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梅,柴錄娟,吳克明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
子宮肌瘤是一種由子宮平滑肌、結締組織及腺體組成的實質性良性腫瘤。大多數的該病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僅在接受超聲檢查時被發(fā)現存在肌瘤。該病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白帶異常、下腹部有腫塊及腫塊增大導致的壓迫癥狀等。西醫(yī)臨床上多根據子宮肌瘤患者的年齡、有無生育需求、臨床癥狀及腫瘤的大小采用相應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但由于子宮肌瘤屬于性激素依賴性疾病,患者若未切除子宮,術后其病情仍可復發(fā)。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用中醫(yī)藥療法對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圍手術期治療在穩(wěn)定其肌瘤的體積、減輕其臨床癥狀、降低其手術的難度及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促進其術后機體的恢復等方面均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對中醫(yī)藥療法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做一綜述。
中醫(yī)認為,子宮肌瘤屬于“癥瘕”、“月經過多”等范疇。谷金紅[1]認為,該病的病因病機多為素體不足、外感風寒濕熱、內傷飲食,或房室不節(jié),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阻滯、瘀血、痰飲、濕濁有形之邪凝聚胞宮,日久漸積而成。吳志兵等[2]認為,沖任氣血失調乃子宮肌瘤發(fā)生的病機。湯玲等[3]認為,子宮肌瘤主要是由于外感內傷等多種因素導致陰血虧虛、 氣隨血耗,引起氣虛。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緩慢,瘀血停蓄胞宮而致氣虛血瘀。瘀血又可阻礙氣機、損傷正氣。氣機不利遂生痰濕,痰瘀互結,日久則成癥瘕。任聰等[4]總結,陰陽失調、痰瘀互結為子宮肌瘤的根本病機。肝氣郁滯、精神情志失調為該病的常見病因。沖任氣血受損、經產調攝不當、臟腑虛弱、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體質偏頗等是該病的主要病因。
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原理,子宮肌瘤的發(fā)生源于正氣虧虛,外感六淫乘虛而入,或情志、飲食、房勞等內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沖任損傷,氣滯、瘀血、痰濕等有形實邪結聚胞宮。該病的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病初以邪實為主,患病日久,正氣愈虛,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子宮肌瘤不僅僅是一種局部病變,還由人體的正氣虧虛所致,故應將“扶正祛邪”作為該病的治療原則,并采用中醫(yī)八法中的“消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消法也叫消導法,是指應用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理氣行滯、清熱解毒等功效的中藥消除血瘀、痞塊、癥瘕、積聚等病證的中醫(yī)治療大法。子宮肌瘤是一種慢性病,對該病的治療不可一蹴而就,當以緩消為主。中成藥在治療該病方面的優(yōu)勢明顯。桂枝茯苓丸、大黃蟄蟲丸、宮瘤清膠囊等都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常用的中成藥。另外,采用針灸療法、中藥灌腸療法、外敷法等中醫(yī)外治法結合內治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也可提高其療效。
研究證實,在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手術前為其應用中醫(yī)藥療法可縮小其肌瘤的體積,改善其臨床癥狀,降低其手術的難度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傅安琪[5]將60例寒凝血瘀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并采用婦女養(yǎng)血丸和紅金消結濃縮丸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加減溫經湯(該方的藥物組成為桂枝、三棱、莪術、吳茱萸、小茴香、川芎、烏藥、當歸、白芍等)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證實,用加減溫經湯治療子宮肌瘤不僅可縮小肌瘤的體積,還可改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雷洋等[6]將70例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并在術前讓治療組患者口服桂枝茯苓丸。結果證實,為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術前使用桂枝茯苓丸可明顯縮小其肌瘤的體積,縮短其手術持續(xù)的時間,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楊箏等[7]采用活血消癥方藥(該方的藥物組成為醋鱉甲、烏藥、牡丹皮、白術、板栗殼、郁金、蒸陳皮、茯苓、浙貝母、黃芪、甘草)聯合針刺療法(取橫骨穴、曲骨穴、子宮穴、三陰交穴等穴位為主穴)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可縮小其肌瘤的體積,改善其臨床癥狀。