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人工智能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 影響及對策

      2021-12-04 14:19:00李俊豐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思政課人工智能思政

      李俊豐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廣州 510303)

      近年來,人工智能飛速發(fā)展,特別是隨著機器學習自2006年開始進入爆發(fā)期,人工智能在圖像、語音、生物模擬等方面均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可說是進入了一個新時代[1]。人工智能被視為未來國家、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jīng)濟深度融合”①參見:權威發(fā)布:十九大報告[EB/OL]. [2021-01-22]. https://www.spp.gov.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shtml。;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則強調(diào),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fā)應用……發(fā)展智能產(chǎn)業(yè),拓展智能生活”②參見: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EB/OL]. [2021-01-22].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9-02/ 28/content_74505934.shtml。。在這種趨勢下,法律、哲學、教育、經(jīng)濟等諸多層面和學科均開始留意到人工智能所可能帶來的變化和沖擊。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于此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也提出了“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等理論和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地推進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和建設。在這兩種趨勢下,高校思政課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可以說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

      上述新變化在學術界也有所反映。一方面,有學者開始將人工智能和高等教育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和討論[2-3];另一方面,學界關于思政課建設和發(fā)展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但是,人工智能至今卻基本未進入高校思政課相關研究的視野,筆者所見,目前學界相關的論作不多[4]。本文即擬選取人工智能對高校思政課所帶來的影響這個視角,嘗試探討人工智能語境下的高校思政治課發(fā)展之問題,以期能以一個較新的角度,來推進關于高校思政課的思考。

      一、人工智能對高校思政課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的影響

      高校思政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可以說是整個高校思政課內(nèi)容體系的理論基礎。不過,人工智能及其未來發(fā)展帶來了許多前人無法想象的新問題、新可能,這是高校思政課在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所需留意的。

      (一) 關于“共產(chǎn)主義新社會的實現(xiàn)”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關于共產(chǎn)主義的理論無疑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明確指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5]291,也詳細分析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5]295-303。那么,人工智能對這一社會發(fā)展進程可能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這至少涉及到兩個問題。

      其一,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是否會改變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實現(xiàn)進程?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社會生產(chǎn)力的高度發(fā)展,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成為現(xiàn)實的必要條件,“共產(chǎn)主義制度的建立……以高度發(fā)展的生產(chǎn)力為基礎”[5]295。與此相關的是,共產(chǎn)主義的實現(xiàn)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因為社會主義階段必須充分地發(fā)展生產(chǎn)力,才能為共產(chǎn)主義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物質(zhì)基礎[5]306-309。不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能會改變這一進程。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述,科學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引起生產(chǎn)方式等方面的巨大進步[5]144-147,人工智能技術也是如此。人類本身的能力有其極限,所以由人類直接創(chuàng)造的科學技術必須經(jīng)歷一個層疊累進的過程,很難出現(xiàn)飛躍式的發(fā)展,這也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要成為現(xiàn)實,須先經(jīng)歷一個長期的準備階段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似乎還遙遙無期①所謂通用人工智能,乃指能和人一樣完成任何目標且完成得與人類不相上下的能力。參見:泰格馬克. 生命3.0 [M]. 婕舒,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但現(xiàn)今的人工智能技術已顯示出,能自主學習,從而可在某一個具體領域獲得遠超出人類的能力的人工智能,是可以被制造出來的②2017年誕生的Alpha Zero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從零開始自己學習下圍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的圍棋棋手。。也就是說,人類制造出能進行科學研究的人工智能,后者又促成了各項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這一情景,并非是天方夜譚。由此可見,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讓共產(chǎn)主義社會可能比以往所預想的更早到來。高校思政課教師有必要與時俱進地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更新”。

