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百年人民觀的歷史演進及其經驗啟示

      2021-12-04 21:29張文龍李建軍
      關鍵詞:話語中國共產黨群眾

      張文龍,李建軍,b

      (新疆師范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學報編輯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回望來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風雨歷程中雖歷經苦難卻總能成功描繪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傳奇畫卷,其中一個極其清晰的脈絡是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把“人民”作為砥礪前行的坐標系和動力源,并在不同歷史圖景中不斷回答“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時代之問,進而形成了富有歷史意蘊和時代內涵的人民觀。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系統(tǒng)回溯和探究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歷史展開和演化圖景,有利于我們從中國共產黨人民觀構建的原初語境中汲取歷史智慧,有利于在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發(fā)展演進中總結經驗教訓,更有利于為中國共產黨當下和未來的人民觀演進增強定力和明確發(fā)展指向。

      一、中國共產黨百年人民觀的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深刻揭示了一個走過百年歲月的大黨因何而生、為誰而興的價值基石和血脈傳承,可以說,一部黨的百年史就是黨緊緊圍繞“人民”而不斷生成與展開的奮斗史。然而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由于時代背景和政治主題的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需要緊緊圍繞特定的實踐場域進行話語建構和理論開拓,進行不同理論風格和話語表達的動態(tài)調整。因此,要以歷史主義的視野來整體把握和宏觀審視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發(fā)展譜系,從而有利于我們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理論密鑰和價值意涵。

      (一)探索與發(fā)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呈現(xiàn)場景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面臨著空前的民族危機和遭遇著前所未有的苦難,救民族危亡和改革中國社會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奏起的最響亮的主旋律。中國的各個階級階層和政治力量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而不懈奮斗,但最終均以失敗收場。故此,歷史和人民同時呼喚擔當者的出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來觀察和分析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并結合革命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中的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精髓和理論原則,突出強調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社會實踐活動、價值創(chuàng)造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特定的革命情境中始終如毛澤東同志強調的“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1],始終堅信決定戰(zhàn)爭勝敗的是人不是物,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在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深入到每個鄉(xiāng)村的基層中,在長期調查和反復思考中洞察出致使人民貧苦饑寒的本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鑒于此,中國共產黨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緊緊圍繞農民關心的“土地問題”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策略和動員機制,中國共產黨成功的農村政策,不僅使人民群眾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擁有自己的土地的美好夙愿,而且使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擺脫了被邊緣化的危險,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絕對信任和衷心擁護,參軍、支前成了他們的自覺行為,正是因為緊緊依靠“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2],中國共產黨才最終成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可以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重要論斷為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出場”奠定了理論基調。

      其次,中國共產黨擺脫以往一切政黨團體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性。在革命實踐中不僅可以把人民群眾視為戰(zhàn)勝任何困難險阻的強大依靠力量,而且把自己視為人民群眾實現(xiàn)維護和發(fā)展自身根本利益的工具,正如毛澤東同志強調的那樣,“我們黨要使人民勝利,就要當工具,自覺地當工具”[3]373-374。這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黨革命的奮斗指向是以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價值目標的。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進一步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4]1094-1095。進而從政治高度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并寫入了黨章,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工具理性和道德理性辯證統(tǒng)一的理論旨趣。一言以蔽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觀最核心的話語表達,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歷史演進設定了價值準繩和倫理取向。

      再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黨的群眾路線。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教育共產黨人要“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4]1095??梢哉f,黨的群眾路線科學揭示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關系、黨員個人幸福與全體人民幸福的邏輯聯(lián)系,而且針對黨內存在的損害黨群關系的諸多問題,中國共產黨通過整黨整風的形式來彌合和厚植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正是在革命征程中我們黨始終秉持和踐行親民愛民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才贏得了民心民意、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質言之,黨的群眾路線是保證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在現(xiàn)實場域中落地生根的根本路線。

