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云門山街道青龍回民小學 王福麗
對于中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作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要素,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重視。中小學教師在運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開展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通常不注重學生不同時期的差異性,導致教學工作無法完全覆蓋所有學生,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斷層現(xiàn)象。現(xiàn)今,在中小學寫作銜接工作中,需要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措施,促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與連貫性,這也是當前愈來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探討銜接工作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中小學寫作教學無法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一定的層次性,不利于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所以,促進中小學語文作文銜接工作的開展非常關鍵。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需要體現(xiàn)出分層教學的特點,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彰顯發(fā)展優(yōu)勢,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所以,中小學學生需要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加強寫作能力訓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為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做鋪墊,確保教學工作能夠覆蓋所有學生。
在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運用,作文銜接模式能夠幫助學生盡快發(fā)現(xiàn)自身的學習規(guī)律與特點,教師也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便發(fā)揮學生的自身特質,使其高質量地完成寫作任務。由此能夠讓學生在高度參與下,確保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教學效率大大提升。長此以往,中小學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會大幅度地提升,教學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工作的高效推進,多元化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常見的教學手段,它能夠在同一階段對各類學生展開教育與指導,或者把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教學模式相結合,逐步增強課堂教學質量。對此,在中小學語文寫作銜接課堂中,教師需要合理有效地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中小學作文教學的差異性。一堂高效的銜接課,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在之后寫作訓練過程中正確理解題目內涵與寫作中心,確保能夠緊緊地圍繞主題寫作,逐步增強寫作能力。
當前,雖然我國中小學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有了明顯的轉變,但是在某些課程中,部分教師并未滲透創(chuàng)新性教學理念。例如:在語文作文課堂教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無法接受一體化教學手段,認為需要將中小學語文寫作分開進行獨立教學,兩者不應該完全融合在一起。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學生可能會按部就班地完成寫作任務,不過各個板塊的內容缺乏銜接性,造成寫作教學缺乏統(tǒng)一性、協(xié)調性,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利影響。
個別語文教師已經逐漸認識到中小學語文寫作銜接課程的價值與意義,但受一系列因素,諸如個人經驗、學校條件、教學任務等限制,無法高質量地實施。比如:由于中小學寫作教學有明顯的差距,不能全面整合,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邏輯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教學模式的應用不科學,由于中小學寫作教學重點具有差異性,學生無法完全改變身份,再加上個別教師的教學方法不適宜,無法增強學生的課堂興趣,容易造成課堂氛圍過于冷清、低迷等情況,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中小學語文寫作銜接教學的概念是指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新生之間進行寫作能力訓練,確保學生能夠實現(xiàn)平穩(wěn)過渡,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存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對此,從中小學生的立場出發(fā),他們的認知能力提升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對此,在平時的銜接教學中,則需要按照學生的認知情況給予指導,接下來我們對其具體的應用策略展開解析。
初中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認真剖析教材,把握重難點,結合小學生寫作基礎與教學任務設計教學大綱,確保在實際教學中能夠與初中寫作教學相呼應,由此促進寫作要求工作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實際課堂中,與人物情感相關的描寫一直是寫作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在小學教材中有一篇《慈母深情》,而在中學教材中有一篇《背影》,這一類文章在人物形象描述方面,都是存在不同的側重點。所以教師需要結合單元內容設置一個學習主題“他/她是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將一些描寫主人公外貌、語言、行為的句子標記出來,然后分析人物的品性與思想。在此期間,教師需要認識到中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分層教學。對小學生的要求是能夠大體上復述整個故事,且嘗試靈活應用相應的修辭手法;對初中生的要求是加強細節(jié)內容的描述與理解,能夠綜合應用不同的修辭手法,然后通過綜合應用逐步增強作文教學質量。
在實際寫作銜接教學中,教師需要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個體特點,然后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運用分層教學模式,確保銜接工作能夠覆蓋所有學生。很多學生在六年級之后基本上都能夠閱讀各種故事,然后嘗試寫作,所以,教師需要為學生篩選出一些高質量的書籍,幫助其增強寫作質量。一般情況下,男生比較喜歡一些情節(jié)緊張或者具有戰(zhàn)斗情節(jié)的故事,例如水滸傳、特洛伊戰(zhàn)爭等;而女生則喜歡一些具有浪漫情節(jié)的故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教師在中小學語文寫作銜接課堂中,需要為學生科學分組,然后安排各組學生自學,在完成不同的自學任務之后,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續(xù)寫或改寫。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強調寫作的整體性與趣味性;對于初中生來說,提升則需要逐步增強寫作內容內涵及意義,促使學生能夠順利度過轉折期。
教師需要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的方式開展中小學語文寫作銜接活動。同時也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劃分成不同的小組,由此來增強銜接教學的積極效應。比如:在“嘗試創(chuàng)作”的寫作訓練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基礎能力對其科學分組,然后安排主題不一的創(chuàng)作任務。小學生很少接觸詩歌創(chuàng)作,這類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增強中小學寫作整體性具有積極作用。所以,教師不妨嘗試在小學時期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逐步激發(fā)小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到了初中時期,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式對其進行針對性地引導與培養(yǎng)。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分組教學模式本質上需要對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深層次引導;而對于創(chuàng)作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則需要注意基礎能力的鞏固與訓練。
在初中語文寫作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明確清晰的教學計劃,結合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有梯度的引導,從易至難,從簡單至復雜,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是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為前提,其根本目的是由簡單記敘文訓練到相對繁瑣、復雜的記敘文訓練,然后過渡到應用文或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則需要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實際大綱“由低年級至高年級的簡單練習至相對復雜的寫作練習”,通過互相印證,設置相應的目標,加強重點復習,強調重難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語文寫作銜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按照現(xiàn)今的教學要求,將其進行全面融合,實施科學、規(guī)范、完善、精準的教學策略,逐步開展教學活動。并且,教師也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化特征,為其篩選出一些針對性的閱讀素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層次化、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