      其二,在人工智能語境下,共產(chǎn)主義社會可能會呈現(xiàn)出如何的具體形態(tài)?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物質(zhì)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實現(xiàn)按需分配,社會關系高度和諧,舊式分工的消除和自由時間的大大延長讓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得以實現(xiàn)[5]295-303。如上所述,人工智能可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實現(xiàn)提供良好的條件。但今天的人們難以確定且爭論不休的是,在人工智能在場的情況下,未來的人類社會將發(fā)展成何種模樣。有一些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會成為一個善意的獨裁者: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有一個仁慈善良的、以“人類幸?!睘樽畲竽繕说某壢斯ぶ悄苷乒苤澜?。它開發(fā)出驚人的技術,貧窮、疾病、資源不足等等問題都被解決了,所有人類的需求都被滿足,所有人類都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6]227-232。這種狀態(tài)下的人類社會和馬克思關于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設想相當一致,卻很難說是一個理想的、讓人類真正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的社會。因為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即便人類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人類完全可以自由地勞動,但其生活仍然毫無意義。例如,熱愛科學的人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科學,但他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努力根本沒有意義,因為他所可能獲得的科研成果早已為超級人工智能所洞悉;熱愛寫詩的人能寫出很多很優(yōu)秀的詩篇,但超級人工智能也可以。這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設想中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以“世界上唯一有能力決定、管理、改變?nèi)祟惡腿祟惿鐣?,正是人類本身”這一預設為前提的,但在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的語境下,這個預設很可能無法成立——當年的馬克思根本無法預見到這一點。那么,怎樣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才是一個真正理想的人類社會?是否可以說,人工智能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共產(chǎn)主義,并向其提出更高的標準?無論答案是什么,在理解和闡釋馬克思關于共產(chǎn)主義的理論時,都有必要充分考慮人工智能這一新的變量。

      (二)關于“人的發(fā)展”

      從上文可見,人工智能其實還涉及到了“人的發(fā)展”之問題。“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5]300。但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卻將一個古老但重要的問題重新擺在人們面前:人是什么?當今人工智能呈現(xiàn)出的新特征之一,是人機協(xié)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與人工智能機器協(xié)同交互的性質(zhì)和重要性也在不斷變化。循此思路,以往常被認為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的賽博格(Cyborg),即人與機器相融合的個體,將很可能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事實上,一些具有濃厚賽博格色彩的技術已付諸應用了[7],而今天那無數(shù)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的人們,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已處于“人機黏連”的狀態(tài)。問題是,如果在某一個人與人工智能機器相融合的個體中,人工智能機器占據(jù)了超過50%的比例或重要的部分(例如,腦部),那這一個體還算是“人”嗎?其發(fā)展能納入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中嗎?換一個角度看,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人工智能可能介入并影響人類本身的發(fā)展和進化。假設未來社會存在兩個人類群體,一個大規(guī)模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另一個則抵制人工智能技術,由此,兩個群體呈現(xiàn)出不同的生物特征,例如前者的五官、四肢為適應人工智能化的生活而顯著變化了。那么,哪一個群體屬于馬克思所關心的“人”呢?

      總而言之,在理解馬克思所言的“人的發(fā)展”時,同樣有必要考慮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影響。馬克思的理論“是否認可賽博格之類的人類發(fā)展方向”“是否認為在考慮人的發(fā)展時,必須以其保持某些核心特征為前提”等等問題,都值得高校思政課任課教師思考。

      (三)關于“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其實質(zhì)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5]162;勞動具有二重性,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前者指“生產(chǎn)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后者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5]162-163。現(xiàn)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大大擴展了人類勞動的具體形式,讓人類勞動在某些領域?qū)崿F(xiàn)了智能化,如在生產(chǎn)中廣泛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在這一智能勞動的語境下,勞動價值論也須得到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例如,智能勞動既具有普通勞動的一般屬性,也和普通勞動有所不同,其價值創(chuàng)造和構成均具有特殊性[8]。

      同樣值得高校思政課教師關注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將可能給對勞動的理解提出一些更深刻的問題。由于人工智能可通過深度學習等方式而具有相當?shù)淖灾餍?,通過人工智能實施勞動的方式,將會變得比今天復雜得多。在普通勞動和現(xiàn)有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智能勞動中,勞動過程和工具使用都在勞動者掌控之中,無論使用多么復雜的工具,勞動者始終是勞動的控制者。但如果“勞動工作”是由具有相當自主性的人工智能獨立地、甚至是在沒有人類下達指令的情況下完成的,那此時“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體現(xiàn)在哪里?人類勞動和商品之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又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當然,此時的人工智能仍可被認為是“物化勞動或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5]189,但這又引出了其他問題,例如,如前所述,能進行科學研究的人工智能是完全可能存在的,那對于“人工智能制造出來的人工智能所進行的勞動生產(chǎn)”,應如何理解呢?