      (二)調適與曲折: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呈現(xiàn)場景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們黨實現(xiàn)了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個歷史任務,同時在政黨角色轉換中如何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重要議題。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之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并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5]。不言而喻,如何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和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極大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智慧和執(zhí)政能力。為此,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隨著歷史境遇和時代主題的轉換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話語拓展。首先,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要使社會主義革命和事業(yè)順利開展,首要前提條件是要真正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故此,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3]19。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和確立了國家性質和國家形式的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從制度層面保證了人民群眾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人民地位的至高無上性和絕對性;其次,針對革命勝利后黨內存在各種程度的官僚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工作作風,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三反和五反運動,旨在警示黨員干部“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6]。因此,要持之以恒地保持勤儉節(jié)約和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本色,從而使得黨可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再次,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以后并沒有急于向社會主義過渡,而是依據(jù)當時實際國情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將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推進,從而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堅強的制度保障和厚實的物質基礎,黨的八大之后,黨的工作重心漸次轉向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就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然而在其推進過程中由于對當時國情和社會矛盾的認識出現(xiàn)了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動機與效果的嚴重背離,導致中國共產黨在尋求為人民謀幸福的路徑時部分地偏離了本意和初心。當然,我們應該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辯證地看待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在探索中出現(xiàn)的失誤和偏差,這一時期的人民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尋求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道路上艱辛探索的歷史記憶,為以后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歷史演進提供了經驗教訓。

      (三)修復與優(yōu)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呈現(xiàn)場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和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領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對各方面社會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恢復和調整,果斷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首先,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改善民生的實效主動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鮮明地把“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敗的價值規(guī)范和評價標準,這是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民利益的現(xiàn)實性和時效性集中彰顯,使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具現(xiàn)實主義的特征,且賦予了人民主體地位以嶄新形態(tài)和具體內涵;其次,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終強調“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歷史使命”[7]。正是基于如此精準的判斷和認知,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才能順利開展并取得成功。此外,中國共產黨充分意識到,“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8]368。因此,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通過不斷加強和改善自身建設來秉持和弘揚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從而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支持??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實現(xiàn)了從革命到建設的話語轉型和理論深化。

      世紀之交,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局勢,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迎難而上,保持為人民謀利益的政治本色不變,在持續(xù)推進改革開放進程中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主題,在回應時代發(fā)展和人民期盼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質內涵和思想精髓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這充分詮釋了黨性與人民性高度統(tǒng)一的理論特質,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民觀核心思想的根本體現(xiàn);其次,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人民群眾是戰(zhàn)勝一切危局困境的不竭力量源泉。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黨所以有力量,就是因為我們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9]181。毋庸置疑,正是在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下,我們黨才成功地避免了蘇聯(lián)解體的歷史悲劇,進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地推向了21世紀。

      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發(fā)展和改善民生置于執(zhí)政的突出位置,強調要在治國理政中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zhí)政理念,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愛民、為民”的人民情懷。此外,中國共產黨在深刻洞察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的基礎上,強調把“人”放在“發(fā)展”的中心位置,適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強調要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這充分彰顯了人民利益是改革和發(fā)展的根本依托、動力源泉、運行軸心和目標歸宿,中國共產黨不斷創(chuàng)新并拓展了人民觀的話語表達和意義空間,實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在新時期新世紀的全新突破。

      (四)強化與成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呈現(xiàn)場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歷史方位、時代主題和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的時代境遇中,賡續(xù)和傳承了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動實踐中緊緊圍繞“人民是什么,人民需要什么、要為人民做什么”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理性審視和深刻分析,在回答“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時代之問中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理論框架和話語表達,實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在新時代場域下的政治升華和意義賦予。

