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島敦作品中的中國古代文人形象
      ——以《山月記》《弟子》《李陵》為例

      2021-11-29 23:36:40王雅麒陳婷婷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2期
      關鍵詞:中島李陵漢學

      王雅麒, 陳婷婷

      (安徽大學 外語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島敦(Nakajima Atsushi,1909—1943)是日本近代文壇上的天才作家。他出身于東京的漢學世家,是在濃厚的漢學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營養(yǎng)。站在日本文學中中國題材這一視角考察日本近代文壇,中島敦是一位不容忽視的作家。

      中島敦在34歲時因宿疾哮喘突發(fā)而辭世,生前僅發(fā)表了少數(shù)作品,《名人傳》《弟子》《李陵》等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所以在戰(zhàn)前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在日本,早期有關他的評論多來自于他所投稿的雜志社編輯和他的文學友人,而隨著更多作品的復原和見世,對于他的評價也逐漸增多,其中不乏站在學術(shù)視角的文學研究:如增淵恒吉在《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問題——關于〈山月記〉的處理方式》中談論到了中島敦筆下的文學形象問題;松村明敏在《中島敦的〈山月記〉》中針對李征的內(nèi)心矛盾進行了重點分析;還有多篇基于中島敦文學作品對其虛無主義、懷疑主義思想的研究文章[1]??梢哉f,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島敦這顆被掩藏起來的明珠越來越被日本本國的文學研究者關注。由于中島敦作品中大量的漢學元素及其文章中出現(xiàn)的對于中國相對公正的評價,所以在我國也有許多研究者對其加以關注,但這些研究大多都是基于中島敦單篇作品進行簡單評論,或者是將中島敦作為近代整個日本文壇的一小部分加以簡單的評價,研究成果比較分散、缺乏更多文本資料的支撐。

      由于長于寫作與中國古代典籍相關的“翻案小說”,所以在中島敦作品中有著形形色色的中國古代人物形象。筆者認為中島敦筆下的這些人物形象都有著身份上的共性,在這些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中,文人形象是中島塑造得最為鮮明的一批人物形象。這些文人形象身上既有中島敦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獨到洞見,也有著中島本人作為知識分子的自我折射。

      一、 “翻案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

      作為一名在近代日本文壇頗負盛名的作家,中島敦作品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其中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這種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大量運用中國元素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不是中島敦一個作家的突發(fā)性行為,而是在當時日本文壇普遍存在的文學現(xiàn)象。

      這種文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一直以自己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著周圍的國家,尤其是與中國僅一水之隔的日本更是把中國視為自己文化層面的老師。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天皇為代表的貴族階級向唐朝派出了大量的使節(jié)、僧侶等來到中國進行實地的文化學習,這些外交人員帶走了大量漢文書籍和器物。他們將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到了日本,對當時的日本文人階層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當時,大部分日本文人紛紛模仿中國古詩進行創(chuàng)作,并在一些特定場合吟誦中國詩文。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日本人都將漢學奉為重要的學問進行學習。

      直至明治維新時期,內(nèi)外交困的日本為了擺脫困境,才主動地將學習視角從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轉(zhuǎn)向了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shù)、政治理念的學習。進入大正時期后,受到西方唯美主義、自然主義的影響,日本文壇上又出現(xiàn)了追求古典浪漫主義的潮流。伴隨著這股潮流出現(xiàn)的是日本作家重新燃起的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興趣乃至追捧,這種文學現(xiàn)象在后來被學界稱為“中國趣味”[2]。當時日本文壇的許多大家,如芥川龍之介、森鷗外、谷崎潤一郎等都根據(jù)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作品進行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們很多人都是將中國古代的一些話本、典故進行翻譯性的再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下寫出的作品被叫做“翻案小說”。

      日本的“翻案小說”寫作是隨著日本平安時代的漢學風尚而產(chǎn)生并興盛起來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模仿”。而日本的這些“翻案小說”寫作者們“大多能直接讀懂漢文原作,他們努力貼近中國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對某一模式(如志怪模式、才子佳人小說模式、歷史演義模式)作近似的改造,盡量使作品基本適合本國讀者大眾的趣味”[1]10。由此可見,“翻案小說”并不是簡單的翻譯工作,它對作者的漢學水平、表達手段等都有極高要求。

