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少數民族作家雙語寫作的討論

      2021-12-06 00:59賴禹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賴禹

      內容摘要:雙語寫作是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趨勢。少數民族作家選擇雙語寫作不僅受統(tǒng)一的社會政治體的影響,還是作家主觀選擇的結果。作家為了擴大作品和自身的影響力,選擇受眾多的漢語進行創(chuàng)作。雙語寫作是作家有意識的寫作策略,既希望保留民族的特色又不愿失去現實的寫作利益。但用漢語寫作不是簡單地模仿漢語,而是在漢語表達中保留本民族的民族特質。通過改變漢語的表達方式,賦予漢語本民族的精、氣、神,使得少數民族的漢語書寫同樣具有民族特質。

      關鍵詞:少數民族作家 雙語寫作 民族特質

      學界對“雙語作家”和“雙語寫作”甚是關注,諸多學者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朝戈金認為,“‘雙語指一語言集團的成員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雙語作家,就應該指那些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寫作的人?!盵1]從寬泛來說,雙語作家懂兩種以上的語言,但他們不用本民族的語言而是用其他語言寫作。從狹義來看,雙語作家指的是那些既用本民族語言寫作,又用其他民族語言寫作的作家,他們主要使用漢語來寫作。[2]本文采用的是狹義概念,即少數民族作家在用母語寫作的同時又用漢語寫作。

      一.雙語作家出現的現實原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無不反映著一種獨特的文化觀和文化綜合系統(tǒng),后者又產生了使用語言的社團賴以解決同世界的關系問題及形成自己的思想哲學體系和對世界的認識方式”。[3]語言不僅是符號而且有著文化的內涵。文化的產生與它所在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等,脫離具體的環(huán)境無法探討文化。因此,對于雙語寫作的研究應把它放到具體的文化環(huán)境中考察。

      首先是政治大一統(tǒng)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和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政治也存在緊密的聯系。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是關鍵所在,政治一體化伴隨著文化一體化。在統(tǒng)一的社會政治中,文化也在進行統(tǒng)一整合的過程。在大一統(tǒng)的社會環(huán)境中,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逐漸減小,彼此間的交流和滲透日益增加。漢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政治和文化上占據著主體地位,故而常常出現少數民族“漢化”的現象。文化的趨同導致語言的同一性,表現為雙語人群的增加、雙語作家的增多。漢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革,保持了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因而在表達效果上幾乎無所不能,保持了自身的優(yōu)勢。漢語自身的優(yōu)勢吸引少數民族作家選擇漢語創(chuàng)作。[4]文化的趨同性表現在文學上是審美趣味的趨同?!霸谖幕呁?,格外注意審美趣味的趨同性。它表現為作品主題、題材、體裁、樣式、風格等諸多方面的同質化和相似化。此類現象相當顯著地存在于共和國建立以后各民族地區(qū)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之中。當時各民族文學的總體面貌——其興奮點、律動、甚至語體風貌,都與作為主潮的漢文學有驚人的相似處?!盵5]漢族文學一直處于主流地位,少數民族作家不可能不受影響。因此,創(chuàng)作中的模仿不可避免。其次是影響力大小的問題,包括作者和作品的影響力。漢族人口多,擁有大量讀者。少數民族人口相對漢族來說較少,自然讀者數量也較少。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就像孕育一個孩子般辛苦,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讀他的作品,希望他的作品能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基于此,漢語擁有眾多的讀者,對于作家來說,漢語寫作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著名的佤族作家董秀英曾說:“不用漢語創(chuàng)作,就不能得到全國文學界的承認。云南有的民族也有堅持用本民族文字創(chuàng)作的,但那些作家的影響就不大。再說拼音佤文在佤族老人和年輕人中都還不流行,即使用它創(chuàng)作,也不會有更多的讀者?!盵6]少數民族作家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全國出版,能獲得更大范圍內的影響。“對一個作家來說,他的作品被譯成漢文,能與幾萬萬人民見面,這是一件多么光榮而令人興奮的事情?。〈送?,蒙古文作品,只有被翻譯成漢文之后,才能成為祖國各民族的財富?!盵7]少數民族作家使用漢語寫作,更容易被主流的文學評論園地關注和了解。有些得到認可和贊揚,甚至獲獎。翻譯成漢語后,讀者增多,引起了文學評論家的關注,影響力自然就擴大了。雙語寫作既使用母語又使用非母語,兼具雙重寫作特點?!八谖膶W過程中將具體化為:作者——作品——作品物化形式——讀者——閱讀效果。雙語作者的優(yōu)勢就顯出來了:少數民族作者——作品——本民族文字印刷品——本民族讀者——本民族文學圈子的反應;少數民族作者——作品——他民族文字印刷品——他民族讀者——更大范圍的反應,真正的雙語作家,就這樣‘伸手抓住了兩個世界”。[8]這是作家有意識的寫作策略,既希望保留民族的特色又不愿失去現實的寫作利益。再者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受到漢語的影響。很多雙語寫作的作家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在學校學習漢語,受到漢語規(guī)范化的訓練,并且通過漢語接觸文學,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漢語開啟了他們的文學啟蒙,因此,早期創(chuàng)作時,他們以漢語作品為樣本進行模仿,漢語思維的內在影響引導作家形成用漢語表達的思維定勢,自然而然漢語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漢語書寫具有的民族特質

