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出土文物解讀徐聞歷史文化

      2021-12-13 14:47李海珍陳志堅
      民族文匯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徐聞歷史文化

      李海珍 陳志堅

      摘 ?要: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平息呂嘉叛逆,設(shè)置南海、桂林、合浦、蒼梧、交阯、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九郡,當時的雷州半島屬合浦郡徐聞縣。徐聞之名從西漢始,但之前的徐聞屬南越地,是百越族聚居之地。徐聞縣華豐嶺山崗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論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是公元前5000—4500年。漫漫的歷史長河積淀著豐富而厚重的文化。從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資料和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廣東省考古研究所田野中心計劃從2017年起用5—8年的時間對徐聞縣全區(qū)域進行田野調(diào)查;2018年對徐聞縣普查登記的遺址進行復(fù)查,并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整理復(fù)查工作;2020年12月調(diào)查面積90平方公里,新發(fā)現(xiàn)45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唐宋時期遺址,出土大量的文物資料,解讀著徐聞悠久的歷史文化。

      關(guān)鍵詞:徐聞;出土文物;歷史文化

      徐聞,地盡天南,處于祖國大陸最南端,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自古為天南出??谥氐亍U捎谌姝h(huán)海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對外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港埠優(yōu)越條件,在徐聞廣袤的紅土地上,遺存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印證著徐聞每個歷史時期發(fā)展的歷史文化特質(zhì),焉知徐聞歷史之悠久,文化積淀之厚重。

      現(xiàn)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山崗文化遺址、春秋至秦漢諸朝代出土的石器、銅鼓、陶瓷之文物,擇其獨具特質(zhì)性,解讀徐聞的歷史文化,讓社會廣大人士、專家學(xué)者了解徐聞,認識徐聞,讓徐聞歷史文化成為全社會共享的文化旅游資源,提升和打造徐聞響亮的文化品牌。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徐聞社會,是古越民族居住的群體聚落社會。1963年省、縣組織文物初查時,在龍?zhí)凉缧聵虼迨状伟l(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石斧。1982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徐聞縣成立文物普查工作領(lǐng)導(dǎo)小組和組織文物普查工作隊,在全縣范圍內(nèi)開展大規(guī)模的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山崗文化遺址,獲取了豐富的文物資料,為研究徐聞上古時代提供珍貴的史證。

      1983年1月在華豐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000—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采集有磨光雙肩石斧、石錛、石鑿、扁圓形穿孔石器、石環(huán)、敲砸器、石網(wǎng)墜、礪石等80多件石器?!斑@些石器均打制后磨制而成,且留有使用過的痕跡。石料有沙巖、板巖、玄武巖。器物分別有:雙肩石斧,呈凸字形,最大的長6.5厘米,寬4.5厘米,厚1厘米左右;最小的長3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左右,刃部磨兩邊,很尖利;石錛,多為梯形,少數(shù)是長方形,最大的長8厘米,寬4厘米,厚1厘米左右,刃部只磨一邊;石鑿,較短、錐形,長3.5厘米,徑2厘米;穿孔石器(多數(shù)殘),圓餅形狀,直徑6.8厘米,厚1厘米左右,沿圓周有1厘米寬內(nèi)的棱線,中間凹下去,有的穿孔,有的不穿孔,磨制粗造;敲砸器,無一定規(guī)格,有的留有明顯的手窩痕跡?!蓖瑫r還有灰褐色、灰色素面夾沙陶釡碎片。出土的器物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可論證徐聞古越民族在漁獵采集社會時已出現(xiàn)炊煮熟食的農(nóng)耕生活。尤其是,發(fā)現(xiàn)一件石且,長17厘米、直徑5厘米。石且標示出古越先民已從母系氏族社會走向父系氏族社會,是確立男權(quán)制社會的物證。石且承載著古越先民為繁衍發(fā)展的生殖圖騰文化。