      考察中島敦的教育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他有著完美的“翻案小說”寫作優(yōu)勢。他成長在一個漢學氛圍濃厚的家庭之中。他家境優(yōu)越,祖父中島撫山從年少時期就開始學習漢語典籍,因為對漢學有著極大的興趣,所以在此之后一直跟隨著不同的漢學家學習漢學。中島撫山29歲時開始自己講學,并以“演孔堂”作為自己住所的名字,表達了他向孔子學習的強烈愿望。自此之后,直到去世,中島撫山都以漢學的學習與講授為主業(yè),同時,他還站在日本學者的視角、根據(jù)日本的實際情況對不少中國古代典籍進行了注疏。在他的培養(yǎng)之下,中島敦的父輩也都自小學習漢學,且有幾位在日本的漢學界頗有名望。由于當時日本漢學已開始走向衰落,中島敦父輩們的漢學研究在后期都不可避免地走偏了道路,有的甚至直接與漢學決裂;但父輩們專注漢學學習的經(jīng)歷還是影響到了中島敦。

      中島敦的家庭背景固然對他影響很深,但勤于治學的精神才是他學識過人的重要原因。中島敦的父親是一名漢學教師,還曾在中國教學。幼年的中島敦曾跟隨父親到過東北的大連等地,自小就學習了《論語》《孟子》《中庸》等漢文典籍。因為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加上中島敦本人聰慧過人,所以漢語書寫能力極強,少年時期的他就經(jīng)常在學堂上提出許多讓漢學老師都難以回答的問題。中島敦中學時期的學業(yè)對手稻本晃回憶,他經(jīng)??吹街袓u敦“戴著高度近視眼鏡,弓著背疾步奔走”[1]49,“他(中島敦)是一個漢學家的兒子,背上背著妹妹還在讀書,早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就已讀破四書五經(jīng),沉溺于閱讀和漢書籍,讀書量已達到相當驚人的程度,其文學素養(yǎng)很深厚,我輩到底是望塵莫及了”[1]49。另外,根據(jù)中島敦的同窗好友湯淺克衛(wèi)的記載,在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夕,包括中島敦在內(nèi)的一些日本青年學者曾到奉天(今沈陽)旅行。在此期間,中島敦經(jīng)常和當?shù)氐闹袊娜艘怨P談的形式來討論中國古代文學典籍,他的漢學修養(yǎng)甚至比一些中國文人還強上幾分。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的影響下,中島敦在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選擇依據(jù)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來創(chuàng)作“翻案小說”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漢學素養(yǎng)極高的中島敦的“翻案小說”創(chuàng)作遠比同時期其他日本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輕松,他在小說中對中國古代典故的運用也遠比其他日本作家更加準確、靈活。而且相較于其他作家日本文學氣息過于濃重的“翻案小說”創(chuàng)作,中島敦的“翻案小說”可謂是非常貼合中國作品的風格。對于一位日本作家而言,這確實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情況。

      二、 作品中的文人形象

      不同于其他作家以日本敘事手段來“重講”中國古代文學的模仿手法,中島敦的“翻案小說”是在忠實于原典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的內(nèi)容,通過這些作品,表達了他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情結(jié)和自身的思想追求,而這種雙重追求在中島敦筆下的中國文人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代表作《山月記》中,中島敦塑造了李征這一看似清高傲物、實則自卑怯懦的文人形象?!渡皆掠洝肥侵袓u敦的一部短篇作品,改編自中國唐朝傳奇故事《人虎傳》。簡單地說,《人虎傳》講述的是隴西皇族之子李征因不滿官場的黑暗而整日悶悶不樂,之后發(fā)狂化作老虎,后又借與友人交談的方式間接說出了自己變虎的由來的故事。

      中島敦的《山月記》保留了這個故事大綱,但是卻在很多地方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渡皆掠洝防锏睦钫魇且幻湃A出眾的讀書人,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他不滿官場的黑暗,一心想要做一名流芳百世的詩人,于是他選擇辭官??墒菐啄陼r光匆匆而過,他不僅沒有成為大詩人,反而連自己的妻小都養(yǎng)活不了。無奈之下,他重返官場,卻發(fā)現(xiàn)當年被他看不起的同僚如今都已經(jīng)功成名就,成為了他的上司。郁郁寡歡之下,李征夜半奔出房間,消失不見。后來李征昔年好友袁傪路過山林時遇到一只會說話的老虎,交談之后才得知了當年李征消失的原因及如今的下場。

