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進,韓 冬,趙德明,潘世江,于加乾,王順強,朱穆君,余世權,鐘和平,江青山*
(1.四川省宜賓市農業(yè)科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2.四川省宜賓市農業(yè)農村局,四川 宜賓 644000;3.四川省宜賓市糧油質量監(jiān)測站,四川 宜賓 644000;4.四川省宜賓市標準化促進會,四川 宜賓 644000;5.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宜賓 644000)
宜賓地處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產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白酒釀造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工藝獨特,有“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之美譽。宜賓是多糧濃香型白酒的發(fā)源地和主產區(qū),一直秉承和堅守傳統固態(tài)法釀造工藝。以高粱、水稻、玉米、糯稻、小麥為重要原料,對形成多糧濃香型白酒特色風格具有基礎性、關聯性作用。近年來,白酒作為宜賓“雙輪驅動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持續(xù)得到發(fā)展壯大。多糧型白酒生產使用的原料為高粱、水稻、糯稻、小麥、玉米等[1-2]。不同原料或不同原料比例產出的白酒,在風味上差別很大,為了提高白酒的出酒率和優(yōu)級率,需要保障綠色優(yōu)質的釀酒專用糧原料[3],企業(yè)逐漸重視釀酒專用糧基地的建設和安全性的檢測[2,4]。實施農業(yè)標準化,能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是規(guī)范農業(yè)生產、提升農產品效益的有效途徑[5]。
作為我國白酒優(yōu)質核心產區(qū)的宜賓,近年來,白酒產業(yè)得到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同時釀酒專用糧中水稻生產存在種植粗放、病蟲害防治和水肥管理標準不統一等問題,與“優(yōu)糧名酒”的地位不相匹配,對宜賓白酒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帶來影響,亟需制定技術標準予以規(guī)范指導,做到標準化生產、規(guī)范化管理,為建立健全宜賓白酒品質安全追溯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和標準遵循。
本標準規(guī)定了宜賓釀酒專用水稻綠色生產的術語和定義、產地環(huán)境、生產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收獲、貯藏、加工、運輸和質量溯源。本標準適用于宜賓市行政區(qū)域內釀酒專用水稻的生產。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4404.1-2008《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GB 1312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谷物加工衛(wèi)生規(guī)范》;GB 13735-2017《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 14881-2013《食品生產通用技術規(guī)范》;GB/T 22497-2008《糧油儲藏熏蒸劑使用準則》;GB/T 22498-2008《糧油儲藏防護劑使用準則》;GB/T 26433-2010《糧油加工環(huán)境要求》;GB/T 29890-2013《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GB/T 30600-2014《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DB51/T 277-2014《水稻簡化旱育秧技術規(guī)程》;DB51/T 870-2019《水稻機械插秧配套技術規(guī)程》;DB51/T 883-2009《水稻稻瘟病防治技術規(guī)程》;DB5115/T 28-2020《釀酒專用糧稻谷》;NY/T 391-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huán)境質量》;NY/T 393-202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 1532-2007《水稻免耕拋秧栽培技術規(guī)程》;NY/T 2737.2-2015《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防治技術規(guī)程》。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淀粉干基≥80%、直鏈淀粉含量≥24%并適宜釀酒的秈型水稻,包括雜交秈稻和常規(guī)秈稻。
選擇抗逆性強的釀酒專用水稻品種,生產過程遵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產品質量符合DB 5115/T 28-2020《釀酒專用糧稻谷》要求的規(guī)范化生產技術。
符合NY/T 391-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huán)境質量》要求,產地建設應符合GB/T 30600-2014《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規(guī)定。
選用經審定或引種備案并在當地示范種植、抗逆性強、品質特性符合釀酒專用水稻產品標準的品種。種子質量符合GB 4404.1-2008《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的規(guī)定。
5.2.1 苗床準備 苗床要求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力中等偏上。播種前2個月,施腐熟農家肥1000~2000kg/667m2;播種前10~15d,施45%的氮(18%)、磷(12%)、鉀(15%)三元復合肥50kg/667m2;苗床與本田比例:人工插秧1∶(7~8)、機插秧(1∶90~100)。
5.2.2 用種量 根據千粒重大小,雜交稻播種量0.75~1kg/667m2,常規(guī)稻播種量1.5~2kg/667m2。
5.2.3 種子處理 播種前曬種12~24h,用清水浸泡10~16h,再用多菌靈或三氯異氰尿酸藥液浸種12~14h,漂凈、濾干后,保溫破胸至粉嘴狀態(tài)。旱育保姆包衣種子的不用藥劑浸種和催芽。
5.2.4 播種時期 平丘區(qū)播種期2月25日至3月10日。其余地區(qū)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移栽苗齡確定播種期。
