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純潔
摘 要 今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然對今年作文題的評價卻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新高考Ⅰ卷作文題顯性邏輯思辨的回歸及其蘊含的說理藝術(shù),對當前及今后作文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本文基于高考作文閱卷評價體系的要求,從說理的角度探究該作文題對當前作文教學的啟示。
關(guān)鍵詞 說理藝術(shù);概念闡釋;辯證思維;個性化表達
2021年,可以稱作“宏大敘事”年,尤其是八省適應性考試作文話題“抗美援朝”出現(xiàn)后,各地宏大主題情景任務類作文遍地開花。新高考Ⅰ卷作文,無疑是繞過了無數(shù)人認為的坦途大道。于是有人認為,今年的作文題打破無數(shù)宿構(gòu),是比較艱難的求存;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是歷史性的倒退。筆者認為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題本身就是一道極具說理藝術(shù)的好題目。
一、一道極具說理藝術(shù)的好題
正如黃厚江所言:“審題,不僅是要得出觀點,還要有個論證框架建構(gòu)的意識?!弊魑牟牧媳旧砭褪菢O好的思維訓練范本,作文材料展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漸次展開的過程。需要我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句與句、段與段間的邏輯關(guān)系。
1.說理和思辨的顯性回歸
這是一道演進式的、在思維進階的過程中展示核心思辨話題的作文題。試題分為寫作材料、寫作指向、寫作任務三部分。其中材料部分是作文的主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談及體育之效的話題,明寫體育,實際暗含“變與不變”這一條件。第二層“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zhuǎn)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是核心,用兩個并列關(guān)系分句進一步談談強與弱的話題,與第一層構(gòu)成遞進關(guān)系。闡明強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zhuǎn)化,要圍繞“強弱轉(zhuǎn)化”進行辯證思考。第三層“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通過“因此”這個因果關(guān)系的邏輯詞進行總結(jié),點明面對強弱應有的態(tài)度,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致強弱轉(zhuǎn)化。試題通過包含與被包含、層層進階的說理方式,表明命題的著眼點不是體育,而是關(guān)于強弱關(guān)系的辯證思考。幾句話層層相扣,邏輯嚴密。
此外,材料在闡釋話題時,用詞是審慎而嚴密的,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首先,有很多限定詞和修飾語,比如“即使”“也許”“如果”“乎”“或者”“未可知也”?!凹词埂薄耙苍S”是讓步說理,“如果”是假設(shè)說理,“乎”表推測,“未可知也”表明事物可能有變。思維擴散開來,就抓住“如果”,可以思考什么是“生而強”?“生而強者”就一定強嗎?究竟應該怎么做?如果“濫用其強”有怎樣的后果?再者,關(guān)于強弱的詞反復出現(xiàn),除了邏輯關(guān)系的考量外,在某種程度上也在提醒考生強調(diào)的重點。
2.情境和文化的隱性要求
材料第二部分“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和第三部分“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是對主體材料的補充和說明,對考生提出具體要求。“你的感悟與思考”強調(diào)了“我”的存在,啟發(fā)學生要有個性化的思考和表達。相較于近年來顯性的情境話題式作文題的情景任務可能流于假大空相比,今年的作文題看似無明確的情境任務,實際關(guān)于強弱的話題本身就容量巨大,隱性的情境要求在匹配話題的同時,留給考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更大。