      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人民主體思想的正確認識和堅定秉承,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地位和作用愈加認同和肯定,并始終堅信:“人民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國興國的根本所在?!盵11]這清晰地體現(xiàn)了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百年執(zhí)政的根本政治立場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過程中的敘事主線和話語風格,無論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話語表達,抑或是“任何一項偉大事業(yè)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積聚力量,由人民來共同完成”[12]的清醒認知,均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群眾視為戰(zhàn)勝一切危險考驗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動力的自覺選擇?;仡欀袊伯a黨從“依靠人民進行革命”到“依靠人民進行建設”再到“依靠人民成就偉業(yè)”的演進脈絡,可以說,緊緊依靠人民是黨的人民觀生成和演進的邏輯前提,中國共產黨在新的實踐場域中對其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意義空間,使其更具“效果歷史”的價值呈現(xiàn)。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自覺地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任職之初就向黨和人民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3]3這鮮明地顯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執(zhí)政初心和堅定決心?;趯ι鐣饕馨l(fā)生轉化的精準把握,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以人民為中心”的演進邏輯,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全新境界,人民群眾的主體價值在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愈加凸顯。尤其是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們黨在經濟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產生沖突時,果斷選擇按下經濟發(fā)展的“暫停鍵”,把人民生命健康置于最優(yōu)先位置,將“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于疫情防控始終,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憂民、愛民、為民的赤子情懷,亦是黨的宗旨性質在新時代視域下的全新話語表達,而且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全新內涵。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把黨群關系置于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加以審視和思考。在理論層面,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提醒黨員干部,“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14]。旨在告誡共產黨人要把人民群眾視為衣食父母,要永遠同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在實踐層面,針對黨內威脅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的嚴重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魄力解決人民群眾最反對、最痛恨的重大問題,及時地維護了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光輝形象,進一步筑牢了黨長期執(zhí)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從而使得中國共產黨擁有無比的底氣和信心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推向前進。

      回溯黨的百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圍繞“人民”展開宏大的歷史敘事,雖然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下中國共產黨人民觀具有不同的理論風格和話語表達,但總體而言,在動態(tài)的理論生成中呈現(xiàn)出一條顯性的演繹邏輯。即:緊緊依靠人民為黨的人民觀奠定了理論基調,不斷造福人民為黨的人民觀設定了價值取向,牢牢植根人民為黨的人民觀提供了行為準則。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人民觀的理論解碼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是在植根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對其進行深刻的話語剖析和理論解碼,有利于愈加凸顯其獨特的理論魅力和思想精髓。

      (一)黨的人民觀實現(xiàn)了對以往一切舊式人民觀的思想突破和理論超越

      黨的人民觀是中國共產黨在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時期的實踐場景、主要任務、歷史方位而形成的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理論生命體,從而實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突破和理論超越。

      首先,傳統(tǒng)民本思想為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文化基因。隨著歷史和朝代的不斷興替,古代民本思想在演進過程中在一定的社會和政治語境中有了特定的政治內涵和政治功效。其一,傳統(tǒng)民本思想重視“為國者,以民為基”的歷史規(guī)律,意識到老百姓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因素,統(tǒng)治者必須把老百姓放在國家管理的重要位置;其二,民本思想歷來重視民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知嘗聞”。旨在告誡為政者唯有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狀態(tài),方能鞏固政權和維持統(tǒng)治秩序;其三,民本思想重民事而輕神道,肯定民眾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于神”。從側面折射出了對民眾主體意識的理性反思和哲理化探索,閃爍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火花。然而,傳統(tǒng)民本思想發(fā)軔于古老的農耕文明和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從而不可避免地決定了理論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的狹隘性。因此,民本思想歸根到底是君主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輿論武器和思想工具,終究無法擺脫“君本”和“民本”截然對立的窠臼,而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自洽,既汲取了民本思想的理論精華和合理內涵,又站在馬克思主義真理與道義的制高點對其進行了中國化和現(xiàn)代化的深度塑造,進而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由“君民”到“人民”,由“用民”到“為民”,由“統(tǒng)治”到“服務”的思想突破與理論重構。

