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qū)洛陽路第一小學 楊鴻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有著很強的生活性特征。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已經(jīng)走上了正確的軌道,但也仍然有些教師僅僅局限于書本內(nèi)容,沒有真正地帶領(lǐng)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語文的環(huán)境,缺乏實際參與活動的體驗感悟,使得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造成了“學歸學,做歸做”的局面,失去了語文課的效能。那么,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在實際教學中切實體現(xiàn)語文課的生活性呢?本文就此進行初步探討。
再現(xiàn)生活情境導入新課,不僅是語文課程的特點,也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體現(xiàn)。有人說:“那些不設(shè)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一塊冰冷的生鐵?!庇行У膶дn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手段。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經(jīng)歷少,對抽象的東西理解困難,最易于理解接受的便是生活中所看到的、聽到的、親身體驗過的事情,以這樣的形式導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和興趣,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其主題是“舐犢情深”。為了讓學生感知父母的愛之偉大,筆者將“生日”引入話題,與學生進行交流:“我們每年都要慶祝自己的生日,誰來說說你的生日都是怎樣慶祝的?”學生一聽,全都來了興趣,爭相發(fā)言,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另外,還可以用小故事、小游戲甚至一小段生活實錄導入新課。只要是圍繞課題有針對性的導入,并且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就一定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程的新授做好鋪墊。
學生的參與、感悟不能替代。雖然大家都熟知語文課是實踐性課程,離不開學生的生活,但在實際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xiàn)象。有時因為時間的限制,教師會代替學生說出感受;有時因為沒有調(diào)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會出現(xiàn)學生的假參與、假感受,不是人云亦云,就是說出一些條框類的大道理,而失去了課堂教學的真正效能。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措施讓學生真正地融入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活動,有了真實的活動才能產(chǎn)生真實的體驗。體驗是維系課堂與生活的重要中介環(huán)節(jié),沒有體驗,教育的過程就不完整,因此強化體驗是增強學生語文課程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還是以“舐犢情深”這一單元主題為例,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想對您說”——給父母寫一封信,說說心里話,旨在以書信方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筆者在習作活動中設(shè)計了展示學生小時候的照片、請媽媽講述成長歷程、談感受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學生的成長生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猜猜他是誰”環(huán)節(jié),當看到自己或小伙伴的可愛照片時,學生們興奮、好奇;當聽到媽媽動情地講述孩子的成長時,學生們由衷動情,流下了感動的熱淚,紛紛講述起了自己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做的一些往事,言語中充滿了感激。此時,不需要教師再三說明父母的不易,父母的愛之偉大,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回顧中已經(jīng)充分感受到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隨后再來給父母寫一封信,感情就真摯了很多。
語文課既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培養(yǎng),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三觀”態(tài)度。在做人的教育中,最要不得的就是片面的說教,那是沒有說服力的,即便當時學生接受,印象也不深刻,更可能存在假象,使得有些學生在家里做事是一套,到學校做事又是另一套。怎樣將我們的教育理念真正滲透到學生身上,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要認真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避開說教,將教育目標融入學生喜歡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自我教育,是達到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徑。
雖然語文課本中許多課文都是源于生活的,但其文字只是表達了作者的感受。如何讓學生從中得到真切的感受和真正的理解,那就需要他們親身參與,而不是人云亦云。
例如,學習《祖父的園子》這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班上四分之三的學生是外來務(wù)工人員子女,學生大多有在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課文。因此,課前筆者由課文標題中“園子”二字引入話題,請學生交流自己在農(nóng)村的生活趣事。這次交流活動,學生很有興趣,爭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下面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感受到了農(nóng)村孩子的簡單、樸實、自由、快樂,在此基礎(chǔ)上學習課文,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也能更好地感受文本所傳遞的那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父母是孩子最愛的人,教師、小伙伴是學生最常接觸的人。他們都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可以使學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直觀有效地體現(xiàn)出來,絕不可忽視。因此,筆者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太強,不免有些自私和霸道,在同學中有較多的爭執(zhí)但卻很少謙讓,也不懂得去主動幫助別人。在學習《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筆者考慮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首先拋磚引玉,問學生:“你們是最弱小的嗎?有沒有主動幫助過誰?”班上有一位身體殘疾的學生舉手說某某同學曾經(jīng)幫助過她,筆者馬上對這個助人的學生進行表揚。接著學生就一個接一個舉手說自己曾做過哪些幫助他的事情。在這次討論后,班級中樂于助人的學生越來越多,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學生們用實際行動展示著思想教育的成果。
事實證明,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創(chuàng)造。
“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蛔屛覅⑴c,我才會明白?!笨梢?,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感知的“生活性”教育是多么重要,它們能更好地實現(xiàn)“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