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者:李波(浙江省腫瘤醫(yī)院結直腸外科,浙江杭州,310022;E-mail:libo@zjcc.org.cn);朱玉萍(浙江省腫瘤醫(yī)院結直腸外科,浙江杭州,310022;E-mail:zhuyp@zjcc.org.cn)
DOI:10.19668/j.cnki.issn1674-0491.2021.06.025
[文獻來源]HUYNH C,MINKOVA S,KIM D,et al.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olon cancer[J].Surgery,2021.doi:10.1016/j.surg.2021.07.027.
目的:局部晚期結腸癌(LACC)的手術治療由于腫瘤較大和經(jīng)常需要多臟器聯(lián)合切除而具有挑戰(zhàn)性。腹腔鏡手術在LACC中的應用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比較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在LACC中的療效差異。
方法:對2005—2015年期間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癌癥中心接受治療的非轉(zhuǎn)移性T4期結腸癌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研究,主要的研究終點是評估患者的無復發(fā)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與手術方式的關系,次要終點是評估切緣陽性率和多臟器聯(lián)合切除與手術方式的關系。
結果:總共納入1 328例患者,其中23%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更多的T4b期腫瘤通過開腹手術切除(35.9%vs.12.7%,P<0.001)。7.5%的腹腔鏡手術患者和16.5%的開腹手術患者出現(xiàn)切緣陽性(P<0.001),對應的分別有11.0%和27.7%患者需要多臟器聯(lián)合切除(P<0.001)。中位隨訪時間為37個月【四分位數(shù)區(qū)間(IQR)17~64】,隨訪期間48.6%的患者死亡,42.1%的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局部(15.0%)、遠處(35.3%)、腹膜(11.4%)】。年齡、右半結腸、淋巴結狀態(tài)和腹腔鏡手術方式是腹膜復發(fā)的獨立預測因子。兩種手術方式的總生存期(OS)(73個月 vs.61個月,P=0.188)和無復發(fā)生存期(PFS)(39個月vs.31個月,P=0.28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提示年齡、淋巴結狀態(tài)和切緣情況可預測OS和PFS。
結論:當結腸癌侵犯鄰近器官或需要多臟器聯(lián)合切除時,更常使用開腹手術方式。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的生存率和復發(fā)率相似,但腹腔鏡手術方式是腹膜復發(fā)的獨立預測因素,建議謹慎選擇手術方式。
【評論】腹腔鏡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結腸癌的臨床外科治療,大型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和薈萃分析[1-2]均已明確腹腔鏡手術具有術后快速康復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比,長期預后亦無明顯差異。然而,就局部晚期結腸癌而言,考慮到手術技術難度和存疑的腫瘤學結果,腹腔鏡手術應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爭議。該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結論與既往研究類似[3],也同樣存在很多回顧性研究的通病,比如選擇性偏倚問題。在外部環(huán)境因素方面,76.3%的腹腔鏡手術患者疾病確診的時間段是2011—2015年,而開腹手術患者更多(57.5%)是在2005—2010年,患者疾病確診的時間點存在一定的差別,且結腸癌的內(nèi)外科治療理念都在不斷革新,再從患者本身的因素考慮,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病情相對開腹組更為早期(T4a,87.3%vs.64.1%;T4b,12.7%vs.35.9%),那么腹腔鏡組OS和PFS似乎稍占優(yōu)勢的趨勢是否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腹腔鏡組的預后是否真的非劣效于開腹組?從該研究來看,選擇性偏倚的存在引發(fā)了這些關于研究結論的疑慮。而腹腔鏡組的淋巴結轉(zhuǎn)移分期整體比開腹組晚(N0,32.5%vs.41.9%;N1,36.7%vs.33.7%;N2,30.8%vs.24.4%),這個現(xiàn)象倒是提示了淋巴結轉(zhuǎn)移與否這個參數(shù)在預后中的權重可能不如T4期。另外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研究結果:腹腔鏡組有16.6%的患者在術后發(fā)生腹膜復發(fā),與開腹組(9.8%)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這在其他臨床研究[4]中也有報道,提示腹腔鏡手術方式在T4期結腸癌患者中是術后腹膜復發(fā)的危險因素。雖然對其機制暫時還沒有明確的認識和定論,但臨床醫(yī)師應該充分意識到這一潛在風險,在T4期結腸癌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上慎重考慮,并尋求最佳治療方案以預防和早期發(fā)現(xiàn)腹膜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