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中國文字博物館于2009年3月入藏了由國家文物局征集的8件西周時期青銅器珍品,成為該館首批館藏文物,包括:西周“善夫吉父”銅酃(líng)2件、西周“善夫吉父”銅鬲(lì)3件、西周“伯梁其盨(xǔ)”銅盨、西周“太師虘”銅簋、西周環(huán)帶紋銅壺,這8件青銅文物保存完好、形文俱佳、造型時代特征明顯,銘文從15字到70字不等,是研究中國文字發(fā)展彌足珍貴的實(shí)物資料,這8件文物均出土于陜西省扶風(fēng)縣任家村。
其中,太師虘簋受到行業(yè)內(nèi)矚目,在蓋內(nèi)和簋底上鑄有對銘7行,共70字,且記有完整的年、月、月相、干支日,在目前已出土的殷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像此簋帶有銘文且記時完整的,僅有30余件,因此也是研究西周時期歷法、年代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太師虘簋一組4件,另外3件分別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崇源公司,也以此印證了史書中記載:卿大夫所用為五鼎四簋,對應(yīng)主人虘的身份等級為太師。
銘文自右上至左下為:
正月既望甲午,王在周師量宮。旦,王格大室,即位。王呼師晨召太師虘入門,立中廷。王呼宰?賜太師虘虎裘。虘拜,稽首。敢對揚(yáng)天子丕顯休,用作寶簋。虘其萬年永寶用。唯十又二年。
銘文大意為:西周某王十二年正月的甲午日這一天,周王來到師量的官邸。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周王到達(dá)中央大室,在位子坐定。周王命令師晨宣召太師虘覲見,太師虘站在廟堂臺階下的正中央。周王呼喚宰將一件虎皮袍子賞賜給太師虘。太師虘稽首叩拜。太師虘為了感謝天子的恩德和紀(jì)念受到賞賜這件事,鑄造了這件寶簋,千秋萬代永存此寶簋。
太師虘簋,高20.7厘米,寬30.2厘米,重量6.12千克,外形為矮體、鼓腹、圈足,頸的兩側(cè)有獸頭鋬。有蓋,蓋頂上的捉手為喇叭形。簋蓋與簋腹的表面飾有豎直紋飾,簋頸和簋足上飾有粗弦紋飾。在器底上有直線交叉形成的菱形紋飾,還留有范的殘留物。
簋,是商周時期盛放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禮器,用于宴饗和祭祀。在西周,青銅盛食器種類很多,有簋、簠、盨、敦、豆、鋪、盂等,作為禮儀重器,不同規(guī)格的盛食器代表了主人不同的身份等級。它們所盛食物也不同,簋和簠盛放飯食,其蓋倒置可以作為盛食的盤;盨和敦盛放飯食;豆盛放腌菜或肉醬;鋪盛放干果或干肉;盂的器形較大,既可盛食,也可盛水或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