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興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陶瓷并將其作為日常用品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特別是瓷器的發(fā)明,堪稱中國“第五大發(fā)明”,陶瓷在技術、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通過“絲綢之路”和海運傳播到世界各地,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美譽。
隨著人們對陶瓷審美的日益需要,陶瓷上人物故事圖案就成為陶瓷主要裝飾紋樣,以歷史人物故事情節(jié)為題材的各大窯系瓷器都爭相采用。
陶瓷人物最早出現在新時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與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上。如仰韶文化時期在河南省汝州市發(fā)現的一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距今大約5000年,圖案繪畫一根木棍上綁著石斧,旁邊一只站立的魚鷹叼住一條大魚,圖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母系氏族人類生活、勞動場景,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們就通過馴養(yǎng)魚鷹來幫助捕魚,為人類服務,目前這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應該是中國現知最早的彩繪,號稱“美術界的鼻祖”,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位列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64件不讓出國展覽的文物第一名。
馬家窯文化時期一件“舞蹈紋彩陶盆”,內壁飾三組舞蹈人物圖,每5人為一組,人與人之間手牽手,步調一致,生動活潑,每組之間用黑色的豎紋分開,盆外部上沿繪三條裝飾黑線。從舞蹈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新石器時代人們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
到了宋代,瓷器生產進入了巔峰時期,各窯之間相互競爭與相互借鑒,除造型豐富外,涉及人物及人物故事等多了起來,如宋代耀州窯系的一件印花人物狩獵紋大碗,通體施青釉,墊燒,碗內模印有五組人物圖,每組人物都騎著馬,手持弓箭等武器,動態(tài)十足,碗心模印一奔跑動物,這種狩獵人物圖案體現了宋人的安逸生活。
到了金元時期,人物故事圖案更加流行,在磁州窯系與景德鎮(zhèn)窯系,還有明代時期的龍泉窯系都有大量人物圖案出現。
如元代磁州窯系長方形人物故事“火燒博望”瓷枕,“火燒博望”是三國演義中最為經典的章節(jié)之一,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前提條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tǒng)一北方后,開始南下攻打劉表、劉備。此時劉備力排眾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來幫助恢復漢室。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在新野布陣,設下伏兵,令趙云去誘曹軍深入,然后火攻,把曹操大將夏侯惇打得大敗而歸,這是諸葛亮出山后指揮的第一仗,也是著名的“火燒新野”或叫“火燒博望”之戰(zhàn)。該枕體形碩大,枕面以開窗的形式用白底黑色繪畫出人物、亭臺樓閣、樹木、花草等場景,人物形象生動自然,場景栩栩如生。
元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上人物故事更加流行,通常在盤、罐、瓶、缸等大型器物上繪畫出人物故事圖案。特別是明清時期,瓷器上的人物圖案多來自《水滸傳》《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等小說,這些故事中,比較經典的有“西廂記”“三顧茅廬”“秦瓊賣馬”“風塵三俠”“楊志賣刀”“武松打虎”等,此外還刻畫有“關羽”“岳飛”等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
龍泉窯系的明代大碗,內壁印“蕭何月下追韓信圖”,人物造型準確,性格分明,構圖生動,整體施青釉,是龍泉窯瓷器人物的典型圖案。
像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康熙時期五彩“臨潼斗寶”圖案大盤、青花“空城計”圖案大盤、五彩“西廂記”大缸,上海博物館所藏清雍正時期粉彩“春夜宴桃李園”圖筆簡等館藏精品,都是瓷器人物故事經典作品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