      (四)關于“宗教和信仰”

      在2018年版思政課教材中,直接論及宗教的內(nèi)容并不多。但眾所周知,宗教學層面的討論和唯物主義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無神論”也是一個為學生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的教學中也會或多或少地被論及。必須留意到,人工智能同樣會影響這些宗教學問題,帶來至少兩個面向的詰問。

      其一,2018年5月,Google開發(fā)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公開展示了其打電話預訂理發(fā)店、餐廳座位的能力,接聽電話的對方根本不知道打來電話的是語音助手,對話過程中語音助手那句真實模仿人類語氣的“Hmm”更是引起了強烈的反響①參見:Google Duplex展示了它在現(xiàn)實世界的會話技能[EB/OL]. [2018-06-11]. http://tech.ifeng.com/a/20180510/ 44987735_0.shtml。。此技術揭示出人工智能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很難認為,人工智能毫無直覺、創(chuàng)作力、語言能力之類以往被認為人類獨有的核心特征[6]124。隨著人類越來越傾向于將一些本來只有人才能完成的智力性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且期望人工智能將這些工作完成得和人一樣,人工智能在某一歷史階段也將發(fā)展得越來越趨近于人,表現(xiàn)出一種“近人性”。換句話說,人類在未來制造出一種能讓人類本身分辨不出其到底是人還是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人”,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這種技術成為現(xiàn)實,至少從邏輯上看,便馬上會帶來一些亟待解釋的宗教問題。第一,當“人工智能人”(簡稱“人”)難以和人類本身區(qū)分開來,那似乎便可以說,“人”是可以被制造出來的,這時候,人類便充當了造物主的角色;第二,人類可以成為造物主而造出“人”,但“人”和人類又是難以區(qū)分的,那是否意味著存在一種可能性,即人類也是被制造出來的,在人類之上同樣存在著某個造物主,而人類只是這個造物主的“人工智能人”而已?

      其二,如上文所述,對于“人工智能在場時未來人類社會將發(fā)展成何種模樣”的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對前述“人工智能會成為一個善意的獨裁者”的觀點進行了修正,他們認為,高度發(fā)展的人工智能將會成為完美的人類守護者:它一方面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盡力去最大限度地維護人類的利益,同時又讓人類感覺到生活是有意義和有目標的,從而提升人類的幸福感;另一方面,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它必須常處于“隱藏”狀態(tài),最大程度地賦予人類做決定的自由[6]238-239。問題在于,從宗教學的角度看,這樣的人工智能和一神論宗教中的“神”的區(qū)別在哪里?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充當“神”的角色,那是否可以認為,現(xiàn)存宗教中的“神”同樣有確實存在的可能?當然,這兩個詰問都仍可用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來回答——簡要言之,人工智能本質(zhì)上仍是物質(zhì)的[3]65-107,故無論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讓所謂“造物主”的問題變得多么復雜,其歸根到底并未違背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這些“造物主”仍是不依賴于人類意識的客觀存在,只不過其實施過“造物”的行為或具有強大的能力,以至于被人們看作是“神”而已。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讓宗教和信仰方面的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把相關內(nèi)容向?qū)W生解釋清楚。

      此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涉及的其他一些內(nèi)容①例如物質(zhì)和意識的辯證關系、認識的本質(zhì)與過程等。,也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需說明的是,筆者并不認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會在根本上動搖馬克思主義思想及高校思政課的理論體系。但如何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對這些人工智能引發(fā)的新問題作出闡釋,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面對的新挑戰(zhàn):如果教師們無法就此作出恰當?shù)?、有理有?jù)的說明和講授,將可能從根本上削弱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說服力,甚至對高校思政課本身造成根本性的、全面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政課及其任課教師必須對人工智能予以重視并設法作出回應。

