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山寺晚鐘”的獨特價值:“傾聽”中的心靈慰藉

      2021-11-30 14:15:48陳仲庚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晚鐘山寺永州

      陳仲庚

      “山寺晚鐘”的獨特價值:“傾聽”中的心靈慰藉

      陳仲庚

      (湖南科技學(xué)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永州八景中的“山寺晚鐘”,是以“聽覺形象”為主的景點,其目的就是要引導(dǎo)人們?nèi)ァ皟A聽”;在“傾聽”中給人以啟迪、警醒和心靈慰藉。這一傳統(tǒng)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文化意蘊(yùn);而在“現(xiàn)代新聲”中,則既有尋找心靈慰藉的歷史余音,更有促進(jìn)旅游的經(jīng)濟(jì)價值。因此,“現(xiàn)代新聲”更加復(fù)雜多樣。

      山寺晚鐘;獨特價值;歷史淵源;文化意蘊(yùn);現(xiàn)代新聲

      “永州八景”是一種景觀文化,是供人“觀賞”的“視覺形象”。但在八景之中,有一景十分特別,它不是作用于人的“視覺”,而是以“聽覺”見長,或者說主要是一種“聽覺形象”。無疑,“山寺晚鐘”就是要引導(dǎo)人們?nèi)ァ皟A聽”鐘聲。在“觀賞”之景中,為什么要加進(jìn)一處“傾聽”之景?這恐怕是大有淵源的。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鐘聲與鼓聲配合,從一開始就是“撞擊”人的心靈的,這無論是戰(zhàn)場上的“擊鼓為號”或“鳴金收兵”,抑或是古代城市管理中的“晨鐘暮鼓”,不僅直擊眾人之“心”,更是要統(tǒng)領(lǐng)眾人之“行”,因而是眾人不能不認(rèn)真“傾聽”的。時至今日,當(dāng)“警鐘長鳴”時,仍然是眾人所必須“傾聽”的。即便是在現(xiàn)代生活中,當(dāng)我們在眾聲喧嘩的嘈雜中聽見那一縷鐘聲時,是否也應(yīng)該放緩一下匆忙的腳步,靜思一下現(xiàn)實人生,或許于不經(jīng)意間便會有某種啟迪、警醒乃至于心靈慰藉……

      一 “山寺晚鐘”的歷史淵源

      “山寺晚鐘”之所以能以“聽覺形象”的形式進(jìn)入“八景”,其最早的淵源無疑與“晨鐘暮鼓”相關(guān)。或者也可以說,因“晨鐘暮鼓”對城市居民生活的影響很大,使得人們在“傾聽”鼓聲、鐘聲的同時,也不能不關(guān)注“鐘鼓樓”;當(dāng)鐘鼓樓的鐘聲消失之后,人便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寺廟的鐘聲。因此,從某種意義說,“山寺晚鐘”是“晨鐘暮鼓”的延續(xù)。

      (一)從晨鐘暮鼓到寺廟鐘聲

      鐘與鼓相配合而用,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用在戰(zhàn)事上,鼓作為“壯音”,出征或進(jìn)攻都要擊鼓,《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云:“擊鼓其鏜,踴躍用兵”;鐘為“衰音”,所以“鳴金收兵”。

      到了漢代,鐘鼓配合便用在了城市管理上。東漢蔡邕《獨斷記》云:“鼓以動眾,鐘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钡温┦枪糯嫊r器具,根據(jù)刻度分夜漏和晝漏。夜漏盡,乃夜時將盡,天將明;晝漏盡,則日時將盡,夜已臨。漢代擊鼓迎晨,是因為鼓聲振奮,催人勞作。這顯然與先秦時期用在戰(zhàn)場上的“鼓進(jìn)”“鐘退”相一致;這同時也說明,漢代城市的報時方式是“晨鼓暮鐘”。

      漢代的城市不僅是早上擊鼓,白天也要擊鼓報時。古人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順序排列,每個時辰相當(dāng)于當(dāng)今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但鼓聲傳播的范圍有限,到南北朝時期的齊武帝(483-493年)時,為使城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nèi)懸一口大銅鐘,撞鐘報時;晚上為減輕鐘聲對人們睡眠的干擾,則仍然是擊鼓,于是首開“晨鐘暮鼓”之先河。后來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yuǎn),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特建高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