      語言是建構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形式?!熬哂形幕瘜傩缘恼Z言和作為文化群體的民族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的聯系,語言一開始就是作為民族的共同語而出現的,語言具有民族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語言與民族幾乎是共生共存的。它是一個民族整個習慣性行為的總和……因此,通過語言,人們可以反觀一個民族或者任一人類的群體,乃至全人類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9]因此,在文學作品中表現民族性,從創(chuàng)作形式和創(chuàng)作本身來說,母語是最佳的選擇。既然如此,那用其他民族語言如漢語進行寫作是不是就不能表現民族性?答案是否定的,有些雙語作家在用漢語寫作也能表現出本民族的民族性。

      母語寫作固然是現代少數民族作家必須擔當的責任,但漢語在社會交流中的主體地位也不容忽視。雖說漢語寫作不如母語寫作的純粹性,但漢語寫作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有獨特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價值。更多的讀者對少數民族作家漢語寫作成果的接受,就是對該民族文化的認識、認同過程。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少數民族作家很有可能使用漢語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特質的作品。因為語言之間的差異不在于詞匯或詞匯的構造,而在于概念的構造。當代著名的彝族詩人——阿庫烏霧,是少數民族作家雙語寫作的代表,已先后在國內外出版了多部作品。面對母語創(chuàng)作和漢語創(chuàng)作的矛盾,他提出了“母語詩學”理論。他的母語詩學首先是堅守母語文學的創(chuàng)作,認為母語是生命的根脈也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母語創(chuàng)作有利于繼承和延續(xù)民族文化。其次,他不排斥漢語的寫作,認為漢語是一種多元共建的語言,少數民族的漢語書寫具有民族特質,可以豐富漢語的表達。他筆下的漢語不再是純粹的漢語,而是賦予了本民族的精、氣、神,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表達方式。我們可從他的詩歌中發(fā)現他獨具民族特色的漢語表達方式。詩歌《還原》寫道:

      從山谷深深的淵燃起/從那些被沖濯被淤積/死者的骨灰燃起/燃過幼獸驚悸與戰(zhàn)栗的呼吸/燃過一切熟悉而陌生的足飾和頭飾/啄食腳下堅硬的基石/和頭頂堅硬的神位/思想的森林燃盡/肉體的土壤燃盡。[10]

      再看另一首詩歌《性源》:

      春天,隱形的爬行動物/在身體的里里外外/繁星鱗波夜籟芳土/春天,網在魚里魚在網外。[11]

      從這兩首詩歌,可以發(fā)現他的詩歌語言特色鮮明,詞語無規(guī)則地組合,采用顛倒的詞語序列、錯亂的語義組合,選取的意象都是陌生、冷僻的。就連詩歌題目如《性源》帶有誘惑力且具有陌生化效果。詩歌中的“陌生感”是詩人對母語詩學理論的創(chuàng)作實踐,阿庫烏霧詩歌中常常出現雪、虎、鷹、畢摩等意象,它們是彝族人崇尚的元素。這些意象本身體現著彝族文化的根脈。彝族人認為雪是萬物的起源,具有神圣意味。彝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勒俄特依》中的《雪史》便是闡釋彝人世界觀起源的作品。他曾說,他的詩歌和傳統(tǒng)漢語詩歌存在巨大的差異,他的詩歌扎根于彝族萬物有靈的觀念,作品表現萬事萬物的思和理,具有文化詩學和文學人類學的人文價值。[12]阿庫烏霧雖然用漢語創(chuàng)作詩歌,但他有意規(guī)避漢語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采用特殊的形式進行詩歌寫作。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獨具特色,表現了本民族獨到的審美形象和鮮明的民族特質。同時也豐富了漢語的多元化表述。

      母語寫作具有表現民族性的天然優(yōu)勢,但在當今社會,單純用母語寫作無異于自說自話,漢語寫作更能引起關注和認同。進行雙語寫作,漢語作品中的民族因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對少數民族文化產生關注的興趣。同時,讀者通過作者的漢文作品認識作者,進而了解作者用母語寫作的作品,作者成了溝通外界和母語作品的橋梁。雙語寫作源于作家民族意識的覺醒,他們熱愛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民族文化同時又希望將其發(fā)揚光大。彝族詩人馬海吃吉表示,他從小就受到彝族文化的熏陶,非常熱愛彝族文化,所以就先用彝語創(chuàng)作。但是,時代在發(fā)展,彝語讀者越來越少,他不得不放棄用彝語創(chuàng)作轉而嘗試使用漢語寫作。他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個人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發(fā)揚彝族文化,使用漢語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13]