      楊式挺在《廣東新石器時代文化及相關(guān)問題的探討》中說:“一般認為,百越民族物質(zhì)文化特征有這些要素:有肩石器、有段石器、有肩大石鏟、扁平穿孔石鏟﹙斧﹚、石鉞、幾何形印紋陶器、玉石琮、璧、鐲、玦等?!比A豐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采集有磨光雙肩石斧、石錛、石鑿、扁圓形穿孔石器、石環(huán)、敲砸器等石器,具有百越民族物質(zhì)文化的特征,尤其是穿孔石器為農(nóng)耕種植提供物證。2009年,徐聞縣錦和鎮(zhèn)大乳湖村海邊坡地出土一件雙肩石斧,徐聞縣城北出土一件大型有柄石刀,長46厘米、頭刃部寬13厘米、柄尾部寬5厘米、背厚2厘米、重量3500克,很為完好,是目前為止在雷州半島發(fā)現(xiàn)最大的一把有柄大石刀。以及有肩長方形石鏟等,皆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4000—3500年)的石器,是刀耕火種社會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工具,說明斯時已從漁獵生活逐步走向農(nóng)耕經(jīng)濟社會,開始出現(xiàn)了稻作農(nóng)耕文化。

      二、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銅鼓文化

      1998年3月,徐聞縣五里鄉(xiāng)邁熟村村民林彬在挖屋基地時出土一件萬家壩型銅鼓,鼓面直徑50厘米、高35厘米,鼓面小,鼓胸特突,鼓腰急束內(nèi)收,鼓面中心有太陽紋與線條芒紋,繞著一圈勾連回形云紋,鼓身有6組網(wǎng)紋,鼓足有短豎線即櫛紋,并繞有一圈勾連回形云紋,紋飾古樸粗拙,鼓腰對稱各有兩小耳,造型獨特。蔣廷瑜在《銅鼓史話》中敘述:“這種銅鼓鼓面小,胸部特別鼓突,腰部急劇內(nèi)收,全身沒有花紋或者只有很簡單的花紋。這種銅鼓主要出在云南中部偏西地區(qū)各縣,在這個范圍之外尚無發(fā)現(xiàn),以楚雄萬家壩的最著名,因而又叫萬家壩型?!闭f明萬家壩型銅鼓因首次在楚雄萬家壩出土,其形制古拙而獨特,故定名為“萬家壩型銅鼓”。

      徐聞縣邁熟村出土的萬家壩型銅鼓。蔣廷瑜先生在《古代銅鼓通論》中說:“濮人社會已處于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社會,有發(fā)達的青銅冶鑄業(yè),產(chǎn)生了階級分化,進入了奴隸制時代,也就有能力,也有需要鑄造銅鼓。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就是生活在滇西禮社江流域的這個濮族。濮人銅鼓就是萬家壩型銅鼓?!比f家壩型銅鼓是濮人最早鑄造和使用的銅鼓。楚武王開拓濮地,濮人順服,后隨楚向南遷徙分支于古越地。當時的徐聞屬古越地,古越地的徐聞聚居的古越族中就有濮人。佐證古越地的徐聞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濮人就已使用銅鼓。徐聞出土的萬家壩型銅鼓,對于研究古代徐聞與云南楚雄的文化交流有著翔實物證和珍貴的價值。

      2000年7月在徐聞大黃鄉(xiāng)(今城北鄉(xiāng))社朗仔村古墓出土一面春秋時期萬家壩型小銅鼓,鼓高18.5厘米、鼓面徑27厘米、鼓胸徑35厘米、鼓腰徑28厘米、鼓足徑37厘米、鼓腰對稱飾4扁耳,鼓腰鼓胸飾條紋,鼓腰扁耳上端飾一只蟾蜍,鼓面鼓面無暈,中飾10芒太陽紋,陽心徑3厘米,芒外8厘米,鼓面還飾有6點紋??上П辉移?,腰胸飾直條紋。鼓體較小,鼓身紋飾粗簡。從形制和紋飾特征看是典型的萬家壩型銅鼓。用碳12測定墓中器物,數(shù)據(jù)為2405+80年與2350+80年之間,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越族中濮人所鑄造。