此外,和以往的一些試題,如2019年作文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勞動價值論,2020年真題“管仲、鮑叔牙、齊桓公”的人物類品評,2021年深圳一模作文題“品顏回之樂,做幸福青年”的儒家思想論這類顯性地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相比,隱性地選取道家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有無相生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表達??上Ш芏嗫忌茨茉诳紙錾厦翡J捕捉這種暗藏在“體育”這一話題背后的隱性要求和材料巧妙嚴密的說理藝術(shù)。
從不同渠道反饋來看,很多學生審題出現(xiàn)了錯誤,認為材料核心立意是關(guān)于體育,導致最終分數(shù)不盡如人意。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真正的思維訓練,不能切實有效地分析材料的說理藝術(shù)。讓學生了解說理藝術(shù)并切中肯綮的說理,才是打開考場作文之鑰。
二、概念闡釋——說理的邏輯起點
如何在800字左右篇幅中圍繞中心論點把觀點講清楚,如何在一眾作文中脫穎而出,考生的說理藝術(shù)至關(guān)重要。說理應像手心的紋路一樣,看似旁枝斜出,實則雜而不亂。
說理的第一步即是對話題或觀點進行概念和定義。對概念的界定不僅適用于觀點型命題,也同樣適用于關(guān)系型命題。對話題的再定義,能讓觀點更加具體可感,有理有據(jù)。很多時候考生對于觀點無概念意識,不定義或定義不清。 概念解讀的方式多樣,需要全方位的考慮話題的性質(zhì)、狀態(tài)、屬性,命題的特點,同時要適合學生,易于操作??刹捎靡韵聨追N概念定義的方式。
1.靈活句式,正面闡釋
如“所謂的強者,并不是那些通俗意義上身體健全、擁有地位和財富的人,而是能時刻反躬自身,未雨綢繆的智慧者。所謂弱者也不僅僅就會是身體孱弱,處于社會底層的人,而是能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心靈強者”,通過“不是”“而是”的句式勾連起對“強者”“弱者”的定義,這種遞進關(guān)系的句子使概念的闡釋更加深化。
2.巧妙設(shè)喻,生動形象
如“弱者如逆行之帆,雖歷經(jīng)磨難,終能迎來成功的彼岸”,通過將弱者這一概念賦予具象化表達,一目了然。
3.拆分概念,個性解讀
如 “‘弱’字消弭二點,也可以拉滿弓,做生活的強者”,通過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進行有意味的解讀。
4.比較辨析,舉例論證
如“相較于身體健全的生而強者,身體孱弱則為生而弱者;相較于經(jīng)濟富足的生而強者,經(jīng)濟困窘而為生而弱者……”,通過簡單易懂的舉例,將概念進行明白曉暢的定位。
三、辯證思維——說理的絕佳路徑
對概念進行闡釋后,就要進行主體段落的安排。朱光潛在《選擇與安排》一文中曾有言:“文章的通病總不外兩種,不知選擇和不知安排”,考場作文主體部分往往會呈現(xiàn)以下問題:內(nèi)容方面表現(xiàn)為觀點缺乏必要的事例支撐,引用敘例與觀點油水分離,堆砌名人名言等。結(jié)構(gòu)方面表現(xiàn)為層次混亂、條理不清、論述空洞膚淺、無思維的進階、以敘代議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不會對話題進行二次處理,未掌握核心段落關(guān)鍵的說理技巧。好的議論文是不斷與自己的思想交鋒,不斷完備說理的過程。好的思維,是能夠跳出別人設(shè)計的思維陷阱,進行多角度反復思辨,層次推理。針對本次高考強弱的關(guān)系型作文,應運用辯證思維進行推理延展,抓住矛盾雙方,有主有次,避免偏頗。在比較中尋“變與不變”的條件、原因、做法等。
主體段落這樣展開可使說理具有條理性、邏輯性、嚴密性、獨創(chuàng)性。
1.一分為二剖問題
避免絕對化,在論述的過程中確定主次。生而強者固然有天命的優(yōu)勢,但未必會一直強;生而弱者固然有先天的劣勢,但也不必盲羨,因為更有機會激發(fā)內(nèi)在潛能。
2.比較聯(lián)系究根源
