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昌
宜興“紫砂壺”自明代以來,它和“茶文化”的關系一直處于從屬的地位。由于它自身材質的特殊優(yōu)越性,因而受到以儒學為本的士大夫以及文人的青睞,由于中國一直是在一個封建半封建的封閉式社會,因而傳統(tǒng)的宜興紫砂藝術就一直處于自我閉鎖,自我陶醉式的氛圍中,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經(jīng)常重復,缺乏變化,而文人雅士生活節(jié)奏的緩慢,田園式的寧靜,中庸之道的理論幾百年來,使宜興紫砂在幾度興旺,幾度衰落,再重新興旺的交替中,用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來慢慢修飾,而達到了完美,因兒出了不少經(jīng)典之作,也產(chǎn)生了一些為紫砂追求一生的巨匠,技術上已達到精而又精,即所謂如火純青的地步。而近幾十年來由于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紫砂壺的需求日益增多,因而客觀上促使宜興紫砂在工藝上有一次大的發(fā)展,有一些美院的教授和書畫界人士逐步增多與紫砂手藝人的合作。甚至一些傳統(tǒng)紫砂藝人逐漸走出國,與中日韓之間的較為相近陶藝交流。還有與截然不同文化的西方陶藝之間的交流,逐漸增多。使不少紫砂藝人為了迎合不少國外收藏家的胃口,從而把“他國文化藝術”融入傳統(tǒng)紫砂壺之中,使宜興紫砂又一次興旺達到了高峰。
市場的風風雨雨,大浪淘沙,紫砂行業(yè)競爭和洗牌。無論怎么說,紫砂陶藝在其豐厚的傳統(tǒng)基礎上,無論在造型的設計上,創(chuàng)新方面,還是在成型工藝的技藝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諸多方面豐富了紫砂造型藝術。
舉例紫砂竹編壺的制作就是一種新的制壺手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用于制作創(chuàng)新壺的工具來說,市場上買不到,作者大都自己制作,或者由作者自己設計通過現(xiàn)代精密的機械加工,如線切割,3D建模技術,針對一款壺型的唯一定制的工具,因為這樣制作出來的工具既是在制壺過程中對壺的某些線條有著針對性的獨特清理。又是可以根據(jù)作者自己的手式而制作出比較順手的工具。這樣作者制作時可以運用自如。這是老一輩手藝人連想都不敢想的現(xiàn)代制壺手藝人所具備的條件。(注:老一代藝人多用竹子來制作工具,條件好的老藝人會用到牛角,因為材質比較普遍容易取到,制作工具容易打磨成型。)
紫砂竹編壺就需要用雕刻的手法來制作壺身的部位,所以工具會有一把“U形刀”為主,(經(jīng)過我的改良“U形刀”現(xiàn)在有多種變化)還有我特別改良過的小鏟刀、銼刀、刮刀、刨刀等等為輔,當然,這些刀又要分大小,每一種刀具,甚至有十幾種,材質選擇也非常重要,因為在制作過程中會和紫砂壺坯,不斷地接觸摩擦、清理,所以在材質上面選擇了白鐵或白鋼,可以使工具不易鈍口,變形的機率大大縮小。同時刀具易小巧,這樣雕刻時靈活。雕刻刀小,式樣多表現(xiàn)力就多很多,刀口不易過重,會磨過頭,但又不能過于輕,會使雕刻不到位,所以這里就體現(xiàn)出自己制作工具的重要性。制作者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手中的力道來整體定型,掌握要領。我運用雕刻的形式把竹子,用于制作工藝品的另一種形態(tài),在紫砂壺身上表現(xiàn)了出來。
制作竹編壺,對不同泥料的選用會有不同的效果。泥料的主要成分當然是獨天得厚的宜興紫砂泥,如果采用黃龍山原礦紫泥,該泥料燒成之后,猶如竹籃子已被人使用很久的效果,更像老竹子。而采用本山綠泥,燒成后的效果卻更像是剛剛編制完成的新籃子。朱泥的制作又更像是竹編漆器的效果。反正各有各的味道。
紫砂竹編壺的制作是在精煉后的泥料,先選好尺寸,用搭子打好泥條,厚薄必須均勻一致。因為要在壺身雕刻,所以泥條一般會比制作傳統(tǒng)光器稍厚一點。大約2.5mm.再按照所要制作壺型尺寸,用“距車”劃成所需的定片,如壺身條,底片, 滿片, 假底, 壺口準片, 蓋虛片, 圍片等,用傳統(tǒng)制壺工藝先塑造壺身,再在壺身表面進行等分。一般壺身一圈多為30等分,這里要提到一點的是因為竹絲有上絲和下絲(陰陽交錯部分),所以等分一定是成竹絲穿梭的比例形式往上疊加的。而壺身上下等分就要根據(jù)壺的高度或者壺底到壺口坯體的長度來定了,當然這也要根據(jù)你在制作的這把“U型刀”的寬度來定的,因為U型刀的寬度就代表你一根竹絲的寬度,從上到下竹絲都是并排而成。一根緊挨著一根的?!癠型刀”越細竹絲越多,我目前最細“U型刀”為0.5mm,所以你在劃線(用“U型刀”在壺體上刻劃)時要注意線條的流線性。橫豎一定要對直,每劃一下的竹絲是從一根等分線到另一根等分線成1,3或2,4的形式進行清理。中間至少要有一根豎絲穿梭。想多重變化也可以多重穿梭豎絲。成1,3,5或3,6,9式的穿梭。制作時可以根據(jù)我自己的喜好自由發(fā)揮理絲式樣,壺體上的根根竹絲皆是要紋理清晰,且伸展自如,流暢生動,竹絲間間隔恰當,疏密有致??v橫穿梭錯的竹篾,凹凸有致。橫向纖細圓潤,縱向形扁強韌,在紫砂壺壺身上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能夠達到傳統(tǒng)竹編工藝,甚至以假亂真的效果。把竹的枝葉做成壺嘴與壺把,壺把的竹枝葉從上至下由粗變細,竹節(jié)分明,壺形的多樣化,富有靈動自然之氣。當然,竹編的表現(xiàn)手法有成百上千種可以表現(xiàn)。我曾把一種壺款表現(xiàn)出七種不同的雕刻法。在這里手工的好處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了。作者在制作時的隨心所欲,不用刻意地去重復制作一件作品。因為哪怕是同一種款式,都可以給人不同的視覺沖擊。本身以竹為題材的陶藝作品,并不新奇,但以竹編的形式表現(xiàn)在紫砂壺上,且又富有多種變化,這絕對是在紫砂的發(fā)展史上是一種新的嘗試。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偏愛竹子,我的很多壺型都和竹型有關。在古文化記載中,(1竹品有十德,即正直、奮進、謙遜、質樸、奉獻、卓爾、善群、性堅、操守、擔當。)我這個出生在紫砂世家,又對竹有一種獨特的情節(jié)藝人來說,可以用紫砂以另一種方式表現(xiàn)出不受觀念和現(xiàn)實約束,力爭自然和諧,自由自在的創(chuàng)作激情??梢栽诎l(fā)現(xiàn)和創(chuàng)作中追求自我升華的心靈境界,這種以細膩的工藝表現(xiàn)手法,塑造完美的造型形式,利用準確的紫砂造型語言來表現(xiàn)主題,是我竹編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成功所在,堅定地走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勇敢地去探索追求陶藝的更高境界,并在這過程當中體味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