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千年來,車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勞動生產(chǎn)、政治活動,亦或是軍事活動,車都是不可或缼的重要裝備。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車馬已經(jīng)超脫本身作為交通工具、戰(zhàn)爭利器亦或是祭祀禮器的功用,開始衍生出中國獨有的車馬文化,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以及價值理念,以車馬之名,源遠流長。
關鍵詞:車馬;衍生文化
中華民族與車結緣很久,最早在商代,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明確使用車的記錄。在先秦文獻中,《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墨子》等文獻中都有關于用車的記載。先秦時期,車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因制車技藝的復雜性和制車材料的稀缺性,決定了車馬是貴族階層才能擁有的奢侈品,并逐漸成為貴族身份等級的象征。西周時期,車馬被賦予新的禮制意義,并廣泛運用于祭祀、朝覲、軍事和田獵等領域,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車馬在使用上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別,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車馬,甚至車飾、馬飾都有等級之分。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車馬開始成為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的標準,因其自身獨有的戰(zhàn)爭特性而間接影響了當時大分裂格局的產(chǎn)生,甚至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車馬已經(jīng)超脫本身作為交通工具、戰(zhàn)爭利器亦或是祭祀禮器的功用,開始衍生出中國獨有的車馬文化,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以及價值理念。在古代中國,車馬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車馬文化也已經(jīng)輻射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譬如起名、軍事、政治、思想、禮儀文化等等。
在古代,車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據(jù)著很重要的位置,很多人名、甚至政變都以車命名。相傳黃帝發(fā)明了“車”,因此黃帝又稱“軒轅黃帝”,其中“軒”是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轅”就是車前駕牲畜的直木。晉國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先軫,軫,指的是指車廂底部四周的橫木,是車廂底座支架的主要部分,足見先軫的父親對兒子寄予的厚望。在秦國變法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鞅指的就是套在馬頸或馬腹上的皮帶。北宋的大文學家蘇洵給兩個兒子取名為蘇軾和蘇轍。軾,攔在坐車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條橫木。轍,車輪碾壓過的痕跡。蘇洵在《名二子說》里提到到了命名的緣由:“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碧K洵根據(jù)車的部件在車的整體構造中的作用以及車轍,給孩子取名,體現(xiàn)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教誨與期望。
車在當時生活中的重要性,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晉國晉厲公時期,發(fā)生了一次撼動朝野的政變,就是以“車轅”為名,歷史上稱之為“車轅之役”。晉厲公時,郤氏家族位高權重,十分驕橫,郤锜、郤犨、郤至占據(jù)了晉國八卿中的三席,真正達到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的程度。但由于“三郤”的貪婪和驕橫,郤氏在錯綜復雜的晉國家族斗爭中幾乎成為公敵?!蹲髠鳌こ晒吣辍罚骸班S犨與長魚矯爭田,執(zhí)而梏之,與其父母妻子同一轅?!眳柟慕奸L魚矯因為和郤氏家族的郤犨爭奪土田,結果被郤犨逮捕囚禁,一家人父母妻兒都被系在同一個車轅上,長魚矯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公元前574年,晉厲公與長魚矯謀劃,滅掉了郤氏家族,長魚矯總算是報了當年的車轅之辱,因此這次政變就被后人稱作了“車轅之役”。
從士大夫命名到政變也以車為名,足見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命名,車文化還衍生出諸多的禮儀文化。古人駕車進城后要慢行,進入里門,駕車遇人要扶著車前的橫木軾致敬。車軸兩端的的軎、轄,是為了防止輪子脫落的,古人殷切留客曾時將車轄扔于井中,沒有車轄,車輪子就會脫落,車就不能行駛,客人就無法乘車離去,甚至牽挽住車轅殷切挽留。因此衍生出“投轄攀轅”、“投轄留賓”這樣的詞語。轄還有有管轄、轄制的意思,今天的“直轄市”、“管轄權”、“轄制”等詞匯都是由此衍生而來。
