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金朝艷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幼兒園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的師幼互動較為單一化,通常以教師指導和幼兒作品評價的方式呈現,傾向于技能訓練和教師意圖的機械表達,缺乏幼兒自身精神、情感、心理活動的展示和互動交流,不利于豐富和充實幼兒在創(chuàng)意美術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幼兒園美術活動是對3—6歲幼兒進行美術啟蒙教育,通過美術欣賞、美術創(chuàng)造活動等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的內心情感流露于學習活動中,并通過美術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活動,激發(fā)幼兒對美術學習內容、創(chuàng)作材料的情感認知和理解交互。幼兒園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的價值,一方面是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另一方面是有效評估幼兒美術教育質量。但是實際的幼兒園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較明顯的問題就是師幼互動不充分。
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尚存在師幼互動溝通目的性不強的問題,部分教師出于完成教學任務的心理,對于美術活動進行了充分設計和過渡銜接教學,然而有時存在活動時間調整不及時的現象,存在忽視部分幼兒不良行為的問題。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過分強調控制性,缺乏對幼兒美術學習活動中情緒和心理的關注,為了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在互動過程中側重于快速地完成美術活動而缺乏師幼互動溝通的敏感性,缺乏對幼兒的積極引導,沒有及時對幼兒實施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導致他們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認知發(fā)展受限。過分關注活動結果,不利于幼兒美術創(chuàng)造力的生成。
例如,繪畫活動“我的自畫像”的教學目的是讓幼兒以“我的自畫像”為主題繪出一幅自畫像,教師示范之后讓幼兒自己作畫,當發(fā)現一位幼兒沒有按照要求作畫時,便說:“你看下老師畫的是自己的樣子,而你畫的是什么呢?”幼兒回答:“我畫的是自己的影子?!苯處熕布凑f:“老師沒有讓你畫自己的影子呀,你要像老師這樣根據自己的長相畫出一個人來?!庇變哼t疑半天不說話,隨后在教師的催促下重新畫了一張自畫像。通過上述這段互動對話可知,教師過分關注美術活動的結果,而缺乏對幼兒學習興趣、個性表現、創(chuàng)新方法的重視,因追求完美的教學效果而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方式與溝通方式過于程式化、機械化,大多為提問式溝通和知識性溝通,表現出師幼互動溝通的低效性。
例如,繪畫活動“小兔子的花裙子”主要是通過活動,讓幼兒學會運用圖形和色彩為小兔子設計一套衣服,體會繪畫藝術設計的樂趣。教師開展了頻繁而積極的互動對話,教師提問:“大家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什么書?”幼兒回答:“連衣裙?!崩^而教師又問:“你們認為這本書漂亮嗎?”幼兒再次齊聲回答:“漂亮?!苯處熢賳枺骸斑@件連衣裙的顏色是怎樣的呢?”幼兒一起大聲回答:“白色?!痹谶@個教學活動中,教師頻繁發(fā)問,然而大多是封閉性的問題,內心期待幼兒說出自己預料之中的答案,而缺乏對幼兒思維的引領和啟迪,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美術思維和能力。另外,筆者還觀察到在繪畫的時候,教師不干預幼兒,但是給幼兒繪畫的時間極少,有些幼兒還沒有畫盡興,教師就會讓孩子們開始上交自己的作品。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限制了幼兒對美術的認知和深切體悟。
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師幼互動內容相對單一化,教師通常采用命令、指令性的互動,大多在互動中關注幼兒對美術作品的基本認知和技巧運用,而缺乏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的互動溝通內容。以美術欣賞教學活動為例,教師過多關注命令性指令和教學活動安排,而缺乏指引性、情感性互動內容。
例如,美術欣賞活動“憂愁的國王”中,教師善用已經設計好的問題來進行美術欣賞活動,這次活動的作品是由不同顏色的色塊組成的,具有抽象氣息。教師對其中一塊色塊進行分析的時候,說道:“這塊綠色你們感覺是什么?”一位幼兒回答:“是青蛙?!逼渌變阂财咦彀松嗟卣f“是菠蘿”“像海草”“我覺得是日出的場景”……教師選擇忽視這些與主題無關的想法,說:“你們再仔細看看,這個綠色到底畫的是什么?”直到聽到教案里已經設定好的答案,教師才總結說:“對,這個綠色的色塊畫的是一個人。”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因欣賞作品是相對典型的抽象畫,畫面中有鮮明的色彩和超常的造型設計,師幼互動溝通大多為命令性指令、教學活動安排、處理課堂事物等內容,而沒有從情感或思想的層面進行美術畫面的討論和交流,幼兒較少主動表達自己對于美術作品的想法,缺乏美術欣賞的情感性互動,不利于幼兒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和生成。教師大多具有培養(yǎng)幼兒美術感知力的意識,然而反饋質量屬于中等水平,師幼互動反饋效果一般,缺乏對幼兒的深入引領,沒有注重幼兒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只注重應用教案中已設定好的問題開展美術活動,不利于幼兒美術思維的發(fā)散和深入。