      更為重要的是,中島敦對李征化虎的原因進行了改編。在《人虎傳》里,因為李征犯下了大錯而受到了因果報應,所以“上天”懲罰他變成一只老虎。而到了中島敦筆下,李征化虎的原因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知為何會遭此厄運,但細想起來,倒也并非茫然無緒。在我還是人的時候,盡量避免與人交往,人們也因此說我倨傲不遜,妄自尊大。人們不知道,其實是我心中某種近似于羞恥心的東西在作怪”[3]10?;谶@樣的化虎原因,中島敦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用大段的內(nèi)心獨白讓李征坦誠了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并點出了李征化虎的核心緣由:“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于是我漸漸地脫離凡塵,疏遠世人,結(jié)果便是一任憤懣與羞恨日益助長內(nèi)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實,任何人都是馴獸師,而那野獸,無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這種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就是野獸,就是猛虎。它毀了我自己,害苦了我的妻兒,傷害了我的友人,最后,又如此這般,將我的外形也變成了與內(nèi)心相一致的模樣”[3]10。通過這些獨白,中島敦點出了李征內(nèi)心不斷掙扎的情感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去的傷害。而在中島敦的筆下,李征這個原故事中因一己私欲而鑄下大錯、最終遭受化虎懲罰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深刻。小說中,他多次反省自己化虎后喪失人性襲擊行人的罪過,并飽含悔意地承認了自己強烈自尊后的怯懦、清高處世下的自卑,認為自己浪費了自己原有的才能。中島敦筆下的李征其實也是萬千不得志的文人的化身。

      在《弟子》當中,中島敦塑造了孔子和子路這一對師生形象。《弟子》這篇小說是基于《論語》寫作而成的,由于《論語》語錄體的簡潔風格,所以在這篇小說中,中島敦在可供參考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補充,除了講述孔子與子路之間的師生關系,同時還將《論語》中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也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在了小說當中,并將《葉公好龍》等中國歷史典故生動地貫穿其中。

      借著子路的視角,中島敦不惜筆墨地描寫了孔子處變不驚、無畏流言蜚語、因材施教的高尚品質(zhì)。在被子路挑釁的時候,孔子以理服人,獲得了尊重;在得知自己在外被侮辱的時候,孔子教育為自己而動手的子路,并教導他德行的重要性;對于子路這個弟子,孔子以身作則加以教誨,還發(fā)現(xiàn)了莽撞的子路身上的諸多優(yōu)點,因材施教。正是由于孔子身上具有這些美好品性,子路才會一直待在他身邊,并逐漸成為一名賢者。

      至于子路這一人物,中島敦著力描寫他的正直不屈、無畏生死的堅毅精神。早先他崇尚武藝,一直過著游俠一般的生活。在結(jié)識了孔子之后,他受到孔子高尚品質(zhì)的吸引,心悅誠服地拜入孔門,開啟了和孔子的這段師生關系。和其他弟子不同,子路身上有個令孔子非常珍惜的優(yōu)點,就是子路“純粹的‘無利害心’”[3]106。在孔子看來,“由于這種‘美’在該國的民眾間太過稀有,故而除了孔子,誰都不認為子路身上這一傾向是一種‘德’,反倒顯得是一種難以理解的‘愚’。但是,孔子十分明白,比起這種世所罕見的‘愚’來,子路天性中的‘勇’和政治方面的‘才’,都是不值一提的”[3]106。小說最后,子路為了救自己的主人——衛(wèi)國大夫孔悝,孤身闖入衛(wèi)國國都,被篡位者蒯聵殺死,死后被剁成肉泥。在講述子路之死時,中島敦以凝練、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子路臨死前將掉落的冠重新戴在頭上,結(jié)纓而死的不屈姿態(tài)。子路的這一悲慘結(jié)局,正與前面孔子對他“難以理解的‘愚’”的評價相互呼應,更加證明了子路身上這份“純粹的‘無利害心’”是何等難得,甚至令人動容。如果說《弟子》中的孔子是那些冷靜自持、成熟穩(wěn)重的文人們的化身,那么子路便是剛正不阿、耿介不屈的文人們的化身。