春秋時期,進入大規(guī)模的車戰(zhàn)時代,戰(zhàn)車成為戰(zhàn)爭的利器。我們可以看一下軍隊的“軍”字,“軍”字里面的“車”,指的就是戰(zhàn)車?!败姟弊值慕鹞淖中?,就是表示用車子打包圍的意思。車戰(zhàn)駐扎時,用戰(zhàn)車圍起來形成營壘,以防敵人襲擊。當時戰(zhàn)車上的甲士,一般是由“國人”中具有“士”身分以上的貴族及其子弟擔任,所以我們今天的“戰(zhàn)士”一詞就是從此而來。還有我們今天所說的“回合”一詞也源于車戰(zhàn)。車戰(zhàn)開始時,戰(zhàn)車駛向對方,兩方開始交戰(zhàn);先是遠程用弓箭互相射擊;戰(zhàn)車靠近后,用戈矛交戰(zhàn);然后戰(zhàn)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這個過程成為“合”。戰(zhàn)車駛遠之后,各自必須再掉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戰(zhàn)車掉頭的過程是“回”。較量一次為一個“回合”,然后兩車再駛近而“合”,進入下一個“回合”??梢哉f,戰(zhàn)車制造了一個時代的戰(zhàn)爭傳奇,并由此衍生出了諸多的戰(zhàn)爭文化。
除此之外,古人還以車喻政。唐朝的諫臣魏征勸諫唐太宗李世民,君王與民的關系,就是水與舟的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這句話是荀子在以車馬喻政治之后,才附引這句話來為他的“車馬政治說”作注的。荀子把馬比作庶民,把車比作政權。馬與車的關系是馬能駕車,但也能顛覆車;人民與君王的關系也是這樣,人民能擁護一個政權,但也能顛覆一個政權。屈原在《離騷》中說:“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币彩菍⒂镁醭俗能囎泳褪潜扔鲊艺?,說自己這樣憂慮不是怕自身遭到車禍,而是擔心君王乘坐的這部車子會傾覆。古人以車喻政,有關“車政治論”的著述尚有不少,如《孔子家語》、《孔叢子》等,不勝枚舉。
車馬文化在思想領域也占據(jù)有一席之地,我們常說的“駟不及舌”“駟馬難追”,指的就是,做人要言而有信,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表示說話一定要算數(shù)?!墩撜Z》為政篇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古代大車車轅和橫木銜接的活銷;軏,小車車轅和橫木銜接的活銷。意思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不知道他還可以有什么大的作為。就如同牛車、馬車沒有連接車身的木銷子,那車子又如何能夠行動起來呢?這是跟車有關的“以信立身”的一種思想。老子《道德經(jīng)》中提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車用的妙處,在于車轂虛空的中心?!拜灐笔擒囕喼行牡膱A空竅,周圍與車輻連接,中有虛空圓孔,用以插接車軸,以便于車輪的轉動。正因為有車轂的虛空之處,所以才有了車輪的轉動。所以“有”給人便利,“無”也發(fā)揮了作用。有形之物是利器,但利器需要無形的中空來激活才能發(fā)揮作用,這就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思想。
車馬衍生出的文化,除了以上幾個大的領域,其實已經(jīng)滲透到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我們所說的“節(jié)約”一詞?!肮?jié)約”原本是一種馬具,是馬籠頭上皮條之間互相交叉或連接的一種小配件,這個小配件雖然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卻非常實用,不但可以減少繩帶扎綁的繩結,固定皮帶,起到節(jié)制、約束、美觀的作用。所以說,古代“節(jié)約”一詞,除了“節(jié)省”的含義,還存在著節(jié)點控制、樞紐連接、駕馭操縱等思想, 今天才逐漸演變?yōu)椤肮?jié)省”的意思。我們前面也了解到,古代有身份的人都有車,一般七十歲辭官,廢車不用,所以七十歲,又叫“懸車之歲”“懸車之年”。在古代,形容一個人可以委以重任時,會用到一個詞,叫做“大車以載”,因為用于載重的大車,材質堅韌,能載重物,一個人有大才就如同載重的大車。
在古人的生活中,車的影子充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經(jīng)過幾千年的潛移默化,衍生出的車馬文化已經(jīng)成為我國古代文明的印記,仿佛這種車馬衍生文化就是這么自然而然的存在的,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和脈絡里,以車馬之名,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郭物:《中國古代戰(zhàn)車戰(zhàn)馬》,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劉永華:《中國古代車與馬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
[3]孫機:《載馳載驅——中國古代車馬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4]余出:《中國古代車文化》,《安全與健康》。
作者簡介:
張蓓,1987.09,女,漢族,山西臨汾人,曲沃縣晉國博物館,助理館員,本科,研究方向: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