教師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憑借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yè)知識辨識幼兒的行為,主動發(fā)現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和表現,并在教學中靈活預設和調整,實現對幼兒的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指導,鼓勵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不可模式化地進行師幼互動和學習。
在“紗線玩偶”的手工活動中,有的幼兒迅速把彩色紗線和白乳膠在白板上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然而有些幼兒卻將注意力集中在探索美術材料和工具上,他們利用美術材料和工具嘗試畫出各種形狀、色彩的線條。盡管他們的作品可能并不完美,但是也由此在嘗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積累了美術學習經驗,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有積極的作用。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指出學校生活應與兒童生活相結合,應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結合。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更應如此。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思維屬于直觀動作思維,引導他們通過教師的問題聯想到生活,更容易加深他們對生活中事物的理解,激發(fā)好奇心,使他們更加愿意去觀察所生活的世界。
例如,“可愛的螃蟹”教學中,教師:“老師剛剛學會一個有趣的謎語,小朋友們想知道是什么嗎?”幼兒睜大了眼睛說:“想!”教師:“八條腿,抬面鼓,兩只鉗子前面舞,生來橫行又霸道,嘴巴常把泡泡吐?!庇變浩咦彀松嗟亻_始猜測“是蝎子”“是螃蟹”“是蜘蛛”。教師請回答螃蟹的小朋友講出他的理由,幼兒說:“我媽媽帶我去超市見過螃蟹?!苯處熣f:“那為什么不能是蜘蛛呢?”幼兒想了想回答:“蜘蛛沒有鉗子?!苯處熇^而又問:“那蝎子不是也有兩個鉗子嗎?怎么不猜是蝎子呢?”幼兒思索片刻說:“蝎子不會橫著走,而螃蟹就是橫著走的。蝎子也沒有八條腿呀!”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將自己有關螃蟹的生活經驗與美術創(chuàng)作相鏈接,有效地提升并豐富了自己的審美體驗。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教師要在美術活動中增加與幼兒生活經驗的鏈接,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幼兒的生活經驗,找尋與美術學習活動相關聯的生活化情節(jié),從而在師幼互動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支架式教學,即在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給予支持和指導,幫助其順利通過“最近發(fā)展區(qū)”,使之最終能夠獨立完成任務。所以,教師要學會開展支架式教學,適時為幼兒提供支架,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對幼兒的引領,幫助幼兒完成美術學習活動內容。教師要把握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搭建支架增進幼兒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感知,深入理解和運用美術材料,提高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教師尤其要關注幼兒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錯誤行為或存在的疑難點,適時對幼兒提供語言和行為的支架,注重對幼兒美術學習活動的動態(tài)評價,學會欣賞并多運用激勵性評價,鼓勵幼兒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自信心,并通過描述性、自主性的評價,幫助幼兒獲得自信,釋放自己的奇思妙想,提高師幼互動質量。
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良好的師幼關系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尤其是在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幼兒的創(chuàng)作活動進行及時調整與支持。良好的師幼互動能讓教師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和活動方向,并根據教學目標提出合理建議或啟發(fā)性評價,及時改變或調整幼兒的創(chuàng)作行為,使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的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和達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