      中島敦在《李陵》這部中篇小說中塑造了司馬遷和蘇武兩個相同又相異的文人形象?!独盍辍愤@篇作品主要取材于《漢書》,其中關于武將李陵的遭遇幾乎全部取自《漢書》中與李陵相關的內(nèi)容,在此基礎之上,中島敦又進行了一些情節(jié)上的完善?!独盍辍返墓适轮饕獓@李陵這名將軍展開:漢朝名將李陵領兵到邊境與匈奴作戰(zhàn),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兵敗被俘。被俘后的李陵在匈奴的懷柔政策下備受煎熬,在得知自己全家被抄斬后,被迫選擇依附匈奴。在這部作品當中,司馬遷和蘇武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司馬遷登場于李陵被俘之后。由于李陵的戰(zhàn)敗,朝堂上群臣紛紛落井下石,“沒一人肯冒著觸怒武帝的風險去為李陵辯護,全都極口痛罵李陵的賣國行為”[3]154。在這樣的朝堂環(huán)境下,司馬遷卻顯得格格不入:“只有一人,面對眼前的如此場景,臉上露出了極為厭惡的神情”[3]154。在被詢問看法時,司馬遷毫不猶豫地當著眾臣的面夸獎李陵,結(jié)果卻被武帝處以宮刑。在后文中,中島敦又細數(shù)了司馬遷的家世背景,點出了他的父親司馬談對他的重要影響,并提到因為對以往史書的諸多不滿,司馬遷一直想要親自撰寫出一部真正的史書,借此將司馬遷懷揣理想的文人形象樹立了起來。遭受了宮刑的司馬遷幾欲尋死,最后卻在父親的支持鼓勵和編撰史書理想的支撐下,選擇了生存。在受刑后的反思過程中,司馬遷認為“這幫小人,似乎還沒資格做自己怨恨的對象”[3]162,并堅定了自己為李陵辯護是正確的選擇:“只要自己不甘淪于阿諛奉承的境地,這么做是勢所必然的”[3]163。司馬遷的反思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名文人應有的風骨,盡管遭遇凄慘、內(nèi)心痛苦不堪,但他還是在之后的人生當中堅持自己作為史官的職責,將畢生的心血凝聚于《史記》的撰寫上。

      小說中的蘇武出場于李陵投降后一年,他作為漢朝的使節(jié)來到匈奴,結(jié)果卻被單于囚禁。為了表達自己忠于朝廷的意志,蘇武甚至選擇撞劍自殺。被救的蘇武不接受任何勸降的手段,每日以皮毛充饑、以白雪解渴,后又被放逐在北海(貝加爾湖)邊牧羊。李陵與蘇武相識二十多年,在李陵的印象當中,“盡管蘇武有些偏執(zhí)且不合時宜,可確實是一條鐵骨錚錚的硬漢”[3]177。擔心自己被好友責罵的李陵不愿見到好友,卻礙于單于命令不得不見。這時的蘇武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從頭到腳裹著毛皮、胡須蓬亂得像熊一般的野人”[3]178,和一身胡服的李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陵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支撐著蘇武不投降,但心里卻明白“如果這算是偏執(zhí),那么這種偏執(zhí)無疑是無比悲壯、偉大的”[3]179。得知漢武帝駕崩的消息,蘇武更是“面朝南方,號啕大哭了起來。他一連慟哭數(shù)日,最后竟吐出了鮮血”[3]181。此時的李陵更加感到汗顏,同時也明白了“在蘇武那種以前只以為是強烈的偏執(zhí)的深處,還潛藏著對大漢故土的無與倫比的、清澈醇正的眷戀(這不是‘義’‘節(jié)’之類外加的東西,而是無可抑制的、時常會噴涌而出的如同骨肉親情一般的自然之愛)”[3]182。通過對蘇武言行的描寫和李陵對蘇武的評價,中島敦否認了主流認知中蘇武身上忠君的封建思想,而是著力于刻畫蘇武身上遠超出忠義氣節(jié)之外的,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在中島敦眼中,所謂的忠君只不過是表面的形式,真正支撐蘇武的是他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在《山月記》《弟子》和《李陵》3部作品當中,中島敦先后塑造了李征、孔子、子路、司馬遷和蘇武這5位文人形象。他們身上或表現(xiàn)了中島敦關于文人身上所帶有的缺點的反思、或展現(xiàn)了中島敦認為的文人所應當具備的美好品質(zhì),而通過這些文人形象折射出來的是中島敦作為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