      到了唐代,“晨鐘暮鼓”成為定規(guī),晚上鼓響,城門關(guān)閉,實行宵禁;清晨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由此而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作息規(guī)律。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所寫的《李娃傳》提到:“久之日暮,鼓聲四起。姆曰:‘鼓已發(fā)矣,當(dāng)速歸,勿犯禁!”暮鼓最重要的作用是“宵禁”,鼓聲一響,街上就禁止行人通行,違者稱為“犯夜”,要受拘禁。這也就意味著在唐代是不會有“夜市”的。所以,“晨鐘暮鼓”對城市的管理,不僅僅是城門的開放與關(guān)閉,更重要的是對集貿(mào)市場的管理。唐代的“市坊”與“民居”截然分開,絕不允許居民在自己“家中”賣貨,否則也要受拘禁。因此,鼓聲一響,不僅要關(guān)閉城門,也要關(guān)閉市坊。唐代的長安城里,盡管白天的市坊人流如織、熙熙攘攘,但到了晚上則空無一人。

      當(dāng)然,唐代也有所謂“鬼市”,最早是由于賣酒的商販在夜間偷偷賣酒,慢慢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和市場,也被其他的人所熟知,繼而售賣品種越來越多,商販和顧客也越來越多,這可以說是“夜市”經(jīng)濟(jì)的雛形與發(fā)端。

      后來,由于社會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在長安城之外的一些大都會,便慢慢開放了夜市,這一點在唐朝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之中便有所體現(xiàn)。如唐代詩人王建《夜看揚(yáng)州市》云:“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杜荀鶴也有“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的詩句。夜市的出現(xiàn),逐步打破了市坊與居民區(qū)的界限,對于商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各街道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這無疑是經(jīng)濟(jì)繁榮的標(biāo)志。

      國家明文允許夜市,是在北宋時期的東京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詔令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從此,宋代的夜市不僅大量出現(xiàn),而且非常繁榮?!稏|京夢華錄》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fù)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fēng)雪陰雨,亦有夜市?!边@是當(dāng)時東京夜市的真實寫照。當(dāng)時的東京(開封)已成為世界上史無前例的不夜城。夜市很多,“店鋪夜市不可細(xì)數(shù)”,著名的夜市有:州橋夜市、馬行街夜市、繁樓門前夜市以及朱雀門外街心市井夜市等。其中,州橋夜市跨御路、臨汴河,位于東京城內(nèi)的水陸要沖,加上壯觀的州橋、巍峨的明月樓,這里風(fēng)景如畫,游人如織,文人騷客多于此飲酒吟詩。大文豪蘇東坡當(dāng)時就曾留下了“龍津觀夜市,燈火亦煌煌……不知京國喧,謂是江湖鄉(xiāng)”的詩句。

      隨著夜市的開放和繁榮,“晨鐘暮鼓”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步下降,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力也越來越低,而寺廟當(dāng)中則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所不同的是,寺廟既要敲鐘又要擊鼓,早晨是先敲鐘后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后敲鐘,這成為寺廟集眾(僧徒)參禪的寺規(guī)。寺廟的“晨鐘暮鼓”與城市管理的作用相通,也是與生活作息相關(guān),但性質(zhì)則完全不同。“參禪”是佛教禪宗的一門學(xué)問或者說一門技巧,其目的就是要求證真心實相,亦即明心見性;其過程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真面目。所謂“污染”就是自心的妄想執(zhí)著,蠅營狗茍于各種雜念。只要去除妄想,頓悟真理,就可以參透人生真諦,立地成佛。否則,就只能在蕓蕓眾生中茍且偷生。蘇軾《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書詩至夜半書其后》云:“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好詩與參禪之所以能夠相通,就在于二者都可以去除人的雜念,將人的心境引向?qū)庫o與澄明。誠如是,那“山寺晚鐘”的作用,或許就可以敲醒人們妄想雜念的夢囈,從而將人們引向?qū)庫o澄明之境。

      (二)“清涼寺”的鐘聲曠遠(yuǎn)而綿長

      無疑,“山寺晚鐘”是直接脫胎于清涼寺的“煙寺晚鐘”。清涼寺位于衡陽市衡山縣開云鎮(zhèn)紫巾峰,站在清涼寺云梯最上層,即使是微風(fēng)吹來也讓人感覺很清涼,故名“清涼寺”。瀟湘八景之一的“煙寺晚鐘”就位于此。晚來風(fēng)急,萬物入眠,唯寺內(nèi)報時的古鐘,不時敲出悠揚(yáng)洪亮的聲音,湘江中的行船便根據(jù)這鐘聲起航或系舟。但“煙寺晚鐘”的原址在衡山縣城北,廟宇毀于大煉鋼鐵的年代,遺址現(xiàn)已建成了衡山二中。清涼寺現(xiàn)已重建在縣城南的紫巾峰,也許在那里還留有“煙寺晚鐘”的印記或更迷人的風(fēng)景。

