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杰, 王明獻
(南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61)
國家教委1992年頒發(fā)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給出了指導: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修課(基礎課、選項課)、三年級以上開設選修課,身體異常者開設保健課(必修課或選修課).“選項課”逐漸普及,成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主要形式,各高校根據(jù)自身情況,與其他課程類型進行組合.2002年重新修訂《指導綱要》,在原有課程類型基礎上,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選項課”和“三自主”模式,無疑給了學生更大的選擇權和自主性,如果學生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可以促進其積極參與上課和課下練習,進而使其身體素質得到提高.然而,多年的教學實踐顯示,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得到有效提高,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是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面臨的持續(xù)挑戰(zhàn).在已有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專家學者出謀劃策,利用經典理論、經驗總結提供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并通過教學實驗進行驗證,然而,這些改革嘗試,目前還沒有可供全面推廣的案例,當今高校體育正遭遇空前的危機與挑戰(zhàn)[1].作為基層教師,這些教學改革成果很難落實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部分教學實驗條件語焉不詳,無法重復實驗和論證,在實際操作中更難把握;另一方面,已有教學實驗研究在實驗總結中多把實驗有效性歸結為方法本身,沒有對實驗要素進行深層分析提煉可以提升教學效果的核心要素,導致實際操作中只能模仿實驗方法,而不能實現(xiàn)在自身教學方法基礎上把握核心要素,提升教學質量.盡管已有教學實驗研究存在部分不足,但是,通過橫向對比已有的教學改革過程和結果,分析和提取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可以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普適性的借鑒和參考.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方法策略.
1.2.1 文獻資料調研.以“高校”加“公共體育”“公體”“選項課”“體育課”為主題詞,在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獲得論文2610篇.通過題目和摘要最終篩選出關于高校公共體育研究的文章371篇.通過全文閱讀分析,剔除非教學改革論文,精選出17篇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改革實驗文章.入選的文章都來自核心期刊,其中體育類核心13篇,非體育類核心4篇.
1.2.2 系統(tǒng)分析法.借助系統(tǒng)科學理論,把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作為一個系統(tǒng),制作系統(tǒng)因果循環(huán)圖進行系統(tǒng)運行模擬,從整體上把握系統(tǒng)要素與結構特征以及在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問題.
對17篇文獻的基本特征進行整理,具體如表1所示.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5年內,在時間跨度上符合時效性,有助于考察教學改革的歷史演化進程.在項目上,涉及同場對抗項目籃球、足球,隔網(wǎng)對抗的排球、網(wǎng)球、羽毛球和表現(xiàn)唯美特性的項目武術、瑜伽、街舞、拉丁舞,盡管項目類型不同,教學方法改革并沒有表現(xiàn)出項目間的差異,說明這些教改方法可以在不同類型項目教學中通用.在實驗時長方面,研究者多以一學期或一學年為實驗周期,在正常學期學年進行實驗,可以確保實驗處于單盲狀態(tài),對照組容易同期對比,不妥之處在于正常課程期間,學生其他學習、生活任務容易對實驗產生不可預知影響.在篩選的研究中,研究效果相對于對照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表1 納入研究的文獻基本信息
續(xù)表1
納入研究的教學成果對作為對比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描述普遍存在不足,僅序號12、14、16的研究對傳統(tǒng)方法有簡要描述,序號16描述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序號14描述為“教師備課;教師講、學生學;教師評、學生考”;序號12描述為“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課前備課、課中示范講解糾錯并督促學生練習及布置課后作業(yè);學生課前預習、課中練習及完成課后作業(yè)”.從已有描述的所謂“傳統(tǒng)教學法”來看,“傳統(tǒng)教學法”是“以語言傳遞和直接感知”[19]為主的體育教學法.然而,從已經出版的體育院校教材來看,除了講解示范基本教學方法之外,很多教學方法如“視聽引導法”[19]180、“分段法”[19]182、“領會法”[19]184、“游戲、競賽法”[19]189、“探究法”[19]193、“小群體法”[19]195在2011年出版的《體育教學論》中都有介紹,所提供案例的教改方法在書中都能找到對應方法,不能算作很新穎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在體育教師求學時期,都受過相關教育,為什么在從事教育工作后僅使用“講解和示范”的傳統(tǒng)教學法呢?是研究者的錯誤判斷還是另有隱情?已有研究顯示,如貴州省網(wǎng)球課程“主要以講解、示范為主,缺乏多樣性”[20];北京市高校街舞教學“主要教學方法有講解法、示范法、完整分解法、糾正錯誤法”[21];湖北省民辦高?!绑w育教學手段與方法仍然比較滯后,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導,如完整與分解法、講解法等”[22];山西省普通高校“普遍采用的示范講解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即教師示范,學生模仿”[23];上海市瑜伽課“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講解示范和直觀演示法等”[24].可以看出,在實際教學中講解示范、指導糾錯是當前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接受多年本科體育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教師放棄更有效的教學策略,選擇被詬病多年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呢?或許從納入研究的文獻所提供的解決方法里能夠找到答案.