5.2.5 育秧方式 濕潤秧田育秧,播種后需踏谷入泥,廂面保持濕潤狀態(tài);旱育秧按DB51/T277-2014《水稻簡化旱育秧技術規(guī)程》要求執(zhí)行;機插秧按DB51/T870-2019《水稻機械插秧配套技術規(guī)程》要求執(zhí)行;拋栽秧按照NY/T1532-2007《水稻免耕拋秧栽培技術規(guī)程》要求執(zhí)行。播種后搭拱蓋膜保溫保溫。選用農膜應符合GB13735-2017《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規(guī)定。
5.2.6 秧田管理 出苗期保持田間濕潤,3葉后揭側膜通風,4葉后揭膜煉苗,淺水灌溉,每667m2施用3~5kg尿素作“斷奶肥”。旱育秧、機插秧、拋栽秧在移栽前需保持床土濕潤,有利帶土移栽。濕潤保溫育秧需在移栽前5~7d追施1次“送嫁肥”,移栽前選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浸秧。
5.3.1 免耕栽培 上年水稻收割后及時蓄水,移栽前及時清理田間雜草雜物,一次性施入腐熟農家肥1000~2000kg/667m2。整田質量應符合NY/T1532-2007《水稻免耕拋秧栽培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
5.3.2 平板栽培 冬水田或冬閑田在移栽前7~10d翻耕整田,一次性施入腐熟農家肥1000~2000kg/667m2,田面頓整平,保持淺水。
5.3.3 廂式栽培 在栽秧前5~7d去掉田中雜物,一次性施入腐熟農家肥1000~1500kg/667m2。按水流方向拉繩開溝作廂,以廂寬160~180cm、溝寬33~40cm、溝深27~33cm開廂,開溝鏟起的泥土均勻撒放于廂面并整平,保持廂溝深水、廂面濕潤。
5.4.1 移栽期 濕潤育秧、旱育秧、拋栽秧30~35d或4~5葉移栽;機插秧18~20d或3~4葉移栽。
5.4.2 種植密度 人工插秧種植:每667m2栽植1.0~1.2萬穴,按照肥力水平常規(guī)稻每穴3~4粒谷粒苗,雜交稻每穴1~2粒谷粒苗。等行距種植規(guī)格為33.3cm×19.8cm;寬窄行種植規(guī)格為(46.2+19.8)cm×19.8cm。
機插秧按DB51/T870-2019《水稻機械插秧配套技術規(guī)程》技術要求進行;拋栽秧按NY/T1532-2007《水稻免耕拋秧栽培技術規(guī)程》技術要求進行。
5.5.1 原則 按NY/T 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規(guī)定執(zhí)行。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和無機肥、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推行秸桿還田循環(huán)利用。
5.5.2 施肥量 根據肥力水平確定,中等肥力田每667m2施純氮(N)10~15kg,氮:磷:鉀(N∶P2O5∶K2O)為2∶1∶1。依據土質增施硫酸鋅肥1~2kg/667m2等微量元素肥料。
5.5.3 施肥方式 氮肥施用:底肥、分蘗肥、穗粒肥比例為5∶3.5∶1.5,分蘗肥在移栽后7~20d分2次施用,穗粒肥在拔節(jié)至破口期施用。磷肥、鋅肥施用全部作底肥施用。鉀肥施用60%~70%作底肥,其余部分與穗粒肥一并施入。
分蘗前期保持濕潤或3cm以下淺水??偯鐢颠_到24萬苗/667m2后,可采用深水灌溉或排水曬田方式控苗。幼穗分化及抽穗揚花期保持3~5cm水層。灌漿結實期保持田間濕潤。蠟熟后自然落干。
主要病害: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惡苗病等;主要蟲害: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主要草害:稗草、千金籽、看麥娘、馬唐、空心蓮子草(水花生)等禾本科和闊葉草類。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采取藥劑浸種、浸秧預防稻瘟病的基礎上,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技術。創(chuàng)造利于天敵繁殖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達到防治指標時,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推行專業(yè)化統防統治。
6.3.1 農業(yè)防治 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輪作換茬、種養(yǎng)(稻鴨、稻魚)結合、機械或人工除草等農藝措施,減少有害生物的發(fā)生;選用逆性強品種,定期輪換品種,保持品種抗性,減輕病蟲害發(fā)生。
6.3.2 物理防治 采用色誘、光誘和性誘等物理裝置誘殺鱗翅目、鞘翅目害蟲。
6.3.3 生物防治 在4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667m2稻田放置二化螟性誘器1個,誘殺二化螟雄蟲;在移栽后2~3d每667m2稻田安放2~3張毒·蜂殺蟲卡(生物導彈)防治二化螟。提倡采用稻鴨共棲、稻魚共育、稻蛙共生技術綜合防治田間病蟲草害。
6.3.4 化學防治 農藥使用嚴格按NY/T393-202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要求進行,合理輪換用藥,達到防治指標時,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嚴格執(zhí)行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參見附錄A。
及時拔除田間粒型、株葉型明顯不同的稻株。當全田稻谷成熟度達90%時,采用人工或機械方式搶晴收割。采用自然晾曬或低溫烘干(溫度≦50℃),使稻谷含水量低于13.5%。采用保質干燥技術,最大限度減輕烘干過程對加工用途的影響。
按照GB/T29890-2013《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規(guī)定執(zhí)行。真菌毒素、污染物、農藥殘留等符合DB5115/T28-2020《釀酒專用糧稻谷》要求;貯藏過程中藥劑使用符合GB/T 22497-2008《糧油儲藏熏蒸劑使用準則》、GB/T 22498-2008《糧油儲藏防護劑使用準則》規(guī)定,提倡使用生物制劑;嚴格控制貯藏環(huán)境條件,防止外來污染。
衛(wèi)生符合GB 1312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谷物加工衛(wèi)生規(guī)范》、GB 14881-2013《食品生產通用技術規(guī)范》要求;環(huán)境符合GB/T 26433-2010《糧油加工環(huán)境要求》要求;建立符合DB5115/T 28-2020《釀酒專用糧稻谷》產品標準的加工管理制度和質量控制體系。
符合保鮮運輸條件,散糧運輸過程中經受連續(xù)高溫(≥30℃)的時間不得超過5d。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
建立釀酒專用水稻生產全程質量追溯制度,參照附錄B做好田間生產全過程記錄,備查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