      清涼寺是唐代高僧鄧隱峰始建。此寺地處湘江河畔,河面和四周池塘、水田的霧氣蒸騰,混合著農(nóng)家炊煙,形成一層薄薄的煙云,彌漫、升騰,籠罩在清涼寺上空,與清涼寺的紅墻、黃瓦、綠樹交相映襯,讓古寺隱隱約約,或明或暗,仿佛仙境瓊閣。寺內(nèi)不時傳來悠長、清脆的報時鐘聲,讓人的心境顯得格外空靈、幽靜而超脫。

      令人奇怪的是,湘江兩岸的名剎古寺很多,為什么唯有清涼寺的鐘聲能進(jìn)入“瀟湘八景”?利用360瀏覽器查找“清涼寺”,跳出來的名字居然有七十多個,分布于全國各地,但唯獨沒有衡陽市衡山縣的“清涼寺”,即便是有影響海內(nèi)外的“瀟湘八景”作為推動力,也沒能將衡陽清涼寺的名氣帶起來,說明它原來本就是一個無名小寺。

      雖是無名小寺,卻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清涼寺斜對面,緊挨河岸,有一所書院,書院大門門額篆書“研經(jīng)書院”,門兩邊有吳獬撰寫的對聯(lián):“當(dāng)代須人才,正望著岣嶁峰七十二般云氣;自家定功課,莫等它清涼寺百零八下鐘聲”。此聯(lián)不僅將書院與寺廟、佛教文化與儒家文化黏連在一起,還把朗朗書聲與悠悠鐘聲連接在一起,頗耐人尋思琢磨?;蛟S正是研經(jīng)書院的存在,引發(fā)了諸多過往文人的感慨,當(dāng)宋代文人宋迪路過此地時,同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畫下了清涼寺“煙寺晚鐘”的美景,可讓人們?nèi)フ归_無盡的遐想。

      或許還可以有另外的理解:正因為名為“清涼寺”的寺廟眾多,且分布全國各地,所以才更有普遍意義,人們所聽到的是那“悠悠鐘聲”,這“鐘聲”可以是任何一個清涼寺乃至任何一個寺廟傳出的,因為它對人心靈的撞擊力量,應(yīng)該都是一樣的。

      無獨有偶,上海電影制片廠在1991年拍攝了一部故事片《清涼寺鐘聲》,該片講述的是日軍投降后,隨軍護(hù)士大島和子剛出生的遺腹子被日軍當(dāng)作行李扔到了草叢中。羊角大娘見到后猶豫再三,最后還是把這日本嬰兒抱回了家。孩子長到七八歲時,又被送給了清涼寺的方丈,從此出家為僧,法號“明鏡”。二十多年后,中國佛教代表團(tuán)前往日本訪問。明鏡法師的身世引起大島和子的注意。一根絲腰帶把失散三十年的親生骨肉系在一起。明鏡親切地叫了一聲他平生第一次呼喊的“媽媽”。然而,他還是乘飛機(jī)返回了故鄉(xiāng)中國,因為那清涼寺的鐘聲已成為他生命的組成部分。

      該片是著名導(dǎo)演謝晉所著力打造的一部電影,劇本來源于著名作家李凖在20世紀(jì)70年代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原名《冤孽》。劇本的第四稿完成后,謝晉請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過目指正。趙樸初看后,提議將題目改為《清涼寺鐘聲》,并欣然為片名題字。該片是對以往“謝晉模式”的超越,導(dǎo)演的人生思考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增加了相對抽象、普遍的人類同情心與人生哲理感,以及皈依于宗教信仰的精神傾向。從影片中原侵略軍后代的命運歷程和心靈軌跡中,獲得了比它所敘述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更廣闊、更深邃的意義,從而給人們以思想啟迪和精神感受。無疑,趙樸初作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對“煙寺晚鐘”的豐富內(nèi)涵,有著更真切、更深刻的感受,他所題名的《清涼寺鐘聲》,不僅更切合原作的主題,也更切合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是現(xiàn)代版的“煙寺晚鐘”。

      有關(guān)古剎清涼寺鐘聲的意蘊(yùn),無名氏的一首《煙寺晚鐘》或許能給我們現(xiàn)代人以啟迪:

      暮院鐘聲振石磯,清涼夜霧路橋迷。

      紅墻古寺青煙溢,白月新帆紫氣披。

      一遍鐘聲一夢筆,半旗桅影半詩題。

      華年似錦僧敲警,緊系飄航莫讓移。

      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繁華,帶來了物欲的極度膨脹;快餐文化又讓人的心境越來越浮躁。一場又一場的世界大戰(zhàn),本已給現(xiàn)代人的心靈造成了極度的傷害;一波又一波的世界疫情,更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人類該往何處去?心靈寄托在何方?這的確需要我們“緊系飄航”、把穩(wěn)“定力”!

