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榕,原 丹,邱彩霞,3,徐順貴*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350004;2.福州市中醫(yī)院,福建 福州350001;3.福建省中醫(yī)兒科醫(yī)學中心,福建 福州350004)
2021年9 月在福建省莆田市、廈門市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截至當月22日24時,福建全省在院治療的陽性本地感染者443例,其中14歲及以下兒童患者共105位,占比23.7%。9月23日莆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yī)院8名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其中包括4名兒童。目前國內病例數據顯示,18歲以下兒童占所有報告病例的2.4%,尚無死亡病例[1]。根據此次莆田疫情溯源來看,密切接觸是兒童感染的主要因素,兒童的發(fā)病主要以家庭內及學校傳播為主,癥狀較輕,預后較好。中醫(yī)藥第一時間參與新冠疫情防治工作實際,從扶助正氣、趨避邪氣角度出發(f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原則,我省中醫(yī)藥專家組迅速擬定兒童新冠肺炎中醫(yī)藥防治方案,本文進行分析歸納,供臨床醫(yī)師參考。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氤氳潮濕,時值夏秋之交,暑熱未盡,秋燥未起,加之8月以來福建省強降雨天氣頻繁,至五運六氣反常,出現濕毒疫氣。此次莆田市、廈門市等地出現的新冠病毒經基因測序為“Delta病毒”,相比于2020年1月初武漢冬令“寒”的大氣候下,形成“寒、濕、燥”夾 雜 的COVID-19病 毒[2],傳 染 性 更 強,潛 伏 期 更長。中醫(yī)溫病有新感溫病和伏邪溫病之分,此次疫情中有很多兒童是無癥狀感染者,研究數據顯示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在潛伏1至14天后發(fā)病,且少部分人在感染后沒有出現癥狀[3]。發(fā)病患者的潛伏期和無癥狀感染期可分別歸為溫病發(fā)病類型中“伏而后發(fā)階段”和“伏而未發(fā)階段”,屬于“有病無癥”[4]?!饵S帝內經》中“冬傷于寒,春必溫?。淮簜陲L,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已經指出風寒暑濕皆可伏而不發(fā)成為伏氣溫病。
基于伏氣溫病“內外合邪”的發(fā)病觀,此次福建省兒童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機為外有濕毒疫氣,又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內因,進而出現“伏而后發(fā)、伏而不發(fā)”。這可能由于感邪較輕(病毒載量較低)或正氣不足,正邪難以交爭。正氣不足或收斂時,無力與邪氣抗爭,故不發(fā)病。正如吳有性云:“正氣愈損,邪氣愈伏也?!笨梢娪跓o癥狀感染的兒童、免疫缺陷人群。這就提醒我們,新冠患兒康復出院后應加強隨訪,以及增強機體免疫。
基于上述病因病機,吳鞠通《溫病條辨》提出的“三焦辨證”較適用于此次兒童新冠疫情。小兒“肺常不足”,不耐濕毒疫氣。溫邪經口鼻傳入,客于上焦肺,出現發(fā)熱、咳嗽、咽部不適、鼻塞、流涕等。肺病逆?zhèn)?,則為心包,雖為逆?zhèn)?,然心、肺仍歸屬上焦。故少數患兒可進展出現胸悶、喘息氣促,甚至神昏、譫語等表現。小兒“脾常不足”,一則運化水谷以供生長發(fā)育所需,二則轉化水谷以供機體免疫所需。小兒脾胃為樞紐之官,更為免疫之器。濕毒疫氣極易罹及脾胃,表現為味覺異常、納差、惡心、腹脹、吐瀉等。最后傳變三焦,易于蘊熱化燥、傷津耗氣、累及心陽,主要病位在肺,可累及心、脾、胃、大腸等。