      三、 文人形象的內(nèi)涵

      中島敦以精妙的文筆塑造了這些鮮明的中國文人形象,但對于他而言,這些文人形象并不僅僅包含了他對于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其背后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而這些深刻內(nèi)涵與當時日本社會環(huán)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度過了大正時期的“中國趣味”時代,隨著近代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許多日本文學家得到了進入中國的機會。這些文學家大多是對中國積攢了相當濃厚的興趣,希望能親眼看到漢學典籍里記載的那些中國的江南水鄉(xiāng)、雄偉建筑和壯麗山河。然而,當他們來到這里時,曾經(jīng)使他們?nèi)f分向往的中國已然是一個飽受欺凌、積貧積弱的國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對中國產(chǎn)生了強烈的負面情感,很多日本文人開始在作品中對中國進行了過度的貶低與嘲諷,其中不乏曾經(jīng)寫作了多篇有關中國古代文學典故的“翻案小說”的作家??梢哉f,在這時的日本文壇,一個關于中國的“社會集體想象物”逐漸形成了。這個“社會集體想象物”軟弱可欺、懦弱無能、愚昧落后,急需日本的“拯救”。在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之后,一些隨著侵略軍來到中國的日本作家在目睹了日軍的暴行后,不但不加反思,反而在作品當中美化戰(zhàn)爭。但是,仍有部分有良知的日本作家在進行抵抗,這些作家被稱作“藝術(shù)抵抗派”,中島敦就是這個群體當中的一員[4]。

      中島敦的大部分創(chuàng)作都處于日本文壇被軍國主義思想污染的時期,對于這樣的文壇風氣,中島敦擺明了自己保持文學獨立性的主張。在他的《章魚樹下》一文中,他闡述了自己對于戰(zhàn)爭與文學關系的看法,認為兩者不必相交融,并表達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創(chuàng)作受到戰(zhàn)爭影響的意愿,他認為,如果說文學要發(fā)揮其效用,頂多就是對于在這樣的時世里動輒就容易被忽視的人們精神的外剛內(nèi)柔性——或者說在意氣風發(fā)的外表下隱匿著的逃避思考的性質(zhì)起到一種防腐劑的作用罷了[5]。由此看來,他那些與中國相關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文學獨立性思想的表現(xiàn)。事實上,在當時政治論調(diào)占據(jù)文學刊物的情況下,他的《山月記》剛一發(fā)表就立即受到了文壇的廣泛關注。也正是因其保持了文學純粹性,這篇小說才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到眾多讀者。中島敦這種堅持文學獨立性的創(chuàng)作思想才可以讓他不受日本對于中國的“社會集體想象物”形象的影響,堅持創(chuàng)作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翻案小說”,并以公正的態(tài)度講述有關中國元素的故事。

      除了日本戰(zhàn)時的社會氛圍對他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作用之外,中島敦個人的生活遭遇對他小說中的一些思想內(nèi)涵也有著深刻的影響。中島敦幼年到少年時期先后經(jīng)歷了生母、祖父和兩位繼母的離世,成年后又經(jīng)歷了女兒的死亡,這種連續(xù)經(jīng)歷親人去世的痛苦令他過早對人生的不幸和無常有了深刻的體驗。再加上他青年時期接觸到了西方的懷疑主義思想,所以他對自己的存在、人生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確定感。在他看來,自己的人生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在《山月記》中,小說最后李征接受化虎的命運遠離人群、奔赴山林的結(jié)局顯示出了中島敦強烈的宿命論思想。而小說當中李征對自己內(nèi)心的坦露,其實也是中島敦在懷疑主義思想支配下對自己進行的一系列反思。而在《李陵》中,中島敦的這份懷疑精神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他借司馬遷的內(nèi)心獨白,表達了個人命運的既定性:“每個人的身上只會發(fā)生與之相應的事件……即便最初看來似乎并不相符,但至少人們從其隨后的應對方式上可以看出,如此命運還是與之相符合的”[3]161。書中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后難以尋求心理安慰的狀態(tài)也正是中島敦懷疑主義思想的具象化表現(xiàn):“他的思緒,也老是在同一個地方打轉(zhuǎn),不知該著落于何處”[3]164,在這里,中島敦就是借崩潰的司馬遷來表達自己尋求不出生存意義的痛苦心境。