      蔣廷瑜、彭書琳撰寫《徐聞發(fā)現(xiàn)萬家壩型銅鼓的思考》的一文中描述:“萬家壩型銅鼓,以云南省楚雄縣萬家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葬出土的一批銅鼓為代表,其特點是:鼓面特別小;鼓胸特別外凸,鼓腰極度收束,鼓足很矮,但足徑特大,足沿內(nèi)有一周折邊,胸腰之際的四只扁耳小,給予人以穩(wěn)重感;花紋特點是簡單、古樸,有一種稚拙味。鼓面的太陽紋有的僅有光體而無光芒,有的有光芒,而芒數(shù)無定,太陽紋之外多為素面,沒有暈圈。鼓胸和鼓足都素面無紋,腰部也只是由幾條縱線,劃分成幾個空格;鼓身的內(nèi)壁,接近足沿處有稚拙的菱形格子紋、爬蟲紋或簡單的云頭紋。”徐聞縣邁熟村出土的萬家壩型銅鼓是目前雷州半島出土?xí)r代最早的銅鼓。古越族的濮人對自然雷神有強烈而濃重的崇拜理念,認為雷乃萬物之生源,為祈求生生不息之福祉,以鑄銅為鼓敬酬雷神。銅鼓面上的太陽紋、云雷紋反映著古越先民對自然雷神、太陽神的崇拜,是崇拜雷陽的圖騰標志。

      徐聞地處祖國大陸的最南端,由于地理條件的優(yōu)勢,是通向南海及東南亞諸國地區(qū)對外貿(mào)易及文化交流的出海口。云南省楚雄縣出土有萬家壩型銅鼓而享譽海內(nèi)外,徐聞縣出土有萬家壩型銅鼓,引發(fā)了著名銅鼓專家蔣廷瑜先生不遠千里之遙赴徐聞考察調(diào)研,使他對原始銅鼓從滇西到文山,再到廣西百色田東,又通過內(nèi)河陸路傳到徐聞的思考。這條萬家壩型銅鼓的流動路線,正是古越族濮人遷徙和歷史文化交流的親緣紐帶。

      1973年在徐聞縣徐城鎮(zhèn)東7公里處的愚公樓村出土一面靈山型銅鼓,“鼓身已殘,鼓面完好。徑77厘米,無重檐,四蛙順時針方向。飾云雷紋四暈,游旗紋三暈,太陽紋八芒,鼓身飾云雷紋,四扁耳。經(jīng)鑒定,此鼓屬靈山型?!毙炻効h愚公樓村出土的靈山型銅鼓,屬于東漢時期。

      靈山型銅鼓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性而命名的一種類型。靈山型銅鼓的主要特征是體形凝重,形象精巧,鼓面平展,邊緣突出;胸壁微凸,胸以下收縮成腰,胸腰之際有葉脈帶狀扁耳兩對;鼓面蛙飾為后兩略合攏為一足的三足蛙,并常用累蹲蛙;鼓面中心太陽紋圓凸如餅,光芒細長,一般8至12芒;鼓面鼓身皆以二弦分暈,暈間飾云紋、雷紋;席紋、四出錢紋、連錢紋、四瓣花紋、蟲紋、星紋、蟬紋、獸形紋、鳥紋、同心圓紋、變形羽人紋等精美的紋飾30多種;鼓足還常有鳥、獸形的立體裝飾。其中鼓面的三足蛙飾是其他類型的銅鼓所沒有的,蛙背上的紋飾也十分精美,此是靈山型銅鼓的顯著特點。鑄造和使用靈山型銅鼓的是烏滸——俚人,蔡葉青《雷州半島古代的民族》中說:“秦以前,半島上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古越族人。古越族歷史上各個朝代有不同的稱呼。秦以前叫百越,秦時叫‘西甌、‘駱越,漢時叫‘烏滸、‘俚,三國時叫‘僚,晉時‘俍,唐時‘俚、‘僚并稱,宋時稱‘僮、稱‘侗、稱‘黎等等?!标U明古越族在歷史上各個朝代中的不同稱謂。徐恒彬《俚人及其銅鼓考》論證:“古代俚人崇拜雷祖舊俗,至今仍然保留在廣東雷州半島一帶。云雷紋作為本部族標記,是俚人喜愛的紋飾?!膘`山型銅鼓與北流型銅鼓都是俚人所鑄造,俚人把云雷紋裝飾在銅鼓上以表崇敬雷神,是作為權(quán)力禮器和酬祭雷神的重器。