      其次,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實現(xiàn)了對西方人本主義的批判與超越,人本主義倡導和宣揚的“人”和“人性”更多地強調人的個性和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從而掩蓋了其剝削和壓迫人民的本質,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內在規(guī)定了其最終的發(fā)展是以少數(shù)人或者少數(shù)人的利益為價值取向,其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和發(fā)展。資產階級秉持的價值立場是“資本至上”和“金錢至上”,他們強調人的發(fā)展并不是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發(fā)展,更不是為了實現(xiàn)絕大多數(shù)人的根本利益,在發(fā)展過程中只是依靠人民,而無法真正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叭嗣瘛痹谫Y本主義社會中成為一種異化且悖論式的虛幻形態(tài),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批判武器實現(xiàn)了從“抽象的人”到“現(xiàn)實的人”,從“個人利益”到“集體利益”,從“人只是工具”到“人既是工具又是目的”的全方位超越。質言之,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是區(qū)別于西方任何一個政黨的顯著標識。

      (二)黨的人民觀秉持了人民歷史主體性和人民價值主體性的同時在場

      回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演進邏輯,我們黨自成立之初就把人民主體思想內設為人民觀的價值內蘊和邏輯主線,并且在不同歷史語境中對人民歷史主體和人民價值主體的變遷邏輯在理論與實踐上進行不斷的守正與出新。

      將歷史的指針向前撥動,革命的特定場域決定了人民主體思想的話語建構需緊緊圍繞“革命”語境而展開?;趯χ袊锩鼘嶋H情況的深刻洞察和科學判斷,中國共產黨在人民主體性的話語表達上始終以“群眾”“英雄”等詞語為理論呈現(xiàn)。毛澤東同志指出,“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1]。這一鮮明話語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是取得革命戰(zhàn)爭勝利的深層動因,直至以后的多個場合,毛澤東同志始終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4]790。這高度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絕對尊重,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中國闡釋和中國表達。從發(fā)展的邏輯看,人民群眾是戰(zhàn)爭的決定性力量成為這一時期人民主體話語表達的基本基調;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由“戰(zhàn)爭—建設”再到“革命—發(fā)展”的轉換,此時,中國共產黨人民主體思想的建構以“民主革命是人民的事業(yè),社會主義革命是人民的事業(yè),社會主義建設是人民的事業(yè)”[15]為話語轉向。誠然,從話語傳承的邏輯向度而言,同樣也彰顯了人民群眾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根本力量的價值定位??梢哉f,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時期不斷強調人民歷史主體性是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關照現(xiàn)實境遇的邏輯展現(xiàn),構成了這一時期人民歷史主體性的核心表達。但是由于特殊的實踐主題和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首先以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為主要目的,這就使得在經濟極其落后的情況下難以及時又準確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和淡化了人民價值主體的存在感和真實性,同時由于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錯誤認知,導致在某些歷史階段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驗教訓,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愈發(fā)凸顯和重視人民價值主體性在人民主體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既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主體地位,又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來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因為只有“經濟的發(fā)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來,人民生活要有相當增長,人民才能滿意”[16]。與此同時,“三個有利于”標準,以及“人民高不高興”“人民答不答應”“人民滿不滿意”等為表征的話語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中,集中體現(xiàn)了以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宗旨性目標,直至后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更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視和尊重,賦予了人民價值主體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時代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轉化,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愿景,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把人民價值主體的核心理念置于治國理政的全部實踐活動中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人民美好生活不僅在概念上獲得了充分完整的意義,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中逐漸變?yōu)楝F(xiàn)實。尤其是在此次百年難遇的抗擊新冠疫情的“戰(zhàn)役”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做到“當人民利益和發(fā)展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將人民福祉置于最優(yōu)先的位置”[17]。毋庸置疑,人民歷史主體性和人民價值主體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全新場域中實現(xiàn)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同時在場,人民性這一黨的根本屬性得到進一步彰顯。