      綜上,20世紀以來,大部分民族作家進入雙語寫作的時代,并接受了漢民族、其他少數民族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母語寫作的基礎上,開辟雙語寫作的道路。面臨開放、多元化的社會,少數民族寫作不可能再采取那種僵化、封閉的立場,它只有在與漢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種話語的交流中才能確立。多種文化的交流對話不一定是誰吞并了誰,正如巴赫金所言“在兩種文化發(fā)生對話和相遇的情況下,它們既不會彼此完全融合,也不會相互混合,各自都會保持自己的統(tǒng)一性和開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們卻相互豐富起來?!盵14]掌握雙語的人相當于掌握了兩種文化。兩種文化比較之間,以己(本民族文化)審異(異民族文化),以異觀己,在比較之中,才會有所反思。在反思中發(fā)現本民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的魅力和弊端。雙語創(chuàng)作,讓作家進入另一個民族的文化百花園,感受另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開拓他們的視野,增強知識素養(yǎng)。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間,對不同文化進行判斷和整合,創(chuàng)造出跨文化、跨民族的作品。作家在雙語創(chuàng)作中不斷探索文學的可能性,既保存對本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呈現,又不斷通過努力參與到當代主流文學的建構過程,使民族文學朝著良性方向發(fā)展。“在多民族語言文化的對譯和交流中,促生了雙語寫作和混雜語的產生,它們作為當代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新因子,豐富了中國形象的表述形態(tài)?!盵15]雙語寫作是大勢所趨,但使用漢語寫作不是簡單地模仿漢語,被漢語歸化,而是在漢語表達中保留本民族的精、氣、神,母語和漢語并非處于二元對立的結構中,少數民族作家如阿庫烏霧、董秀英、阿來等用漢文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對漢語的“共建”,體現出本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

      [1]朝戈金.中國雙語文學:現狀與前景的理論思考[J].民族文學研究,1991,(1).

      [2]翟曉甜,翟新菊.對新疆少數民族雙語作家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以伊犁雙語作家創(chuàng)作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3]《第歐根尼》中文精選版編輯委員會.文化認同性的變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阿來.漢語: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語言[J].當代文壇,2006,(1).

      [5]關紀新,朝戈金.《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

      [6]劉薇琳,鄭凡.文學過程中的雙語文化——也談佤族作家董秀英的成長和創(chuàng)作[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1).

      [7]建磊,特·莫爾根畢力格.納·賽音朝克圖評傳[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8]龍長吟.民族文學學論綱[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

      [9]阿庫烏霧.阿庫烏霧詩歌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10]阿庫烏霧.神巫的祝咒[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2009.

      [11]冉石卉等.彝族雙語作家的寫作現狀研究[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7,(4).

      [1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3]劉大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失語、母語、雙語及雜語諸問題[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1).

      注 釋

      [1]朝戈金:《中國雙語文學:現狀與前景的理論思考》,《民族文學研究》1991年第1期.

      [2]翟曉甜,翟新菊:《對新疆少數民族雙語作家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以伊犁雙語作家創(chuàng)作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3]《第歐根尼》中文精選版編輯委員會:《文化認同性的變形》,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226頁.

      [4]阿來:《漢語: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語言》,《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

      [5]關紀新,朝戈金:《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頁.

      [6]劉薇琳,鄭凡:《文學過程中的雙語文化——也談佤族作家董秀英的成長和創(chuàng)作》,《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7]建磊,特·莫爾根畢力格:《納·賽音朝克圖評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頁.

      [8]關紀新,朝戈金:《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頁.

      [9]龍長吟:《民族文學學論綱》,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頁.

      [10]阿庫烏霧:《阿庫烏霧詩歌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11]阿庫烏霧:《阿庫烏霧詩歌選》,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頁.

      [12]阿庫烏霧:《神巫的祝咒》,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頁.

      [13]冉石卉等:《彝族雙語作家的寫作現狀研究》,《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1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頁.

      [15]劉大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失語、母語、雙語及雜語諸問題》,《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札达县| 台湾省| 张北县| 红安县| 鹤壁市| 永安市| 宁安市| 司法| 巴东县| 德安县| 彰化市| 汝南县| 阳江市| 张家川| 龙井市| 肥城市| 福海县| 南投县| 喜德县| 炉霍县| 资阳市| 昂仁县| 体育| 慈溪市| 通江县| 奉贤区| 花垣县| 平原县| 大宁县| 舟山市| 泾源县| 河津市| 峡江县| 渝中区| 阳城县| 桐柏县| 土默特右旗| 佛教| 夹江县| 岚皋县|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