2.3.1 教學改革實驗共通之處.首先,納入研究的文獻所給結果都非常積極樂觀,所提供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技能、戰(zhàn)術、體能、專業(yè)知識,甚至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有明顯提升,相比于對照組改觀非常顯著(P<0.05).橫向對比17個研究結果和采用的方法策略,可以做出如下推斷:既然不同方法策略對結果的影響都是積極有效的,那么影響得出積極結果的不僅僅是所采取的辦法本身,而是隱藏在各種各樣方法中的對結果有積極作用的更普遍的規(guī)律性,通過對比教學實驗實施的過程,提取如表1所示的教學實驗“具體方法”,分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學主體對課前、課中、課后3個時間段進行歸納描述,發(fā)現(xiàn)研究中存在對具體方法的描述普遍以定性描述為主,而定量描述較少的情況,這也是部分研究結果無法被重復實驗論證或證偽,在教學中無法被其他教師模仿和傳播的主要原因.對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難發(fā)現(xiàn),17項研究案例中課中活動和傳統(tǒng)方法比較類似,區(qū)別最大的是教師或學生的課前準備和課后回顧,這兩項指標共同指向了一個方向,就是教師和學生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體力.額外的努力必然取得額外的收獲,可能是已有研究的共通之處.
2.3.2 如何提升學生體育教學額外付出.通過深入研究17個案例,可以得到一個隱性的假設:實驗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是可控和偏向積極的.這就意味著在實驗過程中,實驗對象對實驗的配合程度高,能夠積極甚至主動完成教師意圖.而實際上學生怕累、不愿出汗、不愛運動的情況很普遍,這種矛盾的前提假設使得實驗組呈現(xiàn)“師生共舞”,而對照組卻成了教師的“獨舞”.教學實驗過程中,教師的努力付出可以控制和規(guī)劃,作為單盲實驗對象的學生的額外投入是很難控制的,哪些因素能讓學生在課堂投入的基礎上付出更多.第一,通過深度分析發(fā)現(xiàn),教學難度對接學生學習程度,可以吸引不同層次學生付出努力學有所獲.在案例7、8、10、11、15中都用到了分層教學方法,如案例11中的三色球練習法,對不同層次學生運用不同顏色網(wǎng)球,滿足學生在適宜難度下避免挫折感獲得成就感的心理要求,然而,分層教學存在對學生技能掌握程度分層的前期工作,對應的是對不同層次技能掌握水平的把握、定位和區(qū)分,以及編撰對應不同層次的教學線路、教學內容、層次間銜接過渡和考評晉級等問題,需要教師或項目組深入研究和總體謀劃.第二,智能手機網(wǎng)上授課APP+MOOC輔助授課形式.案例12、13、14、15、16都采用了課下視頻教學形式.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由于不能到校上課,全國上下開展“停課不停學”的網(wǎng)上授課,使網(wǎng)絡授課得到了空前的傳播和發(fā)展.體育網(wǎng)絡課程可以方便學生課下自由預習和復習,學有所依,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加上教師的約束,通過后臺可以對學生課下練習情況進行把握,增加了學生課下努力程度.同樣,可以看到網(wǎng)上授課形式需要教師準備豐富的教學視頻資源,與實際課程進度相匹配,并要求教師對學生課前、課下活動進行監(jiān)控和指導答疑,教師課下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和精力.第三,確定目標.案例5、6、7、8、10、13在實驗前對實驗組公布了課程要達到的目標.學生對課程要達到的目標有清晰的認識,由此會對自己學習課程可能要付出的努力程度有一個大概的估計,在學習過程中會對努力付出有合理的歸因.當然,對教師而言,同樣需要付出額外精力制定課程總體目標、分解階段目標、落實課堂目標,并對學生完成目標情況有總體的把握.同時,公布的目標可以成為學生對教師教學進度的監(jiān)督者,會成為教師課堂授課行為的約束,教師必須按照課程目標按部就班進行.第四,成績打分.這個方法只有案例17針對學生課外鍛煉時采用,盡管對學生額外努力進行打分略顯死板,但不得不說是十分有效的辦法,對于學生而言存在強迫學習之嫌,不太提倡直接使用.如果使用額外努力轉換成績的話,必須要求對學生額外努力的評價是公平、公開、合理的,結合網(wǎng)上授課形式,可以通過軟件對學生額外的付出行為進行積分、徽章、稱號等形式的獎勵,代替直接用成績考評,可作為學生平時表現(xiàn)的一個指標.第五,結伴練習.案例3、4、6、10、17都提到學生分組進行練習,組間有水平層次劃分,可以達到一幫一的目的.在學生體育鍛煉影響因素的調查中,有無同伴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于學生體育項目學習也是如此.可以想象教師布置了視頻學習和課下練習作業(yè)的微小壓力下,同伴的相互督促和鼓勵使得練習更有可能實現(xiàn).
