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萍
[摘? ?要]“樹文化”內(nèi)涵豐富,將“樹文化”有機融入校本課程不僅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還有助于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文章主要探討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翠竹校區(qū)圍繞“樹文化”這一主題開展的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應用,以期更好地推進語文校本課程的建構(gòu)。
[關鍵詞]樹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36-0006-03
豐富實用的校本課程資源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辦學以來始終秉承“育人為本”的宗旨,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近年來,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注重“樹文化”的分析與探究,不僅豐富了語文校本課程資源,而且推動了語文課程改革。
—、“樹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的意義
“樹文化”歷史悠久,它是人類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習俗文化。古代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的詩詞歌賦中飽含對樹的贊美,他們賦予樹豐富的文化底蘊。普及“樹文化”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促使學生增強自信,張揚個性,成就夢想。
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翠竹校區(qū)充分利用“樹文化”內(nèi)涵,以“四季果香,桃李天下”為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理念。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樹木,四季常青,果香芬芳。學校致力于通過經(jīng)典的“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凈化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二、“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
(一)充分挖掘“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
現(xiàn)行的教材和以前的教材、報紙雜志等均涉及“樹文化”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能引導學生認識社會、感悟情感、提升自我。語文教師應不斷挖掘“樹文化”課程資源,促使學科校本課程資源多元化,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真正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
1.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挖掘“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
部編版教材的編排科學合理,蘊含豐富的人文資源,特別是語文教材。教師可在語文教材中挖掘“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
如《一棵小桃樹》描述了一棵委屈的小桃樹,在逆境中歷盡風吹雨打,但其花苞仍然挺立在枝頭。這篇文章贊美了小桃樹不屈的頑強精神。文章雖然寫的是一棵小桃樹和它生長的環(huán)境,但是又能夠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賈平凹所在的那個時代,讓我們從中體會和感受到小桃樹的成長經(jīng)歷與賈平凹的經(jīng)歷的相似之處,讓我們了解一個道理: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又如《白楊禮贊》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短篇散文,作者首先寫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然后寫白楊樹的整體形貌,突出白楊樹高大、挺直和樹枝聚攏的特點;接著寫白楊樹的精神品格;最后將白楊樹和“貴族化的楠木”進行對比,直接抒發(fā)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這篇文章寫于1941年,當時抗日戰(zhàn)爭處于最艱苦的時期,作者通過贊美西北黃土高原上不平凡的白楊樹,謳歌北方軍民緊密團結(jié)、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斗爭的意志。
2.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挖掘“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有關樹的文章,這些文章描寫的樹往往浸透著作者的情感,閃爍著哲理的光芒,帶給我們很多啟迪。
如《行道樹》描述了行道樹立在城市的街道旁,沾滿煙塵,默默地為人類凈化空氣。文章用簡短的文字寫出了無私的奉獻者——行道樹坦誠而深刻的心路歷程,引發(fā)了讀者對生命的感悟——痛并快樂著。
又如《那樹》這篇散文敘寫了一棵老樹的生與死。容貌奇特的老樹一直默默地為人們服務,最后因阻礙交通被人們砍倒了。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老樹命運的惋惜,對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好與壞的思考,以及對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的擔憂。
再如《地下森林斷想》這篇文章用生動形象的文字,描寫了地下森林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熱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zhì)。
3.在報紙雜志中挖掘“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
報紙雜志中也有很多有關樹的文章。這些文章文筆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具有較強的勵志導向,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好素材。
如宗璞的《好一朵木槿花》通過描寫兩次木槿花開,展現(xiàn)了要勇敢堅強、不怕困難、樂觀面對人生苦難的思想情感。
又如席慕蓉《孤獨的樹》中寫道,炎炎夏日,“我”在山野間看到一棵高大挺拔但又孤獨寂寞的黃金樹。黃金樹的與眾不同,讓人很想靠近它;黃金樹的完美,讓人情不自禁地喜歡它;黃金樹的寂寞,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
再如《彩蝶樹》飽含贊美之情,作者秦牧運用擬人手法描寫了一棵彩蝶樹的花和葉,并由這一棵樹聯(lián)想到“朋友樹”,進而深情地向讀者講述朋友的故事。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失去朋友的痛苦之情及對親人能緬懷朋友而感到無比欣慰,還歌頌贊美了朋友之間肝膽相照的情誼。
此外,豐子愷的《梧桐樹》、杏林子的《樹》等文章都可以成為“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