張慧雯[8]將60例痰濕瘀結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并采用蒼附導痰湯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溫腎化痰祛瘀法(即采用蒼附導痰湯聯合桂附地黃湯)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證實,采用溫腎化痰祛瘀法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確切,可縮小其肌瘤的體積,改善其中醫(yī)證候。翟優(yōu)[9]的研究發(fā)現,采用自擬的疏肝散結湯(該方的藥物組成為:柴胡、枳殼、丹參、赤芍、川芎、 香附、延胡索、桃仁、三七粉、蒲黃、土鱉蟲、乳香、沒藥、甘草)對氣滯血瘀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可改善其臨床癥狀及體征,縮小其肌瘤的體積,降低其孕酮的水平,提高其血紅蛋白的含量。杜霄旭等[10]自擬消瘤方加減(該方的藥物組成為:黨參、黃芪、牡蠣、海螵蛸、丹參、赤芍、莪術、三棱、桃仁、益母草、劉寄奴、夏枯草、桂枝、雞血藤、土鱉蟲、茯苓、山楂、雞內金)治療子宮肌瘤,可補氣化瘀,且可攻補兼施,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王煜坤[11]采用在經期和非經期分別用藥的方式治療子宮肌瘤。其在非經期采用自擬的溫陽散結湯對患者進行治療,在經期采用敷貼中藥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證實,該療法具有內外結合、溫陽散結的作用,治療的有效率達88.5%。總之,子宮肌瘤由有形的實邪結聚而成。氣滯、血瘀、痰濕相互為患,常相兼為病,故應以消法為主治療該病,還應內外結合、分期用藥,以保障治療的效果。
薛敏等[12]運用加味蒲翹四逆四妙湯對接受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證實,加味蒲翹四逆四妙湯不僅可緩解患者的不良反應, 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 還可促進其壞死組織的吸收,縮小其肌瘤的體積,預防其病情的復發(fā)。徐豪杰[13]對接受微創(chuàng)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用益氣活血化瘀消炎復合方劑(該方的藥物組成為:黃芪、當歸、黨參、川芎、桃仁、益母草、醋炙香附、蒲公英、紫花地丁、干姜)進行治療,并采用穴位磁療貼對其足三里穴及三陰交穴進行治療。結果證實,中醫(yī)藥療法在改善接受微創(chuàng)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術后疼痛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提高其臨床療效方面的效果顯著。劉園園[14]對45例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出現腹脹的患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選取雙側的足三里穴、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為治療穴位,在每日的7時至9時之間進行治療),促進了其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減輕了其腹脹的癥狀。侯霞[15]將60例接受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電針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溫針灸治療(方法為:針刺子宮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上巨虛穴、陰陵泉穴、太沖穴,并對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進行溫針灸)。結果證實,對接受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進行術后溫針灸治療可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減輕其術后腹痛的癥狀。蘆艷麗等[16]將90例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并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清熱解毒、益氣化瘀的方藥(如黃芪、金銀花、紫花地丁、香附、川芎、赤芍、當歸、魚腥草、敗醬草、大黃等,隨癥加減)進行治療,同時對其進行針灸治療、按摩治療、穴位按壓治療、耳穴埋豆等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傊訉m肌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存在元氣受損、血脈瘀阻的現象,且金刃的毒氣內侵易使其出現并發(fā)癥。因此,應以扶正為主對子宮肌瘤術后患者進行治療,并對其進行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治療,以提高其療效。
與西醫(yī)療法相比,中醫(yī)藥療法存在的一個明顯的優(yōu)勢就是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論治及個體化治療,可使治療方案更有針對性,治療形式更加多樣化,并可將內治法與外治法相結合,以提高療效。但由于進行中醫(yī)藥治療的過程漫長,患者需長時間服藥,故對于部分肌瘤的體積較大、臨床癥狀明顯的患者,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其首選的治療方式,可在術前及術后用中醫(yī)藥療法對其進行輔助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術前使用中醫(yī)藥療法可縮小或穩(wěn)定其肌瘤的體積,改善其臨床癥狀,使其手術更加順利。對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使用中醫(yī)藥療法有助于扶助正氣,增強其機體的免疫力,減少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其疾病的恢復。今后,還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已發(fā)揮中醫(yī)藥療法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