2.3.3 教學實驗成果轉化難的系統(tǒng)學分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可以通過調整難度適應學生、增加網(wǎng)絡教學資源、確定學習目標、成績督促和鼓勵結伴練習的方法來實現(xiàn)體育教學改革的落地,同樣也能看到,采取改革策略教師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并需要有與之匹配的能力作保證,這些都會成為阻礙新教學方法的使用和落實的原因.體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非線性系統(tǒng),表現(xiàn)在教學雙方相互作用是動態(tài)過程,教的輸出與學的輸入是非線性關系,同時還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多方影響,單獨考慮某一方面因素的作用,或者改觀某一方的作用對整個系統(tǒng)而言都不會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只有整體的、動態(tài)地考慮體育教學系統(tǒng),才能深刻把握系統(tǒng)規(guī)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由圖1可以看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相互影響形成復雜交錯的系統(tǒng)回路,其中“與目標差距”是指學生實際體育技能水平和要達到目標之間的差距;“學生技能現(xiàn)狀”是指學生當前的體育技能水平;“付出努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的總和;“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對教學要達到的目標的感知;“學習目標”是指學生對要達到的目標的感知.
由圖1可以看到,學生和教師會通過“付出努力”和“下調目標”兩個舉動來調整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問題.回路1中,在理想狀態(tài)下,學生通過持續(xù)地調整“付出努力”的程度來提高“技能現(xiàn)狀”,減小“與目標差距”;同時,如果學生不愿“付出努力”,“技能現(xiàn)狀”就原地打轉,“與目標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加大的“與目標差距”觸發(fā)了回路2中“下調目標的預期”增大,預期增大會不斷降低“學習目標”,進而減小了“與目標差距”.在回路1中,學生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來提升技能,在回路2中,無需做任何努力,只需悄悄調低學習目標就可以縮減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在回路3和回路4中,教師同樣會通過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悄悄下調目標來實現(xiàn)學生技能狀況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這是兩個典型的“目標侵蝕”系統(tǒng).
圖1 體育教學系統(tǒng)循環(huán)模擬圖注:“+”表示箭頭后的因素隨箭頭前的因素同向變化;“-”表示箭頭后的因素隨箭頭前的因素反向變化
對體育教學改革實驗過程的解釋:教師教學目標明確,有必須實際操作的動力,教師愿意為課程付出額外的努力,如果是單盲狀態(tài),教師會在課前課后進行督促和監(jiān)控;如果學生知道教師的實驗要求,會主動或被動地配合教師要求,都會促使學生付出額外努力,直到學生技能現(xiàn)狀達到目標要求,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動頻繁,受周圍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小,因此,無論哪一種教學實驗方法改革都會對實際教學效果有提升作用.反推日常狀態(tài)下的教學過程,一名新進教師嚴格執(zhí)行教學目標,課堂上采用學過的先進教學方法教授學生,但是學生方面回應并不大,課下努力程度不夠,根據(jù)技能學習及遺忘規(guī)律,課堂學習內容則多半被遺忘,學生進步緩慢.由于上課班級多、科研、生活壓力等環(huán)境因素,這名新進教師又不會在課下不斷付出努力,那么隨著課程進行,學生技能現(xiàn)狀與教學目標差距越來越大,這名教師就只能悄悄調低自己的教學目標預期,如此反復循環(huán),直到心理預期和學生在非努力下可達到的技能水平之間達到各自的平衡為止.這名新進教師也就變成了只會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老教師了.在這里對學生不積極回應的解讀來自哪里呢?在圖1中,學生為課程付出的努力同時受“自我約束”和“教學環(huán)境約束”,“自我約束”是個體對體育課重要性評價的反映,“教學環(huán)境約束”包含周圍人群對體育重要程度的評價.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中,這兩者的評價都不太積極,導致學生體育課程學習自我約束力低下,個人投入少,因此,學生的低投入也受體育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當前體育環(huán)境是學生和教師體育教學行為的總和,學生和體育教學環(huán)境存在交互作用.
