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梅、笛常并提,笛與梅花似乎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保ɡ畎住杜c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梅花何處三更笛,寒食無家萬里人。”(清人吳雯《宿吳山亭樓簡嚴(yán)灝寺先生》),上面詩中提到的“梅花”,指題為“梅花”的樂曲,梅花極為高雅,想來“梅花”曲也必定是“陽春白雪”之類吧。
梅花高風(fēng)亮節(jié),沖寒而開,向來為人們所贊賞。笛呢,它也常被人們用來抒發(fā)一種凄清哀惋之情。笛和梅的基調(diào),都可以說是一個“清”字,“吹笛秋山風(fēng)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薄懊反耙氯艘蚴?,竹塌迎風(fēng)夢亦清?!?/p>
據(jù)說,梅開五瓣,是“五?!钡南笳??!拔甯!敝械牡谝桓>褪强鞓?。梅能給人帶來快樂,悠揚婉轉(zhuǎn)的笛聲同樣也能給人帶來快樂。
在各種類型的少年兒童中,牧童可以說是最快樂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就描寫了這樣一位騎在牛背上吹笛的快樂的兒童?!芭1成夏镣亩痰眩@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痹囅?,吹笛如果不能給牧童帶來快樂,他不會這么不知疲倦地從早吹到晚的。牧童吹笛,和《第二次考試》中陳伊玲姐弟練功時“吊噪子”不同,他們重在享受、重在自適,所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保ɡ渍稹洞逋怼罚?/p>
散文詩作家柯藍寫過一組作品《早霞短笛》,這組詩中有一首散文詩題為《梅花》,是不是也可從中看出,梅花與笛有著不解之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