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梅
莆田學院附屬醫(yī)院血液內分泌科 (福建莆田 351100)
經外周靜脈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術是腫瘤患者靜脈化療給藥的一種常用手段,具有操作簡單易行的特點。在行PICC置管術時,主要選擇患者的外周淺表靜脈為穿刺點,以避免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造成的身心痛苦[1]。但若導管尖端位置不正確或置入深度不合理,將會影響PICC的使用壽命,甚至增加患者血栓與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以往臨床在實施PICC置管術時,醫(yī)護人員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穿刺方法進行定位,穿刺后再通過X線攝片觀察導管尖端的位置,操作復雜,且有一定的輻射,導致臨床應用受限。靜脈內心電圖引導是一種新型的導管定位方法,具有定位精準、費用低等特點,醫(yī)護人員可通過靜脈內心電圖能對PICC尖端位置進行監(jiān)測與調整,有利于減輕工作量[2]?;诖耍狙芯刻接態(tài)超引導下靜脈內心電圖輔助定位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接受PICC置管術的80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PICC置管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5~70歲,平均(49.57±3.40)歲;疾病類型,肺癌12例,淋巴瘤6例,乳腺癌10例,胃癌6例,鼻咽癌6例;置管靜脈,左肱靜脈7例,右肱靜脈11例,右貴要靜脈10例,左貴要靜脈12例。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8~70歲,平均(49.68±3.46)歲;疾病類型,肺癌9例,淋巴癌9例,乳腺癌8例,胃癌7例,鼻咽癌7例;置管靜脈,左肱靜脈10例,右肱靜脈8例,右貴要靜脈8例,左貴要靜脈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晚期惡性腫瘤,且于我院行PICC置管術;于上臂置管;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穿刺處皮膚磨損;有PICC置管術禁忌證,如無法承受插管操作等;心率異常;上肢活動受限;無法正常溝通或不配合導管維護與追蹤;患有傳染性疾?。话橛心δ苷系K。
兩組均使用美國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
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操作步驟進行PICC置管:首先,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靜脈穿刺血管;選擇好穿刺血管后,指導患者取半臥位或平臥位,將穿刺側上臂充分外展,使其與軀干保持90°;接下來,測量肘窩上方10 cm臂圍以及預置導管長度;然后,以預穿刺點為起點,沿靜脈走向至右胸鎖關節(jié),再向下至第三肋間,觀察上腔靜脈情況;最后,嚴格按照穿刺操作流程進行穿刺,通過X線攝片明確導管尖端的位置,若位置不正確,則重新置管,直至X線攝片顯示位置正確。
觀察組在B超(徐州派爾電子有限公司,PL-3018Ⅰ型)引導下靜脈內心電圖輔助定位行PICC置管:首先,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連接邁瑞Mindray uMEC7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并調節(jié)監(jiān)護儀心電圖狀態(tài),確保P波清晰;接下來,記錄置管前患者體表心電圖,選擇靜脈血管,測量導管置入長度,并將導管送入靜脈血管,待送至測量長度為5 cm時,將導管頭部擺正,調出Ⅱ導聯,與導管導絲連接,且以P波變化情況為依據,合理調整導管置入深度;然后,將RA導線隔著B超套件與導管導絲進行連接,確保上腔靜脈中下段1/3的部位為導管尖端所處的位置;最后,撤出支撐導絲,連接至正壓接頭,用注射器抽吸回血,用肝素鹽水做封管處理,并妥善固定導管,在靜脈內心電圖引導下進一步確定導管尖端的位置,若位置不正確則進行調整,直至位置正確。
比較兩組PICC尖端位置正確率、定位所需時間。PICC尖端位置正確判定標準:PICC尖端位于患者上腔靜脈的中下1/3處,且X線檢查結果提示PICC尖端位于患者T6~T8之間。
觀察組PICC尖端位置正確率為97.50%(39/40),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538,P=0.003)。
觀察組定位所需時間為(28.61±7.05)min,短于對照組的(42.04±10.67)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50,P=0.010)。
PICC置管術是腫瘤化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的操作,臨床指出,PICC尖端位置應位于上腔靜脈中下1/3處,最佳位置是靠近上腔靜脈與右心房入口的交界處。傳統(tǒng)的PICC尖端定位術受血管分叉彎曲、靜脈瓣、血管生成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導管走位、導管過深或過淺等情況,無法保障一次操作到位。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與完善,靜脈內心電圖技術因具有傷害小、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被臨床廣泛用于PICC置管術中[3-5]。何翠琴等[6]的研究結果顯示,應用B超引導下心電圖定位對60例婦科腫瘤患者進行PICC置管術的成功率為100.0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ICC尖端位置正確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在對腫瘤患者行PICC置管術時應用B超引導下靜脈內心電圖輔助定位,可提高導管尖端位置正確率[7-9]。經分析,其原因為,靜脈內心電圖中P波的振幅變化情況可反映PICC尖端所處的位置,有助于醫(yī)護人員在術中隨時調整導管的方向和位置,確保導管置于正確的位置[10-13];若在PICC置管術的實施過程中已將導管送至預備長度,但心電圖P波振幅無任何變化,則說明導管存在異位或局部打折現象;總之,醫(yī)護人員可根據P波的振幅變化情況判斷導管尖端是否處于正確的靜脈部位[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定位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在對腫瘤患者行PICC置管術時應用B超引導下靜脈內心電圖輔助定位,可縮短定位所需時間。經分析,其原因為,通過靜脈內心電圖對導管位置進行定位,便于醫(yī)護人員根據心電圖P波的振幅變化隨時調整導管位置,直至特征性P波出現,從而保證導管尖端位于患者SVC右心房入口上方2 cm處,與傳統(tǒng)穿刺方法相比,靜脈內心電圖更加簡單可靠、準確有效,可減輕醫(yī)護人員工作量,顯著提高定位效率,實現準確定位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對腫瘤患者行PICC置管術時應用B超引導下靜脈內心電圖輔助定位,可保證導管尖端處于正確的位置,并縮短定位所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