目標侵蝕困境是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改革系統(tǒng)中某一方面因素不會對系統(tǒng)的長久發(fā)展有太大改觀,應當從系統(tǒng)發(fā)展的角度,尋找著力點小、影響全面的“高杠桿解”,保證系統(tǒng)發(fā)展的長治久安.以下解決策略是在對系統(tǒng)目標侵蝕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對17個案例提取的積極作用因素提出的.
《指導綱要》規(guī)定以學生為中心,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評、學生考的現(xiàn)狀不斷把學生推離中心地位,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對學生安排課程,督促學習,監(jiān)督考試,因此,應當調整教學目標方向,把教學目標轉向學生,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重慶大學許定國等[25]在借鑒了北京大學擴展學習時間、靈活上課時段的做法,突破4學期教學束縛,學生可以在大學四學年中完成選課和學習,只要預約通過設計好的“終極目標”,學生可以“按需預約學習”,結合豐富的課程平臺資源,自主完成體育學習.這種模式建立在“上學必然有體育課,課程必然會測評考試”這種在學生中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基礎上,突出目標導向,改變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連接模式,把圖1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想方設法推動學生技能提高變成學生為了早日完成目標,克服學習中遇到的關卡,主動預約老師或者利用網(wǎng)絡資源解難答疑的情況.在圖1左側,“教學目標”成了“學生付出努力”的目標變量,回路1被加強,因為回路中“教學目標”也就是“終極目標”是客觀存在不可調和的,回路2失去“下調目標的預期”而破裂,學生必須在4年大學生涯里,通過自我約束和付出來縮減與目標之間的距離.教師回路中,因為學生學習目標很明確,可能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針對特定課次教授內容學習的,無形中對教師教授內容的落實起到了監(jiān)督作用,教師會在可能的努力范圍內保持教學進度,實現(xiàn)教學目標.綜上分析,調整目標方向,能夠改變教和學的結構狀態(tài),是打破當前教學困局的有益嘗試.
通過以上分析,在課程之初設置學生的目標任務,對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有積極作用,但是“終極目標”定得太高會嚇退選課學生,定得太低很難實現(xiàn)《指導綱要》“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學生也容易懈怠,因此,怎么確立目標就成了必須討論的核心問題.在教學方法改革實驗中,目標設定是主要改革手段,目標的分階段設置是分層教學法實施的基礎.因此,在確定目標時要層次分明,逐級遞進,既要照顧零基礎學生又要考慮高水平學生,可以對應《指導綱要》的基本目標和發(fā)展目標來設置.根據(jù)圖1,當“學生技能狀況”與目標差距太大時就會發(fā)生“下調目標預期”的情況,學生會出現(xiàn)拖沓和延遲,因此,在設計前期目標時應當遵循簡單適宜目標,后期提高幅度可以增大,隨著學習的深入應不斷提高目標難度,直至達到熟練掌握該項運動,形成參與該項運動的習慣.另外,設置的教學目標要系統(tǒng)化,系統(tǒng)化是適宜性階段化目標的基礎,保證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有深入理解,也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綠色通道.
在圖1中,對“付出努力”有直接影響的還有“能力”因素,即在學習同樣內容時,能力強的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就會越小;在完成教學任務時,能力強的教師所需付出的努力就會越小,這里所付出的努力是指教授和學習中付出的時間、精力等.付出努力越小對學生和教師的學習、生活和娛樂影響就越小,完成任務的可能性越大.那么,通過提供實現(xiàn)目標的輔助渠道,豐富目標實現(xiàn)的方式方法,降低目標實現(xiàn)的難度,可以變相提升學生學習和教師教授的能力.第一,在研究的17項案例中,借助智能手機的網(wǎng)課和MOOC系統(tǒng),能夠支持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回放、慢放,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同時擴展了教師教學的邊界,當前科學技術完全支持和實現(xiàn)網(wǎng)上授課要求,因此,普及網(wǎng)上課程資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目標完成度.第二,鼓勵和策劃結伴學習鍛煉形式.在基于4萬名青少年的體育鍛煉行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同伴間的體育行為不僅提供陪伴與融合,還能提供信息的相互指導支持[26],同伴間相互的討論、探索、啟發(fā)和指導,直接提升了學生體育學習的能力水平,有助于體育目標的完成.第三,豐富和規(guī)范體育社團組織.體育社團能夠增強學生體育項目專項學習的歸屬感,提供相比于課堂授課更輕松平等的溝通環(huán)境,社團定期的比賽和展演能夠示范帶動技能學習,是學生運動體驗和習慣養(yǎng)成社會化的鋪墊與試煉[27].高校體育社團組織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必要且有益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