      三、秦漢時期徐聞的陶瓷文化

      在徐聞縣華豐嶺發(fā)現(xiàn)有多呈灰褐色或灰色素面的夾沙陶釜片,質(zhì)地松脆。華豐嶺漢墓出土有夾沙陶、夾沙陶罐、弦紋、方格米字紋的灰褐硬砂陶片,論證為秦漢時期的生活器具。徐聞縣華豐嶺山崗文化遺址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下溯春秋戰(zhàn)國,是從5000—2000年前石器與陶器交替延續(xù)的文化遺址。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計劃從2017年起用5—8年的時間對徐聞縣全區(qū)域進行田野調(diào)查,2018年對徐聞縣二橋遺址進行復(fù)查,勘察發(fā)現(xiàn)二橋遺址環(huán)壕溝,出土有大量的兩漢時期陶器、板瓦、筒瓦等重要遺物,其中包含蒜頭壺口沿、陶盆、夾砂陶釜、三足盒等西漢早期南越國時期遺物。2020年調(diào)查面積90平方公里,在角尾鄉(xiāng)蔡宅東南的后村嶺,發(fā)現(xiàn)大量的夾砂陶釜、石錛、凹石等遺物,與海南英墩遺址、蓮子灣遺址、橋山遺址出土的夾砂陶及雙肩石錛相似;侯神嶺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的方格紋、水波紋陶片;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文物印證并閃耀著先秦時期南越國轄區(qū)徐聞的歷史文化的輝光。

      兩漢時期,徐聞是伏波將軍路博德與馬援進軍海南的后方駐地,因瘴氣水土之故,將士傷亡很多,從龍?zhí)伶?zhèn)至西連鎮(zhèn)沿海坡地山丘有大量的漢墓,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出土有漢代的素面陶罐、褐色幾何印紋陶罐、有釉幾何印紋陶罐和青褐釉、黃褐釉瓷器,形制多樣而典型,是雷州半島的雷州市、遂溪縣乃至周邊的廉江、吳川所沒有的,其研究價值很為重要,彰顯漢代徐聞陶瓷獨特性典型風(fēng)格的陶瓷文化。

      徐聞縣博物館收藏出土的漢代印紋陶罐有30多件,其中一件方格紋紅陶罐高13厘米,口徑11.5厘米。華建糖廠出土的000044號方格紋加戳印陶罐,高15.6厘米、口徑15厘米、腹徑20.5厘米、底徑16厘米,圓口卷唇、短頸、溜肩、鼓腹、平底,重1800克。戳印紋樣很豐富,有方格紋、圓圈十字雷紋、方格紋戳印圓田字四等分曲尺紋等,其中方格紋戳印十字四等分曲尺加圓圈紋是徐聞縣漢代印紋陶罐的獨有紋飾。徐聞縣博物館藏A00024號漢罐,圓口折唇、短頸、溜肩、鼓腹,中腹部飾有一道凹狀弦紋,高16厘米、口徑15厘米,腹肩部戳印各式菱形雷紋組合,底足部3厘米處無紋飾。