(二)將“樹文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與“樹文化”相融合是豐厚學生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質(zhì)的最佳途徑。教師可根據(jù)本班學情精心設計適合學生的“樹文化”教學流程,以提升教學質(zhì)量。
以《一棵小桃樹》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展示了校園中的香蕉樹、桃樹、荔枝樹、龍眼樹、百香果樹、石榴樹等的圖片,以導入新課。學生興趣濃厚,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高漲。在介紹完作者賈平凹的情況后,教師帶領學生手寫賈平凹的“凹”字,以過渡到文章寫作背景的講解。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默讀文章,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回答旁批中的問題。在研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分析小桃樹的“委屈”。師生結(jié)合詞義、修辭、情感等分析小桃樹的“沒出息”。在賞析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示范、學生自讀、學生展示、師生合作等,教會學生賞析文段的方法。在感悟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賈平凹先生想寫一篇文章給他的小桃樹,卻終究沒有寫出“一個字來”?賈平凹先生會用哪個字來表達他對小桃樹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舉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夢”“愛”“蓄”“我”“花”“委”“屈”“雨”8個字,并用線條將它們連成桃子的形狀,以展現(xiàn)寓意:用堅強克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相信自己終能品嘗到甜美的桃子。通過學生的發(fā)言,教師能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教師這樣設計教學結(jié)語:同學們,你們會在成長的道路上遭遇風風雨雨,但只要堅定信念,勇敢面對,那么,你們就能夠在人生的風雨中找到自我,成長成一棵頂天立地的桃樹,開出絢麗的桃花,結(jié)出甜美的桃子。通過學習《一棵小桃樹》,學生認識到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坎坷曲折,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最終收獲累累碩果。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樹文化”實踐活動
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翠竹校區(qū)開展的文體活動精彩紛呈。語文教師在“樹文化”實踐活動中尋找教學切入點,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基于“樹文化”開展校園文體藝術節(jié)
2020年秋季學期,在翠竹校區(qū)校園文體藝術節(jié)中,七年級語文組成功舉辦了以“紅色基因代代傳,綠樹筑夢新時代”為主題的書法比賽。書法內(nèi)容可選擇歌頌贊美樹的優(yōu)秀品質(zhì)的古詩詞、現(xiàn)代詩歌、優(yōu)美文段等。語文教師做好各方面的籌備工作。比賽前,語文教師到每個班級進行宣傳,讓學生能深入了解本次活動,從而積極踴躍地報名參加。比賽之際,語文教師悉心指導,而學生認真對待,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展現(xiàn)個人的風采。此次比賽共收到56幅優(yōu)秀作品。書法比賽活動深入推動了學校的素質(zhì)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書寫水平,激發(fā)并培養(yǎng)了學生對書法的興趣,夯實了學生的書法功底,深化了廣大師生對祖國傳統(tǒng)“樹文化”的認識,使學生將“樹文化”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食糧。
2.開展綠樹認養(yǎng)活動,踐行“樹文化”
學生需要將自身對“樹文化”的正確認識外化為愛樹護樹的實際行動。在綠樹認養(yǎng)活動中,每個班級均須認養(yǎng)兩棵樹,并為其制作樹牌。制作樹牌也是一項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學生要自主擬寫樹牌上的標語。如七(13)班認養(yǎng)了陽桃樹和桂花樹,制作的樹牌上的標語分別為“小小陽桃,厚積薄發(fā)”“寧靜致遠,蟾中折桂”。七(2)班制作的樹牌上的標語為“澆灌理想,讓夢想結(jié)果”。七(4)班制作的樹牌上的標語為“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七(1)班制作的樹牌上的標語為“種下一棵樹,邁出青云步”。七(8)班制作的樹牌上的標語為“護一棵綠樹,多一分溫馨”。九(8)班制作的樹牌上的標語為“樹環(huán)保新風,展學子風采”。通過認養(yǎng)綠樹活動,學生做到了以實際行動愛樹、護樹,同時感悟到了樹木積極向上、堅韌不屈的精神,還提升了語文運用能力。
3.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開展一系列“樹文化”實踐活動
2021年春季學期,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翠竹校區(qū)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開展了一系列“樹文化”實踐活動。如七年級語文組開展了“綠樹伴我成長”征文比賽,要求學生觀察校園中的綠樹,敘寫與這些綠樹相關的故事,抒發(fā)真情實感。七年級語文組還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及“樹文化”開展了詩詞誦讀比賽、好詞佳句摘抄比賽、古詩文繪畫比賽、黑板報創(chuàng)作比賽、講故事比賽等實踐活動。其他年級的語文組也組織開展了有關的文體實踐活動。
將“樹文化”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有機結(jié)合,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積極性,營造濃郁的語文知識學習氛圍,使學生愉悅地閱讀,快樂地積累,感受“樹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價值觀,提高語文基礎知識運用水平。
總而言之,教師利用豐富的“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在“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語文教學現(xiàn)狀,總結(jié)提煉教材、報紙、書籍中的相關內(nèi)容。在整合“樹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自身發(fā)展,靈活地進行“樹文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蕓,宋豐科.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53-54.
[2]? 劉宏春.以“德”文化為根基? 提升學校辦學品質(zhì)[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6(5):11-12.
(責任編輯? ?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