事物之間相生相克,物極必反。強者之所以會變?nèi)跏且驗轵湴磷源?、恃強凌弱。弱者可能變強是因為不滿現(xiàn)狀,絕地逢生。
3.著眼發(fā)展尋做法
承認強弱之分有天命成分,然“未可知也”,事物一直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強者不必自喜,強者須自謙;弱者不必自悲,弱者須自強。世人慕強,但強者不可“恃強”。弱者不可在“逐強”的路上喪失自我,要時刻保持本心。
4.多法并舉強論證
運用因果論證、假設(shè)論證、讓步分析、正反對比論證、歸納總結(jié)法來完備自己的說理。如運用歸納法進行條件分析:縱觀歷史上眾多改變自己命運的弱者,無不是擁有堅韌頑強意志力和富足心靈的強者。
四、個性表達——說理的創(chuàng)新樣態(tài)
正如徐賁所言:“邏輯說理是理論論證的主要力量,但是單單依靠這種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預想的說服效果?!闭f理還需要情緒的傾注,不只是曉之以理,還需要動之以情。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然而很多考場作文為了追求語言的高大上,出現(xiàn)了口號式的、生造詞匯的、名人開會的、宣傳標語似的、用很多花哨的形容詞副詞來擴充語句的現(xiàn)象,反而導致情感假大空,造成閱讀障礙和邏輯矛盾,削弱了說理的力度。適度恰當?shù)那楦斜磉_,不僅是思想清晰的直觀體現(xiàn),也使得說理更加讓人信服。
“審美化的情感表達,不僅來自于詩化的文字,還可以來自動情的圖像和真實的記憶”,誠如斯言。在宏大主題的主旋律之下,如何讓“小我”融入大我,進行個性化的情感表達,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出一些情感個性化表達的樣例。
明確身份,表達志向。大我可以在小我的希冀和愿景中落到實處,比單純的喊“我們要為中國成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的口號要有力量的多。如:多年后,也許我正坐在實驗室中,研究病毒抗體;也許我會走遍山川,探究地質(zhì)構(gòu)造,又或在與同事們討論影響氣候的因子。無論何種方式,我想,我都在用自己的微光點亮著中國成就。
帶入體驗,文中有我。宏大話題如能巧妙地將個人體驗寄予外物,尋找到一個恰當?shù)那榫w媒介,不僅使情感真實,也更能打動人心。如:像我這種00后,只能在有關(guān)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里,了解那段歷史?!队⑿蹆号分小跋蛭议_炮”的豪情,《上甘嶺》中寸土必爭的慘狀,《金剛川》里以人為橋的壯舉……所有這些血染的歷史,映襯著今天的天空更蔚藍,草木更蒼翠,人間更五彩。
引入由頭,情真意切。由頭一般是不同時空事件的恰接。一個精彩的由頭堪稱鳳頭。一個恰當真實的由頭需要考生能夠?qū)υ掝}進行二次咀嚼,融入個性體驗,從而使得陌生的話題更加具象,更加真實可感。一般是描寫或議論。如:莊嚴肅穆的會場,鏗鏘有力的字句,一下子將時光壓縮了一百年,讓距離騰挪了幾萬里。五四,一個屬于新中國的詞匯,一個屬于中國青年的標識,正在一下重似一下地撞擊著那個埋頭書桌的我。那聲音讓我想起的歷史浮雕般一一涌現(xiàn)。
我們坐在沉悶的教室里埋頭準備高考,他們趴在陰冷的戰(zhàn)壕里昂首迎接槍炮。當年,百廢待興,力量懸殊,面對槍炮,他們沒有選擇,慨然上前線?,F(xiàn)在,國力強盛,暗潮涌動,面對隨時可能的科技戰(zhàn)爭,我們只爭朝夕。
素材出新,凡人入材。作文的人物素材很多,尤其是名人素材,很容易撞車。其實,身邊的每一個凡人都是可貴的材料,不僅真實,而且出新,能體現(xiàn)一個考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及活學活用的能力。如:今天的我們,當以新時代的弄潮兒為榜樣,發(fā)揮聰明才智,努力奮斗。我聽說,一位叫晏昵勛的中學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發(fā)明了掛鉤子的寶器;我看到,一位19歲的砌磚師傅梁智濱,通過苦練在世界技能大賽里獲得第一名……為中國爭光榜樣就在身邊,時代創(chuàng)造機會,我輩青年何不奮起直追呢?
《金薔薇》中有言:“每一分鐘,每一個在無意中說出來的字眼,每一個無心的流盼,每一個深刻的或者戲謔的想法......無不都是一粒粒金粉。”辭達而已矣,教學生學會說理,我們?nèi)沃囟肋h。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句容高級中學]