      (三)黨的人民觀彰顯了話語宏大敘事與生活敘事的互聯(lián)互通

      黨的人民觀作為一種群眾話語本質上屬于觀念上層建筑的范疇。其理論話語的傳播在生成主流輿論和促進社會前進中起著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然而,黨的理論話語在構建過程中首先要彰顯其科學性和嚴肅性,其話語表達往往呈現(xiàn)理論化、抽象化的風格,這無疑加大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思想理論接受和認可的困難性。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其內在的必然要求就是在傳播黨的理論話語時應致力于打造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傳播體系,運用通俗易懂、貼近人民生活的言說方式展開宏大的話語敘事,進而在政治話語傳播過程中達到既彰顯出政治高度和理論深度,又體現(xiàn)出政治化話語的情感溫度的傳播效果??v觀黨的群眾話語在不同歷史場景中的表達方式,都集中體現(xiàn)了宏大敘事與生活敘事的有機融合和巧妙運用?;谔厥獾脑捳Z語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場合以“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是戰(zhàn)爭勝利的源泉”,“共產黨人都是人民的勤務員”等循環(huán)展開話語敘事,在政治話語的表達上有意識地融入了積極和鮮明的情感,這樣的政治話語人民群眾聽得懂也愿意聽,有利于獲得人民群眾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中國共產黨才能在眾多政黨團體中脫穎而出并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改革開放之后黨的群眾話語不斷以“領導就是服務”,“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白貓黑貓論”,“以人為本”等話語循環(huán)建構敘事框架,人民性在黨的政治話語傳播過程中愈加凸顯,同時也高度彰顯了黨的政治話語與大眾話語的視界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縱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風格和敘事主線,無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抑或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執(zhí)政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話語表達過程中充分滲透情感并注重情感的激發(fā),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幾年的新年賀詞中用“給力”“點贊”“擼起袖子加油干”等網絡用詞,將黨的理論話語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表達習慣接軌,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人民觀話語宏大敘事與生活敘事的互聯(lián)互通。

      三、中國共產黨百年人民觀的經驗啟示

      回首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場域中慎始敬終地踐行著人民觀。因此,通過系統(tǒng)總結黨的人民觀演進的歷史經驗,既有利于為黨的長期執(zhí)政指明前進方向,又有利于為實現(xiàn)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根本遵循。

      (一)始終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踐行人民觀的根本保障

      中國共產黨踐行人民觀的百年生動圖景表明,必須要把鍛造堅強領導核心作為踐行人民觀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歷史已經證明并將持續(xù)證明,倘若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發(fā)揮引領性作用,黨的人民觀在現(xiàn)實境遇中是無法落地生根的。

      回溯黨的百年歷程,持之以恒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形成的基本共識與成功經驗。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時代主題和基本國情的深刻變化內在預設了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迫切需要一個具有高度覺悟、嚴明紀律、革命精神和真正代表勞苦大眾根本利益的領導核心來解決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梢哉f,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充分發(fā)揮了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把各方力量有效組織起來,中國人民的精神自此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時間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悲慘命運,進而為人民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了和平穩(wěn)定的條件,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歷史宏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和希望。改革開放初期,基于對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和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的深刻認知,中國共產黨突出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8]267-268。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高度彰顯了黨的領導的關鍵性和重要性,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也證明了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中國才能及時地實現(xiàn)偉大歷史轉折,中國人民完成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生存境遇的根本性躍升,中華民族亦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持續(xù)推進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訴求內在要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8]。因此,在新的歷史場域中要實現(xiàn)新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一言以蔽之,過去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我們黨能成為百年大黨創(chuàng)造世紀偉業(yè)的關鍵所在,展望未來,唯有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我們才能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zhàn)和完成艱巨光榮的歷史使命。