      二 “山寺晚鐘”的文化意蘊(yùn)

      “山寺晚鐘”的警醒作用,其實是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意蘊(yùn)的;這豐富的意蘊(yùn),是由歷史上眾多文化名家所賦予的。

      “山寺晚鐘”的高山寺,在唐代稱之為法華寺,宋代稱萬壽寺,后又改稱報恩禪寺,明代初年改稱高山寺,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山寺晚鐘”的文化意蘊(yùn),首先是柳宗元所賦予的。柳宗元在法華寺居住了三年,而且還建了西亭,他不僅自己“晨起宴坐”常在此觀景,還吸引當(dāng)時眾多文化人來此飲酒賦詩。且看他的《法華寺西亭夜賦詩序》(見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十八):

      余既謫永州,以法華浮圖之西臨陂池丘陵,大江連山,其高可以上,其遠(yuǎn)可以望,遂伐木為亭,以臨風(fēng)雨,觀物初,而游乎顥氣之始。間歲,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謫焉而來。無幾何,以文從余者多萃焉。是夜,會茲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已欲志是會以貽于后,咸命為詩,而授余序。

      此次聚會共八人,除元克己同為貶官外,其余六人皆為學(xué)生輩,是師從柳宗元學(xué)寫文章的。柳宗元八歲時其文章就曾名動京城,21歲中進(jìn)士,26歲再中“博學(xué)宏詞科”,作為文章高手,在京城時就有很多人向他求師請教;來永州后,請教之人尤多。此次聚會,其他七人的詩沒有流傳下來,柳宗元的《西亭夜飲》則傳下來了(見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十八):

      祇樹夕陽亭,共傾三昧酒。

      霧暗水連階,月明花覆牖。

      莫厭尊前醉,相看未白首。

      柳宗元于元和元年(805年)被貶永州,是年33歲;元和五年(810年)在愚溪買地建“愚堂”并搬到愚溪居住,是年38歲;到元和十年(815年)離開永州時,也不過43歲。而住在法華寺的柳宗元,也就三十幾歲,正屬風(fēng)華正茂時,本當(dāng)大顯身手、大展宏圖,可作為貶官,卻又是無用武之地。所以“莫厭尊前醉,相看未白首”,這既是柳宗元對其他參與飲酒人員的鼓勵,也是他的自我勉勵。

      除《西亭夜飲》外,柳宗元還有《構(gòu)法華寺西亭詩》《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等,前者表達(dá)了“棄逐久枯槁,迨今始開顏”的心境轉(zhuǎn)換——柳宗元初到永州時,心情抑郁難伸,寫出了《江雪》的“千萬孤獨”之情,到創(chuàng)作此詩時,才得以“始開顏”;后者則表達(dá)了之所以“開顏”的原因:“何用期所歸,浮圖有遺像”。亦即法華寺的“浮圖”——佛陀像讓他想到了:釋迦牟尼作為王子,尚可放棄其高貴的地位,浪跡天涯去普度眾生;柳宗元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京官,為什么還總是期望回歸朝廷、得以重用呢?或許正是法華寺的“鐘聲”,讓癡迷于京城官場的柳宗元幡然醒悟,于是便有了“北望間親愛,南瞻雜夷蠻”的想法——既然北方的親朋好友已相隔太遠(yuǎn),何不與南方的“夷蠻”打成一片呢!此后的柳宗元,不僅熱愛永州的山山水水,也關(guān)心永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寫出了“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他確實做到了用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去“普度眾生”。

      宋代與高山寺相關(guān)的詩文,最有影響的當(dāng)是張栻的《游東山記》(見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十九):

