,恢復期的護理工作是關鍵。本研究主要探究手術護理對于實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的意義,詳細報道如下。
分析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間,我院行3D 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進行研究,共計101 例。其中男性63 例,女性38 例,年齡最大的84 歲,最小的22 歲,平均(60.5±3.1)歲。本院倫理委員會已知曉詳情并允許實驗執(zhí)行。納入標準:(1)均為我院研究時段行3D 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2)患者意識清楚且配合度較高;(3)經檢查后,滿足手術要求;(4)患者及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且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低下;(2)基本資料不齊;(3)合并其他癌變疾病。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3D 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詳細操作如下:指導患者保持平臥分腿位,氣管插管全麻后,常規(guī)鋪巾消毒,在臍帶下邊緣切開1 cm 切口,建立氣腹后,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腹腔鏡入口。在腹腔鏡下,觀察腸管粘連、肝膽?zhàn)瞿懠案骨粌冉Y節(jié)等情況。接下來游離至結腸系膜下緣,打通右例空腸起始腹膜,分離靜脈及主動脈,使右腎靜脈充分暴露,顯露SMV、SMA 主干。再使用超聲刀分離胃結腸韌帶,暴露十二指腸、胰腺頭,找出胃網膜右靜脈后,使用Hemo—lock 雙重夾畢離斷。之后,離斷肝總動脈、肝固有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接下來打開腹膜,暴露下腔靜脈和胰頭,未發(fā)現(xiàn)腫物侵犯下腔靜脈后,切開膽囊,橫斷膽總管,切斷空腸,在腹正中做一切口,取出標本。在橫結腸系膜無血管區(qū)切開后,提起遠端空腸,距空腸斷端2 cm 處切開小口,行胰腺空腸端側吻合術。距胰腸吻合5 cm 處切開切口,行肝總管空腸端側吻合術。在胃體后壁,距膽腸吻合口40 cm 處切開切口,行胃空腸側側吻合術。常規(guī)置管后,沖洗腹腔,未發(fā)現(xiàn)滲血情況,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
1.2.2 護理方法
1.2.2.1 手術前準備 術前,輔助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肺功能及輸血相關傳染病標志物檢測和備血工作,同時進行影像學檢查,了解病灶具體位置。此外,根據手術類型、病情狀況,準備好所有器械及材料,如手術大包、剖腹包及雙套管等。
1.2.2.2 心理護理 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保持熱情態(tài)度接待每位患者,根據手術類型給予系統(tǒng)性護理指導,糾正對疾病及手術錯誤認知,提升治療配合度。手術前1 天,再次巡房,核對基本信息、標記手術部位和觀察皮膚狀況,評估營養(yǎng)狀況及體態(tài),為手術做好準備。同時講解手術流程、注意事項等,確保手術順利開展。發(fā)現(xiàn)消極情緒嚴重者,應加強心理疏導,避免情緒變化較大,影響手術治療效果。
1.2.2.3 手術中護理配合 (1)巡回護士護理。①進入手術室后,應再次核對患者基本信息、準備藥品等,同時多進行交流,緩解緊張情緒,減少情緒波動。根據體溫提前調節(jié)好手術室溫度和濕度,提升整體舒適感;②根據手術類型建立靜脈,并協(xié)助麻醉醫(yī)師開展麻醉,同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變化,了解血液循環(huán)、心血管功能等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避免意外事件發(fā)生;③記錄并清點手術室所準備器械及紗布使用情況,避免出現(xiàn)物品遺漏發(fā)生;④術后首先撤下3D 攝像頭,在關閉所有設備后,歸位。固定好管道,送至麻醉復蘇室復蘇,在此過程中做好約束工作,避免出現(xiàn)導管脫落、誤拔情況發(fā)生。(2)器械護士護理。①手術前15 分鐘,清潔手部后,檢查所有器械物品性能是否完整,尤其是腹腔鏡螺絲及密封帽。再檢查使用鏡頭是否清晰,同時輔助巡回護士清點所有物品;②連接好所使用設備電源,準備好腹腔鏡器械和手術傳遞器械;③準備好手術使用膠管、橡皮筋、小棉簽及記號筆;④手術過程中,使用無菌紙筆做好記錄,包括紗條數量、縫針次數、橡皮筋使用數量等,并及時向執(zhí)行醫(yī)生匯報。
在實驗過程中,分析患者不良反應癥狀,并對其進行相關檢查,將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觀察指標: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②血淀粉酶、C 反應蛋白;③護理滿意度: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對護理工作越滿意;④住院時間。
實驗所需所有數據均通過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計算所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過程中,產生不良反應有3 例膽瘺、2 例胰瘺、3 例消化道出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7.92%(8/101)。
在實驗結束后,分析血淀粉酶、C 反應蛋白含量,血淀粉酶(169.12±14.72)U/L,C 反應蛋白(6.16±0.38)mg/L。
在實驗結束后給予患者及家屬醫(y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35±1.65)分,住院時間為(17.21±1.36)d。
十二指腸切除術是一種操作難度極高的腹腔鏡手術,患者手術后發(fā)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4]。手術后一周內是并發(fā)癥高風險時期,此時段對于護理質量的要求非常高,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做好環(huán)境護理、并發(fā)癥預防、給予患者及家屬健康知識宣導等基礎護理,還應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特征,在發(fā)現(xiàn)異常時及時給予處理措施。另一方面,手術前由于對疾病的陌生與對手術根深蒂固的恐懼,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無法以最好的狀態(tài)面臨手術,為此護理人員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而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顯然無法滿足臨床需求[5]。隨著醫(yī)療模式的改革推進,多種護理模式也如雨后春竹,其中手術護理是一種圍繞患者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三個時段進行護理干預,是近幾年新起的圍手術期護理模式[6]。經多位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該護理模式對于實施3D 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起著積極作用,能夠有效控制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本次實驗結果相符。
研究中,以本院101 例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在其治療期間給予手術護理,意在探究手術護理的臨床價值,研究結果顯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92%;血淀粉酶(169.12±14.72)U/L,C反應蛋白(6.16±0.38)mg/L;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35±1.65)分,住院時間為(17.21±1.36)d。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手術護理能夠改善患者情緒問題,使其更加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從而促進患者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對實行3D 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應用手術護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