      (二)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踐行人民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回首百年圖景,一部黨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始終為人民謀幸福的光輝奮斗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堅定地把“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作為價值追求和價值理念并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不妨把歷史的視角不斷拉長,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縱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下也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強調“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3]47。旨在告誡共產黨人要自覺地把自己視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xiàn)利益的工具,在談到為什么要革命時,毛澤東同志更是直接指出,“使中國大多數(shù)窮苦人民享有經濟幸?!盵19]。質言之,“革命為民”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就是要讓廣大窮苦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群眾的所急所盼為念。故此,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一定要根據(jù)現(xiàn)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fā)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0],要把共同富裕作為改革開放的目標歸宿。世紀之交,面對國際風云激烈變幻的嚴峻考驗,中國共產黨“為民造福”的本色不變,正如江澤民同志強調的那樣,“我們黨是代表人民執(zhí)掌政權,黨的全部活動都是為了保護和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21]。由此可見,不管遭逢任何危局困境,中國共產黨始終心懷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政權的人民性。進入新時期,胡錦濤同志進一步強調,“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22]。事實上,“人民幸福”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到執(zhí)政過程中亙古不變的價值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基于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主張和利益需求的整體把握,始終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置于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新發(fā)展理念,這是以人民為軸心對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價值理念的全新定位,旨在讓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充分體現(xiàn)了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風格和表達方式,無論是“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還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清醒認知,抑或是“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的莊嚴承諾,無不充分彰顯著中國共產黨“愛人民、為人民”的政治本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zhí)政就要為民造?!盵23]。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無論走過多長的路,無論走到多遠的未來,其全部奮斗目標和根本目的始終是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接續(xù)奮斗。

      (三)始終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作為踐行人民觀的根本路線

      回溯黨的百年場景的變遷,中國共產黨在踐行人民觀的歷史進程中得出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歷史經驗就是堅持和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雖歷經無數(shù)考驗而永立不敗之地、進而不斷贏得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的奧妙所在。從歷史層面看,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基于對戰(zhàn)爭動力問題的科學判斷和理性反思,中國共產黨深刻意識到“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24]的重要性,而且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始終強調,“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4]1095。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艱苦奮斗中不僅與廣大人民群眾形成了魚水情深的親密關系,更是形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fā)就好辦……所有的共產黨員要替人民著想”[3]71的工作方法。韓云波教授在研究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英雄文化后認為,“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英雄來自人民,英雄是人民群眾中的杰出者,也是人民群眾中那些在平凡崗位上的平凡而偉大的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25]??梢哉f,這既是黨的群眾路線話語的經驗表達,更是黨的人民觀在革命語境中的具體呈現(xiàn)樣態(tài)。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共產黨在汲取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的群眾路線得以恢復和發(fā)展。在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歷史進程中,鄧小平同志強調,“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8]368。這集中彰顯了群眾路線的根本價值和深刻真諦。在世紀之交,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江澤民同志指出,“越是改革攻堅,越是面臨困難,越是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是做好包括經濟工作在內的一切工作的重要法寶”[9]305-306。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始終把黨的群眾路線置于決定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成敗的位置、提到關系黨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審視和認識。從根本上了調動人民群眾關心國家命運和民族命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了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在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熱情參與下不斷向前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賡續(xù)和弘揚黨的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僅賦予了其鮮明的時代特色,而且凸顯了其獨特的價值意蘊,把黨的群眾路線置放在維系執(zhí)政根基生命線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和把握。因此,在理論和話語表達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傳家寶”[13]27。這一論斷是對黨的群眾路線最生動的腳注。在實踐層面,習近平總書記以“歷史周期律”、“塔西佗”陷阱、“霸王別姬”悲劇等來鞭策和警示共產黨人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通過接續(xù)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筑牢黨長期執(zhí)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可以說,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均集中體現(xiàn)了黨性和人民性的內在統(tǒng)一,同時也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時代之問。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26]。唯有如此,方能在長期執(zhí)政的歷史長河中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終極使命。

      猜你喜歡
      話語中國共產黨群眾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畫與理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多讓群眾咧嘴笑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文水县| 阿克陶县| 祥云县| 申扎县| 稻城县| 资溪县| 博湖县| 伊宁市| 志丹县| 余干县| 明星| 汶上县| 涿州市| 西峡县| 府谷县| 胶南市| 平陆县| 濮阳县| 澄城县| 东至县| 深圳市| 高雄县| 余干县| 历史| 南昌市| 南汇区| 宜春市| 博爱县| 同江市| 云和县| 休宁县| 宜黄县| 雅江县| 安宁市| 靖远县| 台东市| 那曲县| 景东| 太白县| 罗甸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