本病治療原則為疏泄透達,引邪外出,分消走泄。小兒正氣不足,不可正面迎邪,上焦宣透,中焦疏達,三焦清泄,引邪外出,使?jié)穸疽邭夥纸?、外泄而消除;濕毒纏綿粘滯,盤踞中焦為主,應時刻健運脾胃,扶助正氣。
3.1 無癥狀感染患兒,根據不同舌象選用方藥 ①感邪初期,邪在上焦,病情輕淺,舌質淡紅,苔薄白,以宣透肺衛(wèi)為主,經驗方:柴胡5 g,藿香5 g,蘇葉5 g,淡豆豉9 g,郁金6 g,射干6 g,枇杷葉12 g,萊菔子10 g,甘草6 g,蘆根10 g,陳皮4 g,炒麥芽12 g。②感邪中期,邪在中焦,邪氣深入,舌紅苔黃膩者,加強疏解達邪,守上方,去陳皮加通草2 g。③感邪后期,津液耗傷,苔中后部黃厚,苔面干,以疏泄透達、益氣養(yǎng)陰為主。守上方,去陳皮加通草2 g,沙參5 g。
3.2 無癥狀,輕型和普通型患兒
3.2.1 邪犯肺衛(wèi) 臨床表現:可無明顯癥狀,發(fā)熱或無熱,輕微咳嗽,無痰或少痰,精神可,納可,舌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處方:上焦宣痹湯加減。藥物組成:枇杷葉6 g,射干3 g,酒大黃1.5 g,淡豆豉1.5 g,僵蠶3 g,蟬蛻3 g,通草3 g,姜黃3 g,大棗15 g,黃芪15 g,郁金3 g,重樓6 g。咳嗽可加前胡、桔梗。
3.2.2 邪郁中焦 臨床表現:可無明顯癥狀,發(fā)熱或熱勢不甚,可伴咽部痰阻或清嗓,咳嗽痰少不易咯出,口渴,精神可,納稍差,或有大便秘結,舌紅偏暗,舌苔黃而厚膩。處方:薏苡竹葉散合升降散。藥物組成:薏苡仁15 g,滑石15 g,黃芪15 g,連翹9 g,茯苓4.5 g,大棗15 g,白豆蔻4.5 g,重樓6 g,姜黃3 g,僵蠶3 g,蟬蛻3 g,酒大黃1.5 g,淡竹葉9 g。兼有咳嗽者可加瀉白散、前胡、桔梗等。
3.2.3 邪漫三焦 臨床表現:發(fā)熱持續(xù),咽痛,咳嗽頻作,痰聲重濁,口干,精神倦怠,納稍差,大便秘結,舌紅或暗紅,舌苔滿布,舌苔厚膩甚至偏灰。處方:蒿芩清膽湯合三石湯加減。便秘者加萊菔子;乏力者加太子參;咽痛者可予金線蓮液局部外噴。藥物組成:滑石9 g,寒水石9 g,大棗30 g,竹茹9 g,通草6 g,金銀花9 g,青蒿9 g,黃芩9 g,枳實9 g,陳皮9 g,法半夏3 g,茯苓15 g,甘草3 g,青黛3 g,杏仁9 g,重樓6 g,黃芪15 g,薏苡仁15 g,石膏9 g。
3.2.4 肺胃陰虛 臨床表現:無明顯癥狀,或伴有鼻干,鼻衄,口渴,精神尚可,納稍差,或有大便秘結,舌紅而干,舌苔前部苔少,舌中、后部微黃。處方:沙參麥冬湯合竹葉石膏湯加減。藥物組成:沙參9 g,生地9 g,大棗15 g,桑白皮6 g,地骨皮1.5 g,瓜蔞9 g,蘆根9 g,鱉甲6 g,麥冬9 g。
3.2.5 肺脾氣虛 臨床表現:無明顯癥狀,或伴有少食,不欲飲食,精神尚可,大便干、稀不調,舌淡紅,苔白而潤。處方:六君子湯加減。藥物組成:太子參9 g,茯苓9 g,大棗15 g,陳皮6 g,姜半夏3 g,烏梅3 g,甘草6 g,白術9 g。
3.3 康復出院患兒調護方 患兒連續(xù)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可康復出院?;純簹v經溫毒疫氣傳遍,三焦俱損,傷津耗氣。治以益氣健脾,養(yǎng)陰生津為主,經驗方:太子參15 g,麥冬15 g,神曲6 g,炒麥芽10 g,焦山楂10 g,生甘草5 g,烏梅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