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第八中學 杜頌佳
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后,教育教學工作發(fā)生了極大改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面臨著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標準、教學目標等多方面的改革。一旦教師沒有正確解讀新課程標準,將會難以在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無法順利構建滿足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由此可見,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整體來看,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入,國內普通高中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高中教師加大了對教育改革的重視程度,在課堂上引入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教學方式,在此大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呈現良好的發(fā)展趨勢。然而,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來看,還有一些問題存在,特別是新課程改革方面,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順利推進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新課程標準既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依據,也是對教師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一些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雖然認識到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卻沒有全面掌握新課程標準,尚未樹立起新課改理念,無法從新教科書特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課程體系結構等多方面深入理解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難以滿足新課程標準要求,自然影響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基于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當之無愧的課堂主體,其主體地位應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然而一些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卻不夠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與學生實際生活、真實需求脫節(jié),導致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加之課堂上師生互動不足,教師無法依據學生隨時變化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活動,進一步降低了教學水平,削弱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影響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踐操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關注學生發(fā)展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動態(tài)掌握學生遇到的學習以及生活問題,針對性給予指導、幫助。有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學時空受到嚴重限制,教學空間不是教室便是機房,教學時間為固定的學校計算機課程課時,教師難以隨時隨地結合學生學情給予指導,學生難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延伸信息技術學習與應用的時間、空間。
新課程改革強調并要求教師成長,如果教師單純依靠傳統(tǒng)教學經驗,運用傳統(tǒng)教學理念從個人角度出發(fā)設計并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將會難以順應社會發(fā)展趨勢與新課程標準要求,順利實現自我成長。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要關注自身成長,深入鉆研新課程標準,革新思想觀念,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在工作中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做到以學定教,了解并尊重學生意愿,全面分析新課程教材,依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設計對學生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組織能夠突出教學重難點問題的教學活動,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促進自身教學能力不斷提高,與學生形成成長共同體,一起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例如:在高二信息技術《信息系統(tǒng)的組成與功能》這一單元教學前,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了課前調查問卷通過班級QQ 群發(fā)送給學生填寫,學生打開問卷鏈接,回答“你認為什么是信息系統(tǒng)?”“能舉例說出什么身邊的信息系統(tǒng)嗎?”“你覺得學習信息系統(tǒng)知識有用嗎?為什么?”“你希望教師教學工作有哪些改變?為什么?”等問題,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回答,一方面掌握學生目前對信息系統(tǒng)的了解現狀,明確學生的學情,為教學設計提供可靠依據,避免教學內容過難或者過易,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看法,找到改變與成長的方向,依據學生提出的需求創(chuàng)新教學工作,采取深受學生歡迎的微課導入活動,在課堂上將我國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發(fā)展直觀展示出來,學生看到信息化建設帶給人們方方面面的變化,意識到自己每天都在間接和直接使用各種信息系統(tǒng),進而準確定位學好信息系統(tǒng)知識的重要性,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大大提升學習能力。本節(jié)課在完成教學目標同時,也融入了新課改理念,實現了以學定教效果,夯實了學生主體地位。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在完成此任務時,要避免單一固定的教學方法,應聯系當代高中生的實際生活,靈活運用生活教育法、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游戲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為課堂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意。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把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消除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枯燥無味的負面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科感情,這對于有效發(fā)展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以及順利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而言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高二信息技術《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風險》這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采取案例教學法,和學生分享近期真實發(fā)生的、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電信詐騙案例。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采取了“分角色扮演案例人物”的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了解常見的電信詐騙手段,認識其危害和損失,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關注信息系統(tǒng)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積極運用自身較強的網絡安全意識與相關知識技能,提出防范電信詐騙的建議。這種融合多種教學方法的新穎課堂,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將學生的生活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緊密相連,促進了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落實。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理念,是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科學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能夠激活學生問題意識,教學問題不再僅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制定適合學生體驗和探究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以及信息技術能力,做好任務相關信息的收集、整合、處理、分析等各項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任務驅動過程,可大大提升學生們的信息素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遷移為實踐能力,給學生的情感以及價值觀體驗、合作交流等提供便利條件,更好地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xié)作能力、競爭意識,提升心理健康素質,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身體健康素質。
例如:在高二信息技術《信息社會的未來發(fā)展》這節(jié)課結束前,教師讓學生用簡短一句話進行教學評價,了解教學質量真實情況,促進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在黑板將學生提出的問題記錄并整理出來,制定出多個課后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任務,可單一完成也可以組成小組合作完成,創(chuàng)新課程作業(yè)設計方式,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權和決定權,在任務驅動作用下,學生們積極利用課后時間思考、交流、探索信息社會今后的發(fā)展問題,針對不同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激烈討論,用實際行動調查研究,有學生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有學生在互聯網平臺搜集相關新聞,學生們“各顯神通”,不僅高質量完成了學習任務,也延長了信息技術學習與應用的時空,教師通過班級微信群等網絡通信渠道密切關注學生任務情況,及時參與和指導,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更好地給予學生全面培養(yǎng)。
綜上所述,推進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的工作勢在必行,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深入研究、不斷探索,以及持續(xù)積累經驗的系統(tǒng)性工作。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師要了解目前課程教學現狀,找到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新課程改革策略,做到以學定教,加強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多措并舉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