      從1920年開始,中島敦跟隨他的父親來到了朝鮮,在這里一待就是6年[6]。當時的朝鮮正處于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日本在這里奉行“日韓合并”的方針,希望通過讓暫居這里的日本人和朝鮮人相融合的方式來達到模糊兩個國家的邊界、進而徹底統(tǒng)治這片土地的目的。但是這種方針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卻變成了對他們個體身份的模糊乃至撕裂,以中島敦為代表的許多日本人無法避免地開始對自己的歸屬產(chǎn)生懷疑。中島敦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感使他無法接受自己被祖國驅(qū)逐于自己國家之外,無法接受自己被祖國“安置”在這片異國領土的事實,這份強烈的排斥情感逐漸轉(zhuǎn)變?yōu)榱酥袓u對自我身份的追尋和對自由意志的渴求[7]。這份思想被中島敦表現(xiàn)在他的《李陵》一書當中,書中被俘的漢將李陵面對匈奴單于的威逼利誘的同時,又得知了全家人被殺的消息,內(nèi)心經(jīng)受著巨大的煎熬,在投降和殉節(jié)之間不停搖擺。在一定程度上,李陵所面對的身份危機正是中島敦曾產(chǎn)生的身份危機的投射。李陵在深思熟慮之后選擇留在匈奴也表明了中島敦對自由意志的尊重。而蘇武這一對祖國故土懷著深切思念與強烈熱愛的文人形象就是中島敦理想的化身,所以在小說當中,中島敦對蘇武無論遭遇怎樣的苦難都要返回故土的氣節(jié)進行了極高的褒揚。

      在這3部作品的人物身上,中島敦寄托了他復雜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他對戰(zhàn)爭的不滿與排斥、對文學純粹性的堅持,又有他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對自我身份的追尋。因此,盡管這些文人形象都來自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作品,但他們身上蘊含著的深刻內(nèi)涵卻是中島敦基于本人的經(jīng)歷凝結(jié)出來的。

      四、 結(jié) 語

      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與這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日本作家對待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如果不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奮斗,那么近代被侵略、被壓迫的殘酷歷史必然會使得中國在文化上喪失話語權(quán),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也必然因此而蒙塵[8]。

      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中島敦仍堅持自己文學獨立性的思想主張,盡可能以公正的態(tài)度審視中國文化,創(chuàng)作了許多飽含著中國元素的“翻案小說”,從他身上可以看出“藝術(shù)抵抗派”作家身為知識分子的良知。

      盡管生前寂寂無名,但是作為一顆文學明珠,中島敦的文學成就還是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漸得到了文學界的普遍認同。在這些“翻案小說”里,他以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想塑造了一系列中國文人形象。在這些中國文人身上,凝聚著中島敦對自我身份的不斷確定、對戰(zhàn)時社會的深刻反思和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歡
      中島李陵漢學
      《李陵變文》非正統(tǒng)英雄觀新探
      朔風又起
      李陵,沒有任何偉業(yè)能和做個忠臣相比
      領導文萃(2020年23期)2020-12-15 06:42:46
      奮不顧身
      楊聯(lián)陞《漢學書評》出版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國際漢學》增刊征稿啟事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我家樓上的中島一郎
      中外文摘(2016年3期)2016-03-09 13:39:09
      我家樓上的中島一郎
      中外文摘(2016年3期)2016-03-08 03:21:34
      當“漢學”被綴以“主義”:漢學主義筆談
      晋宁县| 成武县| 高密市| 云南省| 湘乡市| 宁安市| 东台市| 浏阳市| 武冈市| 崇信县| 昂仁县| 昭平县| 永嘉县| 楚雄市| 玉山县| 郁南县| 棋牌| 昌平区| 西贡区| 罗江县| 彰化县| 宣城市| 安徽省| 芷江| 黎城县| 大渡口区| 财经| 常熟市| 遂平县| 江油市| 邯郸市| 鄂尔多斯市| 肇州县| 南城县| 刚察县| 漠河县| 七台河市| 大方县| 灵山县| 米易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