      久雨新霽,天朗氣清,步上絕頂,山色如洗。相與置酒于僧寺之西軒,俯仰庭戶,喟然而嘆,曰:“噫嘻!此前相范公忠宣之故居也!”坐客皆聳然起而問之。零陵張公飾曰:“公居此時,某始年十三四。某之先人辱為公客,故某亦得侍公。公時已苦目疾,手執(zhí)寸許玉,用以摩按。某未之識也,則亟視之。旁有小兒誑曰:‘此石也。’公愕然曰:‘非也,此之謂玉?!瘑韬?!公存誠,至于不欺孺子,則公之氣象可想見已?!弊徒宰舌?。公飾又曰:“公居此西偏,為屋僅三十楹,蓋與寺僧鄰也。諸孫皆尚幼,它日與寺僧戲,僧愚無知,至相詬罵,直行過公前,語微及公。公漠然若不聞見者。明日,僧大悔慚,跼踳詣求謝。亦卒無一言,待之如初。永之士,間有得進(jìn)見,公循循親加訓(xùn)誘。一日坐定,有率爾而問曰:‘范某于相公為何親?’蓋斥文正公之名,時二子正平、正思侍旁,悚汗恐懼,公蹙額,久而曰:‘先公也?!哉叽罂?。已而,復(fù)以溫詞慰其心,后亦與相見不絕。公之度量,雖曰天與,其亦學(xué)以成之歟!又一日,坐問客曰:‘郡士之登科者,皆歸矣,而某人獨未歸耶?’或曰:‘試學(xué)官也?!溉辉唬骸羰陆?,精心於此,學(xué)之要也。始登科,顧求從便安耶?’凡公言,簡而深,足以垂世立教,率類此。自奉極儉約,士從諸子游者,時命之飯,不過蔬三品,彘肉不掩盤。后有客至,即以分餉,不復(fù)更益。某年幼,所記公如此,不能細(xì)也?!?/p>

      張栻的這篇文章,名為“游記”,實為“記事”,開篇的幾句“景觀”描寫只是“引子”,通篇所記的,全是范仲淹之子范純?nèi)时毁H永州時的逸聞舊事,通過兩位親歷者的所見所聞,不僅寫出了范純?nèi)实恼\懇與寬容,還寫出了范仲淹、范純?nèi)矢缸铀鶄飨碌募绎L(fēng)。以細(xì)節(jié)小事來展現(xiàn)人物的大節(jié)風(fēng)貌,是這篇游記的突出特點。而范純?nèi)实拇蠊?jié)風(fēng)貌,同時也為高山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張栻之后,楊萬里也曾游歷過高山寺,并留下一首《東山》: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fēng)夕照間。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此詩可以代表楊萬里“誠齋體”的風(fēng)格特點:清新自然,平易細(xì)膩,但立意新穎。詩人本是初春時節(jié)游歷東山,按常理應(yīng)該寫春天的景象,但詩人卻蕩開一筆,寫冬天雪后初晴的景象,“紅光”與“銀山”相映襯,將人帶入夢幻般的意境,而“軟”和“涌”不僅給人以舒適、動感,還似乎讓人看到了“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曠遠(yuǎn)景象,因為站在東山之巔,“其高可以上,其遠(yuǎn)可以望”,還可以“游乎顥氣之始”,它帶給人的想象空間本就是無限的。

      有明一代,官修志書中沒有留下關(guān)于高山寺的詩文。在清嘉慶《零陵縣志補(bǔ)》藝文卷中,輯錄有兩首清代的詩,一首是徐大倫的《游法華寺西亭故址》:

      西亭亭已朽,當(dāng)日此棲禪。

      往跡忽千古,來游曾八賢。

      斷碑惟赤蘚,古寺一蒼煙。

      遙望芙蓉館,野風(fēng)開白蓮。

      此詩的作者徐大倫是零陵縣丞,常駐冷水灘。冷水灘從西漢元鼎六年(111年)開始,就設(shè)置了縣衙的派出機(jī)構(gòu)零陵縣丞署,徐大倫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兩任零陵縣丞(曾代理過零陵知縣),這正如他在《冷溪八景序》中所說:“自柳侯司馬于永州,人皆知有愚溪、黃溪也,而未曾知有冷溪之佳勝。冷溪者,俗所謂冷水灘也,零陵丞署在焉”。正因為他常駐冷水灘,所以才熟悉冷水灘的各處景色,從而提出了“泠溪八景”,而于高山寺,只能是偶爾拜訪。高山寺于“乾隆末盡廢”,嘉慶年緊接乾隆年之后,此時尚未重建,因而在詩人的筆下是“斷碑惟赤蘚,古寺一蒼煙”的一片荒蕪。

      另一首是曾鏞的《登永州高山寺(即法華寺西亭故址)》:

      登攀無力發(fā)星星,行上零陵眼輒醒。

      山郭半環(huán)穿竹莽,人煙一抹萲漁汀。

      蕩胸水帶三湘碧,極目峰連五嶺青。

      何怪當(dāng)年柳司馬,放懷任達(dá)坐西亭。

      曾鏞與徐大倫同時代,于嘉慶末年授東安縣知縣,任上廉政愛民,杜絕賄賂,裁撤閑散衙役,嚴(yán)禁差役擾害百姓,厲斥奸刁誣告之徒,聽訟斷獄,賞罰嚴(yán)明,終致訟獄漸息,民稱“青天”。道光元年(1821年),卒于東安縣署,士民痛惜,為他編寫《德政集》。死后家無余財,其門生及士紳,集資為其收殮,運柩返梓安葬。曾鏞到永州東安任職時已有60多歲,去世時73歲。他登高山寺不知具體是哪一年,但肯定已是年老體衰,所以才“登攀無力發(fā)星星”,累得他滿頭大汗。他所看見的景象應(yīng)該與徐大倫是相同的,但胸襟和意境卻要開闊得多:“蕩胸水帶三湘碧,極目峰連五嶺青”。也正因為心胸開闊,能容納天下,襟懷百姓,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從柳宗元的勘破富貴、“放懷任達(dá)”,到范純?nèi)实摹安黄廴孀印?、寬容大度,再到曾鏞的容納天下、襟懷百姓,這就是“山寺晚鐘”所蘊(yùn)含的豐富意蘊(yùn),足可為后世提供綿綿不絕的警醒力量;即便是楊萬里的清新自然、徐大倫的古樸直白,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筆寶貴財富,值得后人好好珍惜。

      三 “山寺晚鐘”的現(xiàn)代新聲

      永州的東山是一座文化之山,高山寺不僅是佛教的殿堂,更是文化的殿堂、文學(xué)的殿堂,現(xiàn)代人來此,或為尋找心靈的慰藉,或為釋疑解惑,或為虔誠朝圣……因此,留下了諸多詩文題贊,說明“山寺晚鐘”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是余音繚繞……

      彭楚明的《寂寞高山寺》,可以說是為尋找心靈慰藉而來:

      讓高山寺那帶有濃濃禪意的鐘聲,在春風(fēng)沉醉或秋月朗照的夜晚,輕輕地,輕輕地敲打古城的無眠,然后飄進(jìn)泊于瀟水上的客船,飄進(jìn)住在賓館、飯店里的客人們的夢境。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情趣,怎樣的一種意境啊![1]

      在彭楚明的筆下,高山寺是“寂寞”的,因為他沒有看見“旺盛的香火”,尤其是沒有聽見“暮鼓”“晨鐘”——作為高山寺最具“景觀”特色的“鐘聲”,他滿懷期望地去“傾聽”而又沒有聽見,那一份感受除了“寂寞”恐怕找不到另外的詞語來形容。所以,作者很希望高山寺能夠重建鐘樓,“讓高山寺那帶有濃濃禪意的鐘聲”,在現(xiàn)代化城市的上空重新回蕩……

      不過,當(dāng)時的高山寺也確實是寂寞的,作為佐證,作家彭國梁以記實的筆法在《文廟、武廟、法華寺》一文中寫到:

      有一位老人,負(fù)責(zé)照看這緊鄰著的兩座廟。他最擔(dān)心的是火,他一看見人抽煙,就緊張。他說,要是這寺廟起火,他就犯了一種什么瀆職罪。他不想當(dāng)罪人,因此,每天他找個時間向菩薩作揖,請菩薩保佑。老人坐一條板凳,靠在柱子上,養(yǎng)神,這是他日常的功課。他說這兩個廟的香火都不旺,有時一連幾天看不見人影。他說也記不清多久沒拿工資了,有人叫他去找誰誰誰,他去找了,可都沒有準(zhǔn)確的答復(fù)。也有人說,沒錢那你還在這里干什么呢?老人說,習(xí)慣了。沒事就和菩薩說說話。要離開,還真的舍不得。

      此文是彭國梁的散文集《文明之野——不到永州豈有詩》中的一篇,這是作者于2005年三次到永州采訪之后的作品結(jié)集,于2015年由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作品中所寫的“兩座廟”,就是武廟和高山寺,其情形也就是本世紀(jì)初的真實狀況,需要政府發(fā)工資請人來照看這兩座廟,足可見出其時的寂寞乃至落寞。文章的結(jié)尾說:“高山寺這一塊現(xiàn)正在規(guī)劃之中,估計要建成一個比較大的公園?!倍髡叩南M麆t是:“我想見到我心目中的西亭,想見到覺照老僧和柳宗元對飲的石雕。我還想聽到‘山寺晚鐘’?!边@也可以說是作家和文化人的共同期盼。

      彭楚明、彭國梁所期盼而又尚未聽到的鐘聲,楊中瑜似乎于不經(jīng)意間就聽到了,且看他的《夜訪法華寺》:

      是一個斜斜細(xì)雨的黃昏,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路陷入迷惘的我不著蓑笠、不撐雨傘,只身獨影循著鐘聲的召喚,沿著永州電影院左側(cè)的古青石臺階,對法華寺進(jìn)行一次虔誠的叩訪。

      每邁出一步,心靈就會產(chǎn)生一次顫栗:悠悠鐘聲,如絲絲細(xì)雨,能否洗卻我一路奔波的風(fēng)塵?