      二、人工智能對高校思政課具體教學內(nèi)容的影響

      除了一些基本原理外,高校思政課教學所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內(nèi)容,同樣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

      (一)法律和法治

      法律和法治,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在法律和法治層面提出了許多新穎的、也頗具爭議性的問題。例如,2018年3月的Uber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撞死行人事件,事故調(diào)查報告顯示事故原因和人工智能駕駛系統(tǒng)有密切關系。這引發(fā)了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法律責任之爭議。

      類似的案例,便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涉及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問題有著密切關聯(lián)?!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對此問題的論述,主要從公民權利義務的平等性和統(tǒng)一性之角度出發(fā),闡明公民應如何行使法律權利和履行法律義務[5]183-186。眾所周知,權利義務一致性是一個基本的法學原理。權利和義務一體兩面,兩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所謂“有權利即有義務”是也。問題在于,如上文所言,人工智能可具有相當?shù)淖灾餍裕十攲W者嘗試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下解決這些案例中的權利義務承擔之爭議時,便不可避免地會導出權利義務不完全一致的問題——如果致人死亡的駕駛行為完全是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自主做出,汽車的使用者并未介入其中,設計者和制造者也無法完全預見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的行為,那此時要求使用者或設計者、制造者承擔責任是否合理?換個角度看,打破現(xiàn)行法律框架,讓人工智能可以成為承擔法律權利義務的主體,也許是一條能解決類似爭議案例的辦法,但這又會引出法律主體資格擴大的新問題,教師在解釋“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時亦不得不對此作出回答。

      (二)社會和道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內(nèi)容,而社會和道德的問題,也同樣因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而在近年來產(chǎn)生出不少新的爭議。例如,人工智能司法便涉及社會運作及其價值追求的問題。公正、法治的核心價值觀,自然是司法的基本追求。在國家重視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我國多地也開始嘗試研發(fā)人工智能司法系統(tǒng),探索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的方式和模式。以海南省的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tǒng)為例。該系統(tǒng)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智能識別提取犯罪事實和量刑情節(jié),自動推送關聯(lián)法條和類案,自動依據(jù)歷史量刑數(shù)據(jù)推薦量刑”,并由此實現(xiàn)減輕法官工作量、同案同判等目的[9]。不過,從公正、法治的要求看,這一審判過程仍存在值得反思之處。當識別案件事實、法律條文等等重要的司法活動實際上都已交由人工智能完成時,法官作出判決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在哪里?這是否可能導致法官完全依賴于人工智能提供的材料來作出判決?如果存在這種可能的話,這是否可以認為法治要求的程序正義并未得到落實(因相當于法官并未真正參與司法審判),作為司法根本價值的公正亦并未得到保障?歸根到底,如果暫時未有適當?shù)募夹g手段以避免上述問題發(fā)生,那當前法院對人工智能司法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應用,應如何與公正、法治的要求相協(xié)調(diào)?

      從更深層次看,人工智能司法還涉及道德的問題?!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強調(diào)道德在調(diào)節(jié)個人與個人、社會、他人的關系方面所起的作用,認為道德能內(nèi)在地調(diào)節(jié)人們思想行為、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5]92-95。然而人工智能介入甚至影響司法審判的例子,卻對此提出了若干挑戰(zhàn)。例如,美國Northpointe公司開發(fā)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犯罪風險評估系統(tǒng),來對犯罪嫌疑人的再犯風險進行評估,法官則可以據(jù)此來進行量刑。然而,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犯罪風險評估系統(tǒng)給出的評估非常不可靠[10]247,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法院將犯罪風險評估系統(tǒng)的評估報告視作量刑的重要依據(jù)之案例[11]。在海南省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tǒng)和犯罪風險評估系統(tǒng)這些例子面前,我們可以提出以下疑問:其一,依賴人工智能來作出司法判決,在某種意義上即相當于人放棄了其進行決策的道德責任,甚至可能導致決策過程最終為人工智能所控制[12]33,既然如此,那道德的意義和功能是否被削弱了甚至不復存在?此外,道德的內(nèi)在性如何體現(xiàn)?具體言之,是否可以認為,當法官不再依賴其內(nèi)在的價值判斷而是外在的人工智能來作出判決時,其內(nèi)心的價值觀已無法真正發(fā)揮作用,而只不過是將人工智能所表達的價值觀予以簡單“復制”而已?其二,退一步說,即便我們不把此審判過程視為人把道德判斷的權力交給人工智能,而只是人利用人工智能這一工具來幫助作出道德判斷,但考慮到當前人工智能的一些特性——如黑箱性、算法所可能存在的歧視性[11]、對道德的不敏感性[12]27-28等等——那么,人如何能保證人工智能的判斷是恰當?shù)模瑥亩粫ψ陨淼牡赖屡袛嗥鸬截撁嬗绊?,以致于阻礙了道德之功能的發(fā)揮?這眾多的問題,不僅是法學家、哲學家們所需面對的,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所需面對的。