      徐聞縣二橋村東漢墓出土的漢代青褐釉有蓋陶壺,高23.5厘米、口徑10.8厘米、鼓腹徑18厘米、足底徑12厘米。圓口直沿、束頸溜肩、鼓腹下收束腰、撇圈足,雙扁耳,肩耳處飾二道弦紋,下腹飾一道弦紋,下腹至底無施釉。還有黃褐釉陶瓿,口徑20.5厘米、沿寬2.6厘米,頸沿布26個穿孔,飾雙線交叉菱紋,腹部飾二道弦紋,蓋高5.8厘米、直徑17厘米,紐邊兩穿孔,雙弧刻線紋。這些有釉印紋陶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個時期地方文化的特色。

      徐聞縣華豐村出土青釉方格紋戳印陶罐,腹圍19.5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6厘米,有方格紋戳印三角云紋、十字圓圈雷紋、十字圓圈四等分曲尺紋等。尤其是城北鄉(xiāng)愛尖仔園村出土的000012號褐釉方格紋加戳印陶罐,高17.1厘米、口徑11.7厘米、底徑9.5厘米,圓口卷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重1250克。腹有四道凹弦線分隔層,有方格紋戳印葉脈紋、網(wǎng)絡(luò)紋、重圈紋、小圓圈紋、三角雷紋、十字圓圈雷紋、方形繩繞“8”字小圓圈雙菱形雷紋等紋樣組合,紋飾十分豐富,是不可多得的陶罐,其中繩繞小圓圈雙菱形雷紋首次在徐聞出現(xiàn),很獨具特色。

      徐聞縣二橋村東漢墓出土的漢代青褐釉有蓋陶壺,高23.5厘米、口徑10.8厘米、鼓腹徑18厘米、足底徑12厘米。圓口直沿、束頸溜肩、鼓腹下收束腰、撇圈足,雙扁耳,肩耳處飾二道弦紋,下腹飾一道弦紋,下腹至底無施釉。還有黃褐釉陶瓿,口徑20.5厘米、沿寬2.6厘米,頸沿布26個穿孔,飾雙線交叉菱紋,腹部飾二道弦紋,蓋高5.8厘米、直徑17厘米,紐邊兩穿孔,雙弧刻線紋。這些有釉印紋陶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個時期地方文化的特色。

      徐聞縣出土的青褐釉陶罐、黃褐釉三足樽、青褐釉陶壺、黃褐釉陶瓿、青褐釉蒜頭陶壺等。黃褐釉印紋陶罐是有釉陶罐中唯一獨具特色。

      由于徐聞縣境地多為紅壤土,缺乏制作陶瓷的高嶺土,至今為止,還未發(fā)現(xiàn)有制造陶瓷的窯址。但是,徐聞卻出土漢代青褐釉、黃褐釉陶瓷器物,而且器物造型多樣而典雅美觀,是雷州半島其他縣域所未有發(fā)現(xiàn),其研究價值是難能可貴的,有待加深發(fā)掘探討,尋求其來源。雖然目前出土的青褐釉、黃褐釉陶瓷器物數(shù)量不多,但可窺一斑而知全豹,能夠說明漢代的徐聞陶瓷工藝的精湛水平。

      四、漢代徐聞的建筑文化

      漢代的徐聞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控南海制瓊州的軍事重地。通過文物普查和考古發(fā)掘,出土了漢代建筑材料的板瓦、筒瓦和印紋磚,以及曲尺型陶屋,明顯地展示著漢代徐聞的建筑文化。

