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姣
摘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語文教材中經(jīng)典名篇不勝枚舉。這對于提高初中語文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語文文化,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文化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6-001
引言
在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學要注意語文文化的滲透,加強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從而更好的進行語文文化的學習,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文化內(nèi)涵,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更好的滿足當前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實現(xiàn)學生未來更高水平的發(fā)展和進步。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文化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對滲透語文文化的教學不夠重視,加之教學過程的功利化,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認為語文文化的學習是無關緊要的,從而對語文文化失去了興趣。學生一旦對語文文化失去了興趣,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實施。其次,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缺乏對滲透語文文化的理解,繼續(xù)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只強迫學生記課文內(nèi)容和正確答案,對文章只是進行通篇講解,沒有針對學生語文文化的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無法有效滲透語文文化教育。最后,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多年來一直使用單一的語文教學材料,教學受限于課本,沒有充分結合課內(nèi)課外素材,無法達到滲透語文文化的教學效果,無法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自己的文化積累,實現(xiàn)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進而無法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文化的策略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沒有有效的滲透語文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中語文課堂是最能反映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陣地。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掘中國的語文文化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使課堂能夠展示其文化底蘊,并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語文文化的理解與吸收。
1.創(chuàng)設“語文味”課堂氛圍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思想限制了語文文化的學習,教師單一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對語文文化價值觀念的缺乏,影響了學生對語文文化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古代作家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領會字里行間的文學美。例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又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作為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感受語文文化,探尋民族精神,進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學生全身心沉浸在語文文化的海洋里,不僅能夠喜歡上語文課堂教學,而且還能積累語文文化知識,提高語文文化素養(yǎng)。
2.引導學生探索語文文化的深厚底蘊
從初中教材中選出的古詩詞,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表達方式,都是我國古代文人情感和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蘊含著中華民族生活的智慧和精髓。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和欣賞經(jīng)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并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例如,在教學生古詩時,先讓學生閱讀李白、蘇軾、杜甫等詩人的作品,通過背景資料的展示,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詩人所生活的年代,并感受到詩句中每位詩人的情感與精神。所以,語文文化的教學對學生的認知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師合理運用語文文化的深厚底蘊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識,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語文文化的素養(yǎng),增加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度和深度。
3.注意結合教材經(jīng)典名著
語文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絕非易事,引用經(jīng)典著作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作為引導者,教師必須使學生注意兩個方面。首先,著眼于不同風格的語文文化因素的傳承。要明智地使用古典詩歌優(yōu)美的語言,課堂才會產(chǎn)生無窮的效果。其次,在課堂過程的不同階段關注語文文化的傳承。在課堂過程中,思想發(fā)展分為四個部分:概念時間、材料選擇、結構和修辭。這使得每篇作品都包含著語文文化的傳承,例如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充分表達祥子對生活和現(xiàn)實的獨特想法,展示了作品豐富的內(nèi)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保持語文文化傳統(tǒng)和個人素養(yǎng)的統(tǒng)一,使學生能夠切實接觸語文文化,以喚醒思想,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的獨特想法和感受,結合經(jīng)典著作,達到滲透語文文化教學的目的。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文化的意義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自我認識逐漸提高,但一些行為和意識活動仍然比較單純。因此,在他們意識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非常重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文化知識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加強自己的文化積淀,更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更多信息和內(nèi)容。在古代,一些詩人和詞人以言語形式展示了美麗的風景,學生們要在學習和閱讀中,擺正自己的位置,以學習者的身份感受當時作者的心情和感情。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加深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識,這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文化可以促進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語文課程中有許多文章描述了一些勇于擔當?shù)念I導者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民族英雄的例子,例如愛國詩人屈原、文天祥等。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有選擇性地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美德,學習民族精神并提高自己的語文文化素養(yǎng)。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教師要緊緊圍繞語文文化的精髓,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引導,積極滲透語文文化,通過科學運用語文文化的知識和內(nèi)涵,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高中英.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7).
[2]歐建卿.傳統(tǒng)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承探析[J]. 新校園(中旬),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