      (三)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也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近年來人工智能對文化形成沖擊的典型體現(xiàn),莫過于其在創(chuàng)作方面所展現(xiàn)出的能力和表現(xiàn)。一個較著名的例子便是2017年微軟的人工智能小冰創(chuàng)作的詩集《陽光失去了玻璃窗》。

      這里存在人工智能之創(chuàng)作作品可否歸入“文化”范疇、其是否真的具有文化價值、可否提高人類的文化水平等一系列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人工智能在此方面的發(fā)展無疑有助于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建設,助力于文化強國建設。然而,現(xiàn)有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作品歸根到底只是算法的結果,并不具有真正的“精神性”內(nèi)涵,如從這個角度觀之,則人工智能所創(chuàng)造的也許只能稱之為“類文化”。由于這些“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占據(jù)了文化消費者的市場和精力,故人類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創(chuàng)作積極性以及文化建設本身,可能反而會因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而遭受打擊。與大數(shù)據(jù)、云技術等相結合的人工智能現(xiàn)今已廣泛應用在各種Apps中,可實現(xiàn)根據(jù)用戶的瀏覽和點擊歷史、個人信息等等資料,進行精確的推送,這可能會造成讓用戶更傾向于固著于那些容易把人吸引住的信息流,從而不利于用戶對其他信息的獲得和接觸,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及用戶對其的接納和內(nèi)化??梢?,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并非總是和搞好文化建設、樹立文化自信的追求相一致的;如何理解、闡釋和協(xié)調(diào)人工智能和文化建設、文化自信的關系,這對于高校思政課而言,也是一個全新的問題。

      除了上文述及的方面外,高校思政課中還有其他一些內(nèi)容,同樣會在當今人工智能技術的大背景下,展現(xiàn)出一些新發(fā)展,面臨著一些新問題①例如:國際關系問題和機器人戰(zhàn)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人工智能發(fā)展和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梢姡斯ぶ悄軐Ω咝K颊n教學內(nèi)容所可能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多元的。雖然這些新問題很多都仍處于爭論當中,但卻已實實在在地,甚至直接地擺在了高校思政課教師面前②上文的討論部分即受到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實際情況(如學生的私下提問、小組演示時選擇的主題等等)的啟發(fā)。。高校思政課及其任課老師不應、也無法對這一新變化視而不見。

      三、余論:高校思政課對人工智能的回應和應對

      人工智能會給高校思政課帶來一定的影響,在當今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的趨勢下,這種影響將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且也必然并不局限于本文所論及的寥寥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③參見:權威發(fā)布:十九大報告[EB/OL]. [2021-01-22]. https://www.spp.gov.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shtml。,高校思政課必須主動貼近、關注人工智能這一新興事物及其帶來的新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其教學目標。