      2001年7月對五里鄉(xiāng)二橋村那澗堰閘東坡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時,出土曲尺形“陶屋1件,完整,通高23厘米,面闊21.5厘米,進深20.5厘米。陶屋設(shè)計布局合理,有廳堂、天井、天面,四檐脊有雀挑,墻壁設(shè)計有窗欞,門窗,泄水孔道,廳堂有舂椎雙人俑,一高一矮,似為夫妻。高6.8厘米,矮者5厘米,木椎長4厘米,形象十分生動?!痹敿毜孛枋隽顺鐾撂瘴莸男螤罱Y(jié)構(gòu)。2003年6月,在清理二橋村灰場漢墓時出土“陶屋1件,小殘,面闊18厘米,進深14厘米,脊高19厘米,檐高14厘米,門7.5×6厘米,紅胎質(zhì)?!?/p>

      1993年11月,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二橋南灣漢代村落遺址“進行大型探方發(fā)掘,發(fā)現(xiàn)一批漢代建筑構(gòu)件,如印紋磚、萬歲瓦當、卷云紋瓦當、繩紋乳釘紋板瓦、筒瓦、陶罐、太陽芒紋陶缽等,清理了一口漢井以及采集到亀紐銅印‘臣固私印一方?!背鐾恋臐h代紅磚寬12.7厘米、厚3厘米,飾印粗方格紋。板瓦紅色,厚1.4—1.8厘米,飾細繩紋或粗繩紋;有一種呈弧形,灰白色,厚2.2厘米,無紋飾。筒瓦有灰褐色的飾弦紋或繩紋,紅色的飾繩紋、方格紋。2003年11月又在二橋村后高臺發(fā)現(xiàn)漢代卷云箭鏃紋瓦當、筒瓦,筒瓦還帶有瓦當頭的。特色的漢代印紋紅磚、萬歲瓦當、卷云紋瓦當、卷云箭鏃紋瓦當、繩紋乳釘紋板瓦、筒瓦的建筑構(gòu)件。印證二橋村周邊為漢代村落生活遺址。

      2018年,廣東省考古研究所田野中心對徐聞縣二橋遺址進行復(fù)查,勘察發(fā)現(xiàn)二橋遺址環(huán)壕溝,出土有大量的兩漢時期陶器、乳釘紋板瓦、細繩紋板瓦,筒瓦等重要遺物,是典型的漢代建筑特征,給專家學(xué)者和社會人士進一步加深了對漢代徐聞縣二橋村生活遺址乃至城池的認可,論證并顯示了漢代徐聞的建筑文化。

      廣袤的徐聞紅土地上的歷史遺址,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物,尤其是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的器物,獨具時代的文化特質(zhì),印證著徐聞厚重的歷史文化。隨著不斷地考古發(fā)掘,將有更多獨具特色的文物出土,將以不可辯駁的史實物證,深深地解讀著徐聞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徐聞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徐聞縣文物志》,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

      [2]蔡葉青著《海康方言志》,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1月。

      [3]蔣廷瑜著《古代銅鼓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2月。

      [4]蔣廷瑜著《銅鼓史話》,文物出版社,1982年4月。

      [5]楊式挺《嶺南文物考古論集》,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8年11月。

      猜你喜歡
      徐聞歷史文化
      十舉措扶持菠蘿加工 徐聞菠蘿鮮果已售6成
      醉在徐聞的冬雨里
      工具人也有主角光環(huán)
      歷史文化街區(qū)環(huán)境標識系統(tǒng)設(shè)計初探
      地方歷史文化開發(fā)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商業(yè)共存模式研究
      窒息
      徐聞海事:人才“洼地”到人才“蓄水池”的嬗變
      原平市| 肃宁县| 旺苍县| 平凉市| 上思县| 湖北省| 宁城县| 罗甸县| 长乐市| 晋州市| 安仁县| 汝南县| 涞源县| 双桥区| 绥芬河市| 昌都县| 政和县| 沾益县| 锡林郭勒盟| 贡山| 文水县| 夏邑县| 永平县| 米脂县| 邢台市| 广安市| 渭源县| 盘山县| 广河县| 贵阳市| 南丰县| 会东县| 庆城县| 车险| 万山特区| 塔河县| 喀什市| 武宁县| 昌平区| 玉山县|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