      ……

      歲月悠悠,鐘聲磬遠(yuǎn),夜訪古寺,愚鈍如初的我依然未能徹悟。難道,擺在我面前的路也只有兩條?要么,深入生活扎實工作,以自己的筆飽蘸熱情血淚,去傳遞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拯救那些迷失的靈魂?要么,修去纖纖煩惱絲,皈依佛門,在晨鐘暮鼓里修煉出空靈?[2]

      彭楚明刻意來“傾聽”鐘聲而不得,楊中瑜卻是“只身獨影循著鐘聲的召喚”而來,這“鐘聲”顯然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所實有的,而是作者的“心靈鐘聲”。他的目標(biāo)是“釋疑解惑”,他的“惑”,其實就是在二者的選擇中猶豫不定:是拯救自己迷失的靈魂再去兼濟(jì)他人,還是皈依佛門練出空靈?說到底,這還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兼濟(jì)”與“獨善”的問題。最后他“依然未能徹悟”,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塵世”太過復(fù)雜,“窮”與“達(dá)”的界線模糊,頗難分清。

      相較而言,李長廷的《回望高山寺》則更是一種“朝圣”:

      這是1984年的冬天,天氣并不寒冷,高山寺對我這個冒失的文學(xué)愛好者顯示出一種難得的寬厚和親切,毫不猶豫地將我攬在了它的懷里。開始我有點惶恐,當(dāng)我一個人在那條灑滿綠蔭的小徑上漫步,用心感觸到懷素柳宗元從遙遠(yuǎn)的唐朝投射過來的目光,心中既充滿了驚喜又充滿了畏懼,那時,我感覺我的腳步有些紊亂。

      其實,自我和文學(xué)結(jié)緣之后,我就一直認(rèn)為,高山寺絕對是我心目中的一種久違的企望和境界,那里有我的向往,有我的追求,當(dāng)時,我和我的同道們,毫無疑問成了高山寺的常客,我們曾不厭其煩地爭相在那條崎嶇山道上攀登,爭相在鳥語和蟬鳴聲中享受只有在文學(xué)中才能享受到的愉悅。[3]

      在李長廷的筆下,高山寺是熱鬧的,因為有“我和我的同道們”這些“??汀辈粎捚錈┑貭幭喙忸櫋?梢韵胍姡?0世紀(jì)80年代,正是中國文學(xué)劫后重生、大放異彩的時候,作為當(dāng)時的文學(xué)青年,李長廷也正是懷揣夢想、熱切想要進(jìn)入文學(xué)殿堂的時候,他在高山寺的那條山道上攀登,其實也就是在文學(xué)的山道上攀登。曾經(jīng)有人說,文學(xué)也是宗教,作為文學(xué)的忠實信徒,高山寺無疑就是他心目中的文學(xué)殿堂,能進(jìn)入這一殿堂來朝拜柳宗元等文學(xué)“先圣”,他心中除了滿滿的“崇敬”和“愉悅”,再不會給“寂寞”等情感留下絲毫空間。

      現(xiàn)代人為高山寺題詩的不多,特別是題寫古詩的更少,這里選三首作為代表。先看黃伯榮的《山寺晚鐘》:

      高山寺內(nèi)古鐘鳴,晚送清音繞古城。

      時人臥聽瀟湘雨,醒夢催客到江濱。[4]

      此詩的語言明白曉暢,主題緊扣鐘聲的“警醒”作用,對“時人”的催促,則是希望人們能夠走出永州,這無疑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永州人及其心態(tài)的寫照。

      較黃伯榮年輕一輩的彭庵酩,也有一首《山寺晚鐘》,但主題卻不一樣:

      山寺靈崖陣陣蒼,長安路遠(yuǎn)短篷航。

      高名厚利牽宵夢,夜半鐘聲撼客床。[5]

      同樣是鐘聲的“警醒”作用,但彭庵酩的鐘聲卻不是催人“出發(fā)”,而是勸人“留下”。因為“長安路遠(yuǎn)”,坐著“短蓬”船,想要求得“高名厚利”是很危險的,做著如此美夢的人,應(yīng)該清醒了。

      從風(fēng)格上看,張澤槐的《山寺晚鐘》則別具一格:

      沉沉暮色寺門開,蕩氣鐘聲撲面來。

      方丈趨迎猶唱喏,菩提含笑坐高臺。[6]

      很顯然,這是一首諷喻詩,與前文所述古今詩文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都不相同。張澤槐用“沉沉暮色”和“蕩氣鐘聲”作渲染,給人以莊重肅穆之感;而方丈的“趨迎”與菩提的“含笑”卻又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詼諧幽默之感?!捌刑岷Α?,是在“笑天下可笑之人”,包括“趨迎唱喏”的方丈。天下的蕓蕓眾生,無不為“高名厚利”奔忙,無論是善男信女或方丈僧人,少有例外,只有穩(wěn)坐高臺的菩提,才是心知肚明的。因此,現(xiàn)代人需要傾聽那蕩氣回腸的鐘聲,但又不能迷信那鐘聲,這或許就是張澤槐試圖敲響的更加深沉的“鐘聲”。

      當(dāng)然,今天的高山寺,已經(jīng)不只是有“鐘聲”,更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打卡地。2016年,零陵區(qū)啟動了高山寺的全面擴(kuò)建與修繕工程,新建了山門、鐘樓和鼓樓、素菜館、云水堂、法物流通處、天王殿、珈藍(lán)殿、祖師殿、大雄寶殿、藥師殿、三圣殿、方丈樓、藏經(jīng)閣等23個單體建筑,占地面積近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710平方米。新擴(kuò)建的高山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其規(guī)制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高山寺,而原來留存下來的“大雄寶殿”,則改為“觀音殿”,位于新建“大雄寶殿”的后面,顯得蒼老而又別樣。每到節(jié)假日,這里便游人如織,熙熙攘攘,鐘聲和鼓聲也不時會從鐘鼓樓傳出,但人們卻很少駐足“傾聽”。因為大家知道,這也是促進(jìn)旅游業(yè)的一種手段,游客可以花錢買來鐘鼓的敲擊聲……這幾乎已成旅游景點的慣例。

      [1]彭楚明.彭楚明散文集:踏歌瀟湘[EB/OL].(2009-11-30) [2021-06-02].http://lib.huse.cn/lzy/news_view.asp?newsid= 4403.

      [2]楊中瑜.夜訪法華寺[N].永州日報,2016-11-19.

      [3]李長廷.李長廷文集[EB/OL].(2012-12-10)[2021-06-12]. http:// lib. huse.cn /lzy/news_view.asp?newsid=7296.

      [4]黃伯榮.永州九景詩[EB/OL].(2007-09-18)[2021-06-12]. http://lib.huse.cn/lzy/news_view.asp?newsid=467.

      [5]彭庵酩.古永州八景詩[EB/OL].(2019-04-10)[2021-06-12]. https://wenku.baidu.com/view/35fe82f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9.html.

      [6]張澤槐.幾微集[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12.

      I206

      A

      1673-2219(2021)06-0047-06

      2021-08-15

      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零陵歷史文化檔案資源保護(hù)與應(yīng)用研究”(項目編號2020-B-014)子課題“永州八景特色檔案的整理與利用”階段性成果。

      陳仲庚(1957-),男,湖南祁陽人,湖南科技學(xué)院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為舜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藝學(xué)。

      (責(zé)任編校:咼艷妮)

      猜你喜歡
      晚鐘山寺永州
      重陽
      劉楊作品
      大觀(2022年12期)2022-02-23 00:44:36
      女性青年導(dǎo)演電影中的母女關(guān)系研究——以電影《柔情史》《春潮》《再見,南屏晚鐘》為例
      情牽鐵山寺 養(yǎng)心新圣地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0
      永州濱江新城營銷中心
      南屏晚鐘
      老友(2020年4期)2020-04-22 20:34:26
      永州至新寧高速公路即將開建總投資152億元
      石油瀝青(2019年6期)2020-01-16 08:57:00
      在山頂
      作品(2019年12期)2019-09-10 07:22:44
      在辦公室打電話有多危險
      柳宗元“永州八記”新考
      湖北省| 方山县| 云阳县| 天门市| 宝丰县| 江阴市| 田阳县| 深州市| 仁寿县| 鹿邑县| 通山县| 台江县| 县级市| 滕州市| 济阳县| 湘潭市| 喀什市| 深州市| 错那县| 红原县| 昔阳县| 雅江县| 信丰县| 稻城县| 黄骅市| 安化县| 许昌县| 西宁市| 阳曲县| 双城市| 彭阳县| 抚州市| 论坛| 怀集县| 嘉鱼县| 都匀市| 桃江县| 霍城县| 双辽市| 安塞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