      但該問題卻似乎未曾得到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足夠關注。在筆者進行的一個小范圍調(diào)查中④筆者通過問卷星系統(tǒng)進行了一個小范圍的調(diào)查,以了解高校思政課教師對人工智能的了解等情況。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28份,回收有效問卷28份。接受調(diào)查者中男性占29%,青年教師(40歲以下)占64%。,25%的教師不知道人工智能有關內(nèi)容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其余75%的教師中,亦有三分之二承認自己對此事其實“不太了解”或“僅僅是知道這件事而已”;此外,在回答“您認為人工智能及其發(fā)展對思政課的影響大嗎”時,選擇了“一般”或“不太大”的教師占了50%;在回答“您認為人工智能對思政課的具體影響”時,大多數(shù)教師只看到了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能給思政課之教學形式帶來改變,只有2位老師看到了人工智能可能會給思政課帶來本質(zhì)上的影響??梢姡m然人工智能問題已被置于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這一極高的層次中來論及,但相當部分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并未留意到人工智能本身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社會而言所具有的戰(zhàn)略意義,也并未意識到人工智能問題和高校思政課所可能具有的密切關聯(lián)。換而言之,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當前似乎并未做好面對和回應人工智能的準備。

      那么,高校思政課應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影響?

      其一,在教材方面。高校思政課有必要緊密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楚闡釋人工智能有關內(nèi)容寫入十九大報告的重大意義。這既是高校思政課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理解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課中應加入人工智能相關內(nèi)容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和發(fā)展這一新背景,應對高校思政課的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修改。如上所述,人工智能對今天國家、社會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非常廣泛、深遠、深刻,且涉及到很多前沿的甚至是充滿爭議的問題,在關于這些問題的爭論中,可能出現(xiàn)一些不正確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觀點。因此,高校思政課必須從統(tǒng)籌規(guī)劃思想政治教育全局高度出發(fā),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問題作出合理的闡釋,以防這些新問題被誤認作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解構。這樣的對人工智能的回應,最終還是要體現(xiàn)在教材的內(nèi)容中——特別要注意前文述及的一些較可能受到影響的高校思政課的基本原理和具體內(nèi)容。

      其二,在教師方面。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思想上正視人工智能的存在,認識到高校思政課和人工智能并非毫無關系。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把握高校思政課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堅持正確導向,在此基礎上做好對人工智能的基本應對。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將人工智能前沿問題納入到高校思政課關注和講授的內(nèi)容當中,不是漫無目的地對教學內(nèi)容的隨意延伸,不是說教學過程中可以“隨便說”“亂說”,特別是要慎重對待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新問題。再次,高校思政課教師亦需與時俱進地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和了解,并結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和內(nèi)容,掌握和人工智能有關的一些知識和理論。當然,高校思政課教師對人工智能知識的學習是為了上好思政課服務的,故其學習也毋須精深地掌握人工智能的理論性、技術性知識,而應側(cè)重于人工智能和人文社科的交叉領域,對人工智能和人文社科的交叉領域的前沿問題和討論有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積極嘗試將人工智能相關內(nèi)容融入教學,對實際效果進行經(jīng)驗總結和反思,如設置人工智能教學專題、將人工智能作為實踐教學的主題、鼓勵學生搜索、閱讀和人工智能有關的文章和書籍等。

      當然,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所可能面臨的影響,比本文所言及的要廣泛、復雜得多。故“如何為之”的問題遠非本文所能解決,而有待學界一同探討。但對人工智能給高校思政課所帶來的影響之分析至少可以提醒我們,高校思政課絕不應忽視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而應開始有意識地、主動地對人工智能作出回應和應對。

      猜你喜歡
      思政課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chuàng)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社會科學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思政課“需求側(cè)”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數(shù)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巴彦淖尔市| 兰考县| 辽源市| 镇安县| 遵化市| 永和县| 迁西县| 崇明县| 鹤壁市| 乡城县| 赤水市| 成安县| 兴仁县| 通江县| 遵义市| 贡嘎县| 霍林郭勒市| 曲麻莱县| 井冈山市| 盐山县| 和硕县| 青冈县| 旺苍县| 双流县| 仲巴县| 贞丰县| 株洲县| 南皮县| 泉州市| 玉林市| 宜兴市| 邻水| 巴南区| 枣阳市| 田东县| 页游| 彭水| 阳山县| 牟定县| 安陆市| 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