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仙鶴門分校 馮 悅
從目前的語文教學開展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點障礙。首先,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許多教師對于大語文的價值認識還比較淺,同時教師普遍認為學生語文學習只需要進行背誦,不需要培育理性學習能力,缺乏深層次認知。目前許多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偏見已經導致教學質量有所下降,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根據(jù)教育學家的理論,我們的學習需要遵循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由表及里。因此在大語文的框架下,學生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而是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理情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fā),豐富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資源,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學生探一探就能夠觸摸到桃子,從已知走向未知,從學習走向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大語文學習的目的,牢固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實現(xiàn)建構學生語文理性學習能力的基礎。
以“少年閏土”的教學為例說明。首先教師在課前要熟悉文本的內容、重難點和教學目的。圍繞著這些點,脫離模板,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利用自己與兒時好友的趣事作為課前導入,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發(fā)散自己的思維,聯(lián)想自己的情況,思考自己的好友。接著教師以問題帶領學生學習閏土的模樣是怎么樣的、“我”對于閏土的感情變化。教師可以利用相關影視作品或者圖片引導學生有步驟地分析文本,學習文本。其中針對描寫的優(yōu)美句子,教師要在具體的文本分析過程中,通過分析,圍繞修辭手法,讓學生在掌握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好朋友進行仿寫。同時針對課文的結尾,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你面對這樣的情況是怎樣的心情?能否給閏土寫一封信說明?另外在教學第一段的時候要讓學生們關注畫面描寫?!敖瘘S的圓月”“碧綠的西瓜”等環(huán)境描寫,著重引導關注背景顏色的詞語突出人物。學生們學習了新的知識以及根據(jù)自己的元認知進行小練筆的書寫,圖文并茂,于無形中教會學生們學習的方法。
大語文學習的背景之下,不僅要學習語文文本內蘊含的客觀知識,而且需要進一步學習語文文本中體現(xiàn)的情感世界。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由于課程時間等原因,對文本情境的設置存在一定的忽視,導致學生學習缺乏一定的情感共鳴。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通過打造適合的有意義的情境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進入課堂,進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情境,共鳴作者的表達,提升學生語文審美能力,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理性學習能力的情感基礎。
以《伯牙鼓琴》的教學為例說明。首先教師在課前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可以結合配樂《高山流水》,講述伯牙子期的故事。在學生仔細聆聽的過程中思考自己是否具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審視自身,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去走進伯牙與子期的世界。教師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先暫且理解其中的內容。接著師范讀,學生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其他同學思考通過伯牙的音樂可以感受到哪些畫面。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伯牙的心情起伏變化劃分層次,概括層意,針對情感變化的大喜與大悲回到學生自身,讓學生思考: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一個知音呢?同時教師補充后期伯牙的相關材料讓學生進一步掌握。
小學大語文的學習背景之下,字詞是學生需要學習掌握的關鍵內容之一。因此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以往單一的字詞認讀方法,而應該從字詞的音形義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生字詞的興趣,提升教師生字詞教學的質量。學習字詞不是簡單的隨文識字,字詞的學習一方面有字詞本身的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如部首、字源等;另一方面不同的字詞在文本語境中有不同的作用。教師要考慮有層次地帶領學生深入有價值的字詞,能學又能用構建理性學習的體系。
以《江南春》的教學為例說明。首先教師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播放優(yōu)美的春天的音樂與視頻,讓學生通過雨聲、風聲、樹葉、花草等的變化體會春天的綺麗景色。同時指名學生背誦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自然而然地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該首詩的字詞主要是“鶯啼”“綠映紅”“水村” “山郭”“酒旗”,教師要結合圖片等載體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接著針對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讓學生思考:“千里”代表了什么?“鶯啼”“綠”“紅”又分別代表了春天哪些景色?結合教師提供的畫卷圖片思考這些字詞的內在含義。接著針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教師讓學生合作討論,煙雨蒙蒙之中無數(shù)寺廟朦朧,讓學生結合相關資料進一步理解煙雨的情態(tài)。
大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文本是核心,所有的教學都是圍繞文本所展開。文本有自己的邏輯安排順序,單元之間也有自己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抓住單元的主題、文本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科學學習文本。教師在學生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學、怎么學、學什么。學習提高自己對文本的掌握程度,理順文本的邏輯,建立自己的學習框架,為理性學習能力提供方法。
以《月光曲》的教學為例說明。首先教師減少講述過程,由醒目的題目的入手:“月光曲是什么?它發(fā)生了什么?”讓學生跟著穩(wěn)重的主人公一起走進月光曲的世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展示貝多芬和《月光曲》,尤其是借助一定的音樂播放軟件,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讓學生具體地去聽并了解《月光曲》代表的含意。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來推動課堂進程。講一講《月光曲》是如何誕生的,讓學生自主畫出相關語句,提煉觀點,抓住文章的邏輯。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來討論討論,找出文章中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分析其帶來的效果,讓學生以舉手的方式,來聊一聊自己對《月光曲》的具體感受。最后教師要結合本單元的主題讓學生圍繞世界音樂這個核心問題給同學們展示一下自己有無這方面的才藝,體會音樂的魅力。
小學生在大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最終要實現(xiàn)的是學生語文學習整體梯度的上升。小學大語文的構建不是停留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上,更需要培育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語文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一個固定的學習梯度內,通過互動打造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己的學習情況,讓學生整體的語文學習素質能夠有大幅度的提升,要實現(xiàn)學生善提問,樂評價。實現(xiàn)理性學習能力的進步。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為例說明。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自己對魯迅先生的理解,用三個詞語概括自己對魯迅先生的具體感受。接著教師通過互動的方式了解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基本認知,對學生的理解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然后讓學生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完畢后和同桌相互分享對魯迅先生是否有新的認知,其中一些具有難度的句子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進一步理解句子背后蘊含的哲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一個基本的考核:作者對其伯父魯迅情感變化過程主要有哪些層次?隨機挑選學生進行回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最后教師要通過前后對比是否對魯迅先生有新的認知作為終極評價。
綜上所述,在大語文概念下建構學生理性學習能力的路徑需要教師做到遵循學理,從學生生活出發(fā)構建學習方式;需要教師進入情理,創(chuàng)設豐富有趣的文本學習情境;需要教師掌握字理,層次推進科學的字詞學習方法;需要教師建構文理,引導學生抽絲剝繭抓文本邏輯;也需要教師發(fā)展法理,通過教學互動評價促學習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